托妮莫里森《宠儿》
母爱之善与恶——评托妮·莫里森的《宠儿》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母爱之善与恶——评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杜芬 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摘 要: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创作的《宠儿》是一部充满对奴隶制度的血泪控诉的长篇小说,作者将这段沉重的历史,通过女主人公塞丝的异化的母爱呈现给读者。
母爱在其笔下,演变成一种血腥的杀女行为。
在对塞丝的爱与恶的探讨过程中,我们体谅到那个时代作为黑人母亲的悲哀与无奈;同时,我们也更清楚地看见那段让所有黑人不愿回顾却无从忘却的屈辱历史。
关键词:宠儿;母爱;异化;奴隶制作者简介:杜芬(1987-),男,江苏睢宁人,本科,常州铁道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中高职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106-02美国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长篇代表作《宠儿》取材于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的真实故事。
如何让奴隶制的罪恶触目惊心,莫里森运用了各种艺术上的表达技巧和情节上的精心构建。
其中对母爱异化的描绘,是作者反映主题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宠儿》中,发生母爱异化的,是一位黑人奴隶母亲塞丝,这位母亲为了女儿幸福,为了个体自由,为了奴隶解放,毅然决然地杀死了自己的女婴,在她身上激化出了最感人的母爱,和最震惊的杀戮。
这种行为,是爱还是恶?是值得敬慕还是值得批判?世事有因才有果,撇开如何评价不谈,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这种让人难以形成统一评判的行为本身的背后,有着怎样一个曲折的、悲怆的形成过程。
一、寻求自由的失败经验塞丝是作品中的叙述者之一。
作为一个女黑奴,塞丝的一生充满悲惨,莫里森并没有直接将这名女黑奴的经历记录下来,而是通过丹芙、保罗•D等他者在来回穿插的记忆碎片中,一点一点地复原拼整齐展现给读者。
这种将叙述权威转让给小说中的人物而不是作者本人的表现方法,让读者更贴近真实并形成自己的判断。
塞丝所遭受的非人虐待,莫里森仅用一棵“树”来暗示,并且是通过曾经帮助过她的女白人爱弥的描述来展现的:一棵树,露。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范文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入探讨美国南方种族与性别压迫的经典作品。
这部小说以独特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本文旨在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对《宠儿》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主人公如何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在《宠儿》中,主人公塞丝所面临的双重桎梏主要表现在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上。
作为黑人女性,她在白人至上的社会中饱受歧视与压迫。
在种族问题上,黑人被剥夺了尊严与权利,被视为低人一等。
在性别问题上,女性则长期处于从属地位,缺乏自主权与话语权。
塞丝所面临的正是这种种族与性别双重压迫的困境。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认为,种族与性别的压迫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在《宠儿》中,这种理论得到了充分体现。
塞丝在遭受白人奴隶主的压迫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对黑人女性的刻板印象与偏见。
后殖民女性主义强调女性的主体性与自我认同,认为女性应该摆脱种族与性别的束缚,争取自身的尊严与权利。
四、挣脱桎梏,重建精彩人生面对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塞丝选择了勇敢地抗争。
她通过自我救赎与帮助他人来摆脱桎梏,逐渐找回自我价值与尊严。
在小说中,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
她从最初的无奈与屈服,到后来的勇敢与坚强,最终实现了对自我的认同与重塑。
此外,她还通过与其他黑人女性的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种族与性别的压迫,为黑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五、结论通过对《宠儿》的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黑人女性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挣扎与抗争。
在种族与性别的双重压迫下,她们不断寻求自我救赎与自我认同。
而塞丝的成长与变化正是这种努力的体现。
她通过勇敢地抗争,逐渐摆脱了桎梏,实现了对自我的重塑与认同。
同时,她也为我们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通过团结与合作,共同抵抗压迫,为自身争取更多的权利与尊严。
《宠儿》 托妮 莫里森

宠儿25年来美国最佳小说第一名英文书名:Beloved作者: (美)托妮·莫里森 Toni Morrison主要内容: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令人触目惊心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追踪而至。
为了不使儿女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十八年后,奴隶制早已废除,而被她杀死的女婴还魂归来,和塞丝、塞丝的女儿丹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
她以自己的出现日夜惩罚母亲当年的行为,不但加陪地向母亲索取着爱,甚至纠缠和引诱包罗,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
往事的梦魇一刻也不曾停止过对塞丝的纠缠……全书充满苦涩的诗意和紧张的悬念。
作者简介:托妮·莫里森,美国当代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
1931年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曾担任蓝登书屋编辑、资深编辑,1989年起任曾普林斯顿大学教授。
主要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天堂》等。
曾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评论协会奖等多项大奖。
199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唯一黑人女作家。
《宠儿》是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现已成为当代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之一。
小说完成于1987年,1988年获美国普利策小说奖。
2006年,《纽约时报》召集美国125位知名作家、评论家、编辑及文坛泰斗等选出自己心目中“25年来最佳美国小说”,《宠儿》以最高得票名列第一名。
媒体评论:一部闪耀当代、不可思议的非凡杰作!——纽约时报一部惊世之作,难以想象没有它的美国文学是什么样!——洛杉矾时报残酷而有力!令人如痴如醉的故事,读之使人战栗!——人物真正有力量的作品,写得真是精彩!——华盛顿邮报托妮·莫里森是当代重要的小说家,更是美国文坛的主角。
——纽约时报书评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ISBN:7544234762定价:25元在线阅读: /serialize-id-5750.html宠儿托妮·莫里森1983年,我丢掉了工作--或者说辞去了工作。
托妮·莫里森《宠儿》的象征含义解析

托妮·莫⾥森《宠⼉》的象征含义解析2019-06-02⼩说《宠⼉》是美国⿊⼈⼥作家托妮·莫⾥森的代表作,讲述了⿊奴塞丝等在“甜蜜之家”的悲惨遭遇。
为了能够逃离痛苦的深渊,她不惜铤⽽⾛险踏上逃亡之路。
最终,逃亡的奴⾪仍旧没有能够摆脱奴⾪主的追捕,为了不让⾃⼰的孩⼦和⾃⼰⼀样遭受奴⾪主的迫害,塞丝毅然决然地杀死了⾃⼰的孩⼦。
多年来,成为⿁魂的孩⼦“宠⼉”返回⼈间向⾃⼰的母亲塞丝追讨性命。
在⼩说的结尾,⽣活在⿊⼈社区的妇⼥共同努⼒终于将“宠⼉”赶⾛,塞丝终于摆脱了折磨⾃⼰的⿁魂。
⼀、跨越时空的“宠⼉”“《宠⼉》出版的时间是在美国南北战争结束之后。
虽然当时奴⾪制已经从法律上被废除了,但是它对⿊⼈造成的⼼理创伤却是巨⼤的。
在《时代》杂志邦妮·安杰罗对莫⾥森的采访中,她曾谈到美国⼈试图抑制有关奴⾪制的愿望。
根据莫⾥森的看法,在美国对⾮洲⼈和美籍⾮洲⼈奴役的那段历史是‘书中⼈物不想记忆的,我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不想记忆的’。
”[1]正如出现在⼩说中的塞丝和保罗·D⼀样,对于这样⼀段不堪回⾸的历史,很多⼈选择了回避,即便是曾经遭受了严重伤害的⿊⼈群体也不愿意直接⾯对悲伤的过去。
但莫⾥森没有遗忘,她⽤⾃⼰⼿中的笔去直接记述了美国社会曾经上演的⼈间悲剧,迫使阅读⼩说的读者承认奴⾪制度曾经存在过,并且这⼀制度所产⽣的后继影响仍旧在美国社会中存在着。
为了能够让不愿意⾯对历史的读者接受⾃⼰的作品,莫⾥斯采取了全新的策略,这就是彻底改造“宠⼉”的⾯貌。
⼩说《宠⼉》所讲述的故事是以美国历史上真实发⽣的事件改编的,这是⼀段美国历史的⿊暗岁⽉,不仅在⿊⼈族群的⾁体和⼼灵中投下了阴影,也深深地打击了美利坚民族的灵魂。
在莫⾥森的笔下,“宠⼉”更多地被理解为⿁魂,但她的⾝上并⾮没有⼀丝⼀毫的⼈类特征。
我们认为正是由于作者将“宠⼉”描绘成为既具有⿁魂特征的存在,⼜似乎保留着⼈类特性,使得“宠⼉”不再是某⼀历史事件中被杀害的婴⼉,⽽是跨越时空的“宠⼉”。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宠儿托尼莫里森读后感
首先得说,这书里的故事就像一把锐利的钩子,一下子就把我给勾住了。
讲的是奴隶制时期那些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的事儿。
塞丝,这个女主人公,她的经历就像是被命运无情地扔到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里,出来的时候已经是遍体鳞伤,但又顽强得如同荒野里的荆棘。
莫里森写那些奴隶的生活啊,真的是细致入微到让人害怕。
就好像她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往黑暗过去的大门,里面弥漫着血腥、绝望和无尽的屈辱。
那些白人奴隶主就像是一群恶魔,在无辜的黑人身上肆意践踏他们的尊严和生命。
塞丝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再遭受奴隶制的折磨,居然选择亲手杀掉自己的孩子,这得是怎样一种深沉的、令人毛骨悚然的母爱啊!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像被重重地捶了一下,这简直是对奴隶制最悲愤的控诉。
再说宠儿这个角色,她就像一个神秘的幽灵,从过去的黑暗中飘然而至,搅乱了所有人的生活。
她到底是塞丝死去女儿的冤魂归来,还是塞丝心中愧疚和痛苦的具象化呢?莫里森就这么巧妙地让这个人物模棱两可,就像在雾里给我们看一个若隐若现的影子,让我们不断地去猜测、去思考。
我感觉宠儿就像一个漩涡,把所有人的秘密、痛苦和希望都卷了进去。
而且这书的语言也特别有味道,就像是从黑人民间故事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奇花异草。
有时候它是那种沉重的、压抑的,就像暴风雨来临前乌云密布的天空;有时候又突然变得充满诗意,像在黑暗中透出的一丝温暖的阳光。
莫里森用词可太有讲究了,那些描写奴隶们情感的词汇,仿佛能让我直接摸到他们颤抖的灵魂。
《宠儿》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

《宠⼉》中象征意蕴的多重解读2019-03-02摘要: 托妮·莫⾥森是美国当代最具影响⼒的⿊⼈⼥作家。
其巅峰之作《宠⼉》运⽤了⼤量象征⼿法,对深化和充实主题起到了点睛作⽤。
本⽂通过详细分析《宠⼉》中主要事物和⼈物的象征意蕴,旨在揭⽰其深刻的主题、领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和拓展作品的阐释空间。
关键词: ⼩说《宠⼉》象征意蕴事物⼈物托妮·莫⾥森(Toni Morrison)是当代美国⿊⼈⽂学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第⼀位摘得诺贝尔奖桂冠的⿊⼈⼥作家。
莫⾥森作为⼀名⾮裔美国⿊⼈作家,始终从美国⿊⼈的历史和现实⽣活中选取创作题材,并“以其丰富的洞察⼒和诗情画意的⼩说把美国现实的⼀个重要⽅⾯写活了”(雷格,2000)。
⼩说《宠⼉》(Beloved)发表于1987年,⼩说以⼀个⿊⼈母亲杀婴的故事为主线,深刻揭⽰了奴⾪制在⿊奴⼼灵上所留下的巨⼤创伤。
该书展⽰了作者娴熟的写作技巧、⾼超的叙事技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并为莫⾥森赢得了普利策奖。
象征,作为⼀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法,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或形象等来暗⽰和传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说充满⼤量象征意象,从树、⽔、红丝带到⼈物、房屋,遍布全⽂,相互呼应,莫⾥森“以诗话现实主义的⼿法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隐喻意象与⿊⼈历史⽂化和主⼈公的⼼理真实结合起来,虚实相衬,巧妙地神话了全书的主题,重现了⿊⼈经历的诗⼀般的美妙和痛苦”(孙薇,2002)。
本⽂主要分析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和⼈物,揭⽰其丰富⽽深刻的象征意蕴。
⼀、事物的象征意蕴许多事物在⼩说中多次出现,往往具有象征意蕴,既为情节发⽣提供了场景,⼜推动了情节发展。
1.“甜蜜之家”“甜蜜之家”是塞丝在奴⾪制下⽣活过的⼀个南部种植园,⼀个美好的名字。
那⾥有如天堂般迷⼈的风景,似乎是⼀个甜蜜⽽温暖的港湾。
正是在这个所谓的“甜蜜之家”,六个⿊奴没有任何⾃由,只有⽆⽌尽地“被租⽤,被出借,被购⼊,被送还,被储存,被抵押,被赢被偷被掠夺”。
浅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暗示语言

浅评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暗示语言摘要: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成功地揭露了黑人奴隶制和白人奴隶主对美国黑人奴隶的摧残与迫害,描述了受压迫的美国黑人不甘地呐喊与坚强的反抗,反映了黑人女性水深火热的痛苦生活和分裂扭曲的心理思想。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莫里森以巧妙的叙事风格、形象的语言表述、象征性的人物代表以及独特的数字运用给出了读者们一个有一个的暗示。
关键词:托妮·莫里森《宠儿》反抗悲惨提到托妮·莫里森最震撼人心、最成熟的代表作,非《宠儿》莫属。
1987年,莫里森完成了对《宠儿》的创作,并于1988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从而成为美国文学史,乃至当代文学史的不朽之作。
作为历史上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莫里森以历史中的马格丽特·加纳故事为背景,在《宠儿》中讲述了一位充满母爱却宁可杀害自己的孩子,也不愿他们被人奴役的黑人女性的悲惨人生。
故事要从这位黑人母亲的出逃说起:女黑奴塞丝怀着身孕只身从肯塔基的奴隶庄园逃到俄亥俄的辛辛那提,奴隶主循踪追至;为了使孩子不再重复自己做奴隶的悲惨命运,她毅然杀死了自己刚刚会爬的幼女宠儿。
谁知18年后,宠儿还魂重返人间,和塞丝、塞丝的女儿彤芙以及塞丝的情人保罗·d生活在同一幢房子里。
她不但加倍地向母亲索取关爱,甚至纠缠和引诱保罗·d,妄图不择手段地扰乱和摧毁母亲刚刚回暖的生活,以报复母亲曾经对她的伤害与抛弃。
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莫里森以巧妙的叙事风格、形象的语言表述、象征性的人物代表以及独特的数字运用给出了读者们一个有一个的暗示。
首先,通过故事人物的回忆与交谈,小说情节不断在过去与现实之间飞速变换,情景镜头也在时间上持续切换。
作者这类叙事手法极好的加强了过去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通过隐喻的鬼魂直接暗示着读者:尽管塞丝很想忘掉悲伤恐怖的过去,她至今仍难逃过去的恶劣影响;而这些恐怖的影响力都从塞丝婴儿鬼魂的小小身体里迸发出来;死去的婴孩并没有孤独地离开这个家,而是重新渗入到他们的新家、新生活里,无论她是否以魂体存在,她都存在于这个家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塞丝的心灵深处。
托妮莫里森《宠儿》分析解析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尼-莫里森像个魔术师一样,把不同的声音结合组 织起来,构筑成不同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把自己的 观点生硬地塞给读者。她要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真 正走进小说里,同她一起品味主人公生活的甘苦, 内心世界的奥妙。那是一个黑人女孩在一个充满丑 陋、歧视、欺凌的世界中,在来自另一个世界的 “蓝色眼眸”的诱惑下,对美丽人生的梦幻。在她 身上,你能够看到托尼-莫里森成熟塑造的“苏 拉”(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苏拉》的主人公) 的影子。
托尼· 莫里森生于俄亥俄州钢城洛里恩,父亲是蓝领 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做女佣。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 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 古典文学。曾担任高级编辑,为拳王穆罕默德· 阿里 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竭尽全力。 她所主编的《黑人之书》 ,记叙了美国黑人300年 历史,被称为美国黑人史的百科全书。上世纪70年 代起,她先后在纽约州立大学、耶鲁大学和巴尔德 学院讲授美国黑人文学,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周报》 撰写过30篇高质量的书评文章,1987年起出任普林 斯顿大学教授,讲授文学创作。莫里森的主要成就 在于她的长篇小说。
加纳的婆婆
八个孩子,大部分被弄到其他地方; 丈夫被迫和她分手,25年未见; “她亲眼目睹了媳妇杀那个孩子,但她说自 己既没有鼓励也没有阻止媳妇这么做——因 为在这种情况下,她本人也可能做出相同的 举动。”
被遮蔽的美国黑人历史
赫伯特· 哈伯:女奴经常成为迫切要求奴隶起义的
人; 安吉拉· 戴维斯:不仅女奴愿意阻止奴隶起义,而 且证明奴隶母亲非同寻常的绝望情绪。 麦克莱纳根:在20世纪文学中,直到最近,不仅 玛格丽特· 加纳的历史,而且所有内战前黑人妇女 的历史都一直是看不见的,这使得非裔美国女性 历史的真相一直受到压抑。
荣誉
托尼· 莫里森于199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 此殊荣的第一位黑人女作家.莫里森善于运用不同的 叙事技巧来讲故事。她通过叙事者来实现自己的创 作意图和控制审美距离。在莫里森的小说世界里, 历史、追寻和对语言的处理是不可少的。通过这些 揭示了当代美国社会中黑人文化逐渐被白人主流文 化游离、渗透和颠覆,从而对黑人的生存状态进行 了反思和质询,此外,莫里森还运用黑人传说和神 话来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对她几部作品的主 题及写作技巧的简要分析,展示这位美国女作家的 艺术风格。
矛盾评价的原因
一是莫里森的作品使她赢得更大范围的认可;
二是人们开始重新反思所谓“美国”;重新 反思盎格鲁-美国文化与非裔美国文化的关 系;按四对于文化与美学、社会与政治来说, 种族的相关性与重要性。
托尼/莫里森(1931-)
托尼· 莫里森图册托尼· 莫里森是美国黑人女作家。原名克洛 艾· 沃福德,一九三一年二月十八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克 利夫兰附近的钢铁工业小城罗伦。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 白人家做女佣。1949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当时专为黑人开设 的霍华德大学,攻读英语和古典文学。曾担任高级编辑,为 拳王穆罕默德· 阿里自传和一些青年黑人作家的作品的出版 竭尽全力。作为迄今为止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 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已在当今文学界产生深远影响。被 公认为当今世界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她的小说成就是美国 黑人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莫里森致力于保存和弘扬黑人文 化。自从1970年发表第一本小说《最蓝的眼睛》以来,她共 创作了八部小说,这些小说都关注在白人主流社会中美国黑 人对自身文化生存和文化身份的探索。
托尼· 莫里森的创作
莫里森: “关于这本书,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 缩小范围,缩小并且深化它,但是关于玛格丽特· 加 纳,我的研究有限,仅限于这些明显的东西。因为 我想创造她的生活,也就是说,我想接近故事人物 不得不说的任何东西。仅仅记录她的实际生活并不 使我感兴趣,那样的话我就无法接近其他相关的东 西。”
作品意识
托妮· 莫里森是一位有着强烈种族意识的作家,面对 黑人的过去与现实,在作品中倾注了自己对同胞命 运的关心和同情,始终把黑人的历史和前途作为作 品的主题。写黑人在美国社会的生存困境,揭示蓄 奴制和种族歧视对黑人的精神摧残,写白人的价值 观念使黑人人性造成扭曲,也写黑人社会内部对自 己同胞的排斥和伤害。她写人的精神世界、心路历 程,内心的创痛、骚动和渴求,写对自我的寻找和 对自己文化之根的追寻。黑人要实现自己的生存价 值,要找回尊严和独立的自我,必须保持自己的价 值观念和文化传统,从而才能有真正的生活。
托尼莫里森的创作
《最蓝的眼睛》The Bluest Eye 1970 《秀拉》Sula 1973 《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 1977 《柏油孩子》Tar Baby 1981 《宠儿》Beloved 1987 获普利策小说奖、美国图书奖 《爵士乐》Jazz 1992 《天堂(乐园)》Paradise 1999 《爱》Love 2003 《怜悯》A Mercy 2008
一、《宠儿》: 美国黑人历史的重写
LindaKrumholz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重新定义了美国历史。小说 中很明显具有历史的视角:莫里森通过非裔-美国奴 隶的行为和意识建构了历史,而不是通过白人主流 阶级的视角来建构历史。” “历史的方法论在《宠儿》中采用了另一种重要的 转变,即制造历史为作品中的人物、读者和作者形 成了一个治愈心灵创伤的过程。” ——《〈宠儿〉评论文集》107页
2、被物化的奴隶族群
塞丝与保罗·D的对话 “他们用皮鞭抽你了?” “还抢走了我的奶水。” “你怀着孩子他们还打你?” “还抢走了我的奶水。”
保罗·D:“我嘴上戴了个马嚼子。”
3、虚构的男子汉
加纳:“如今在‘甜蜜之家’,我的黑鬼个 个都是男子汉。那么买的,也是那么培养的。 个个都是男子汉。” 保罗·D:“先生(公鸡),它看起来那样… 自由。比我强。比我更壮实,更厉害。”
西克索
“是你偷了那只猪崽吗?你偷了那只猪崽。” … “西克索种黑麦来提高生活水平。西克索拿东 西喂土地,给您收更多的庄家。西克索那东 西喂西克索,给您干更多的活儿。” 很聪明,可是“学校老师”还是揍了他,让 他知道,定义属于下定义的人——而不是被 定义的人。(《宠儿》241页)
奴隶制作为非裔美国人民族的创伤
“学校老师”与侄子们的残暴 隐藏在加纳夫妇行为下的种族歧视
4、奴隶的反抗之路
黑尔等四十八个黑奴的逃走; 塞丝怀孕逃走; 西克索的反抗; 塞丝的杀婴; 斯坦普的沿河送递逃离的奴隶;
5、黑人的自由
身体的自由 精神的自由
“林间空地”
二、黑人的文化身份认同
美国黑人是谁?(从黑奴到人) 谁是美国黑人?(黑人对美国文化的认同, 文化的多元融合)
宠儿化作肉身
莫里森:“使其真实的目的在于使历史可能, 使记忆真实——如果有人走进你的家门,坐 在你桌边,你就不得不去思考,不管她们可 能是什么?”
宠儿的叙事功能
廖炳惠: “莫里森运用小说中被杀害的小孩的灵魂向 母亲质疑这种直接的叙事策略,使人置身于 暴力与种族歧视的机制下,观看人如何在行 为和抉择的过程中,产生一种伦理与道德责 任,并利用语言的反省,来加深我们对人的 限制,以及多种选择之可能性 深刻探讨。
莫里森的作品充满魔幻现实主义的神秘因素。《所罗门之歌》 之歌中,派特拉平坦、没有肚脐眼的腹部;戴德一世的鬼魂; 奶娃与神话小说中寻宝人经历相似的自我发现之旅;取材于 黑奴传说的“飞回非洲的黑人”;《柏油娃儿》中来自非洲 的“柏油夫人”这些超现实因素及黑人传说和神话,为莫里 森的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和魔幻色彩。莫里森的语言吸取了 黑人口头文学的传统,看似简单却幽默,机智。那是经过精 雕细琢之后又不留痕迹的文学语言。她的作品还随处可见色 彩和音乐的意想,语言的美感更是得到了加强。 西方评论界普遍认为莫里森继承了拉尔夫· 埃利森和詹姆 斯· 鲍德温的黑人文学传统,她不仅熟悉黑人民间传说、希 腊神话和基督教《圣经》 ,而且也受益于西方古典文学的熏 陶。在创作手法上,她那简洁明快的手笔具有海明威的风格, 情节的神秘隐暗感又近似南方作家福克纳,当然还明显地受 到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但莫里森更勇于探索和创新, 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
《宠儿》:历史的再现
残酷的美国奴隶制; 悲惨的奴隶生活; 被物化的奴隶族群; 愤怒的黑人奴隶寻求自由之路; 黑人的重生
1、奴隶制时期黑人的悲惨境遇 塞思的原型
玛格丽特· 加纳 “她说,当地方官与奴隶主来到她们藏身的 房子时,她抓起铁铲,用力砸自己两个孩子 的脑袋,然后她拿起一把刀,割断了第三个 孩子的喉管,并想杀了另外一个。…我当时 就想一下把他们全杀啦,结束他们的所有磨 难,也不原意他们被带回去重新受奴役,一 点一点地被折磨死。”
治愈的主要仪式 —塞思的记忆与面对过去
保罗/D的到来迫使塞思面对她的过去(她作 为一个奴隶和一个母亲的不可兼容性) 宠儿使得塞思孤立在屋子里,迫使塞思承受 过去的痛苦和羞耻 塞思仪式上的“干净”:社区的女人们帮助 她摆脱了宠儿的纠缠,赛思体验了与前不同 的创伤场景的重复。
第一部 奴隶制度故事形成碎片化的记忆,高 潮在塞思的杀女 第二部 塞思、丹芙和宠儿的内在声音 第三部 塞思的净化
个人经历/自述
托妮· 莫里森父母原为美国南方亚拉巴马州的佃农,为了摆脱贫困而迁到 这个小城。父亲靠做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补贴家用,莫里森十 二岁便开始一边学习一边打工。中学毕业后,首都华盛顿就读于专为黑 人创办的霍华德大学,取得学士学位,随后又进康奈尔大学研究院攻读 文学,重点研究福克纳和伍尔芙的作品。一九五五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后,莫里森先在休斯敦的得克萨斯南方大学教英文,后到母校霍华德大 学任教。在这里,她结识了牙买加血统的建筑师哈罗德· 莫里森,不久和 他结婚,生下两个孩子。一九六四年婚姻破裂,她便独自一人肩负起抚 养两个孩子的重担。第二年,离开霍华德大学到纽约北部的西里丘斯为 兰登书屋编辑教科书,三年后调到纽约总部任高级编辑。对文学的爱好 和离婚后的苦闷促使她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一九七年,托妮· 莫里森 的名字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此后,又相继在耶鲁大 学、纽约州立大学等校任教,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英美文学教授。从一九 七年开始,莫里森在编辑、教学之余,共创作出版长篇小说八部:《最 蓝的眼睛》、《秀拉》(1973)、《所罗门之歌》(1977)、《柏油孩子》 (1981)、《宝贝儿》(1987)、《爵士乐》(1992)、《乐园》(1998)和 《爱》(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