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复习知识点

一、孔子与老子(一)孔子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2、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3、历史地位: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二)儒家:孟子和荀子1、孟子①孟子的思想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2、荀子①荀子的思想: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A、被视作儒家异端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三)墨家1、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2、墨家思想:①兼爱②非攻③尚贤、尚同尚力、节用、节俭3、墨家思想历史地位①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②战国一度成为显学,之后不被重视(四)道家1、庄子与道家2、庄子的思想:“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天命观)(五)法家1、韩非与《韩非子》2、韩非的思想: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今必胜古、主张变法革新3、法家思想的历史地位①在当时适应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一、经典力学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⑴内容: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⑵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⑶历史地位: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②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③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二、量子论、相对论1.普朗克与量子论3.意义: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进化论1.达尔文与进化论⑴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⑵主要观点: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⑶历史意义: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
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赫胥黎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3.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
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一、李贽的离经叛道(1)内容: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1)内容: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1)内容: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岳麓版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1孔子与老子一、孔子的学说——儒家1、生平: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春秋》等3、学说: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③教育思想:A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B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C教育方法:“因材施教”D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仁不让于师”E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历史地位:①为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
②当时未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③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④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聃《道德经》——儒家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2、学说:①哲学思想: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否定“天命论”。
B、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有矛盾对立面,并可互相转化;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历史地位: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补充:1.孔子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执政者应该以民为本,制定政策要人性化,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
岳麓版高中必修三历史知识2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所创立的诸多学派。
诸子百家代表:儒家——孔子、孟子、荀子;道家——老子、庄子;墨家——墨子;法家——商鞅、韩非子;兵家:——孙子、孙膑。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总结

历史必修三岳麓版知识点总结一、唐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1. 唐代的政治制度唐代建立了官僚制度,大臣由皇帝任命,地方官员由中央官员和地方长官推荐,严格执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此外,还建立了州县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的政治思想唐代盛行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强调“道法自然”,儒家思想对唐代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唐代的经济、文化和社会1. 唐代的经济唐代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村人口增加,城镇商业也日益繁荣。
对外贸易得到了发展,唐代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2. 唐代的文化唐代文化繁荣,文学艺术、科技学术都得到了发展。
玄奘的西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王维、李白等人的诗词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 唐代的社会唐代的社会分为官僚士大夫、士族、平民和奴隶等阶层。
在社会道德上讲究礼乐道德教育。
三、唐朝的政治制度变革和瓦解1. 唐朝的政治制度变革唐朝晚期,节度使、藩镇的割据现象日益严重,中央政权的衰弱导致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他们逐渐取代了中央政权的地位,使唐朝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很大的变革。
2. 唐朝政治制度的瓦解唐朝末年,节度使、藩镇割据日益扩大,导致唐朝政治制度的瓦解。
同时,安史之乱也加速了唐朝政治制度的瓦解。
四、唐宋转折期的政治与文化1. 唐宋转折期的政治唐宋转折期的政治上出现了大规模的割据现象,甚至引发了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
宋朝建立后,建立了“宋朝”;地方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2. 唐宋转折期的文化唐宋转折期的文化,儒家思想逐渐转变为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渐渐超越了传统的程朱理学。
五、北宋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变革与发展1. 北宋初期的政治变革北宋初期,政治上实行了“靖康之乱”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地方统治。
2. 北宋初期的经济变革北宋初期的经济,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商业的发展,加强了对外贸易。
3. 北宋初期的文化发展北宋初期的文化在儒学方面得到了深入发展,陆象山、朱熹等在理学上有了很大的成就。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册课程要点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政治历程
• 近代中国:1840-1949 • 两个时期:晚清时期,1840-1912,中华民国时 期,1912-1949(1912-1928是北京国民政府时期 ,北洋军阀控制;1928-1949是南京国民政府时 期,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控制,1949年后割据台 湾地区) • 一个国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两大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 建专制势力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第三单元德国君主立宪制
• 评价德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了法治基础上的议会 选举、政党政治等政治体制,巩固了国家统一,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具有专制主义和军国主 义特点,是不完善的代议制。 • 半专制的原因: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统一, 保留了专制和军国主义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 代议制特点:间接民主,选举和议会立法,分权 制衡,政党政治 • 代议制作用: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现任英国首相卡梅伦
第三单元英国君主立宪制
• 背景—从13世纪开始,英国形成了王在法下和召开议会 决定重大事宜的传统;新航路开辟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 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议会捍卫自身利益; 1640-1688年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掌握了政权。 • 确立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议会确立主权,明确 限制王权。 • 过程: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的出现,王权受到限制 ;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议会主权;18世纪中期, 责任内阁制逐渐形成,国王统而不治;19世纪中期,两 党制和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首相由议会下院多数党 领袖担任;1832年通过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 会,此后其它社会阶层也通过议会改革获得政治权利。
第二单元雅典篇
• 重要政治机构: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核心 程序:辩论议案)、五百人议事会(提出议案并 监督落实)、民众法庭(又称陪审法庭,负责司 法)等。 • 评价: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 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 制等民主运作方式,维护了雅典的独立和稳定, 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为近代欧美资产阶级 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 局限: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直接民主仅适用于 小国寡民;抽签选举、轮番而治等方式容易导致 权力滥用,引发政治动荡。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doc

历史必修3知识点总结(岳麓版)①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1、了解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诸家的代表人物道家学派:老子庄子。
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学派的墨子。
法家学派的韩非子2、孔子及儒学的勃兴•孔子的思想主张:A、思想的核心是仁,“爱人”、“克已复礼”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包含了民本思想,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氏教育思想比较进步,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兴办私学。
3、孟子的思想主张A、“仁政”E、“民贵君轻”(“民贵”是就百姓在维护统治秩序过程中的作用而言,并非指在政治经济地位上“民”比“君”高贵)C、“性善论”4、荀子的思想主张:A、“仁义”、“王道” B. “君舟民水” C、“性恶论” D、法治(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了解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1、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董仲舒把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改造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主要思想: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全面肯定新儒学的措施。
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兴办太学,在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五经”成为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结果:西汉后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统治者所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第三课)宋明理学•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与基本主张:1、宋朝的程朱理学:北宋时期程颐、程颖二程基本观点:万物皆只是一个理,理是万物的本原(核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南宋朱熹朱熹的理学内容:“理气论”(客观唯心论):理和气不可分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启示的是世界历史2.中国古代对世界的影响与地位3.近代中国的时空关系与意义4.近代中国的社会精神一、给中国人民带来什么启示的是世界历史1.世界历史对中国人民带来的启示:世界历史的发展表明,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变革是不可避免的。
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经济形态、文化背景等都对人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人民应从世界历史中认识到,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不断和进步,才能与世界同步,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富强。
2.世界历史对世界人民带来的启示:世界历史向世界人民揭示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与文明发展的普遍规律。
在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人类都追求着和平、公正、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制度,并试图通过思想、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创新来实现这些理想。
世界人民应该从世界历史中汲取智慧,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
二、中国古代对世界的影响与地位1.古代中国文明对世界的影响:古代中国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和哲学思想对东亚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中国古代的农业技术和制造业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2.古代中国的地位与形象:在古代世界格局中,中国一直被视为中央王国,被周边国家尊称为"天朝上国"。
古代中国的皇帝被认为是上帝的代表,统治着万邦。
中国的文化、文明与制度也深深地影响着周边国家。
中国古代的文化形象被看作是传统、智慧与尊贵的代表。
三、近代中国的时空关系与意义1.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近代中国是指19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政治动荡、社会与动乱等重大挑战。
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国家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近代中国的意义与时空关系:四、近代中国的社会精神1.近代中国的社会精神:近代中国的社会精神包括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科学主义和近代化精神。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孔子----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主张:1.①“仁”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的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如何实现仁?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克己复礼〔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周礼〕具有保守性2.政治主张: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3.哲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位置表达人本主义思想〕4.教育主张:①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管教限制〕②教育方法“因材施教”③学习方法“学思结合”“温故知新”④学习态度“实事求是”“当仁不让于师”影响:1.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汉大一统之后不断改进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复礼思想具有保守性,不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所以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3.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代表作《道德经》思想主张:1.哲学思想:①“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法道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②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主张“守静”〕③政治思想:“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无为不是不作为〕〔小国寡民〕〔惠民政策〕影响:①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老子是我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社会背景:1.经济:铁器牛耕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宗法分封制的原则被破坏。
3.思想文化:私学兴起为百家争鸣提供舆论阵地。
〔得益于孔子办私学〕4.阶级:“士”阶层活跃和受重用,促进文化的觉醒。
5.根本原因: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孟子——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
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
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
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一、从“无为”到“有为”
(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2)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措施: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大量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4)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恢复
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5)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6)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发展需要,积极有
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汉武帝在位
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
家学术都应罢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