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课件[2020年最新]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课件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 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计划多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不 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 别。计划经济不 等于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也有计 划;市场经济不 等于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也有市 场。计划和市场 都是经济手段。 ——1992年邓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 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
这一讨论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一部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同广大不发达地区和贫困
地区,同时存在;
—— 中共十三大报告
据材料概括我国社会的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 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 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就是不发达的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 个实际来制订规划。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是求是的思想路 线,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开创 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中共十一届三
政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 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进行改
革开放
思想路线 个人崇拜 教条主义
小平南方谈话
贫穷不是社会主 义,社会主义的 本质是解放生产 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 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 平南方谈话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课件(共29张PPT)

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的第一 代领导集体
中国革命道路;社会 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 建设
实事求是、 独立自主、 群众路线
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 理论
以邓小平为核 心的党的第二 代领导集体
“三个 代表” 重要思
想
以江泽民为核 心的党的第三 代领导集体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 样建设社会主义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创造性地 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 党、怎样建设党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重要的历史转折
材料三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 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 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 亡党亡国。 ——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1978年)
2、意义: ①是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一次升华,它促使 中国社会经济进一步迈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②绿色“GDP”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小结: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形成于邓小平, 发展于江泽民,是统一的历史过程的三阶段。
思想体 系
创立者
解决问题
思想精髓
历史作用
毛泽东 思想
1. GDP至上,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严重; 2. 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落后于经济发展,中西部 发展落后于东部发展; 3. 社会不公,“城乡差距是世界第一”; 4. 民生问题严峻,社会保障严重滞后,公共卫生 步履维艰,住房保障几乎空白。
——赵慧珠《学习时报》
科学发展观
1 、解决的问题:实现怎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
——李正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贡献、历 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问题 :持上述言论者的观点是:东欧剧变,是改革造成 的;苏联解体,是戈尔巴乔夫造成的。你认为根本原因 是什么?
高中历史岳麓必修三课件: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3)结果: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
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2.内容 (1)政治上: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 移到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上来。
(2)思想上:肯定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 筋, 实事求是 ,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3.意义 (1)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 (2)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次重要的历史性转折。
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
知识梳理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1)原因: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两个凡是
”的错误思
想继续延续“左”倾错误。
(2)展开:1978年5月10日,中共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刊登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并在《光明日报》上公开发表,中 国政治思想界展开了关于 真理标准 问题的大讨论。
第24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素养落实 课前预习 来自料探究 随堂训练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
【主题立意】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于新时期中国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指路明灯。 【学习目标】 (1)通过梳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体系脉络,构建历史发展的时空观念。 (2)通过探究相关史料,理解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基本内涵,培养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素养。从唯物史观出发认识邓小平理 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3)结合新时期改革开放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分析理解理论对实践的能动作用。铭记伟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进行的 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培养以人民利益为重、为人民谋福利的家国情怀。
岳麓版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优秀课件

一次又一次地淬火和提炼思想 ,
一次又一次地续写改革、文明、幸福、尊严和富强。
我的邻居大妈深情地说:
共产党可是一个好党啊 ,
大妈正坐在庭院里 ,
抱着孙儿晒太阳 ,
娃娃的小手还摇着一串 欢快的铃铛。
我的诗人朋友抒情地说, 党啊,带领着你的人民向前走啊 ! 朋友正站在阳台上 , 酝酿豪迈的诗章 , 手中茶杯还泊着一轮皎洁的月亮 。
一、重要的历史转折
1.“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
2.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3.十一届三中会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十一届三中全会
政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
思想路线 个人崇拜 教条主义
组织路线 集权模式
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 来 进行改革开放 肯定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 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 指导方针 强化民主法制,拨乱反正
奋斗目标
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二、邓小平理论
1.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三步走的战略 社会调查:从我家生活看三步走的战略
二、邓小平理论
1.中共“十二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中共“十三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 社会主义理论
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统一方针:一国两制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三、“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
时代背景 思想内涵 主要内容 重要地位 历史意义 列入党章
三、“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请为下列感动中国的共产党员撰写颁奖词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案

教学设计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从容说课历史的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它往往在曲折中前进,呈螺旋式上升。
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前无古人的伟大历史事件同样也是如此。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既有完成三大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成功经验,也有发动“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
失败乃成功之母,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想成功就必须始终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丰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又一光辉典范。
本节课给我们系统介绍了邓小平理论及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现实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将充分体会到科学、先进的思想对于改造人类社会、造福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并改正错误,不断进取,勇于开拓的光荣、伟大的党。
教学重点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具准备历史图片、投影片(材料)、歌曲《春天的故事》。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指导意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指导意义。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比较、综合、评价等历史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设问——思考——回答。
2.阅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
3.讨论与讲解相结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伟人百折不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
2.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感。
3.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课件显示“文革”图片)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我们知道,“文化大革命”给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那么“文化大革命”产生的深刻思想根源何在?多媒体课件显示:材料一:“在通过‘五一六的通知’的前几天,他(毛泽东)在给林彪的一封关于部队农副业生产报告的批示信中,勾画了他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24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教学课件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必须维 护,不能违反;凡是损害毛主席的言行,都 必须坚决制止,不能容忍。”
——1977年1月21日
“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 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所谓 按既定方针办,就是按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 误方针办。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对偶像的崇拜,凡事必 须是“毛主席讲过的”, “红宝书中有的”才敢想、 敢说、敢做。人们已经习以 为常,见怪不怪,整个社会 的活力和生机几乎被扼杀殆 尽。中国如若按照那个样子 再走下去,其结局肯定是要 被开除球籍,不可能有更加 光明的前途了。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同时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探究二: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有何异同?
计划经济:是无所不包的国家计划,从生产到资源分 配再到产品消费都由政府事先制定计划,依照政府的指令 进行,采用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管
到1990年,私营企业减少了50%,个体户减少了15%。
私营经济是“活水”还是“祸水”?
1995年春到1997 年春先后问世四份万 言书,向人们发出警 告:私营经济正在造 成严重危害。如“私 营经济的比重超过了 一定的度,就会对我 国经济基础的性质产 生严重的影响”。
实际生活中,私营 经济创造了大量的产值、 就业和税收。从20世纪 90年代中期起,新增就 业从总量上看都是由非 国有企业创造的。更重 要的是,私营经济推动 了中国混合经济制度的 形成,推动了市场经济 体制的发展。
4、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
⑴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第二次历史 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3_《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设
双 基 达
计
标
(2)2007 年 10 月,胡锦涛在党的“ 十七大 ”的报告中,
课 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前
课
自
时
主
作
导
业
学
菜单
YL ·历史 必修Ⅲ
课
课
时
堂
教
互
法
动
分 析
4.意义
探 究
(1)科学发展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重要组成部
教 学
分,对于中国的
现代化建设
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课
自
时
主
作
导
业
学
菜单
YL ·历史 必修Ⅲ
课 时
重点难点
处理方法
课 堂
教 法 分 析
重点
12重..邓要三小思个平想代理。表论。结创探题合设究的【情,能互境培力,养。动设学探置生究问论】题从栏串史目,出,师和运生探用合究史作问料,
互 动 探 究
教 学
1.运用目标分解法:将这个问题的
当 堂
方 案 设
处理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旨在让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单
YL ·历史 必修Ⅲ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教 学 方 案 设 计
课 前 自 主 导 学
菜单
YL ·历史 必修Ⅲ
课 堂 互 动 探 究
当 堂 双 基 达 标
课 时 作 业
课 时 教 法 分 析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24【教学课件】《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岳麓书社高中二年级|必修三
4 、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揭示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先进 文化的有机统一。 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把“三 个代表”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列入党章。
岳麓书社高中二年级|必修三
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 24 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 指南
岳麓书社高中二年级|必修三
邓小平理论
酝酿、准备阶段——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 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
岳麓书社高中二年级|必修三
2、时间:1978年的12月召开 3、内容:
⑴思想: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⑵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⑶改革开放决策:提高生产力、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思想方式;肯定 权力下放原则、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 4、意义:重新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思想、政治和组织路线,实现了建国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是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
岳麓书社高中二年级|必修三
3、作用: (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 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2)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