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奥孔
拉奥孔

拉奥孔拉奥孔,特洛伊人,波塞冬或阿波罗的祭司。
由于他结婚生子而违反了神的旨意,或是因为与妻子当着神殿中的神像交媾而犯了亵渎之罪。
他在古希腊史诗中扮演的小角色是在特洛伊战争中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接受希腊人留下的木马,但没有成功。
随后他就被两条从希腊人临时驻扎的Tenedos岛上跨海而来的大蛇夺去了性命。
拉奥孔警告他的特洛伊同胞,不要接受希腊人留在城外的木马。
在《埃涅阿斯纪》中,维吉尔让拉奥孔说出了名句“不要相信这木马,特洛伊人/ 即使希腊人带着礼物来,我也怕他们。
”这句话后来衍生为一句俗语:小心带着礼物的希腊人,可以看作是西方版本的“黄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也采用了这个主题。
按维吉尔的说法,特洛伊人没有听从拉奥孔的劝告,反而听信了香农(一个自愿留下欺骗特洛伊人的希腊战士)编出来的谎言,拉奥孔一怒之下把长矛向木马掷去。
支持希腊人的密涅瓦此时派出海蛇勒死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Antiphantes 和Thymbraeus。
按照古希腊诗人Euphorion 的说法,拉奥孔其实是因为在献给波塞冬的圣地上进行生殖活动而受到惩罚,不幸的是受罚的时机让特洛伊人将他的死误解成攻击木马的结果,于是他们把木马拉进城里,导致了灾难结局。
索福克勒斯曾以拉奥孔的故事为主题创作了悲剧拉奥孔,现已失传。
大理石雕刻“拉奥孔与儿子们”高约184厘米,描绘了拉奥孔之死,是罗得岛的三位雕塑家Agesander与儿子Athenodoros 和Polydorus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制作,1506年在罗马出土,震动一时,被推崇为世上最完美的作品。
意大利杰出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为此赞叹说“真是不可思议”;德国大文豪歌德以为《拉奥孔》以高度的悲剧性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同时在造型语言上又是“匀称与变化、静止与动态、对比与层次的典范”。
,现存梵蒂冈博物馆。
这组群雕被发现的时候,拉奥孔的右臂已经遗失,并且两个孩子当中一个遗失了手掌,另一个遗失了右臂。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1. 引言1.1 1.作品介绍《拉奥孔》是一组著名的古希腊群雕作品,其创作于公元前5世纪。
这组雕塑位于雅典卫城上的帕台农神庙前,是古希腊艺术的杰作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之一。
"拉奥孔"是希腊语,意为“带子解开”,寓意为生命之源。
作品描绘了女神雅典娜与希腊英雄拉奥孔的故事,展现了雅典娜赐予拉奥孔智慧的一幕。
这组群雕以细致的雕刻技法和栩栩如生的表现形式而著称,被视为古希腊群雕艺术的巅峰之作。
通过对《拉奥孔》的深入观赏和理解,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希腊文明的璀璨与智慧,以及艺术家们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
《拉奥孔》不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一部古代希腊文化的写照,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1.22.题材和表现形式《拉奥孔》是一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群雕作品,其题材主要描绘了拉奥孔(Laocoon)的传说故事。
拉奥孔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是特洛伊的拉奥迪克王子,因反对特洛伊战马被希腊人抛入海中而著称。
这些群雕作品通过雕刻艺术形式将拉奥孔被蛇咬伤致死的一幕细致入微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在群雕《拉奥孔》中,艺术家充分运用了人物雕塑技法,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在巨蛇缠绕中的绝望与挣扎。
雕塑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张力,让人不禁感叹于艺术家的技艺之高超。
作品中的构图和空间布局也值得一提,艺术家巧妙地运用了立体雕塑与背景环境的对比,让整个作品更具层次感和视觉冲击力。
2. 正文2.1 1.历史背景拉奥孔群雕是中国古代汉族在佛教信仰下所雕刻的一种形态。
作品寓意着人们对佛教的崇敬与虔诚,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佛教信仰的传承。
这种群雕艺术形式始于隋代,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后世亦有不少续续不乏。
它是一种将多种材料、多种形态的佛像组合成一个整体的雕塑形式,集中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内涵和形式,是中国古代雕塑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在历史上,群雕《拉奥孔》是受到当时社会环境、政治局势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而产生的。
拉奥孔的故事

拉奥孔的故事
拉奥孔是一个勇敢而又聪明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里。
村庄周
围是一片郁绿的田野,还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
村民们和睦相处,生活安逸美好。
然而,一天,一群凶恶的盗贼闯入了村庄,他们抢走了村民们辛苦劳作得来的
财物,还放火烧毁了许多房屋。
村民们非常害怕,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才能摆脱这些恶霸的威胁。
拉奥孔看到了村民们的困境,他决定挺身而出,帮助村民们驱赶盗贼。
他首先
去找村里最有智慧的长者求助,长者告诉他,盗贼的老巢在一个深山之中,那里险峻险恶,盗贼们布下了重重的陷阱。
拉奥孔决定独自前往盗贼的老巢,他穿过了无数的山峰,跋涉了数天数夜,终
于来到了盗贼的老巢所在的深山。
他小心翼翼地绕过了一个个陷阱,悄悄地潜入了盗贼的老巢。
在那里,他发现了盗贼们的一切行踪,他发现他们是通过对村庄进行侦察,然
后趁着夜深人静的时候偷袭的。
拉奥孔决定要想办法打败他们。
他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设计了一个巧妙的计划。
他先是用绳索将盗贼们的
老巢团团围住,然后点燃了一团火把,放在老巢的出口处。
盗贼们在火光的照耀下,被吓得四处乱窜,最终被抓获。
村庄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村民们对拉奥孔充满了感激之情。
拉奥孔成为了村里
的英雄,他的勇敢和智慧深深地感染了村民们。
从此以后,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拉奥孔的故事告诉我们,勇敢和智慧是战胜困难的法宝。
在面对困境时,我们
要勇敢地面对,同时要善用智慧,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是因为有了像拉奥孔这样的英雄,村庄才得以摆脱危难,走向美好的未来。
拉奥孔的故事

拉奥孔的故事在一个遥远的小村庄里,有一位叫做拉奥孔的年轻人,他是村子里唯一的孤儿,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
拉奥孔聪明伶俐,却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因为他需要花费大部分时间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
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但拉奥孔从未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他时常在田间地头,思考着自己的未来,他渴望改变命运,渴望有一天能够离开这个小村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位神秘的旅行者,他听说了拉奥孔的故事,深受感动。
旅行者告诉拉奥孔,世界上有许多机会和可能,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
拉奥孔听后,心中涌起了希望的火焰,他决定要离开这个小村庄,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于是,拉奥孔开始了他的旅程。
他历经千辛万苦,踏遍山川河流,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
他学习各种技能,努力提升自己,不断寻找机会,不断奋斗。
他遇到了许多良师益友,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一起并肩作战,共同努力,共同成长。
经过多年的努力,拉奥孔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成为了一名成功的商人,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他回到了曾经的小村庄,告诉村民们,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命运,实现梦想。
他成为了村子里的楷模,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放弃对生活的希望。
拉奥孔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我们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够迎来成功的曙光。
命运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取决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和努力。
让我们像拉奥孔一样,勇敢面对困难,坚定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相信明天一定会更美好。
拉奥孔

…
“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符号也就只宜于表现那些全体或部分本来也是在时 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中先后承续的事物一般叫做 动作,动作是诗所特有的题材。”(p91)
“对于艺术家来说,神和精灵都是写人格化的抽象品,必须经常保持这样 的性格特点,才能使人们认得出他们。对于诗人来说,神和精灵却是些 实在的发出行动的东西,在具有他们的一般性格之外,还各有一些其他 特性和情感可以按照具体情景而显得比一般性格还要突出。”(p57)
…
2,在媒介上的区别 诗与画在描写对象上的差别源于它们在媒介上的差别。 ㈠ 诗和画的媒介来源不同,绘画使用的颜色、形状都直接源于自然界, 是自然本身所具有的属性,因而是一种自然的符号。诗却不同,它所使 用的语言是自然界原本没有的,而是人创造出来作为某种象征意义的标 志,因此它是人为的符号。 “一个画家如果根据汤姆逊的描绘做出一幅美的风景图来,他比直接临 摹自然的画家在成就上就更大。后者看到他的蓝本自然就摆在面前,而 前者却须用想象力把蓝本想象为放佛就在面前。后者凭生动的感官印象 去创造出一件美的作品出来,而前者却凭一些人为符号所产生的朦胧的 苍白的表象。”(p72) 在这里自然的符号指的就是绘画,而人为的符号指的就是诗。
…
而诗却可以写丑,因为并列部分的丑在先后承续的描述中效果就会减弱, 诗把一个人物写的丑,用意在使它显得可笑,从而增强喜剧性。 “因为丑在诗人描绘里,常由形体丑陋所引起的那种反感被冲淡了,就 效果说,丑放佛已失其为丑了,丑才可能成为诗人所利用的题材。诗人 不应为丑本身而去利用丑,但他却可以利用丑作为一种组成因素,去产 生和加强某种混合的情感。”(p141) “在缺乏纯然愉快的情感时,诗人就必须利用这种混合情感,来供我们 娱乐,这种混合情感就是可笑性和可怖性所伴随的情感。”
拉奥孔

莱辛(1729--1781) 18世纪德国杰出的戏剧家、文论家、美 学家哲学家、社会、戏剧、和宗教评 论家。
19世纪英国著名学者、历史学家托马斯· 麦考莱 (Tomas Macaulay)曾说:“毫无疑问,莱辛是欧洲第一 批评家” 莱辛是18世纪德国启蒙运动杰出的代表人物,他把德 国戏剧从狭隘的法国古典戏剧传统中解放出来,使德国戏 剧获得了新生。 《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是莱辛的哲学和美学巨著。 《拉奥孔》树立了具体分析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的典范。
诗宜描写动作,因为动作在时间中展开。 雕刻和绘画宜表现物体,因为物体是呈现于空间,是静止的。
莱辛认为,希腊雕刻与绘画的最高法律是美,而不是 温克尔克所说的“静穆的伟大”。
他认为,雕刻与绘画的对象是美,排斥丑;而诗却 不排斥丑,因为丑可以用来加强喜剧的可笑性和悲剧的 可怖性。
绘画和诗都用摩仿的手法表现客观世界。但是 它们使用的摩仿媒介符号却不同。绘画用空间中的 形体和颜色,而诗却用在时间中发出的声音。动作 是诗所特有的题材,诗可以描写持续的动作;而绘 画和雕刻则只能描写动作的一瞬间。因此,艺术家 必须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瞬间,使观者能从这 一瞬间了解到动作的前后。
在诗人的作品里我们能看到事物完成 的过程,但是在画家的作品里我们只能看 到已完成的东西。
“不幸我们又遭遇到另一件更严重,更恐怖的事变, 使昏乱的心神惊惧;抽签指定任海神司祭的拉奥孔正 在祭坛上宰一头庞大的公牛献祭;看啊,从田奈多斯 岛,从平静的海上,(我提起都要发抖,)有两条大 蟒蛇冲着波涛,头并头向岸边又来;它们在浪里昂首 挺胸,血红冠高耸,露出海面,粗壮的身躯在海里, 荡起水纹,蜿蜒盘旋,一圈又一圈,听得见它们激起 浪花的声音;它们爬上岸,两眼闪闪,血红似火,闪 动的舌头舔着馋物,嘶嘶作响;我们一见到就失色奔 逃,但它们一直就奔向拉奥孔;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

论群雕《拉奥孔》的鉴赏意蕴1. 引言1.1 作者及作品简介群雕《拉奥孔》是著名雕塑家马克·奥雷利斯·拉奥孔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20世纪中期。
拉奥孔出生于巴西,是巴西现代主义雕塑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擅长运用现代主义的艺术风格,将抽象的形式语言融入到雕塑中,创造出独具个性和表现力的作品。
《拉奥孔》是一组由多块独立的雕塑构成的群雕作品,每一块雕塑都具有独特的形态和表现方式。
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动态而富有节奏感的美学效果,让人在欣赏时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生命力与活力。
拉奥孔擅长运用线条和形态的变化来表现主题,他的作品常常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情感。
通过对人体结构和动态的抽象表现,他引发观者对人类存在和命运的思考,展现出一种关于生命、时间和空间的哲学思考。
拉奥孔的作品《拉奥孔》不仅在形式上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在思想和情感上也展现出深邃的内涵,堪称巴西现代主义雕塑的杰出代表之一。
1.2 艺术背景介绍群雕《拉奥孔》是一座富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承载着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深刻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正处于巨变之中,工业革命和社会变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思潮和观念。
艺术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索,对于人性、社会和宇宙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在这样的背景下,群雕《拉奥孔》应运而生。
它不仅是艺术家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反映,更是对于人类生存状态的思考和探索。
艺术家通过这座群雕作品,试图传达出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思考,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困境。
作品中的形式和结构也表现出了艺术家对于雕塑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创新。
要理解和鉴赏群雕《拉奥孔》,不仅需要关注作品本身的艺术表现和象征意义,还需要将其放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思考和解读。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深刻意蕴和价值。
2. 正文2.1 雕塑特点分析1. 琴师姿态优美:群雕《拉奥孔》中的每个雕塑都展现了优美的姿态,尤其是琴师的姿势更是动人心弦。
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

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的特点及其思想内涵2. 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物资供应中心3.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东院设备科4.暨南大学国际学院古希腊雕塑是古希腊主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古希腊人的思想精华,它像阳光下波光粼粼的“艺术”大海中朵朵可爱的浪花,又像海上的微风轻拂过我们的脸庞,令人心旷神怡。
(一)《拉奥孔》的来源《拉奥孔》与《米洛斯的维纳斯》、《掷铁饼者》,被称为希腊雕塑三大代表作之一。
它的灵感来源于希腊神话中的“木马计”传说,拉奥孔是特洛伊城的祭司,希腊久攻特洛伊城不下,想出了木马计,将精兵藏于木马中,特洛伊人想把木马搬进城中,拉奥孔却认为有诈,于是将长矛扔向木马,触怒了暗中佑助希腊的雅典娜。
于是,雅典娜派出两条巨蛇,将拉奥孔两个儿子 Antiphantes和Thymbraeus缠住,拉奥孔为救儿子也被蛇所咬死。
1.《拉奥孔》的特点1.裸体雕塑中拉奥孔处于中间,他的腿被蛇缠住,手紧紧地抓住了一条蛇,从他绷紧的腹部我们可以看出他在用力地挣扎着,但他的臀部却被蛇咬住,他的头歪向一侧,头发散开,似乎每根头发丝都在用力。
左侧是他的长子,他被蛇缠住了左腿和右臂,但快要脱身,他把头转向父亲,表情害怕而担忧。
右侧是他的次子,他也被蛇缠住了,想要脱身,但是相比于父亲,他的力量似乎不是很够。
他们的衣服已经掉落,全身的肌肉线条十分清晰,显露出他们用力挣扎的姿态,细看可以察觉到他们每一块肌肉都十分紧致,特别是拉奥孔,他的身体比两个儿子高了许多,全身的肌肉都清晰地呈现出来。
1.金字塔形结构雕塑中拉奥孔在中间,身材高大,两个儿子体型较小,位于两边,使整个雕塑构成了一个稳定的金字塔形结构。
因为长子比次子稍微高一些,所以长子是站在地面上,而次子是站在台子上的,这样他们的身高就差不多了,这个细节可见雕塑家的匠心。
1.较为平和的面部表情聚焦于拉奥孔,可以看到,相较于绷紧的肌肉线条体现出钻心的痛苦,拉奥孔面部表情却相对平静许多。
他嘴部只是微微张开,似乎并没有大叫,不同于以下维吉尔在《伊尼特》中对拉奥孔和大蛇搏斗情景的描写,雕像中拉奥孔的面部只流露出微微的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窗体顶端拉奥孔·作者:(俄国)莱辛译者:朱光潜·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时间:1979年08月·国际ISBN:9787020067725·十位书号:7020067727·图书编号:10464167·定价:14.00 元·卓越网¥11.70 元【到卓越购买】免费送货更新于:2009-08-19·蔚蓝网¥10.90 元【到蔚蓝购买】更新于:2009-08-19《拉奥孔》读后感:研究戏剧的,对戏剧感兴趣的看看吧。
经典之作呀。
【完全阅读本读后感】《拉奥孔》内容简介:第一个对画和诗进行比较的人是一个具有精微感觉的人,他感觉到这两种艺术对他所发生的效果是相同的。
他认识到这两种艺术都向我们把不在目前的东西表现为就像在目前的,把外形表现为现实;它们都产生逼真的幻觉,而这两种逼真的幻觉都是令人愉快的。
另外一个人要设法深入窥探这种快感的内在本质,发见到在画和诗里,这种快感都来自同一个源泉。
美这个概念本来是先从有形体的对象得来的,却具有一些普遍的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运用到许多不同的东西上去,可以运用到形状上去,也可以运用到行为和思想上去。
第三个人就这些规律的价值和运用进行思考,发见其中某些规律更多地统辖着画,而另一些规律却更多地统辖着诗;在后一种情况之下,诗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画,而在前一种情况之下,画也可以提供事例来说明诗。
第一个人是艺术爱好者,第二个人是哲学家,第三个人则是艺术批评家。
头两个人都不容易错误地运用他们的感觉或论断,至于艺术批评家的情况却不同。
《拉奥孔》作者简介:莱辛(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重要作家和文艺理论家。
主要作品有悲剧《撒拉·萨姆逊小姐》《爱米丽娅·迦洛蒂》,喜剧《明娜·封·巴恩黑尔姆》,诗剧《智者纳旦》,戏剧评论集《汉堡剧评》,美学论著《拉奥孔》以及三卷集的《寓言》。
《拉奥孔》是西方文论史上最重要的美学著作之。
书中以雕像群“拉奥孔”为题,比较了诗与雕像在表现上的不同,揭示了诗与画各自的创作要求和表现规律,论证了诗与造型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和特殊性,对后世影响深远。
歌德曾说:“这部著作把我们从一种可怜的观看的领域引到思想自由的原野。
”亚马逊目录:前言第一章为什么拉奥孔在雕刻里不哀号,而在诗里却哀号?第二章美就是古代艺术家的法律;他们在表现痛苦中避免丑第三章造形艺术家为什么要避免描绘激情顶点的顷刻?第四章为什么诗不受上文所说的局限?第五章是否雕刻家们摹仿了诗人?第六章是否诗人摹仿了雕刻家?第七章是独创性的摹仿还是抄袭?第八章诗与画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的分别第九章自由创作的雕刻与定为宗教用途的雕刻之间的区别第十章标志的运用,在诗人手里和在艺术家手里不同第十一章诗与画在构思与表达上的差别第十二章画家怎样处理可以眼见的和不可以眼见的人物和动作?第十三章诗中的画不能产生画中的画,画中的画也不能产生诗中的画第十四章能入画与否不是判定诗的好坏的标准第十五章画所处理的是物体(在空间中的)并列(静态)第十六章荷马所描绘的是持续的动作,他只用暗示的方式去描绘物体第十七章对各部分的描绘不能显出诗的整体第十八章两极端:阿喀琉斯的盾和埃涅阿斯的盾第十九章把荷马所描写的盾还原(再造)出来第二十章只有绘画才能描写物体美第二十一章诗人就美的效果来写美第二十二章诗与画的交互影响第二十三章诗人怎样利用丑第二十四章丑作为绘画的题材第二十五章可嫌厌的和可恐怖的第二十六章拉奥孔雕像群作于何时?第二十七章确定拉奥孔雕像群年代的其他证据第二十八章鲍格斯宫的格斗士的雕像第二十九章温克尔曼的《古代造形艺术史》里的几点错误附录一关于《拉奥孔》的莱辛遗稿(摘译)甲.提纲A乙.提纲B(为续编拟的)丙.关于《拉奥孔》的笔记附录二甲.莱辛给尼柯莱的信,一七六九年三月二十六日乙.古人如何表现死神(节译)附录三维吉尔在《伊尼特》史诗中关于拉奥孔的描写译后记附记……亚马逊书摘插图:诗与画在塑造形象的方式上的分别斯彭斯对于诗画互相类似的看法是最离奇的。
他相信这两种艺术在古代结合得非常紧密,经常携手并行,诗人总是要向艺术家看齐,而艺术家也总是要向诗人看齐。
斯彭斯不曾想到,诗是一门范围较广的艺术,有一些美是由诗随呼随来的而却不是画所能达到的;诗往往有很好的理由把非图画性的美看得比图画性的美更重要。
所以每逢他在古代诗人和艺术家之间发见到顶细微的分歧时,他就陷入困境,想出一些最离奇的脱身术。
古代诗人写酒神,在大多数场合下头上都有角。
斯彭斯说,很奇怪,这些角在酒神雕像上却很少见。
他时而提出这个理由,时而又提出那个理由来解释,说这是由于考古家们蒙昧无知,由于这些角本身很小,可能被酒神经常戴着的葡萄和长春藤叶的冠遮盖住了。
他绕着真正的理由转来转去,却猜想不到真正的理由就在面前。
酒神头上的角并非天生的角,像山神和林神们头上的角那样,而是额上的一种装饰,可以随意戴上,也可以随意脱掉:当你不戴角站在那里时,你的头面就像一位姑娘的。
这是奥维德对酒神的庄严召唤。
可见酒神也可以显示自己没有角,当他要现出少女的美丽时,他就不戴角。
艺术家们宁愿描绘酒神具有少女美的样子,所以要避免凡是可以产生坏效果的附加品。
角就会成为这种附加品,通常是系在冠上的,在柏林皇家陈列室里还可以看到这种冠上系角的头像。
冠本身也是一种附加品,把美丽的额头遮盖住,所以在雕像中酒神不但很少戴角,也很少戴冠,尽管诗人经常写酒神戴冠,并且认为冠就是由酒神发明的。
对于诗人来说,角和冠都可以微妙地影射到酒神的事迹和性格;而对于艺术家来说,角和冠却可以妨碍酒神显示出更高的美。
我认为酒神之所以获得“两重形象”的称号,就是因为酒神既可以显得很美,也可以显得很凶恶可怕。
如果是这样,艺术家们从这两种形象之中只挑选最符合他们那门艺术的使命.的那一种,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了。
智慧女神米涅瓦和雷神后朱诺在罗马诗人作品中往往进射电光。
斯彭斯追问:为什么她们在画像和雕像中不是这样呢?他自己的答案是:进射电光是这两位女神的特权,其根由也许只能从萨莫色雷斯岛上的宗教秘密仪式中才可以发现到;而艺术家们是被古代罗马人看作平民的,所以很少被允许参加这种秘密仪式,因而对它们就一定毫无所知,他们既然不知道,也就不能描绘。
我可以反问斯彭斯:这些平民进行创作,是独出心裁呢,还是按照懂得秘密仪式的显贵人士的吩咐?在古希腊人之间,艺术家们是……[看更多书摘]后记:这部译稿原是六十年代编写《西方美学史》时拟选译的资料副编之中的一种。
一九六五年便已译完,并已排印清样。
嗣因“四人帮”横行肆虐,它被打入冷宫十余年,现在才重见天日。
趁此再略加校改,并对《译后记》补充下面一点感想。
过去西方的一般理论著作在写作方式上可分两种。
一种是总结研究成果,主要地是要做出一些结论,得出结论后,便“过河拆桥”,不让人看出得到结论所必经历的摸索和矛盾发展过程。
这种结论只是盛在盘里的一些已成熟的果子。
另一种则把摸索和解决矛盾的发展过程和盘托出,也做出结论,但结论却是生在树上的有根有叶的鲜果。
前一种让读者看到的只是已成形的多少已固定化的思想,后一种则让读者看到正在进行的活生生的思想。
这种分别略似莱辛所指出的写静态的画与写动态的诗之间的分别。
属于前一种的是大多数理论著作,典型的代表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布瓦洛的《诗的艺术》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少数属于后一种的有柏拉图的《对话集》,狄德罗的《谈演员》和《拉摩的侄儿》和莱辛的这部《拉奥孔》。
丑,莱辛的魅力(读后感)作者:rosiel 日期:2009-4-11 18:07:00推荐在读《拉奥孔》的时候,身心是极其愉快的。
它不像读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乃至《纯粹理性批判》一样,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而感到些难懂和枯燥。
首先《拉奥孔》讲的是“诗”和“画”的问题。
“诗”和“画”首先就是个浪漫的令人愉悦的字眼和命题。
莱辛的《拉奥孔》又名《论画与诗的界限》,出版于1766年,“它们在题材和摹仿方式上都有区别。
”——普鲁塔克。
且在阅读过程中,仿佛在聆听莱辛眉飞色舞的演说。
莱辛在兼具了哲学家的特质的同时还兼具了男性的幽默感。
举一个例子:他在第二十章谈到只有绘画才能描写物体美,“诗”按先后次第去安排出来,“在把它们一件件历数出来之后,我们纵使专心致志的回顾,也无法获得一个和谐的形象。
”所以荷马明智地不对尼鲁斯的美,阿喀琉斯的美,海伦的美,进行详细的描绘,聪明的只是“建筑在海伦的美上”。
他说,尼鲁斯美,阿喀琉斯更美,海伦具有一种神人似的美。
的确,让我们读者想象海伦有多美呢,那尼鲁斯有多美呢,那阿喀琉斯又有多美呀!然后莱辛幽默地说了下面一段话,让人不免会心一笑。
他写道:“有一位康斯旦丁·玛拿赛斯就曾想用海伦的描绘来装饰他那部枯燥的编年史。
我得感谢他的尝试,因为我实在想不出在旁的地方可以找到一个例子,能更清楚地说明如果一位诗人想去试做荷马由于明智而放下不做的事,他是多么愚蠢。
”紧接着莱辛便引用了这个例子:“她是一个美人,肤色美,眉毛也美,腮帮美,面孔美,大眼睛,雪白皮肤,……”看到这里,我们不免哈哈大笑,服了莱辛了,如此轻松而又深刻。
有人把莱辛的作品比喻作“树上的果子”,而不是“盘中的果子”。
确实,相对于很多艺术理论的艰深和苦涩,莱辛的作品和表述确实显得灵动而有生机。
在《拉奥孔》这样的理论著述中,莱辛饱含着诗人的饱满激情,一首首长诗的出现,把我们读者引领到一个仿佛没有边界的想象空间之中……有人却又因此批评莱辛的理论不够系统化,说虽比起他的德国同胞来,莱辛的理论最少抽象晦涩的思辨,多了生动激烈的论战,但要使他的文论系统化,却不太容易。
我想,过多的要求未免苛刻了。
让思维自由,莱辛带我们领略。
正如莱辛自己在前言中所说的,“这篇论文是随着我的阅读的次序而写下的一些偶然感想,而不是从一般性的原则出发,通过系统的发展而写成的。
”因此,我们在书中看到了很多生动、鲜活的因素。
他说他们德国人一般并不缺乏系统著作。
从几条假定的定义出发,顺着最井井有条的次第,随心所欲地推演出结论来,干这种勾当,他们德国人比起世界上任何一个其它民族都更在行。
拉奥孔》中的诗与画《拉奥孔》中的诗与画一、诗画异质说来源拉奥孔是十六世纪在罗马发掘出来的一座雕像,表现一位老人一拉奥孔一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大蛇绞住时的苦痛挣扎的神情据希腊传说,希腊人因为要夺回潜逃的海伦后,举兵围攻特洛伊(Troy)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视为奇货,把它移到城内,夜间潜伏在马腹的精兵一齐跳出来,把城门打开,城外伏兵于是乘机把城攻下。
当移木马人城时,特洛伊的典祭官拉奥孔极力劝阻,说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