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专题复习《古诗词赏析选择题》精讲精练(含答案)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自守高洁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古诗文默写。直接型默写,关键在于平时要加强对古诗 文的背诵识记,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理解型默写,重 要的是要理解诗文名句的思想内容,并且注意不要出现错字、漏字的情况。
样题2(2018•内江)用课文原句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1.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
2.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诗中设想未来相逢景象,表达深沉离情的诗句是: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4.诗中蕴含宦途失意、羁旅他乡、思乡不得的抑郁愁苦之情,并把愁苦之情 融入凄凉萧瑟的景色之中的诗句是: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
(十一)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四)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古人道家西, 风瘦马
。
2.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
3.古代诗歌中,有一类诗句以名词组合而成,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如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4.曲中点夕明阳主西旨下,直,断接肠道人出在天天涯涯游子之悲,表明游子漂泊在外的思乡心情的
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
专题复习精讲精练
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
真题试做
样题1(2019•内江)用课文原句填空。
(1)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2)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3)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许浑《咸阳城东楼》)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名著阅读》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专题复习考点精讲精练
名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
专题五 名著阅读
真题面对面
1. (2019河北14~15题7分)根据你对文学名著的阅读,回答(1)~(2)题。 (1)下面文段表现了小萝卜头怎样的心理?(3分)
他把盒子重新打开,轻声说道:“飞吧,你飞呀!”虫子终于轻轻扇动翅膀 ,飞起来,缓缓飞出栏杆,一会儿就看不见了。小萝卜头高兴地拍着手叫:“飞 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回过头来,小萝卜头把火柴盒还给了铁窗里的 刘思扬。“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
专题五 名著阅读
5. 从《朝花夕拾》的阅读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童年鲁迅?结合内容简要作 答。(3分) 示例:在《朝花夕拾》里,童年的鲁迅是个性格活泼、身心健康的孩子。他拔 何首乌、摘覆盆子,想得到神奇的《山海经》,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有丰富 的想象力;他喜欢小动物,为了隐鼠仇猫,和阿长闹意见,表现得爱憎分明, 充满同情心;他在私塾里画绣像,为了看五猖会无奈背书,显得天性自由,活 泼好动,有点顽皮。(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3分)
无情地从学校开除。
专题五 名著阅读
考情总结 1. 考查篇目:河北中考名著范围以《考试说明》规定的篇目为准,从2017年开 始,每年考查两部名著,其中红色文化典型作品《红岩》连续考查3年。 2. 分值及考查形式:分值为3~7分,多以简答题形式考查,也有填空题出现。 如2019年以纪念币图案为载体,要求学生辨析作品名称,形式较为灵活。 3. 考查点:①概述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典型情节[2019.15(2):李逵背母; 2018.16:简·爱与好友的患难之情;2017.16:教育子女;2015.17:知恩图报 ;2013.6:美猴王“火眼金睛”]。②典型情节的细节[2018.15;2017.15:绝 食起因]。③作品、人物辨识[2019.15(1);2018.15;2015.16;2012.5(1)]。 ④阅读类考点(2019.14:揣摩人物心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 现代文阅读之加点词语赏析》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答题指津
“句中加点词语赏析”答题模式
格式1:本义 + 语境义 (联系中心) 模式:“××”一词原指…… ,文中指……
•
•
1.文章内容
•
2.词语理解
•
3.句子理解
Hale Waihona Puke •4.文章中心•
5.体验感悟
考点导航 考纲对理解词语的要求
▪ “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 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考 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句含义的能力。
▪ “在语言环境中”——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 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2013南宁卷六】 《雨中片段》 23.(1)“奢侈”通过强调 “撒娇”的难得,写出了作者淋雨后得到母亲疼爱的激动心情 (1分),表达了作者美好童年和深沉母爱的无比眷恋(1分)。 (2)“鲜活”化静为动,写出了雨后秧苗重获生机的盎然景 象(1分),表达了乡间“久旱逢甘雨”的喜悦心情(1分)。
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2011南宁卷六】《那年冬天好大雪》22.(1)用笑掩饰心事 重重,欲言又止的心情(1分);不好意思把借钱的事说出口 (1分)。(2)胡小兵本想和别人玩牌赢钱寄回家(1分), 没想到却输掉了伍佰元(1分)。
【2012南宁卷六】《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22.(1)竟然,表 示出乎意料之外(1分);对自己儿时的无知之举感到后悔(1 分)。(2)徒劳,白费力气(1分);为流浪蜂寻找家园不得 而心生怜惜之情(1分)。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2.文艺随笔和杂文手法相结合 鲁迅是青年人的导师,是新文化的战士,他的批判精神与“立人”思 想,以及他特有的反讽式幽默不仅在其杂文中有所体现,在他的散文中也 随处可见。鲁迅创作《朝花夕拾》时,社会动荡不安,其自身颠沛流离, 处境艰难,所以他在深情回忆往事时,时不时插入一些“杂文笔法”抨击 现实,这样,很多回忆性的散文又带有杂文的色彩。如《狗·猫·鼠》一文, 作者从自己仇猫说起,谈到了人们的婚礼,黑猫、猫婆和猫鬼,猫和虎的 师徒关系,老鼠成亲的花纸等许多传说、故事,可谓旁征博引、洋洋洒 洒,丰富的内容让读者大开眼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很明显 的文艺随笔风格。同时又用辛辣的笔调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人“媚态的 猫”式的嘴脸,他们竖着“公理”“正义”的旗子,抢占舆论的制高点, 操纵玩弄公理的把戏,支持对弱者的迫害罪行,实则让人深恶痛绝。在
第三类:以议论为中心,将散文和杂文糅合,穿插童年的生活经历, 讽刺和批判旧道德。
《狗·猫·鼠》——文中选取了“猫”这一物象,讽刺了“现代评论派”文 人的“媚态的猫”式的嘴脸,嘲讽了“正人君子”散布的“流言”,表达了对猫 “尽情玩弄弱者”“到处嗥叫”“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作者追忆童年时救 养的一只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 的憎恨。
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
专题复习精讲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 提》,《朝花夕拾》是鲁迅后来修改的名字。“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 示晚年时期,意思是早上的花晚上来捡,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 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 抄出来”的“回忆文”。全书共十篇,按思想内容可分为三类:
第二类: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高尚的情操。 《阿长与〈山海经〉》——作者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 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 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之事,充满了尊敬和感激。文 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范爱农》——作者追叙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 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 又备受打击和迫害的遭遇,表现了作者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 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藤野先生》——作者在此文中记录了自己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 活,叙述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 过。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以及没有 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古诗词默写》专题复习精讲精练(含答案)

• “见”字好:“见”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不 经意间与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写 出诗人悠然自得,物我两忘的思想境,自然真切 。
• “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 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6分)
➢ 情境运用型默写题:设置生活中的一个具体情境,要求 根据这一情境,填写指定篇目的相应诗句。
比赛规则:
1.各队的起始分数均为60分。 2.比赛采取轮答、抢答方式,正确
的一方加分,错误的一方不给分 ,由另一组补答。
3.在有人答题时,哪方有提醒、偷
看或喧哗,每人每次扣十分。
4.总分前三组获得胜利。
第一轮
己亥杂诗
龚自珍(清)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望岳
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情境二: 中秋佳节,远在美国留学的小王无法回 国和家人团聚,只能通过贺卡祝家人身 体健康,生活平安,请你替小王在他的 贺卡上写一句诗,来表达他对家人的美 好祝愿。
但愿人长久Leabharlann 千里共婵娟情境三:初中毕业在即,同窗好友就要分离, 在写给你好友的同学录上,你将用一 句什么诗句来表达你对他的友情?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冲刺中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考点精讲精练(含答案)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__背__ (2)人恒过. 过:_过__失__,__这__里__是__犯__错__误__的__意_思 (3)满招损. 损:__损__失__(损__害__)_____ (4)谦得益. 益:_益__处_
2.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D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斯是.陋室 B.所.以.动心忍性/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C.为.天下笑/故不为.苟得也 D.岂独.伶人也哉/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2020恩施改编)阅读下面选文,完成1~4题。 【甲】《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 【乙】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 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不敢纵逸。朕每思伤其身者不在 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 妨政事,又扰生人。”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__责__任__,__使__命_____
(5)空.乏.其身 空乏:___财__资__缺__乏______
(6)行拂.乱.其所为 拂:_违__背_
乱:_扰__乱_ (7)曾.益.其所不能 曾益:_增__加_ (8)人恒.过.,然后能改 恒过:__常__常__犯__错__误______ (9)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_奋__起__。__这__里__指__有__所__作__为__
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倒装句) 内心忧困,思虑堵塞[梗塞、不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 有)表现[征验]在脸色上,流露[显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明白]。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 有势力、地位相当[匹敌]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个国家往往就容易灭亡。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了解到这一切之后,就会明白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 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基础知识》精讲精练(含答案)

语文基础知识新题赏析题一:1、请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的一段话。
遵守考纪,冷静答题。
我能行!我最棒!2、下列书法作品中字体为行书的一项是()3、古诗文名句填空。
(1),隔江犹唱后庭花。
(2)烟笼寒水月笼沙,。
(3),浅草才能没马蹄。
(4)潮平两岸阔,。
(5)《天净沙•秋思》中点明题旨的句子是,。
(6)自强不息的人即使到了老年,也会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激励自己。
4、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美丽的圣湖,静若处子,隐身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群山之中。
湖水碧如翡.翠,依山而走,似舞动的衣袂,若隐若现,一眼不可穷尽。
若想kuī()其全貌,环湖一周有250公里之遥。
从空中俯kàn()圣湖,漫溢的湖水,酷似一束若隐若现的珊瑚。
(1)北麓()(2)翡()翠(3)kuī其全貌()(4)俯kàn()5、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连贯,过渡自然。
土地再荒芜,不会拒绝一锄一镐的耕耘;河流再干涸,不会邈视涓涓细流的汇聚;天空再阴霾,;山峦再沉寂,不会阻挡莽莽绿色的蔓延。
题二:1、请将下面一句话,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在田字格内。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下面是老师向同学们展示的一幅书法作品,用一个词评价这幅作品,最恰当的一项是()A.浑厚圆润B.潇洒飘逸C.端庄雄健D.纤细柔美3、用课文原句填空。
(1)问君何能尔,。
(陶潜《饮酒》)(2)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4),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5)“刘备三请诸葛亮”的故事耳熟能详,用《出师表》中的话来说,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6)古往今来,人们多以《爱莲说》中的名句“”提醒自己洁身自好,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7)社会、时代都在飞速地进步,不会等待任何颓废者和落伍者,正像古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说的“,。
”4、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名师整理)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中考专题复习《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考点》精讲精练(含答案)

课题:八上诗词复习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默写诗词句句;理解诗词大意。
2、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能理解诗歌思想感情,赏析名句。
学习难点:感悟作者在诗词中抒发的情感;体会它们不同的韵律特点,品味诗词的意境。
学习重点;默写六首古诗词;理解诗词大意,积累诗词名句。
一、课前热身,自主学习,基础练习,默写填空二、小组合作,复习巩固,诗词鉴赏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传递了什么样的情感?(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是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之名句,说说它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观?再从中任选一个词进行赏析。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5.(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西湖早春图,如春水初涨、莺争暖树、、、草没马蹄,抒发了作者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分)(2)诗歌讲究炼字,请品味颈联中“乱”“浅”的妙处。
(2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答: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2.请简要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在全诗中的作用。
(2分)13.简要赏析“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分)1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表达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分)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考点之古诗词鉴赏(一)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选出对曹操的《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C )(2分)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直叙其事,交代了观海的地点。
B.“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六句,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C.“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四句,是诗人对眼前实景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D.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博大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2、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C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3、对本诗的赏析错误的是( B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对)B、“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十句,都是写海上的景象(错)C、“水何澹澹”是描写无风时海面水波动荡的样子,“洪波涌起”是描写有风时大海波涛汹涌的壮阔气势(对)D、这首诗通过写景抒情,借勾画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对)4、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C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
“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 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 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己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面是对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句中,“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B.次句直叙其事。
“闻道”,表示惊惜。
“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后两句诗作者大胆想象,直接袒露自己听到朋友远谪后的内心情感: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手法,将“愁心”比“明月”,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2.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C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3.选出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B )A、首句写景兼写时令,用“漂泊无定”的杨花和“不知归去”的子规入诗,含飘零离别之恨在内,渲染出李白当时的心情。
B、次句直抒胸臆,“闻道”表示惊异惋惜,“五溪”指出被贬谪之地偏僻荒远,路途艰难,虽未写悲痛之情,而悲痛之情自见。
C、后两句抒情,将明月人格化,创设托月相送的意境,抒发了对朋友真挚的感请,写得深切而动人心脾。
D、后两句所创设的艺术境界和曹植的《杂诗》中“愿为南流景,驰光见我君”相似。
4.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 C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知人心,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5.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C )A.首句写景,杨花飘落,子规啼叫。
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B.第二句便直叙其事,“过五溪”,见迁谪之艰难、道路之荒远,并能从中见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之情。
C.后两句议论,人隔两地,心情难达,而明月在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已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西。
D.“夜郎”古夜郎国,在现在贵州西北部及云南、四川省部分地区。
这里联想到夜郎国,用以表现友人被贬之远和诗人关心之切。
6.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首句写景。
“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飘零,子规啼叫。
诗人撷取这两种景物加以描写,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
B.这首诗表达了对朋友的同情和关切。
C. 这首诗想象丰富而奇特。
D. 因为李白和王昌龄一样,都是不得志,所以说是“愁心”。
7.下列对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品读有误的一项是( D )A.“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龙标”指王昌龄,“闻道”表示惊诧,“龙标过五溪”,可见王昌龄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B.“左迁”是贬官的意思,古时以右为尊,所以把贬官叫“左迁”。
C.“杨花落尽子规啼”,杜鹃啼血,抒发悲苦哀怨之情。
D.“随风直到夜郎西”,王昌龄迁往古夜郎国,可见是个浪漫的好地方,作者也心驰神往。
8.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该诗理解有误的一项( A )A.诗歌写景旷远,想象丰富,体现了诗人旷达豪放的胸怀。
B.“闻道”一句既写出了诗人乍听朋友遭贬消息后的震惊与惋惜,也写出了友人长途跋涉的艰辛和诗人对友人的关心。
C.诗人寄愁心与明月,是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怀念带给友人,以慰藉朋友破碎的心。
D.三四两句中诗人展开想象,并运用了比拟与夸张的手法。
三、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
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了舟顺风而行之态。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
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王湾《次北固山下》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B )A、“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对偶,写“客路”、“行舟”,字里行间已有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之感,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两岸阔”与“潮平”,“一帆悬”与“风正”均有因果关系。
“风正”是风大之意。
C、“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明诗人到江南正是冬末。
诗人感到江南不光太阳来得早,好像春天也来得早。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脍灸人口。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与首联呼应,表达了诗人触景生情,怀有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
4、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5、对这首诗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次北固山下”的“次”是“停泊”的意思。
北固山在镇江北边,三面临江。
B.“客路”即“旅途”。
第一句指明了作者要去的路途,第二句交代了乘舟而来的情况。
C.“潮平”指潮水上涨,水与岸平。
“风正”指风向既顺,风力又不猛。
D.“归雁洛阳边”意即我想学北归的大雁,回到故乡洛阳。
6、关于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这首诗以对偶句开头,既不同一般,又工整明丽,“青山”、“绿水”给人眼明心亮的感觉。
B.三、四两句进一步把人带到一种和平宁谧的环境里,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显得天地宽阔,更使人胸襟开朗。
C.五、六两句写海上红日冲破黎明前的黑暗,江边春意赶走垂尽的旧腊残冬,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D.最后一联抒发了作客他乡的深深愁绪,可知前面六句所写明丽的江南景色,都是为最后一联作反衬的。
7、品读本诗,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D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四、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列对诗词句子的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3分)A.《天净沙·秋思》表现了一个羁旅漂泊的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被称为“秋思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