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牛顿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 引言牛顿的自然哲学是科学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理论之一,它为我们理解自然界的运动和力学定律提供了基础。

在这个文档中,我们将介绍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包括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质量和力的概念以及万有引力定律等重要内容。

2.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2.1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的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规定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其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数学上,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F = 0 \]这里,\(F\)代表物体所受到的合力。

2.2 第二定律:动量定律牛顿的第二定律描述了力对物体的影响。

它说明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力成正比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数学上,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方程:\[ F = ma \]其中,\(F\)代表物体所受的合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2.3 第三定律:作用反作用定律牛顿的第三定律指出,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必然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

数学上,我们可以使用以下方程表示:\[ F_{12} = -F_{21} \]这里,\(F_{12}\)和\(F_{21}\)分别表示物体1对物体2的作用力和物体2对物体1的作用力。

3. 质量和力的概念3.1 质量在牛顿的自然哲学中,质量被定义为物体所拥有的惯性特性。

质量越大,物体对变化的抵抗能力越强。

质量可以用数值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千克(kg)。

3.2 力力是牛顿自然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物体对其他物体施加或受到的作用。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引起物体的加速度。

常见的力包括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力可以用矢量表示,包括大小和方向。

4. 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自然哲学中的重要定律,描述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

根据这个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这个定律可以用以下数学公式表示:\[ F = G \cdot \frac{{m_1 \cdot m_2}}{{r^2}} \]这里,\(F\)代表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m_1\)和\(m_2\)分别代表两个物体的质量,\(r\)代表它们之间的距离,\(G\)代表引力常数。

牛顿的思想启蒙教育

牛顿的思想启蒙教育

牛顿的思想启蒙教育牛顿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的思想对整个科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科学启蒙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牛顿的思想启蒙教育主要体现在他对自然界规律的探索和对科学方法的倡导上。

首先,牛顿的思想启蒙教育体现在他对自然界规律的探索上。

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观察和思考,发现了地球引力的存在,并提出了普遍引力定律。

这一发现不仅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也启发了人们对自然界规律的深入探索。

牛顿的思想告诉我们,自然界存在着普遍的规律,而科学的任务就是去揭示这些规律,并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它们。

其次,牛顿的思想启蒙教育还体现在他对科学方法的倡导上。

牛顿主张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认识自然界,他强调实验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只有通过实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科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家们在进行研究时都会遵循严谨的科学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此外,牛顿的思想启蒙教育还体现在他对数学的重视上。

牛顿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了近代数学的奠基之作。

牛顿认为,数学是揭示自然规律的重要工具,只有通过数学语言才能准确地描述和解释自然现象。

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世的科学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学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科学家们在研究中经常运用数学方法进行分析和计算。

总的来说,牛顿的思想对科学启蒙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对自然界规律的探索、对科学方法的倡导以及对数学的重视,都为后世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牛顿的思想启蒙教育不仅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牛顿的思想,通过对自然界的深入探索和科学方法的严谨运用,不断推动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牛顿宇宙观

牛顿宇宙观

牛顿宇宙观牛顿宇宙观源于英国的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其主要思想是建立在对天体和运动的观测和实验基础上的。

牛顿在其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中提出了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这些定律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现代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基本框架。

下面,将逐一介绍这些定律及其意义,以及牛顿宇宙观的相关内容。

第一定律: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其状态保持不变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其表明物体会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

这一定律为力学中惯性的概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惯性的本质在于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变化而改变(如物体在真空状态下的匀速直线运动),同时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在车窗外看到的景色似乎在向后移动。

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在牛顿的第二定律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公式: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mass),a代表加速度。

这一公式解释了许多力学现象,如运动的加速、力的作用方向和大小,以及为什么一个物体需要比另一个更大的力才能改变相同的运动状态等。

第三定律:对于所有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牛顿的第三定律揭示了相互作用的本质和它们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

一次有限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一个物体产生的力具有平衡作用,因此不同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总是成对出现。

例如,在运动轨迹弯曲的狭窄区域,一辆小汽车需要施加向心力才能维持自己的方向,而摩擦力也必须向内产生,否则小汽车就会失控或者跑出轨道。

万有引力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吸引力,这种引力强度正比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平方,反比于它们之间的质量乘积在牛顿宇宙观中,万有引力定律是最引人注目的定律之一,它推动了我们对各种天体运动和星系演化的认知。

根据牛顿的定律,地球上与我们之间的吸引力强度就是我们距离地球的距离的平方。

浅析牛顿哲学思想

浅析牛顿哲学思想

浅析牛顿哲学思想伊萨克·牛顿(1642-1727)是近代首屈一指的英国物理学家,他继承了开卜勒和伽利略对天上和地上的运动成果,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演算,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条物理学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理了动力学整个体系,创立了反映宏观低速运动的牛顿力学(也称经典力学)。

任何自然科学家在其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都要受到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牛顿也一样。

恩格斯指出:“许许多多自然科学的范围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就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宗教教徒。

”这也是对牛顿哲学思想的总的写照。

牛顿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其根本缺陷在于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经验论性质。

对牛顿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坚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牛顿的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即自然科学研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牛顿在其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他承认物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独立于人的感觉之外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观念;他承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并且能被我们所认识,另外牛顿关于“质量”概念的提出,也是以唯物主义的原子假说为基础的。

牛顿在《原理》第三编的开头写出了“哲学中的推理法则”其内容是:“除那些真实而得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须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

”“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

”“物体之属性,凡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就应视为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

”“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在实验哲学中,我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而导出的命题看作是完全正确的,或者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

”这些推理法则中,第一条表明:牛顿承认物质的基本属性是物体所固有的;第二、三条表明牛顿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第四条表明牛顿对于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得出自然规律这一方法的信念。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于1687年出版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力学理论及其数学基础。

这本著作以其深度和广度为人所称道,为后世的物理学和数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牛顿通过数学的分析和推演,揭示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并借此建立了经典力学的数学模型。

在这部著作中,牛顿首次提出了他著名的三大运动定律,即惯性定律、动量定律和作用-反作用定律。

通过这些定律,他成功地描述了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运动和变化。

而为了更加准确地表达这些物理规律,牛顿创立了微积分的方法,其中包括了导数和积分的概念。

在数学方面,牛顿通过微积分的运算法则,成功地将力学问题转化为数学函数的求导和积分问题。

他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力学理论的描述更加准确和精确。

牛顿还引入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万有引力定律,用数学公式的形式将物体间的引力关系进行了量化。

此外,在著作中,牛顿还解决了行星运动、天体力学等领域的重要问题。

通过他的数学方法,牛顿成功地解释了行星轨迹的形状和运动规律,并通过引力定律预测了彗星的轨道。

总的来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牛顿为了解释物体运动和天体运动而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

通过他的数学方法,牛顿成功地建立起了经典力学和天体力学的基本框架,为后来的物理学和数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哲学原理

牛顿哲学原理

牛顿哲学原理书中第一定律,称为惯性定律:一切物体都会保持不变的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除非受到外力作用。

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任何力控制,物体将继续做它正在做的事情,而速度、方向和状态都不会改变。

第二定律,称为运动定律: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于该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这意味着,增加物体的质量会降低其加速度,而增加作用力将增加加速度。

第三定律,称为作用反作用定律:对于每个作用力,总有一个与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作用于作用力的来源。

这意味着,每个物体都会在受到作用力的同时产生一个反作用力,这对于保证平衡非常重要。

牛顿哲学原理提出了力、质量和运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物理学可以解释宇宙中的所有现象。

这种方法成为了现代科学的基石,并激发了许多物理学家的兴趣和探索。

虽然牛顿哲学原理在今天看来似乎有些过于简单,但它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础之一。

牛顿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可以用于解释许多现象,如万有引力、行星运动和力学。

他的后继者继续在此基础上开发,创造出了更多现代物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牛顿哲学原理提供了自然界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今天仍然被用于解释和预测许多现象。

它不仅在物理学中发挥了作用,而且在其他学科中也有广泛应用,如工程学、化学、天文学等。

牛顿哲学原理是物理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科学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现代物理学在牛顿哲学原理的基础上开创了新的领域。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两个领域无法用牛顿力学完全解释。

相对论在高速运动下修正了牛顿的运动定律,而量子力学则解释了微观粒子的奇异行为。

牛顿哲学原理仍然在今天的物理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仍然被广泛用于解释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天文学现象、地球上物体的重力等。

牛顿的运动定律在运动学和动力学的研究中也有广泛应用。

汽车工程师可以用牛顿的运动定律计算汽车的动态性能。

牛顿哲学原理对工程、科技和社会的影响也非常深远。

它促使人们思考物理学和数学之间的关系,并为今天的科学进程提供了初步的框架。

牛顿的观点

牛顿的观点

艾萨克-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他认为空间与身体是不同的,时间的流逝是均匀的,与世界上是否发生了任何事情无关。

出于这个原因,他谈到了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以便将这些实体与我们测量它们的各种方式(他称之为相对空间和相对时间)区分开。

从古代到十八世纪,否认空间和时间是真实实体的相反观点认为,世界必然是一个物质集合体。

关于空间,他们认为空的概念是一种概念上的不可能。

空间只不过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用它来比较构成质体的不同安排。

关于时间,他们坚持认为,没有变化的地方就不可能有时间的流逝。

时间只是对世界内部变化周期的一种衡量。

与这些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本体论地位的问题相关的是真正运动的性质问题。

牛顿将一个物体的真正运动定义为它在绝对空间的运动。

那些在牛顿之前或之后不久拒绝空间的真实性的人,不一定否认有一个关于任何特定物体的真实运动状态的事实存在。

他们认为,真正运动的概念可以从相对运动的具体细节或其原因方面进行分析。

这样做的困难对牛顿来说构成了绝对空间存在的有力论据。

在最近的文献中,牛顿关于空间和时间的本体论的论点被称为实体主义,与关系主义相对。

不过,牛顿并没有把空间和时间视为真正的物质(就像典型的身体和思想一样),而是视为真实的实体,有其自身的存在方式,这是上帝的存在(更具体地说,他的无所不在和永恒性)所必需的。

今天,牛顿最著名的是作为一名物理学家,他最大的贡献是在他的《自然哲学原理》中提出了经典力学和引力理论,该书首次出版于1687年,现在通常被简单称为 "牛顿原理"。

牛顿关于空间、时间和运动的观点不仅为这部巨著提供了运动学基础,从而为整个古典物理学提供了基础,直到20世纪初,而且在牛顿的一般哲学和神学体系中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由于牛顿从未起草过关于这一总体体系的论文,甚至是摘要,他作为17世纪,甚至是所有时代的伟大哲学家之一的地位不再受到广泛重视。

在《原理》的开头,插在 "定义 "和 "运动定律 "之间的 "学说",阐述了牛顿对时间、空间、地点和运动的看法。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尼科·牛顿被誉为物理学巨人,他给世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物理理论,因此,他被誉为“物理学之神”。

其中,最主要的影响莫过于他著名的自然哲学创立,这对现代物理学、力学、天文学、化学都有重大影响。

尼科·牛顿自然哲学的基本假设是,自然界的一切运动皆可化为两种运动:一种称为直线速度运动;而另一种称为转动运动。

此外,他还印证认为自然界中所有的运动都是由动力决定的,即使是最微小的运动都是由力决定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原理——“三大定律”,指出动力是平衡的,即它有自身重力。

能量在物体和物体之间按照第三定律通过排斥作用而传递。

尼科·牛顿通过以上理论,为世人打开了物理学研究新的大门。

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宇宙力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物体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规律,并用来解释空间和时间的事实。

此外,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也得以用于构建哥那拉斯力学和分析力学的基本框架,以及揭示物体的运动规律。

因此,尼科·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以其全面和深刻的理解,为物理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并为当代物理学研究提供了普遍的和有效的理论基础。

由于它的重要性,尼科·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为物理学的核心,与现代科学的发展也共同推动着它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牛顿哲学思想
伊萨克·牛顿(1642-1727)是近代首屈一指的英国物理学家,他继承了开卜勒和伽利略对天上和地上的运动成果,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和数学演算,总结出了机械运动的三条物理学基本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整理了动力学整个体系,创立了反映宏观低速运动的牛顿力学(也称经典力学)。

任何自然科学家在其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都要受到一定哲学思想的支配,牛顿也一样。

恩格斯指出:“许许多多自然科学的范围内,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但是在这以外就不仅是唯心主义者,而且甚至是虔诚的宗教教徒。

”这也是对牛顿哲学思想的总的写照。

牛顿的唯物主义思想是不彻底的,其根本缺陷在于它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经验论性质。

对牛顿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坚定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批判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

牛顿的哲学思想是极其丰富的,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自发的唯物主义思想。

自然科学本质上是唯物主义的,即自然科学研究必须以承认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牛顿在其从事的科学研究领域中,他承认物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并提出了独立于人的感觉之外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观念;他承认物质运动规律的客观性,并且能被我们所认识,另外牛顿关于“质量”概念的提出,也是以唯物主义的原子假说为基础的。

牛顿在《原理》第三编的开头写出了“哲学中的推理法则”其内容是:“除那些真实而得已足够说明其现象者外,不必须去寻求自然界事物的其他原因。


“对于自然界中同一类结果,必须尽可能归之于同一种原因。


“物体之属性,凡既不能增强也不能减弱者,又为我们实验所能及的范围内的一切物体所具有者,就应视为所有物体的普遍属性。


“物体的属性只有通过实验才能为我们所了解,……在实验哲学中,我们必须把那些从各种现象中运用一般归纳而导出的命题看作是完全正确的,或者是非常接近于正确的。


这些推理法则中,第一条表明:牛顿承认物质的基本属性是物体所固有的;第二、三条表明牛顿坚信自然界的统一性;第四条表明牛顿对于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而得出自然规律这一方法的信念。

这些信念鲜明地表现出唯物主义的特征是牛顿在自然科学研究中获得重大成果的根本前提,这对于当时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但是牛顿的自然观也带着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和经验性的特点。

牛顿把整个宇宙看成一幅图象,符合机械运动的因果公式,即根据初始条件,就可以准确地确定体系以往和未来某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但是却由此提出了一个机械决定论的命题,认为一切自然现象“均与某项力有关”,都服从力学原理,即都只能按照机械的必然性发生和进行。

实际上,自然界的运动形式是复杂的、多样的,虽然一切运动中都包含着机械运动,但是机械运动并没有把所有的不同质的运动形式包括无遗。

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不仅大大缩小于各门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而且为唯心主义开辟了道路。

形而上学的根本特点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牛顿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首先表现在他把空间和时间与物体和运动中分离出来,而且还把空间和时间也相互
分割开来,找出了所谓的“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观念。

他指出:“绝对的,真正的数学的时间自身在流逝着,而且由于基本性而在均匀的、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地流逝着”;“绝对的空间,就基本性而言,是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而永远是相同的和不动的”,由此牛顿又作出了以“水桶”实验为佐证的“绝对运动”的假说。

相对论的产生,不仅提出了时间与空间的密切联系,而且揭示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状态的密切联系,从而给牛顿“绝对运动”以致命的打击。

当然,在宇宙的局部范围内,对于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从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出发,不仅会简化研究,而且也可得出正确的物理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人们在这个范围内的实践活动。

牛顿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还表现在他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牛顿力学的两个基本概念,“质量”和“力”的产生,就是他把统一的运动着的物质分解为两种东西来实现的。

这两种东西:一是丧失了运动的物质,二是物质以外的运动,而这种运动的源泉就是从外面作用于物质的力。

说丧失了运动的物质,联系到牛顿的“绝对时空”观,也就是承认了孤立的、绝对的、静止的存在,这是根本违背物质运动现实的,本来客观世界的一切物体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因而正如恩格斯所说:“物质的不动的状态,是最空洞的和最荒唐的观念之一,是纯粹的热昏的胡话。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对于我们所考察的相互作用的机械体系来说,力不是存在其外,而是存在其内,这正是事物内矛盾性的表现。

而牛顿把力看成是存在于物体之外的,是使物体由静到动以及发生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片面的。

当不是着眼于对整个机械体系进行研究而是着眼于机械体系某局部时,就可以把矛盾的另一方面的作用看成外因。

在认识论上,牛顿是一个经验论者。

他在给科茨的一封信中说:“任何不是从现象中推论出来的说法都应称之为假说,而这样一种假说,无论是形而上学的或者是物理学的,无论是属于隐藏性质的或者力学性质的,在实验哲学中都没有它们的地位。

在实验哲学中,命题都从现象推出,然后通过归纳使之成为一般。

”他把假说和理论思维与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轻视假说和理论思维,过分强调感性和归纳的作用,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经验论者。

恩斯格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如果要等待构成定律的材料纯化起来,那么这就是在比以前要把运用思维的研究停止下来,而定律也就永远不会出现。

”可见假说和理论思维的重要性。

而经验论者虽然也一般地承认感性经验是认识基础,是知识的来源,但却片面的夸大了感性经验的意义,而贬低了假说和理论思维的作用,从而使自然科学停滞不前。

作为从个别事实或经验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归纳方法,它虽然是一种扩大知识,发现真理的方法,但往往是一种不严密的,或然性的推理,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归纳和演绎是互为条件,互相渗透的,因而过分重视感性和经验,往往会歪曲了事物的本来面目。

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阻碍科学的发展。

牛顿既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又是一位虔诚宗教教徒。

正是他自然观的机械性,形而上学和经验论性质,使他投入了神学的怀抱,滑入了唯心主义的泥坑。

牛顿认为上帝是一个永恒、无限、绝对完美的主宰者,全智全能,无所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并且他从天体力学中寻找到了上帝存在的论据。

牛顿的机械决定论告诉我们,所有物体运动变化的原因都在物质外部,这就使得牛顿不可能以彻底的唯物主义者姿态出现,从事物内部的矛盾中去解释天体运动的起源。

他认为:神创立了各个天体和星系,并且是神力的作用,使星体、星系不会因引力的作用最后落到中央那个系统上去。

现在天体之所以能均匀地散布于空中,全靠神力的维持,由此断定了神的存在;而行星之所以能围绕恒星作圆周运动,除了引力以外,还必须有一个横向运动。

“没有神力之助,我不知道自然界中还有什么力量竟能促成这种横向运动。

”因此,牛顿把这种横向运动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神的第一次推动”,“引力可以使行星运动,但是没有神的力量就决不能使它们作现在这样绕太阳而转的圆周运动。

”这样,牛顿就以机械性、形而上学和经验论在自然科学和神学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由自发唯物主义跌入唯心主义的深渊,“哥白尼在这一时期的开端给神学写了挑战书”,牛顿却以关于“神的第一次推动”的假说结束了这个时期,使自然科学又深深地禁锢在神学之中。

牛顿虽然以自发的唯物主义进行科学研究工作,但他在他的哲学思想中确认了上帝的庄严,他不仅为有神论者提供了各种“科学论据”,而且晚年从事神学研究,曾用不少时间研究炼金术和注释圣经,基本上再没有什么科研成就。

当然造成他这样的原因不仅有着当时复杂的历史条件而且有着极为深厚的社会阶级根源,我们要给予批判。

然而,牛顿由于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而创立了科学的天文学,由于进行了光的分解而创立了科学的光学,由于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无限理论而创立了科学的数学,由于认识了力的本性而创立了科学的力学,因而牛顿仍不愧是一位伟大的力学家、光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是科学史上的一个时代的杰出代表。

主要参考文献
①申先甲等:《物理学史教程》,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②林德宏:《科学思想史》,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版。

③杨世珍等:《自然科学概论》,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④《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高等教育版社1979年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