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的)
化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的)

1.盖斯俄国化学家1836年经过许多次实验,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186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形式发表。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盖斯定律。
盖斯定律是断定能量守恒的先驱,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
我们常称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
2.勒·夏特列/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er,Henri Louis),法国化学家。
对热学的研究很自然将他引导到热力学的领域中去,使他得以在1888年宣布了一条他因而遐迩闻名的定律,那就是至今仍称为的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阿伏加德罗(Ameldeo Avogadro,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
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4.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5.1962年,巴特利特在研究无机氟化物时,发现强氧化性的六氟化铂可将O2氧化为O2+。
由于O2到O2+的电离能(1165 kJ mol)与Xe到Xe的电离能相差不大(1170 kJ mol),因此他尝试用PtF6氧化Xe。
结果反应得到了橙黄色的固体。
巴特利特认为它是六氟合铂酸氙(Xe[PtF6])。
这是第一个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
后期的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化学式并非如此简单,包括XeFPtF6和XeFPt2F11。
6.吉尔伯特·路易斯(GilbertNewtonLewis,1875—1946年)美国化学家。
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尔同时研究原子价的电子理论。
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
路易斯主要研究共价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可以相互“共有”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成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而形成共价键。
路易斯提出的共价键的电子理论,基本上解释了共价键的饱和性,明确了共价键的特点。
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化学常用名词解释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石蜡的熔化、水的蒸发2、化学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如物质的燃烧、钢铁的生锈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生成新的物质。
化学变化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不伴随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硬度、熔点、沸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如铁易生锈、氧气可以支持燃烧等。
5、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如N2 O2 CO2 P2O5等。
6、混合物: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
如空气、蔗糖水等(里面的成分各自保持原来的性质)7、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如N2 O2 S P等。
8、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洁物。
如CO2 KClO3 SO2 等。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

化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
化学名词是化学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和术语,通过解释这些名词
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化学知识。
下面是一份完美整理的化学名
词解释。
1. 原子:构成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具有元素特性。
2. 分子: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共享电子形成的稳定结构。
3. 元素: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 化合物:由两个或多个不同元素以化学方式结合而成的物质。
5. 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转化,原有物质消耗并生成新的物质。
6.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分子。
7. 酸:具有给出氢离子(H+)能力的物质。
8. 碱:具有接受氢离子(H+)能力的物质。
9. 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的转移过程,包括氧化(失去电子)和
还原(获得电子)两个反应。
10. 反应速率:反应物消耗或产物生成的速度。
11. 平衡态:反应物和产物浓度达到一定比例时的状态。
12. 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与其摩尔数的比值。
13. 摩尔比例:反应物之间的摩尔数比值。
14. 电离:溶解在水中的化合物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15. 阴离子:带有负电荷的离子。
16. 阳离子:带有正电荷的离子。
17. 反应热:反应过程中释放或吸收的热量。
18.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形状而具有的能量。
19. 化学键:原子间形成的电子共享或电子转移的连接。
20. 同位素:具有相同原子序数但质量数不同的同一元素。
以上是一份完美整理的化学名词解释,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名词解释(自己整理)

名词解释克拉克值:指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常用单位有%,ppm,ppb,ppt)。
地球化学体系:根据研究需要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特定的物质区域)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等),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元素丰度:将元素在宇宙体或者较大的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大陆地壳:地表向下到莫霍面,厚度变化在5-80km,分为上部由沉积岩和花岗岩组成的硅铝层,下部由相当于玄武岩、辉长岩或麻粒岩等组成的硅镁层两部分组成。
类质同象: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的现象。
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当体系与环境处于不平衡条件时,元素将从一种赋存状态转变为另一种赋存状态,并伴随着元素组合和分布上的变化及空间上的位移,以达到与新环境条件的平衡,该过程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共同离子效应: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
水-岩化学作用:由于地壳上部与水圈直接接触,两者之间发生的化学作用统称为水-岩化学作用。
水-岩化学作用是地表条件下范围广泛和极为活跃化学作用,对地表系统元素的组成、演化及循环具有重要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上部,可一直延伸到上地幔。
盐效应:当溶液中存在易溶盐类时,溶液的盐度对元素的溶解度有影响。
溶液中易溶电解质的浓度增大,导致其它化合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称为盐效应。
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与该化合物具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容化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称为—。
总分配系数(D i):为了解微量元素在岩石与熔体间的分配行为,需计算微量元素在由不同矿物组成的岩石和熔体间的总分配系数。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完全版

第一章1,氨基酸(amino acid):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赖氨酸,苏氨酸等)自己不能合成,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
3,非必需氨基酸(nonessential amino acid):指人(或其它脊椎动物)自己能由简单的前体合成不需要从食物中获得的氨基酸.4,等电点(pI,isoelectric point):使分子处于兼性分子状态,在电场中不迁移(分子的静电荷为零)的pH值.5,茚三酮反应(ninhydrinreaction):在加热条件下,氨基酸或肽与茚三酮反应生成紫色(与脯氨酸反应生成黄色)化合物的反应。
6,肽键(peptide bond):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与另一个的氨基的氨基缩合,除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酰氨键.7,肽(peptide):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通过肽键共价连接形成的聚合物.8,蛋白质一级结构(primarystructure):指蛋白质中共价连接的氨基酸残基的排列顺序。
9,层析(chromatography):按照在移动相和固定相 (可以是气体或液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0,离子交换层析(ion—exchange column)使用带有固定的带电基团的聚合树脂或凝胶层析柱11,透析(dialysis):通过小分子经过半透膜扩散到水(或缓冲液)的原理,将小分子与生物大分子分开的一种分离纯化技术. 12,凝胶过滤层析(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也叫做分子排阻层析。
一种利用带孔凝胶珠作基质,按照分子大小分离蛋白质或其它分子混合物的层析技术。
13,亲合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利用共价连接有特异配体的层析介质,分离蛋白质混合物中能特异结合配体的目的蛋白质或其它分子的层析技术。
化学名词解释(自己整理的)

1.盖斯俄国化学家1836年经过许多次实验,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186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形式发表。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盖斯定律。
盖斯定律是断定能量守恒的先驱,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
我们常称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
2.勒·夏特列/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 er,Henri Louis),法国化学家。
对热学的研究很自然将他引导到热力学的领域中去,使他得以在1888年宣布了一条他因而遐迩闻名的定律,那就是至今仍称为的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阿伏加德罗(Ameldeo Avogadr o,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
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4.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5.1962年,巴特利特在研究无机氟化物时,发现强氧化性的六氟化铂可将O2氧化为O2+。
由于O2到O2+的电离能(1165 kJ mol)与Xe到Xe的电离能相差不大(1170 kJ mol),因此他尝试用P tF6氧化X e。
结果反应得到了橙黄色的固体。
巴特利特认为它是六氟合铂酸氙(Xe[PtF6])。
这是第一个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
后期的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化学式并非如此简单,包括XeFPt F6和XeF Pt2F11。
6.吉尔伯特·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1875—1946年)美国化学家。
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尔同时研究原子价的电子理论。
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
化学名词解释

化学名词解释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单质——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3、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4、纯净物——凡含有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的物质。
5、混合物——由几种不同的单质或化合物混杂在一起形成的物质。
6、化学变化——物质在发生变化时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也叫做化学反应。
7、酸——能在水中电离释放出阳离子且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8、碱——能在水中电离释放出阴离子且全部是氢阳根离子的化合物。
9、盐——金属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10、摩尔浓度——1升溶液中含有溶质的摩尔数。
11、电解质——化学上把溶于水后或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物质叫电解质。
12、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13、硬度——指水中某些易于形成沉淀的金属离子,通常指钙镁离子含量14、酸度——水中含有能接受氢阳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的总和。
15、碱度——表示水中氢阳根、碳酸根、重碳酸根及其他一些弱酸盐类的总和。
16、指示剂——滴定分析中,通过改变颜色指示化学计量点的试剂。
17、滴定终点——在滴定分析中,指示剂变色点称为滴定终点。
18、标准溶液——在分析中,已知准确浓度的溶液。
19、掩蔽剂——一种能与干扰离子起作用而不影响试验结果的试剂。
20、生水——未经任何处理的天然水(江、河、湖、地下水等)。
21、碱性水——其特征是碱度大于硬度的水。
22、锅炉补给水——生水经各种方法净化处理后,用来补充热力发电厂汽水损失的水。
23、给水——送进锅炉的水。
24、炉水——在锅炉本体的蒸发系统中流动的水。
25、凝结水——在汽轮机中作功后的蒸汽冷凝成的水。
26、冷却水——用作冷却介质的水。
27、疏水——指各种蒸汽管道和用汽设备中的蒸汽凝结水。
28、PH——氢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29、Pna——钠离子浓度的负对数。
30、树脂的工作交换容量——树脂在实际条件下对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
31、树脂的再生——使实效树脂恢复其对离子的交换吸附能力的操作。
化学常用名词解释

化学常用名词解释1. 元素(Element):化学中最基本的物质,由同一种类型原子组成,具有原子序数。
2. 化合物(Compound):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以一定比例组成的物质。
3. 反应物(Reactant):化学反应中被消耗的起始材料。
4. 生成物(Product):化学反应中生成的物质。
5. 溶液(Solution):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6. 离子(Ion):失去或获得一个或多个电子的原子或分子,带有电荷。
7. 酸(Acid):能产生氢离子(H+)的物质。
8. 碱(Base):能产生氢氧根离子(OH-)的物质。
9. 盐(Salt):由正离子和负离子组成的物质。
10. 氧化物(Oxide):由氧原子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1. 氢化物(Hydride):由氢原子和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12. 化学键(Chemical Bond):由原子之间的电子共享或转移形成的相互连接。
13. 共价键(Covalent Bond):电子对共享形成的键,用线段表示。
14. 离子键(Ionic Bond):由正负离子之间的电荷吸引形成的键,用箭头表示。
15. 金属键(Metallic Bond):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吸引形成的键。
16. 化学反应(Chemical Reaction):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17. 化学平衡(Chemical Equilibrium):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和产物浓度处于一定比例关系时达到的状态。
18. 阴离子(Anion):带有负电荷的离子。
19. 阳离子(Cation):带有正电荷的离子。
20. 量子数(Quantum Number):用于描述原子和分子的状态和性质的数字。
21. 元素周期表(Periodic Table of Elements):将元素按照它们的原子结构和性质排列的表格。
22. 化学式(Chemical Formula):表示化合物中元素种类和原子比例的符号和数字的组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盖斯俄国化学家1836年经过许多次实验,他总结出一条规律:在任何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热量,不论该反应是一步完成的还是分步进行的,其总热量变化是相同的,1860年以热的加和性守恒定律形式发表。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盖斯定律。
盖斯定律是断定能量守恒的先驱,也是化学热力学的基础。
我们常称盖斯是热化学的奠基人。
2.勒·夏特列/勒·夏特利埃(Le Chatelier,Henri Louis),法国化学家。
对热学的研究很自然将他引导到热力学的领域中去,使他得以在1888年宣布了一条他因而遐迩闻名的定律,那就是至今仍称为的勒夏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等),平衡就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3.阿伏加德罗(Ameldeo Avogadro,1776~1856)意大利物理学家、化学家。
第一个认识到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
4.德米特里·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5.1962年,巴特利特在研究无机氟化物时,发现强氧化性的六氟化铂可将O2氧化为O2+。
由于O2到O2+的电离能(1165 kJ mol)与Xe到Xe的电离能相差不大(1170 kJ mol),因此他尝试用PtF6氧化Xe。
结果反应得到了橙黄色的固体。
巴特利特认为它是六氟合铂酸氙(Xe[PtF6])。
这是第一个制得的稀有气体化合物。
后期的实验证明该化合物化学式并非如此简单,包括XeFPtF6和XeFPt2F11。
6.吉尔伯特·路易斯(GilbertNewtonLewis,1875—1946年)美国化学家。
1916年,路易斯和柯塞尔同时研究原子价的电子理论。
柯塞尔主要研究电价键理论。
路易斯主要研究共价键理论,该理论认为,两个(或多个)原子可以相互“共有”一对或多对电子,以便达成惰性气体原子的电子层结构,而形成共价键。
路易斯提出的共价键的电子理论,基本上解释了共价键的饱和性,明确了共价键的特点。
共价键理论和电价键理论的建立,使得十九世纪中叶开始应用的两元素间的短线(即表示原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或称“化学亲和力”)开始有明确的物理意义。
但还没解决共价键的本性问题。
7.鲍林(1901.2.28—1994.8.19)是著名的量子化学家鲍林对化学键本质的研究,引申出了广泛使用的杂化轨道概念。
杂化轨道理论认为,在形成化学键的过程中,原子轨道自身回重新组合,形成杂化轨道,以获得最佳的成键效果。
根据杂化轨道理论,饱和碳原子的四个价层电子轨道,即一个2S轨道和三个2P轨道喙线性组合成四个完全对等的sp3杂化轨道,量子力学计算显示这四个杂化轨道在空间上形成正四面体,从而成功的解释了甲烷的正四面体结构。
(现代价键理论,VB法)鲍林于1932年首先提出了用以描述原子核对电子吸引能力的电负性概念,并且提出了定量衡量原子电负性的计算公式。
8.弗里德里希·洪特(Friedrich Hund,1896年2月4日—1997年3月31日),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自旋平行的电子数目最多时,原子的能量最低。
所以在能量相等的轨道上,电子尽可能自旋平行地多占不同的轨道。
例如碳原子核外有6个电子,按能量最低原理和泡利不相容原理,首先有2个电子排布到第一层的1s轨道中,另外2个电子填入第二层的2s轨道中,剩余2个电子排布在2个p轨道上,具有相同的自旋方向,而不是两个电子集中在一个p轨道,自旋方向相反。
9.分子轨道理论(MO理论)是处理双原子分子及多原子分子结构的一种有效的近似方法,是化学键理论的重要内容。
它与价键理论不同,后者着重于用原子轨道的重组杂化成键来理解化学,而前者则注重于分子轨道的认知,即认为分子中的电子围绕整个分子运动。
1932年,美国化学家慕利肯和德国化学家洪特提出了一种新的共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molecular orbital theory),即MO法。
该理论注意了分子的整体性,因此较好地说明了多原子分子的结构。
目前,该理论在现代共价键理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10.约翰尼斯·迪德里克·范·德·瓦耳斯(范德华)确立真实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子间范德华力11.德国物理化学家、合成氨的发明者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
12.瑞士化学家米勒(Paul Hermann Müller)首推DDT为实验样品13.维勒(FriedrichWöhler1800—1882)德国化学家。
主要从事有机合成和无机物研究。
1828年他发表了“论尿素的人工制成”一文,引起了化学界的震动。
这被认为是第一次人工合成有机物,对当时流行的生命力学说是巨大的冲击,并开创了有机合成的新时代。
他还曾研究苦杏仁油,发现了氢醌、尿酸,可卡因等。
在无机化学领域,他也有不少贡献。
1827年和1828年发现了铝和铍两种元素。
对硼、钛、硅的化合物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发现了硅的氢化物。
14.琼斯·雅可比·贝采里乌斯(Jons Jakob Berzelius)瑞典化学家、伯爵,现代化学命名体系的建立者、硅、硒、钍和铈元素的发现者,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
15.尤斯图斯·冯·李比希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
因此被称为“化学之父”。
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1829年发现并分析马尿酸;1831年发现并制得氯仿和氯醛;1832年与F.维勒共同发现安息香基并提出基团理论,为有机结构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1839年提出多元酸理论。
16.荷兰化学家范特霍夫开创了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的立体化学(碳原子成键),在化学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取得了骄人的研究成果。
17.勒贝尔(Le Bel,Joseph Achille)法国化学家。
1874年,他比范特霍夫早两个月,完全独立地宣布了旋光性与分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理论。
虽然他的分析不象范特霍夫那样非常精细,但是照例是要让他分享同等的荣誉的。
1891年他曾试图证实氮原子键的空间配置也能产生旋光性。
虽则勒贝尔的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但他的论证是错误的。
这一任务只好留待波普来完成了。
18.马尔科夫尼科夫(Markovnidov , Vladimir Vasilevich)俄国化学家。
指出了氯原子和溴原子与含双键碳链的连接特点。
这一特点的成因是半个世纪后泡令由共振说解释清楚的,不过,人们现在仍称这种加成过程遵从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
(马氏规则)他对于凯库勒的有机分子机构学说很有兴趣,并使之有了一个重大发展。
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碳原子只能形成六碳环。
诚然,六碳环最稳定,也最容易生成,但马尔科夫尼科夫证明这并不是唯一的可能。
1879年,他制成了四碳环化合物;1889年,他又实现了七碳环化合物。
19.凯库勒(1829 — 1896 年), 德国化学家。
首次把原子价的概念从平面推向三维空间。
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
在梦中发现了苯的结构简式,被称为一大美谈。
凯库勒式:苯环单双键交替。
20.格利雅(1871~1935)法国化学家。
于1901年研究用镁进行缩合反应,发现烷基卤化物易溶于醚类溶剂,与镁反应生成烷基氯化镁(即格氏试剂)。
还对铝、汞有机化合物及萜类化合物均进行过广泛的研究。
他还研究过羰基缩合反应和烃类的裂化、加氢、脱氢等反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研究过光气和芥子气等毒气。
21.詹姆斯·沃森(1928~) Watson,James Dewey 与弗朗西斯·哈里·康普顿·克里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合作,提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说。
这个学说不但阐明了DNA 的基本结构,并且为一个DNA分子如何复制成两个结构相同DNA分子以及DNA怎样传递生物体的遗传信息提供了合理的说明。
它被认为是生物科学中具有革命性的发现,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成就之一。
22.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 1833.10.21-1896.12.10)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研究最多的是硝化甘油。
23.卡尔·威尔海姆·舍勒(Carl Wilhelm Scheele) 是瑞典著名化学家,氧气的发现人之一,同时对氯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氮等多种气体,都有深入的研究。
首先通过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制取了黄绿色气体。
24.戴维确认氯气由一种元素组成。
25.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一1927)斯范特·奥古斯特·阿累尼乌斯(也译作阿伦尼乌斯)是近代化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化学家,又是一位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阿累尼乌斯刻苦钻研,具有很强的实验能力。
1883年5月,他提出了电离理论的基本观点:“由于水的作用,电解质在溶液中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非活性的分子形态,活性的离子形态。
溶液稀释时,活性形态的数量增加,所以溶液导电性增大”。
阿累尼乌斯同时提出了酸、碱的定义;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提出活化能的概念及与反应热的关系等。
1.中文名称:分光光度计英文名称:spectrophotometer定义1:利用单色仪或特殊光源提供的特定波长的单色光通过标样和被分析样品,比较两者的光强度来分析物质成分的光谱仪器。
定义2:带有可调节选择入射光波长单色光器的光度计。
可以分析溶液的吸收光谱(对不同波长入射光的吸收情况)而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固定入射光波长去测量吸光度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依使用的波长不同,有可见、紫外、红外分光光度计等。
定义3:带有可调节选择入射光波长单色光器的光度计。
可以分析溶液的吸收光谱(对不同波长入射光的吸收情况)而进行定性分析,也可以固定入射光波长去测量吸光度对物质进行定量分析。
依使用的波长不同,有可见、紫外、红外分光光度计等。
2.红外光谱仪的广泛应用进行化合物的鉴定进行未知化合物的结构分析进行化合物的定量分析进行化学反应动力学、晶变、相变、材料拉伸与结构的瞬变关系研究工业流程与大气污染的连续检测在煤炭行业对游离二氧化硅的监测卫生检疫,制药,食品,环保,公安,石油,化工,光学镀膜,光通信,材料科学等诸多领域珠宝行业的检测水晶石英羟基的测量聚合物的成分分析药物分析3.电子显微镜:透射式电子显微镜常用于观察那些用普通显微镜所不能分辨的细微物质结构;扫描式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观察固体表面的形貌,也能与X射线衍射仪或电子能谱仪相结合,构成电子微探针,用于物质成分分析;发射式电子显微镜用于自发射电子表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