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描写春天的诗词《闺怨》阅读
《闺怨》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闺怨》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的意思是: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少妇的无忧无虑和天真烂漫。
她在春日里精心妆饰,登上翠楼,欣赏春天的美景,展现出她青春的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后两句则描绘了少妇的心理变化。
她忽见陌头杨柳色,触发了对丈夫的思念和对过去的悔恨。
她后悔当初让丈夫从军边塞,追求功名利禄,而现在自己独守空闺,虚度青春。
这种心理变化通过“忽见”和“悔教”两个词语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地刻画了少妇的复杂情感。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闺怨》全诗赏析

《闺怨》全诗赏析《闺怨》全诗赏析《闺怨》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白话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
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细细轻裙全漏影,离离薄扇讵障尘。
樽中酒色恒宜满,曲里歌声不厌新。
紫燕欲飞先绕栋。
黄莺始咔即娇人。
撩乱垂丝昏柳陌,参差浓叶暗桑津。
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园明月轮。
”不难看出,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受到了谢诗的影响。
【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闺怨原文赏析

闺怨原文赏析闺怨原文赏析13篇闺怨原文赏析1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王昌龄《闺怨》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闺怨阅读答案(诗歌赏析)

闺怨阅读答案(诗歌赏析)
闺怨
(明)周在
江南二月试罗衣, 春尽燕山雪尚飞。
应是子规啼不到, 故乡虽好不思归。
8. 诗的一、二两句表达了闺中少妇怎样的情感?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 分)
9. 诗的三、四两句是如何表现闺中少妇的怨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 分)
参考答案:
8. 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 分。
运用了对比手法 1 分。
一、二两句用江南和燕山天气(气候)对比, 表现少妇对丈夫的牵挂 2 分, 第二句燕山雪飞表现了少妇对身在边塞的丈夫的思念和担心 1 分。
9. 借用了子规这一形象 1 分,子规谐音子归 1 分,不说丈夫不回来, 却怨子规鸟没有飞到燕山 2 分, 丈夫听不到啼叫, 所以没有想到已经到了应该回来的时候了2分。
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

篇一: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②凝妆:盛妆。
③悔教:悔使。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阅读及答案(1)首句的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2) 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参考答案(1)不知愁(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
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
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
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
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
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5.开头写少妇不知愁,后面却又说她悔,这是采用了什么写法,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答:先抑后扬的写法;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二:(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3)赏析忽字妙处。
答:(1)没有违反题意。
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
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闺怨·王昌龄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闺怨·王昌龄|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闺怨》由王昌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
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具体来说就是丈夫常年出征在外,留守在家中的妻子那种寂寞难耐的思念之情。
【原文】《闺怨》作者: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写作背景】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
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悔教”一语。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王昌龄《闺怨》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闺怨原文赏析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梦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
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那么如蜿蜒流淌的溪流。
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
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这就很耐人寻味。
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昌龄描写春天的诗词《闺怨》阅读
闺怨
唐代: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赏析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
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
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
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
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
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
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但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
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
某种内在的相似。
赏析二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
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
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
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
青呢?
在这个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
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
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仅仅触发少妇情感
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
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
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
感的。
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