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处理汉语的方式与英语不同
汉英格位比较研究

汉英格位比较研究格位是语言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语法范畴,格位的数量、形式与功能等一直是传统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争论的焦点。
本文研究的格位,是生成语法中的句法格(Chomsky1980,1986,1995,2005a等),不以是否有屈折变化为转移,抽象存在于所有语言当中,和传统语法讨论的“性、数、格”中的“格”既有联系,更有区别。
格位指的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在某个语法位置上所获得的一种语法属性和形态特性,是体现一定的句法和语义关系的形式手段。
它是所有论元的固有的基本特征,是论元在句中出现的允准条件,是句子成活的过滤器,是移位的动因。
只有在全面系统的对比研究中,才能更清楚地了解语言的特点和本质。
本文用原则与参数理论去充分描写和解释汉英格位范畴上表现出来的共性和差异,由格位串联起系列语言现象,验证、发展并完善普遍语法格位理论,预测格位形态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用理论去解释语言现象,用实践去发展理论。
通过从语言理论到语言现象,从历时到共时,从规则到例外,从描述到解释的详细梳理,发现汉英两种语言在格位范畴上存在一系列的异同,其一致性如下:第一,从历时层面观察,上古汉语和古英语都有格形态,后来慢慢被介词和语序等形式取代。
上古汉语时期的格“形态”主要体现在代词的不同分布上,一些方言中(如青海循化方言、江西铅山方言等)至今还残存有变格化石;古英语名词、代词、形容词都有着非常丰富的变格,不同的格位有不同的词尾变化。
第二,从共时层面看,汉英语都存在主格、宾格、旁格和属格等多种句法格。
汉英结构格和内在格表现出诸多的不对称性,但是仔细分析后发现不对称的背后存在一致性,可以用空范畴理论以及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等来解释。
第三,从语言的规则和变异角度看,汉英语都存在大量的非标准授格结构:论元增容、论元隐略和论元共享。
我们提出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格位指派中的策应成分”。
这一新概念可以涵盖系列现象,解释一些格位指派中的非常规现象及相关句法问题。
中国英语学习者心理词库联想模式对比研究

表 1. 中国英语学习者词汇量水平测试结果 词汇水平 L2000 高水平组 30 低水平组 30 L3000 高水平组 30 低水平组 30 L5000 高水平组 30 15. 867 2. 609 17. 400 10. 133 . 770 3. 857 - 6. 743 58 . 000** 17. 433 15. 633 . 858 2. 092 - 4. 340 58 . 000** 组别 人数 方差 16. 767 标准差 1. 455 - 2. 162 58 . 035* t值 自由度 p 值
1. 引言 心理词库 ( me ntal le xicon) 源 于心 理语言 学 , 指词 汇知识存储于大脑 的心 理表 征 , 即 大脑 对词 汇知 识的 长期记忆。由于心理 词库 无法 直接 观测 , 心 理语 言学 家和语言学家们不仅提出了各种类 比试图让 人们对心 理词库有一个直观 的了 解 , 还采用 各种 方法 探索 心理 词库的构建与表征模式。词汇联想任务 ( w o rd asso cia t io n task, 简称 WA T ) 要求 受试 在听到 或看 到刺 激词 时立即给出大脑里所出现的反应 词。测试可以 依据研 究目的设计成一 对一的 单次 自由联 想 ( 一个 刺激 词给 出一个反应词 ) 、 一 对多 的连 续自由 联想 ( 一 个刺 激词 给出多个反应词 ) 、 限制 性联 想 ( 从规定 的词 中选 出反 应词 ) 、 间断性联想 ( 一次给出 一个反应 词 , 但同 一个刺 激词多次出现 ) 等不同联想模 式 ; 还可以 根据受试的语 言水平采用听 说、 听 写、 写 说、 写 写等 实验 方式。词 汇联想任务简便易操作 , 经济 又适用面 广 , 联想 出来的 结果可以推测出受试心理词库中词 汇间的联 结关系及 强度 , 从而了解心理词库的基 本构建模 态 , 因而 被心理 语言学家们所推 崇。对一 语词 库来 说 , 研究 主要 集中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

2012年第09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9,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9期)Total No .309收稿日期:2012—05—07作者简介:谭幸(1983—),女,重庆人。
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语教学与翻译。
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在汉英语言和文化上的体现谭幸(四川文理学院外语系,四川达州635000)摘要:语言与思维紧密相关。
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
思维方式的差异决定了汉英语言结构上的不同。
了解汉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及其反映出的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特征,从而提高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思维方式;汉语;英语;比较;文化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9—0132—03思维是基于事物的概念而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的心理活动过程,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
思维可分为抽象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定向思维,而每一种思维活动方式又是受不同文化背景、个人知识结构、社会与工作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而形成的。
[1]思维语言的关系是,思维决定语言,而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而思维方式是人们的思维习惯或者思维的程序。
不同的思维方式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从而决定不同民族和群体不同的思维方式。
语言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对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不同影响。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曾指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类的思维活动要借助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同时又指出思维对语言有反作用。
[2]汉英两种语言分别作为中西方语言的代表,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分别以汉语、英语为母语的中、美两国人的思维方式。
英汉语言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

2010年第12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 12,2010第26卷JOURNAL OF EDUC AT IONAL I N S T ITUTE O F J IL I N PR OVINCEVol 26(总252期)To tal No 252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易立新(66),男,湖北武汉人。
硕士,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哲学、英汉对比及语言测试理论。
英汉语言与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易立新(中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汉字属于会意文字,具有象形的特点,象形文字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形象思维的特点;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西方人善于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重直觉思维,而西方文化则尚逻辑思维的特点。
关键词:会意文字;拼音文字;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中图分类号:H 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0)12005102一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
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语言,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抽象反映活动,它需要在语言这种物质材料的基础上形成、存在和发展。
没有语言的巩固,思维无法定型,思想正是通过语言而得到实现!。
语言帮助人形成特定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因此可以说,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的。
金克木先生在介绍符号学时说:学一种语言符号就必然要学其中的意义和意义所属的文化系统(内含世界秩序)。
婴儿学会了母语和其中的文化系统,他就会用这种系统的眼光看世界,把世界当做是照他的编码安排的。
他的思想得到语言的帮助,也受到语言的限制。
他按照自己的语言习惯思想。
!另一方面,思维的发展也能促进语言的发展。
思维活动的成果巩固在语义之中,使语义日益丰富,成为直接引起语义变化的动力。
因此,可以说,语言和思维这两者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语言影响人的思维和思维方式,不同的语言结构对不同民族在思维方式上也有不同的影响。
浅析如何减轻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

浅析如何减轻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作者:白敖敦来源:《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3年第10期摘要:汉语作为母语是我们大脑思维活动的首选语言反应系统,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教学是在母语的基础上进行,因此母语必然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负面影响,本文就该问题提出了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母语英语负面影响汉语作为母语,其教学是在一个成熟而又连续稳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它是我们大脑思维活动的首选语言反应系统。
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其教学是在母语的基础上进行,即通过母语语言的反应系统去理解学习英语。
由于汉语和英语在词汇、语法以及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母语必然对英语学习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如何减轻母语对英语学习的负面影响成为英语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
本文针对母语对英语学习造成的负面影响,提出减轻负面影响的方法与措施,为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参考意见。
一、积极营造英语语言环境,摆脱母语惯性思维模式由于母语是大脑思维的首选语言反应系统,在解析外界事物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运用母语的惯性思维模式。
学习英语也不例外。
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会选择第一时间用母语去译解。
然而,这种做法会对英语学习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例如,在“听、说、读、写”过程中,他们会习惯性地将英文词语译成中文词语进行组合理解,或者用中文词语构思组织语言后译成英文词语进行表达和写作。
这种母语的惯性思维模式使“听、说、读、写”的效率与准确度大打折扣。
最为典型的例子是近期比较流行的一个笑话,描述事故现场:one car come, one car go, two cars pengpeng, the people die(一辆车来,一辆车去,两车碰碰人死了)。
该例子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中国人一读便知其含义,但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们则不然。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营造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摆脱母语惯性思维模式并建立英语思维系统。
一方面,精通英语的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进行简单的对话,培养孩子的语感和兴趣。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

关于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双语教育和学习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
双语心理词库作为双语者大脑中词汇信息的存储和处理系统,其表征结构一直是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分析双语者如何在大脑中存储、组织和提取两种语言的词汇信息。
通过对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研究,不仅可以深化我们对双语者语言处理机制的理解,还可以为双语教育、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障碍治疗等领域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将对双语心理词库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双语心理词库的定义和特征。
接着,将回顾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相关研究,包括词汇链接模型、概念中介模型等,分析各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探讨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方式,包括词汇表征、语义表征和形态表征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双语心理词库的动态发展过程,探讨双语者在学习和使用两种语言过程中词库表征结构的变化和调整。
本文将对双语心理词库表征结构的研究前景进行展望,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和潜在应用领域。
通过深入研究双语心理词库的表征结构,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双语者的语言处理机制,为双语教育、第二语言习得和语言障碍治疗等领域提供更有效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双语心理词库的理论背景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是在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其理论背景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受到了认知心理学中信息加工理论的影响。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类大脑在进行信息处理时,会形成一个复杂的认知结构,即心理词库。
这一理论为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使我们能够从信息加工的角度去理解和描述双语者的词汇存储和加工过程。
双语心理词库的研究还受到了语言学中词汇理论的影响。
词汇理论认为,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语言理解和表达的关键。
在双语者的语言中,词汇的存储和加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词汇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论中国人构建英语思维方式的意义和方法-精品文档

论中国人构建英语思维方式的意义和方法一、主要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比分析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构建英语思维方式首先应该了解英语思维方式的特点同汉语思维方式进行区分,找出差异,从不同中把握学习重点方向。
(一)英语的抽象思维对汉语的具体思维英语的思维方式是抽象的,汉语的思维方式更讲求具体。
从文字上来看,汉字是由图形文字演化而来的比较直观、形象。
而英文的字母是一个不断从具体物象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因而字母不像汉字那样直观、形象。
(二)英语的本体思维对汉语的客体思维西方文化以物为主体,以自然为本位,偏重于对自然客体的观察和研究,对主、客体有着严格的区分,形成了注重客体的思维习惯。
受探索事物本质、将事物本质作为求证对象的思想方法的影响,加上近代科学主义对语言、思维方式的渗透,英语思维呈现出明显的主体非人格化、思维客观化及非动态化的倾向,习惯用被动语态表达。
中国文化以人文为中心,以人为本位,富有人文意识,最重人文精神。
在描述、记录动作或事件时,中国人观察或叙述的视点往往落于动作的发出者,在句子的表达上,也往往以动作的发出者为主语,习惯用主动语态。
(三)英语的分析思维对汉语的综合思维偏重分析思维的英语民族在语言表达上通常采用从个体到整体、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表达方式。
例如,在地址的表达上,英语是按照“门牌号―街道―市―省―国家”的顺序排列,与汉语的表达顺序刚好相反;在填写履历时,欧美人通常由现在的职位、情况写起,一直写到在小学的经历。
偏重综合思维的汉语表达注重整体,通常按照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的方式来表达各种概念。
如,在地址的表达上,中国的通信规范是将地址按照“国家―省―市―街道―门牌号”的顺序排列;在时间的表达上,也是按照“年―月―日―时―分―秒”的顺序描述。
偏重分析思维的英语民族在语言表达上通常采用从个体到整体、由小到大、由近到远的表达方式。
[1] (四)英语的直接开放思维对汉语的委婉谦虚思维英语中表达自己的思维总是喜欢用直接开放的方式,有很强的感召力,读读美国历任总统的就职演讲就能深刻体会到。
英语人体词_head_和汉语_头_的语法化比较分析_杜凤兰

(一)“head”与“头”的原型意义
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Longman Contemporary
English Dictionary,1995),英语中人体名词“head”
的原型意义为:the top part of your body which has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your eyes, mouth, brain etc in it. 牛津词典(Oxford
的部分”。汉语人体词“头”的本意指:人体最上部或动
物最前部长着口、鼻、眼等器官的部分(现代汉语词典,
2006)。由此可见,英语中的“head”和汉语中的“头”
原型意义是相同的。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语言中词义
的形成与拓展与人的认知、文化、历史、生活经历等密切
相关。由于人类认知的共性和语言、文化、生活环境等的
某部位,而是与物体的整体有关,指该部分所占的整个物体 的空间,具有抽象意义,属转喻认知过程。这种空间关系往 往被突显而成为中心意义。这就是人体名词的语法化过程。
语法化是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界 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Hopper & Traugott (1993: 1),Ungerer & Schmid(1996:256),Lakoff & Johnson (1999),Langacker(2000:297)等对此都进行过研 究。我国学者称语法化为“实词虚化”,并很早就对此现 象进行过研究。西方最早使用“grammaticalization”一 词的是法国语言学家梅利(A.Meillet)。他认为语法化是 研究“自主词向语法成分之功能的转化”(转引赵艳芳, 2001:162),因此,语法化研究常被局限于词汇层面,如 Taylor(1996:349),Langacker(2000:297)等都持此 观点。而Hopper & Traugott(1993:1)则认为语法化包 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研究语法形式和构造是如何出现 的,是如何被使用,又是如何影响语言形成的;第二,研 究词项如何随时间的推移成为语法形式的过程。我国学者 王寅(2005:69)则将语法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大致归纳为 以下几个方面:1.狭义的语法化,主要指“实词虚化”, 侧重研究词义由实词到虚词的变化,词汇及词组如何变成 词法和句法中的范畴和成分的过程;2.广义的语法化,指 将词汇层面的研究扩展到语篇和语用层面;3.最广义的语 法化,指最典型的概念结构、事物结构等如何显性成为语 法手段和句式构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脑处理汉语的方式与英语不同
据新华网消息中国科学家近日报告说,中文母语者和英文母语者利用类似的脑区处理语言,但处理方式存在显著差异。
这项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的成果,为认识人类大脑的语言功能提供了重要新见解。
人类利用大脑左半球额叶的“布罗卡区”以及颞叶等区域处理语言。
借助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北京大学高家红团队研究比较了中文母语者和英文母语者在理解言语时的大脑活动情况,结果发现这些脑区在处理不同语言时,其信息传递路径有着明显差别:在处理英文时,大脑额叶的布罗卡语言区接收来自左侧颞叶皮层后部的信息,在处理中文时则接收来自左右两侧颞叶前部的信息。
这一结果不仅揭示了大脑在处理语言时的信息网络特性,还说明了中文处理的特殊脑网络机制。
高家红解释说,与英文等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中文听起来悠扬且颇具旋律性。
这是因为中文是一种“声调语言”,即通过声音的音调高低(普通话中的四声)来区分词义。
比如Ma这个音,在不变的声调中即一声表示母亲,而在下降的声调中即四声就表示责备。
而对于英文这类“非声调语言”,音调高低仅表示不同的态度,其对应的词义保持不变。
他说,脑区之间的信息交互方式可能依赖于语言的这种语音学特性,这说明“大脑在理解声调语言时,存在特殊的神经机制以整合来自大脑左右半球的包含音调信息的语音-音系信息,从而最终达成声音-语义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