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提纲

合集下载

最新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资料

最新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资料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精子和卵细胞2、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球形、无尾、不能游动。

而精子有尾,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阴茎等器官组成。

睾丸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输精管和前列腺分泌黏液;输精管输送精子;附睾贮存精子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提供受精场所;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⑵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加,受精卵逐渐形成了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第三周)。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试管婴儿:体外受精,体内子宫发育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分娩后几秒钟,婴儿就会哭或咳嗽。

这种行为能去除婴儿鼻、口腔和肺部的液体,并促使呼吸系统工作,从而获得氧气。

1、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2、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3、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4、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止。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复习提纲第一章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复习提纲第一章

七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节:新生命的诞生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有尾巴,能够移动。

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人的生殖系统分为男性生殖系统和女性生殖系统。

男性生殖系统由、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主要功能是产生和分泌雄性激素。

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组成,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受精是指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

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在子宫,发育时间约为280天或约9个月。

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分娩是指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试管婴儿是指通过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产出的胎儿叫做婴儿,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第二节:走向成熟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和性成熟。

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发育成熟,能产生的标志。

第四节: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动物的生殖方式分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受精方式因物种而异。

胚胎发育方式也因物种而异,可以是卵生、胎生或卵胎生。

幼体发育场所和营养来源也不同。

1.传粉是指花粉从雄蕊的花药散出,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

传粉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其中异花传粉是较普遍的方式。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综合介绍
1.物质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取决于原子和分子的组合和排列;
3.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固态——液态——气态的转变;
4.物质的测定:可以采用定量法和定性法进行测定。

二、物质的组成
1.原子:是最小的物质结构单位,具有特定的形态、电荷和质量;
2.分子:是原子通过原子键结合而成的最小物质结构单位,不具有独立化学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
1.物质的密度:是指单位体积内物质的质量;
2.物质的形状:取决于原子和分子的组合和排列;
3.物质的性质:所有物质都具有一定的化学性质,如溶解性、发光性、抗腐蚀性等;
四、物质的变化
1.溶解:溶解是指物质在液体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融入液体环境中;
2.沉淀:沉淀是指物质从溶液中沉淀出来;
3.分解:分解是指将混合物分解为组成成分;
4.混合:混合是指将各种物质混合在一起而形成新的物质;
五、物质的测定
1.定量法:采用定量法可以测定物质的量;
2.定性法:采用定性法可以测定物质的性质。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 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科学第一章 复习提纲

第一章感觉世界复习提纲1.人体感觉器官及其感觉。

2.皮肤的感觉功能。

3.嗅觉的形成和四个特点。

4.与味道有关的舌结构。

5.味觉的形成和特点(味觉的不同感觉区)。

考了四种基本味觉。

6.声音的产生条件,声音的传播(传播条传播速度规律)。

回声,超声和次声及其应用。

7.耳结构及其功能。

8.耳的特殊作用。

9.听觉的形成。

10.乐音的三个特性(概念,决定因素和听觉表现)。

各种乐器的振动部位、音调和响度的影响因素,例子。

11.声源和光源。

12.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其应用。

13.光线及其画法。

14.真空中光速。

15.光的传播和声音传播的相同点和区别:相同点:都可以发生发射。

(1).传播条件不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光的传播不需要任何介质。

(2).传播速度规律不同: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最慢;光刚好相反,在真空中最快,然后是气体,液体次之,透明固体最慢。

(3).光是电磁波,但是声音不是。

16.光的色散(概念和结论):什么是光的色散现象。

光的色散现象是谁首先发现。

17.看得见的光和看不见的光。

红外线和紫外线(概念,功能和应用):都是电磁波;红外线的热作用强,可以用作遥控,传统云雾的能力比较强。

紫外线生理作用强,所以可以杀菌消毒;化学作用强,可以使底片感光;荧光性强,可以使得荧光物质发光,比如鉴别人民币的真伪。

18.人眼看见物体的原因:物体发出的或者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

19.物体颜色成因:“蜥蜴偷饭桶,白者无私黑者黑”:吸异透反同,白者无私黑者黑。

20.光的反射(概念,光路图,反射定律----三线关系和两角关系)。

2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两个要点:(1).看反射界面判断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反射光线的方向不同,镜面反射的反射光线方向特定,只能在特定的方向能看见反射光,从而看清反射物体,而其他地方一般看不见,所以看不见物体或者显得比较暗。

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方向射向各个方向,所以在各个方向都能看见由物体反射的光进入人眼,从而看清物体。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整理版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复习提纲整理版

七年级下册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知识点目录:1感觉世界2声音的发生和传播3耳和听觉4光和颜色5光的反射和折射6眼和视觉7信息的获取和利用知识点: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觉。

(1)人体具有多种感觉器官,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

如温度、气味、颜色、声音,等等。

(2)人的感觉器官包括:眼、耳、舌、鼻及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生物的感觉器官能够感受不同刺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激的原因在于:感觉器官中有不同的感受器。

2.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3.嗅觉的形成过程。

环境中物质的气味刺激鼻腔中的嗅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嗅神经将物质的气味刺激传到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特点:嗅疲劳;嗅适应;嗅觉敏感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4.舌和味觉。

(1)舌具有味觉功能,可以感知酸、甜、苦、咸等各种味道。

舌感觉的过程是:舌乳头一味蕾一味觉细胞。

(2)舌的不同部位对酸、甜、苦、咸等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对苦味最敏感的区域是舌根,甜味是舌尖,酸味在舌两侧的中间部位,咸味则在舌两侧的前部。

(3)味觉感受器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麻、辣、涩等味觉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味觉、嗅觉等各种感觉密切相关。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因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

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

传播形式:声波。

传播速度:声音的传播速度与温度、传播介质有关。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1]范文

七年级下_科学(1,2章)_复习提纲(浙教版)[1]范文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第一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所有感觉的生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神经中枢)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人类具有不同的感觉器官,所以可以感受外界环境的不同刺激,并产生不同的感觉。

各种生物也有自己的感觉器官,这对于生物的生存、繁衍具有重要的作用。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皮肤的感觉功能。

(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它具有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多种感觉功能。

(2)冷、热觉:感觉环境温度的变化。

(3)触觉:感觉外界物体与人体的触碰以及强弱程度。

(4)痛觉:是触觉的过强反应,痛觉能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它对人的健康生活有重要的积极意义;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5、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6、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78扰)。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传播实质:把声源的振动传播出去。

遇到障碍物,声波将发生反射,形成回声(原声和回声时间间隔大于0.1秒,否则原声加强)。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提纲【原创

科学七年级下第一章提纲【原创

1.2①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②声波:声音是以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③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V固大于V液大于V气(340m/s)在气体中声音的速度,随温度每升高一摄氏度,速度增加0.6米/秒④回声: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造成的回声与原声的间隔大于0.1秒才能分辨出来。

1.3 ①耳的结构: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鼓室、咽鼓管;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半规管,前庭和半规管是感受头部平衡作用的位觉器官②乐音特征:1.音调:感觉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2.响度:感觉声音的强弱(响度与振幅大小和声源远近有关)。

3.音色:能感觉声音的品质。

(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式有关)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

(单位:赫兹)分贝:计量声音大小的单位,符号为dB③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赫兹超声波:频率大于20000赫兹的声波次声波: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④噪音:声源的无规则振动,令人感到烦躁不安⑤控制噪声污染的有效措施:(1)控源(2)截流(3)掩耳⑥我国政府规定工厂、工地的噪声应不超过85~90分贝;白天不超过50分贝,夜间不能超过40分贝1.4 ①光源: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光源②光在同一种均匀(密度相等)的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小孔成像、影子等③光线:我们用一条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④在真空中光的速度:3x108m/s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表示光在一年里传播的距离(大约S=ct=9.46x1012km。

光在各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V气>V液>V固⑤光的色散:太阳光射到三棱镜上,从另一侧可以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⑥白光是由多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不能再分解的光叫单色光;由单色光混合而成的光叫复色光⑦物体的颜色:1.透明物体的颜色是它能透过色光的颜色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跟它被反射的色光的颜色相同,它徐寿跟物体颜色不同的色光。

七下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改新)

七下科学第一章复习提纲(改新)

第一章复习提纲1、人类的新生命和其他一般动物一样,都是从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

2、人的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结合而产生的。

3、人的精子和卵都是由人的生殖系统产生的,属于生殖细胞。

男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附睾、阴茎等器官组成。

其中,睾丸是主要的生殖器官,它能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

精子的形状像蝌蚪,精子具有尾,能游动,长度约为0.05毫米。

女性的生殖系统主要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

其中,卵巢是主要的生殖器官,能产生卵细胞。

卵的外形像球形,直径约为0.1 毫米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

子宫是孕育新生命的场所。

4、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这个过程叫做受精。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5、能够接近卵的精子有很多个,能钻入卵的精子有1个,最终精子和卵形成了受精卵。

6、受精卵形成后,一面进行细胞分裂,形成胚胎;一面沿输卵管下移,进入子宫,植入子宫壁上,即怀孕了(也称妊娠)。

7、受精卵形成胚胎后,会在子宫内继续发育。

(1)植入子宫前的早期胚胎发育需要的营养来自卵中的卵黄。

(2)植入子宫后,胚胎通过胎盘和脐带与母体相联系。

(3)胎盘的结构特点是有丰富的血管。

(4)母体血液中的营养和氧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胚胎,胚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和脐带进入母体血液,再由母体的排泄系统排出体外。

所以胎盘是胚胎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器官。

(5)胎盘中的血管与子宫中的血管是不相通的,即胎盘的血液与母体的血液是分开的。

(6)胎盘在子宫内被羊水包围,可以使胚胎免受震荡,对胚胎有保护作用。

(7)胚胎在母体内发育具有的良好环境条件是:温暖、安全、营养和氧有保障,这些都是胎生的优越性。

8、大约要在母体内孕育9个多月(约280天),然后从母体体内产生。

9、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分娩,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一章1.1新生命的诞生1、精子和卵细胞⑴新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发育而来。

⑵受精卵由雄性生殖细胞精子和雌性生殖细胞卵细胞结合产生。

⑶精子和卵细胞:卵细胞是人体中最大的细胞,而精子有尾巴,能够移动。

精子和卵细胞属于性细胞,其细胞核内都携带着遗传物质。

2、人的生殖系统⑴男性生殖系统:由睾丸、输精管、精囊、前列腺等器官组成。

睾丸的主要功能: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⑵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组成。

卵巢的主要功能: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成年女性大约每个月会排出一个成熟的卵细胞,子宫是胚胎发育的场所。

3、受精与妊娠⑴受精: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中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做受精。

⑵妊娠:受精卵沿着输卵管往下移动到子宫后,经过数次分裂逐渐形成胚胎,并附着在子宫壁上,这时女性就怀孕了,也称为妊娠。

(注意:精子和卵细胞受精的场所在输卵管,且在输卵管就开始分裂。

而胚胎发育的场所主要在子宫。

)4、胚胎发育―――主要在子宫(发育时间约280天或约9个月)胚胎发育早期的营养来自卵细胞中的卵黄,当植入子宫后胚胎发育的营养和氧气来自母体。

胚胎通过脐带和胎盘与母体相连。

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

5、分娩和养育⑴分娩:胎儿从母体内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分娩过程分为宫颈扩张、胎儿娩出和胎盘娩出三个阶段。

⑵试管婴儿:(P81)人工完成受精过程,然后将受精卵植入子宫内继续发育。

(本质上是种有性生殖)⑶婴儿:产出的胎儿叫婴儿。

新生婴儿主要靠母乳喂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还含有抗病物质。

羊水的作用?新生儿出生为何会哭?1.2走向成熟1、青春期发育的主要特征是性发育、性成熟。

2、男女生殖器官的差异称为第一性征。

除生殖器官外的男女差异称为第二性征(P83)。

3、青少年在青春期的最大变化是生殖器官的发育和成熟。

4、月经是女孩的卵巢发育成熟,能产生卵细胞的标志。

遗精是男孩的睾丸发育成熟,能产生精子的标志。

1.3动物的生长时期1、动物的生殖方式:⑴有性生殖(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昆虫 鱼类 两栖类 爬行类 鸟类 哺乳类 鲨、蝮蛇 受精方式体内 体外(水中) 体内 胚胎发育方式卵生 胎生 卵胎生 幼体发育场所 体外 体内(子宫内) 体内 营养来源 卵黄 母体(主要来源) 卵黄 ⑵无性生殖(不需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①分裂生殖(代表动物:变形虫);②出芽生殖(代表动物:水螅)。

2、胎生与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的意义:为哺乳动物的幼体提供了稳定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成活率有很大提高。

3、衰老的最终结果是死亡。

死亡的主要特征是心脏、肺和大脑停止活动。

死亡的主要标志:大脑停止活动。

4、克隆技术是无性生殖。

1.4植物的一生1、种子的结构 胚芽胚轴胚 胚根子叶菜豆种子(双子叶)种皮2、植物的胚是新植物提体的幼体,它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3、根据胚中的子叶数目,可分为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

(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甘蔗)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橘)4、根据种子里有无胚乳,可分为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

(小麦、玉米/水稻、蓖麻、柿) (菜豆、大豆、棉、黄瓜、花生)(单子叶植物) (双子叶植物)5、有胚乳的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胚乳里;在无胚乳种子中,营养物质主要贮存在子叶中。

(淀粉遇碘会变蓝。

)6、种子萌发时需要充足水分、适宜的温度和空气。

7、种子萌发后长成的幼苗能独立生活的主要标志是胚芽发育成茎、叶并转绿。

8、种子萌发过程中,首先是胚根发育成根,其次胚芽发育成茎和叶。

动物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 受精方式胚胎发育方式 体内受精 体内受精 无性生殖 胎生 卵胎生 卵生 出芽生殖 分裂生殖 (鱼、两栖)(昆虫、爬行、鸟、哺乳)(昆虫、鱼、两栖、爬行、鸟)(哺乳)(鲨、蝮蛇)(单细胞动物――变形虫、草履虫)(水螅)9、根据芽的着生位置,芽分为顶芽 和 侧芽。

叶原基发育成幼叶,芽轴发育成茎。

顶芽的生长会使植物的茎增长,侧芽的生长会在植物体上形成侧枝。

10、顶芽发育较快,往往抑制侧芽的发育,摘除顶芽,就会促使侧芽发育,多长侧枝。

11、( )12、植物经过开花、传粉之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子房发育成果实,胚珠发育成种子。

13、植物的一生经过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发育、植株开花、结果等生长期后,将会死亡。

14、植物的种族是在生命周期的循环运动中得以延续的。

1.5植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1、雄蕊中的花粉从花药中散出来,落到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传粉的方式主要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其中较普遍的传粉方式是异花传粉。

2、根据传粉的不同途径,花分为虫媒花和风媒花;前者主要靠昆虫传粉,后者主要靠风力传粉。

3、被子植物受精过程:花粉柱头 花粉管 形成两个精子4、植物受精后,受精卵发育成胚,珠被发育成种皮,子房壁发育成果皮,整个子房发育成果实。

子房壁 果皮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胚珠 种子 受精卵 胚(子房内的胚珠数决定了果实内的种子数)5、为使作物的大多数雄蕊都能得到花粉,可以用人工的方法给作物传授花粉,这种方法叫做人工授粉。

6、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方式叫做植物的有性生殖,不是通过种子来繁殖的方式叫做植物的无性生殖。

花的结构 花冠(由花瓣组成)花蕊雄蕊雌蕊 花药:里面有花粉 花丝 柱头 花柱 子房:里面有胚珠 花托 花萼(由萼片组成) 昆虫/风力 黏液刺激(胚珠内的)卵细胞 受精卵7、蕨的繁殖:叶背上的孢子囊群 孢子囊 孢子 原叶体幼蕨 蕨8、植物的无性生殖(1)孢子繁殖:(如:蕨、地钱、葫芦藓、藻类)(2)营养繁殖:用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繁殖的方式。

包括:分根、压条、扦插和嫁接等。

(注:营养繁殖的优点 (1)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繁殖速度较快。

)9、接穗能否成活的关键是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是否紧密结合。

10、组织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于无菌状态下离体培养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并使其增殖,分化来得到新植株的一种技术手段。

11、组织培养特点:1)新个体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2)亲本利用率高;3)适用范围广;4)繁殖速度快,受季节影响小且诱导变异也比较容易。

定义:介词是一种用来表示词与词, 词与句之间的关系的词。

在句中不能单独作句字成分。

介词后面一般有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其他词类,短语或从句作它的宾语。

介词和它的宾语构成介词词组,在句中作状语,表语,补语或介词宾语。

※一、表示时间的介词:1)in , on ,at 在……时in 表示较长时间,如世纪、朝代、时代、年、季节、月及一般(非特指)的早、中、晚等。

如 in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1950s, in 1989, in summer, in January, in the morning, in the night, in one’s life , in one’s thirties 等。

on 表示具体某一天及其早、中、晚。

如on May 1st, on Monday, on New Year’s Day, on a cold n ight in January, on a fine morning, on Sunday afternoon 等。

at 表示某一时刻或较短暂的时间,或泛指圣诞节,复活节等。

如at 3:20, at this time of year, at the beginning of, at the end of …, at the age of …, at Christmas , at night, at noon, at this moment 等。

注意:在last, next, this, that, some, every 等词之前一律不用介词。

如:We meet every day.“at 时间点,有on 必有天,in 指月季年,也和色相连”就是说,有具体的时间点的时候用at ,具体那一天用on ,说到月份,季节,年份,就用in ;而且说谁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的时候,也是用in XX (color )】 at 用于某一具体时刻或重大节日之前无性生殖①在五点钟______②在中午________③在夜晚________④在圣诞节________⑤在午夜_________(2)on用在具体某一天或某天的上午、下午、晚上之前①在国庆节_________②在周二晚上_________③在星期天_________(3)in用在周、日、季节或泛指的上午、下午、晚上前①在一周内_________②在五月_________③在夏季_________④在2009年_________⑤在下午_________归纳总结在初中阶段常见的固定短语in English用英语in a minute一会儿、立刻in a short while一会儿、不久in a hurry匆匆忙忙in danger在危险中in full全部地、详细地in a word一句话in all总共in every case不管怎样in the end最后in spite of尽管in person亲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