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试卷附答案

2023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之环评技术导则与标准提升训练试卷B卷附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根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不包括()。
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技术导则B.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制浆造纸C.建设项目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技术导则D.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答案】 D2、(2016年)已知某声源最大几何尺寸为D,A声功率级为LAW,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若按公式LA(r)=LAW-20lg(r)-8计算距离声源中心r处的A声级L(r),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处于自由声场的无指向性声源,r>2DB.处于自由声场的无指向声源,r>DC.处于半自由声场的无指向性声源,r>2D.处于半自由声场的无指向性声源,r>D【答案】 C3、根据《固体废物鉴别标准通则》(GB 34330—2017),关于此标准的适用范围说法正确的有( )。
A.可以根据本标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B.可以根据本标准对只有专用固体废物鉴别标准的物质进行固体废物鉴别C.本标准不适用于放射性废物的鉴别D.液态废物的鉴别,不适用于本标准【答案】 C4、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按预测模式的模拟形式大气污染源分为()。
A.2类B.3类C.4类D.5类【答案】 C5、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评价等级、地面水环境特点和当地环保要求,个别建设项目应预测()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A.服务期满后B.建设期C.运行期D.施工期【答案】 A6、以下适用于《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的是( )。
A.工厂车间内环境B.工厂车间外环境C.工厂周边的居住区D.有噪声污染的企事业单位的边界【答案】 D7、某电厂高压蒸汽管路排放高频噪声,该噪声的下列测量值中(测点位置和测量时间均相同),大小关系一定成立的是( )。
A.倍频带声压级≥倍频带A声级B.最大声压级≥最大A声级C.总声压级≥各倍频带声压级D.声压级≥A声级【答案】 C8、通常所说的环境容量是指在确定的环境目标值下,区域环境所能够容纳的污染物最大允许()。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

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 3.4 重大事故
指导致有毒有害物泄漏的火灾、爆炸和有毒有害物泄漏事故,给公众带来严重危害,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3.5 危险物质
表 1 评价工作级别(一、二级)
剧毒危险性物质
一般毒性危险物质
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
爆炸危险性物质
重大危险源
一
二
一
一
非重大危险源
二
二
二
二
环境敏感地区
一
一
一
一
4.2.3.2 一级评价应按本标准对事故影响进行定量预测,说明影响范围和程度,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4.2.3.3 二级评价可参照本标准进行风险识别、源项分析和对事故影响进行简要分析,提出防范、减缓和应急措施。 4.3 评价工作程序
1 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基本原则、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规范适用于涉及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物质的生产、使用、贮运等的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不包括核 建设项目)的环境风险评价。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主要系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 管理名录》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与炼制、信息化学品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加 工、采掘业、建材等新建、改建、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 本技术导则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风险评价篇章的编制与审核的技术依据。
物质由于化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在瞬间放出大量能量并对外作功,引起的爆炸。分散的可燃性蒸气的突然或缓 慢燃烧形成的气雾爆炸;在有限空间内混合可燃气体爆炸;反应失控或其他工艺反常所造成压力容器爆炸;不稳定的固 体或液体爆炸,均属化学爆炸。 3.14 急性中毒
从环评导则体系探讨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

第43卷㊀第1期2021年1月环㊀境㊀影㊀响㊀评㊀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Vol.43,No.1Jan.,2021收稿日期:2020-07-01作者简介:岳蓬蓬(1975 ),女,山东人,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影响评价,E -mail:ypengpeng@从环评导则体系探讨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岳蓬蓬1,李海静2,张健3,李永超41.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北京㊀100012;2.北京国寰环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㊀1000123.重庆环科源博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重庆㊀401147;4.广东智环创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广州㊀510045摘要: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不畅的原因主要体现在环评技术导则在技术层面上对于排污许可的支持不够㊁污染源核算方法不一致㊁确定的污染物不同等㊂通过分析原因,提出加快环评导则制修订㊁加强排污许可技术规范与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体系的衔接㊁统筹考虑环评和排污许可确定的污染物种类等建议,以促使两项制度更好地衔接,在污染预防与管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㊂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环评导则体系DOI :10.14068/j.ceia.2021.01.006中图分类号:X828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6444(2021)01-0027-03Study on the Connec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Pollutant Permit System from EIA Guideline SystemYUE Pengpeng 1,LI Haijing 2,ZHANG Jian 3,LI Yongchao 41.Appraisal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Engineering,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Beijing 100012,China;2.Beijing Guohuan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Beijing 100012,China;3.BODA Environmental Sci -Tech Co.,Ltd.,Chongqing 401147,China;4.Guangdong Zhihuan Innovativ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Ltd.,Guangzhou 510045,ChinaAbstract :The reasons for the poor connec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system and pollutant permit system aremainly reflected in the insufficient support of the EIA technical guidelines for pollutant permit on the technical level,the inconsistency ofsource accounting methods,and the different pollutants determined.Based on this,some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such as accelerating EIA guideline systemᶄs reconfiguration,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EIA system and pollutant permit system,overall consideration of the types of pollutants,so that the two systems can be better connected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 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EIA);pollutant permit system;connection;EIA guideline system㊀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下简称 环评制度 ),是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㊁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㊂环评制度是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重在提前预防,是新污染源的 准生证 [1],同时也是申请排污许可证的前提和重要依据㊂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以下简称 排污许可制 )是依法规范企事业单位排污行为的基础性环境管理制度㊂排污许可制是企事业单位生产运营期排污的法律依据,是确保环境影响评价提出的污染防治设施和措施落实落地的重要保障,重在事中事后监管,是载明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及控制有关信息的 身份证 [2]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以下简称 环评导则体系 )作为环评制度的重要技术支撑,对环评文件编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㊂其中,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中的物料衡算法㊁类比法等确定了建设项目的污染物产排情况,要素导则规定了各要素㊀㊀㊀环㊀境㊀影㊀响㊀评㊀价第43卷产排量的表述形式,这些内容是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的重要部分,良好的衔接可提高排污许可填报内容在环评文件中的易获得性㊂环评导则体系在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方面起着桥梁作用㊂本文将探讨两项制度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衔接的思路和建议,以加强两项制度在污染预防和管控方面的协同作用㊂1㊀环评和排污许可两项制度衔接中存在的问题㊀㊀2017年11月,原环境保护部发布‘关于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相关工作的通知“(环办环评 2017 84号),提出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是落实固定污染源类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要保障㊂在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不断完善管理内容,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更加科学,严格污染物排放要求;在排污许可管理中,严格按照环境影响报告书(表)以及审批文件要求核发排污许可证,维护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㊂在近几年工作实践中,环评制度与排污许可制度依然存在一些衔接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和污染物两方面,部分问题是因两种制度的设计初衷不同而存在[3]㊂在数据方面,排污许可填报数据不易从环评文件中获得,或者与环评中核算预测的源强数据存在差异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企业缺乏环保专业知识,在申领过程中往往会通过环评或批复文件中的内容来填写排污许可申请表,但因环评技术导则未给予充分指导,企业有时难以从环评及批复文件中获取相关信息,完成申领工作;另一方面,环评文件与排污许可证的核算数据存在差异,主要源于两者污染源核算方法不同,这一不同是因环评制度基于改善环境质量或控制环境质量不恶化的目标,而排污许可制度是基于限定达标排放顶格发放的目标㊂在污染物方面,环评工作分析的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和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以下简称 许可技术规范 )中规定的污染物不完全一致,导致在排污许可填报时,无法确定项目应填报的污染物种类㊂例如,在许可技术规范中对于生活污水控制的污染物包括磷酸盐或总磷,但环评报告中,对于生活污水并不会把磷酸盐或总磷作为主要的污染物进行评价㊂2㊀环评和排污许可两项制度衔接不畅的原因环评和排污许可是我国两项基本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也是落实固定污染源类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重要保障,但在实际工作中,两项制度的衔接在技术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导致项目在全过程管理中出现不畅㊂2.1㊀环评导则体系在技术层面上对于排污许可的支持不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 2016)(以下简称‘总纲“)于2016年12月发布,‘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排污许可办法“)于2017年11月发布,并在2019年8月进行了修订㊂‘总纲“早于‘排污许可办法“发布,且仅在污染防治措施方面规定了应分析是否满足排污许可要求,并未在排污许可衔接上做综合性考虑,也未从总体上指导排污许可相关数据信息填报,使得排污许可填报相关数据信息难以直接从环评文件中获取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表水环境“(HJ 2.3 2018)(以下简称‘地表水导则“)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 2018)(以下简称‘大气导则“)在制定时已尽量与排污许可衔接,但仍有进一步衔接的空间㊂如‘地表水导则“的 废水污染物排放信息表 中未对一般排放口和主要排放口进行区分,而在排污许可相关技术要求中,两种排放口的填报要求却不尽相同㊂‘大气导则“中提出,环评文件应对大气污染治理设施与预防设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分析,而排污许可技术规范中已根据工艺的污染物特征提出了污染物防治措施的可行性技术参考表㊂对于采用推荐可行技术的污染防治设施,建议在导则中明确,可参考排污许可技术规范简化论证其经济技术可行性㊂2.2㊀污染源源强核算方法不同导致核算数据存在差异两项制度对污染源源强核算方法的要求不同㊂‘总纲“明确了工程分析应根据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的要求核算污染物源强,核算方法包括实测82第1期岳蓬蓬等:从环评导则体系探讨环评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㊀㊀㊀法㊁物料衡算法㊁产污系数法㊁排污系数法㊁类比法㊁实验法等㊂为了分析论证项目运营时对周边环境的实际影响,环评文件应结合环保措施的治理效果,核算企业污染物排放浓度㊂若核算所得排放浓度超过相应排放标准限值,须通过优化环保措施㊁调整生产规模等方式,使排放浓度控制在排放标准限值内㊂‘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总则“(HJ42 2018)中规定了许可排放限值包括污染物许可排放浓度和许可排放量,污染物许可排放浓度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按从严原则确定;许可排放量是按照排放标准浓度限值㊁单位产品基准排气量㊁产能核算得到的排放量,应是该行业废气污染物排放量的上限值,是个较宽松的排放限值[4]㊂由此可见,环评文件中核算的排放浓度一般低于排污许可制度中规定的排放浓度㊂2.3㊀环评导则和排污许可确定的污染物不同根据‘总纲“,环评文件应结合建设项目的特点㊁项目工艺及采用的原辅材料等确定主要污染物㊂排污许可主要依据排放标准确定污染物,与排放标准中的污染物范围相同,并且排污许可要考虑全行业需控制的污染物,往往会比单个项目考虑的污染物更广㊂在项目环评工作中,由于某类污染物排放量过少或者并非项目特征污染物,该类污染物产排情况一般不加以分析,如一般项目废水中的总磷,但在排污许可技术规范里会按照标准全因子均须列上总磷或者磷酸盐㊂因此,实际工作中会出现环评与排污许可确定的污染物种类不同的情况㊂有时环评的污染物种类少于许可的,有时许可的污染物种类少于环评的㊂3㊀加强环评和排污许可两项制度衔接的建议为更好地服务建设项目,进一步发挥环评早期介入㊁排污许可后期严守的作用,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为目标,扎实做好新时代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建议环评导则体系加快修订工作,对导则体系进行 瘦体强身 ,加强两种制度对建设项目排污管理的一致性,提高环评导则体系与排污许可制度的衔接㊂3.1㊀加快环评导则制修订工作有序推动导则制修订工作,适时建立导则制修订绿色通道㊂同时,建议环评导则体系在后续修订工作中,进一步明确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的内容和形式,并将排污许可管理要求纳入修订范围,充分发挥环评导则体系的桥梁作用㊂例如,在‘总纲“修订过程中考虑设置与排污许可相衔接的章节,并且根据排污许可填报内容,优化污染物排放清单内容,在要素导则和行业导则中进一步优化相关要求,如项目在采取排污许可推荐的处理工艺时,环评文件可简化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内容等㊂3.2㊀加强排污许可技术规范与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体系的衔接2018年起至今,生态环境部已发布20项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涵盖了19个行业,同时也发布了75个行业的排污许可技术规范,部分行业的排污许可技术规范与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是重叠的㊂为了做好环评导则体系与排污许可关于企业污染物排放情况的衔接,建议适时修订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加强对环评文件的指导作用,提供更加贴近企业实际排放情况的污染物产排核算方法,提出企业排放总量建议;加强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与排污许可证技术规范衔接,统一企业在环评与排污许可两种制度下污染物排放量的统一限值要求㊂3.3㊀统筹考虑环评和排污许可确定的污染物种类对于已发布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的行业,结合排污许可技术规范,统筹考虑污染物种类,核查确保不遗漏主要污染物;对于未发布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的行业,应在下一步的编制中考虑与已发布的许可技术规范衔接,综合确定主要污染物的种类,且在排污许可技术规范控制的污染物中预留与环评衔接的接口,避免硬性执行排放标准,扩大管控范围㊂对于环评未识别的污染物且不属于项目应关注的污染物,可不予以管控㊂由此,统筹环评与排污许可控制的污染物种类,利于统一管理尺度,形成环评与许可管控合力㊂(下转第41页)92第1期刘贺峰等:造纸行业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㊀㊀㊀环境管理[1-3],形成系统完整㊁权责清晰的环境管理新格局,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㊁区域削减㊁防护距离内居民搬迁等未纳入排污许可的内容,在建设项目投入运行或使用前,通过企业自主验收方式进行落实,同时通过加强执法检查㊁信息公开等手段确保落实效果,将企业主体责任要求贯穿于项目建设前㊁建设期和生产运营期全生命周期㊂二是统一环评文件与排污许可申报格式,在环评文件的章节设置方面,与排污许可填报信息相结合,避免二次填报,既减少了企业的工作量,也有利于环境管理部门掌握企业的相关变更内容㊂3.3㊀完善排放标准,统一执法要求制定造纸行业排污许可证监督检查要点,通过统一执法要求,解决目前存在的排放标准与达标判定细则不衔接等问题㊂统一碱回收炉执行标准,建议根据燃烧物质㊁碱炉大小明确污染物排放限值㊂在兼顾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的前提下,明确废水排放标准中浓度限值取值时间,补充相应的废气排放标准㊂3.4㊀分类确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理顺管理要求对于现有企业,依据排污许可要求确定许可排放量,排污许可制度可根据环境质量改善需要逐步加严对企业的排放量要求㊂对于新建项目,由环评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和可行性技术确定企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并作为许可排放量的 天花板 ㊂企业申领排污许可证时,排污许可将直接引用环评确定的排放量;如果排放标准等相关管理要求加严,则从严确定㊂3.5㊀以排污许可为基础,统一排放量核算完善排污许可中实际排放量报送要求,所有排放源均需报送实际排放量,并通过抽查㊁数据校核等手段,提高实际排放量的数据质量㊂在保障数据质量的基础上,将排污许可中实际排放量的数据推送给环境统计,不再要求企业按其他制度单独报送数据,逐步实现多套数据整合为一套数据㊂统一排放量核算既可减轻企业负担,又实现了环境管理一本账 ㊂4㊀结语随着环境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入,未来造纸行业全过程环境管理创新应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基础,从准入的角度完善行业控制要求;以排污许可为核心,在生产运营阶段促进行业污染物减排;以监察执法为抓手,落实企业主体责任[3-5]㊂最终实现 一证式 环境管理,让企业执行的环境法律㊁标准和要求更具明晰性㊁便利性㊁实用性,提高环境管理效能的同时切实减轻企业负担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陈吉宁.建立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新支撑[Z].2016.[2]㊀王灿发.加强排污许可证与环评制度的衔接势在必行[J].环境影响评价,2016,38(2)ʒ6-9.[3]㊀林业星,沙克星,王静,等.国外排污许可制度实践经验与启示[J].环境影响评价,2020,42(1)ʒ14-19.[4]㊀汪键.实施排污许可落实治污主体责任[N].中国环境报,2018-05-25(03).[5]㊀邹世英,杜蕴慧,柴西龙,等.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展及展望[J].环境影响评价,2020,42(2)ʒ1-5.(上接第29页)4㊀结语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是我国重要的两项环境管理制度,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前者为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门槛,后者是建设项目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的重要保障㊂为了健全环评导则体系,加强环评制度和排污许可制度的有效衔接,可实现对项目从准入到日常运行的全过程管理,简化工业企业环保手续的办理,更好地服务于工业企业,促进我国以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㊂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柴西龙,邹世英,李元实,等.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衔接研究[J].环境影响评价,2016,38(6)ʒ25-32.[2]㊀朱源,姚荣.美环评和许可证衔接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环境保护,2018,46(1)ʒ75-78.[3]㊀原环境保护部.关于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与排污许可制衔接相关工作的通知[EB/OL].(2017-11-14)[2020-08-26].http:// /gkml/hbb/bgt/201711/t20171122_426716.html.[4]㊀代庆仁.环评与排污许可相互衔接和促进的思考[J].价值工程,2020,14(1)ʒ40-42.14。
2019环评《导则》大纲

第二科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考试目的通过本科目考试,检验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环境影响评价专业技术人员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标准了解、熟悉、掌握的程度和在环境影响评价及相关业务工作中应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正确选择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标准的能力。
考试内容一、环境保护标准体系(1)熟悉环境保护标准的分类及含义;(2)掌握国家环境保护标准与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之间的关系;(3)了解环境保护标准实施与监督的有关要求。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适用范围熟悉导则的适用范围。
2.术语和定义(1)熟悉累计影响的定义;(2)熟悉环境保护目标及污染源源强核算的定义。
3.总则(1)了解环境影响评价原则:(2)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构成:(3)了解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4)了解环境影响报告书(表)的编制要求:(5)熟悉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的原则;(6)掌握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7)了解建设方案环境比选的原则。
4.建设项目工程分析(1)熟悉建设项目概况的内容要求:(2)熟悉污染与生态影响因素分析的内容:(3)掌握污染源源强及污染物排放量的核算方法。
5.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了解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6.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熟悉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的基本要求。
7.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掌握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的要求。
8.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了解环境经济损益分析的要求。
9.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掌握环境管理与监测的要求。
10.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熟悉评价结论中应明确给出的内容。
(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1.术语及定义(1)熟悉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定义:(2)了解大气污染物分类的方式;(3)熟悉短期浓度和长期浓度的概念。
2.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1)熟悉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原则;(2)掌握评价标准确定原则;(3)掌握评价等级判定方法;(4)掌握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5)了解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调查内容。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HJ616-2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616-20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 Guideline for Technic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onConstruction Projects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1-04-08发布2011-09-01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工作程序 (2)5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的原则、基本内容与方法 (3)6 环境影响技术评估要点和要求 (5)附录A(资料性附录)环境影响技术评估报告的编制格式 (35)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和指导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对建设项目(不包括核设施及其他产生放射性污染、输变电工程及其他产生电磁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评估的一般原则、程序、方法、基本内容、要点和要求。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于2011年4月8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1年9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技术评估导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评估的一般原则、程序、方法、基本内容、要点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环境影响评估机构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进行技术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及其他可能产生放射性污染、输变电工程及其他产生电磁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技术评估。
2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7 海水水质标准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8484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HJ/T 2.1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 2.2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3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 2.4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T 6 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 176 危险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6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制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本标准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2.1-2011)的修订,主要修改内容如下:——标准名称修改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中,将公众参与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工作分离;——简化了建设项目与资源能源利用政策、国家产业政策相符性和资源利用合理性分析内容;——简化了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污染物总量控制相关评价要求;——删除了社会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相关内容;——删除了附录A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编制要求;——强化了环境影响预测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以及环境管理与监测要求;——新增污染源源强核算技术指南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的组成部分,工程分析部分增加了污染源源强核算内容;——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增加了环境影响不可行结论的判定要求。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司、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6年12月6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7年1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
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通用规定、工作程序、工作内容及相关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和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环境要素(Environmentalelements)指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各异而又服从总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成,也叫环境基质,通常是指大气、水、声、振动、生物、土壤、放射性、电磁等。
2.2 累积影响(Cumulativeimpact)指当一种活动的影响与过去、现在及将来可预见活动的影响叠加时,造成环境影响的后果。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指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等环境法律法规文件,结合建设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技术导则,以确保建设项目在环境方面的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针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主要包括:
一、环境保护目标的确定。
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确定环境保护目标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是为了确保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目标的可持续性。
二、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确定。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是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国家规范性文件,通过系统研究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及其可控性,以及环境影响及其可控性管控措施的效果评价,确定环境影响评价方法。
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评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重要文书,其内容应包括:项目概况、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原理、环境影响的确定、环境影响的预防和控制、环境影响的管理,以及环境管理改进和社会福利改善等内容。
四、环境管理措施的制定。
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国家规范性文件,制定合理有效的环境管理措施,
以达到环境保护目标。
五、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应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国家规范性文件要求,经过专家审查,才能有效保障建设项目的环境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重要技术导则,按照环境法律法规及国家规范性文件的要求,确定环境保护目标,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定环境管理措施,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查,都是为了保障建设项目环境安全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202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附件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修订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编制组2023年5月目录1项目背景 (1)1.1任务来源 (1)1.2工作过程 (1)2标准修订必要性分析 (2)2.1贯彻政策要求,体现衔接协同,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环保新要求 (2)2.2适应形势发展,坚持依法合规,落实生态环保相关法律法规新要求 (2)2.3支撑管理转型,突出科学客观,落实环评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要求 (2)2.4强化服务效能,解决实际问题,适应环评改革形势下应用层面需求 (3)3国内外相关标准情况 (3)3.1国外相关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3)3.2国内相关标准研究的发展现状 (4)4标准修订基本原则和技术路线 (4)4.1标准修订基本原则 (4)4.2标准修订主要思路 (5)4.3技术路线 (7)5标准修订主要内容 (7)5.1标准结构框架 (7)5.2主要修订内容 (8)6与同类导则/技术规范水平对比分析 (13)7标准实施建议 (13)1项目背景1.1任务来源《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HJ/T2.1-93)(简称总纲)于1993年9月由原国家环境保护局批准首次发布,规定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一般性原则、方法、内容及要求,2011年9月进行第一次修订。
2015年环境保护法修订后,为更好地适应形势需要,2016年12月总纲进行了第二次修订,将环境影响评价关注的重点聚焦到环境影响和环保措施落实上来,推进了环评内容优化,在“十三五”期间为服务环评制度改革,规范和指导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促进源头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为落实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新要求,推进环评“放管服”改革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总纲内容亟需修订完善。
2021年《关于开展2021年度国家生态环境标准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环办法规〔2021〕312号)将总纲修订列入计划,由生态环境部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司(简称环评司)负责归口管理,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简称评估中心)承担具体修订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
在当前国家实行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下,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
环境影响评价作为发展审查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预期规划和项目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家颁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的质量,为项目建设提供有效的
技术指导,促进社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范围与实施过程,重大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的审查与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与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审批程序及其内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批结果的处理和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协调机制等内容。
首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要求开展环境影
响评价工作必须遵循实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标准和程序,确保所做影响评价是客观、真实、准确的,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
其次,《建
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提出了重大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应用要求,明确规定了这些预测和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步骤,要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和对重大环境影响进行合理的防控措施。
此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还提出了环境影
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审查、审批和处理结果的有关要求,以确保评价报告的质量。
此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还提出
了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协调机制,要求各级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合作,
共同发挥各自的职能,以保证在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政策得到有效实施。
以上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的主要内容。
遵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体系》,可以有效地避免建设项目对环境的污染,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建设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只有遵守法律法规,建设者才能在合理范围内展开建设活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也才能保障国民的生活质量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