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下
硬笔书法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标准

硬笔书法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标准硬笔书法作为一门古老而优雅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
其独特之处在于用硬笔书写,通过变化的笔触和线条组合,展现出文字之美。
本文将探讨硬笔书法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
一、硬笔书法的美学价值硬笔书法以其优雅的笔触和结构完美的字体而闻名,具有深远的美学价值。
首先,硬笔书法是一种形式完美的艺术表达,它以线条、形状和结构的精确和协调来构造更美的艺术作品。
其次,硬笔书法通过表现力丰富的书写风格传递情感和思想。
每个笔画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和排列,以呈现出平衡、和谐和美感。
此外,硬笔书法在传承中华文化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书写优美的文字,传递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哲学思想。
二、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字形的规范性、线条的流畅性、结构的稳定性和作品的整体效果。
首先,字形的规范性是硬笔书法的基本要求,包括笔画的长度、宽度、纵横比例和相对位置等。
每个字形都应该准确无误地表达意思,且各个字形之间的平衡和协调性也十分重要。
其次,线条的流畅性是硬笔书法中所追求的一种美感。
线条应该具有连贯性和自然性,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视觉效果。
随着作者手腕的流畅运动,每个笔画都应该顺畅地连接到一起,形成整体的和谐感。
第三,结构的稳定性是硬笔书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每个作品都应该具有稳定的字形结构和均衡的布局,以确保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美感。
每个字、每个笔画都要准确地展现出结构的稳定性,使整个作品看起来有序和谐。
最后,整体效果是评价硬笔书法作品的重要标准。
整体效果是指作品的视觉效果和艺术感受。
一个成功的硬笔书法作品应该通过字形、线条和结构的组合,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字体的层次、空间的运用、颜色的搭配等都可以对整体效果起到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硬笔书法作为一门优雅的艺术形式,在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方面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通过线条、结构和字形的精准表达,展现出独特的美感。
对于欣赏者来说,欣赏硬笔书法作品不仅可以享受到视觉上的美感,还可以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楷书字体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标准

楷书字体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标准楷书,又称正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经典字体。
它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成为了古今中外书法爱好者所推崇的艺术形式。
本文将探讨楷书字体的美学价值以及相关的审美标准。
一、楷书字体的美学价值楷书作为一种精美的字体形式,具有以下美学价值。
1. 表现力:楷书字体的线条流畅有力,能够传达书写者的情感与意境。
每一个笔划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呈现出独特的个性与神韵。
2. 稳定性:楷书字体的结构稳定,为读者提供了清晰的字形感。
每一个笔画的结构均协调有序,使得整体字体具有平衡感和和谐感。
3. 庄重大气:楷书字体沉稳而庄重,给人以一种高贵的感觉。
它不仅具有美感,也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象征,承载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
4. 文化价值:楷书字体富有文化内涵,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卓越成就。
它不仅是一种书写方式,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与追溯。
二、楷书字体的审美标准在欣赏楷书字体时,人们常常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其审美标准。
1. 字形规整:楷书字体的字形要求规整、端庄,每个笔画的长度和角度都有严格的标准。
字形的匀称性、整齐性和刚劲有力的结构都是审美的重要标准。
2. 线条流畅:楷书字体的线条要求流畅自然,兼顾虚实,遵循“遒劲有骨”的原则。
线条的粗细、曲直、起伏等要根据字体结构和字意来进行调整。
3. 韵律和谐:楷书字体要求整体有节奏感和韵律感,笔画之间有明确的秩序和关系。
每一笔的抬、顿、落都要根据整体的需要而进行精确的安排。
4. 个性特点:楷书字体要求书写者在符合字形规则的前提下,能够在作品中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
这种个性不仅体现在线条的变化和构图的独创性上,还表现在字体气质的独特性上。
三、结语楷书字体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审美标准,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无论是从形式上的规整和稳定,还是从文化内涵和审美标准来看,楷书字体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品位。
在今天的数字化时代,我们仍然要珍视和传承楷书字体的美学价值与审美标准,以保持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
书法美的品评标准历来都是书法艺术讨论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中国古代,书法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而且还是文人修身养性的途径。
因此,书法的审美标准不仅仅局限于视觉效果,还涉及到书写者的内在修养和情感表达。
以下是一些传统书法审美的基本标准:
1. 形神兼备:书法作品既要追求外在形式的美,也要表现内在的神韵。
形,指的是书法的点画、结构和章法;神,则是指书法的气韵、风格和情感。
2. 线条美:书法是以线条为基本构成元素的艺术。
线条的力度、节奏、流畅度和变化都是评价书法美的重要标准。
3. 结构美:汉字的结构是否均衡、协调,字形是否准确、美观,是书法审美的另一个维度。
4. 章法美:章法是指整幅作品的布局和构图,包括字的大小、行距、留白等。
章法美要求作品具有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5. 气韵生动:书法作品要有生命力,要能够表现出书
写者的情感和精神状态。
6. 创新与个性:虽然传统书法强调继承和模仿古人,但是创新和个性也是书法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优秀的书法家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展现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7. 功力深厚:书法的美还体现在书写者的技艺熟练程度上,包括控笔能力、墨色变化、笔触的精细度等。
8. 意境深远:书法作品除了形式美之外,还应该能够激发观者的思考和联想,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意境。
以上这些标准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的书法创作和鉴赏过程中,这些标准往往综合考量,共同作用于书法作品的整体评价。
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

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薈在书法欣赏中,我们知道,优秀的书法作品总会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阶级的人们的共鸣。
这螂种共鸣之所以具有超越阶级、]时空的普遍性和永久性,就是因为书法作品总是具有共同美,人们在欣赏中也便有了共通的审美标准,现将主要之点例举如下;1 形态美蚀书法以用笔为上,精妙的用笔是哦一幅作品经得起久看很反复品味揣摩的重要嗲因素。
点画形态是否富蝿由于变化,是品评用笔的一个重要标志。
“数画并施,其形个异,众点其列,为体互乖。
”诺“平直相似,上下方整,前后平齐”就势必破坏字体的结构美。
相传王曦之写点“万点异类”;扬疑式的《韭花贴》,几乎找不出一,合乎情理,给欣赏者以不同的艺术感受。
用笔的变化美,不仅表现在点画形态上,而且还包括其角度上的微妙变化。
切忌横画如梯架,竖画如栏栏般平齐排列。
尤其是行草书,使转纵横,不见平齐比画的排列。
故善书者贵能于中求平,不齐中求齐,不均称,才能给欣赏者以美的享受。
2 质地美莇“质”指点的质地、质感、分量等。
有质的点画,其意味风韵,厚含曛,其表虽朴实而无外饰,其里却螂“藏骨报经,含问包质”,这是一种内在而深刻的美。
王曦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机智文告》、扬凝式的《韭花帖》、苏轼的《寒食帖》,尽管风格各异,但都能给人以浑厚饱满、沉着顿挫、痛快淋漓、骨肉相称的艺术感受。
这种线条在“内容”上是丰福而充实的。
“笔中有物”正是指此而言。
故富有质地.美的点画,其画的两面往往不光而毛,或挺拔有力,或诶娜凝练,如飞如动,笔韵流畅,无凝带刻板只势。
这种潇洒疾涩的涌笔,如果没有日积月累的深厚功力,熟练的笔墨技巧及雄建的笔力,是无法达到如此艺术效果的。
3韵律美肁]自然界中事物之动态,如舒卷、的流云、摇曳的垂柳、长空中旋搏击的雄鹰、大地上曲折奔腾的江河、蒁风雨雷电、惊蛇飞鸟,以及人的坐卧、立行、奔走、歌舞等等,往往和书法艺术作品的神情意趣妙相契合,从而+使静字的纸上的字行,变得神采飞扬,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与评价

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与评价硬笔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魅力。
它以独特的笔法、结构和审美标准,吸引着无数书法爱好者和艺术家。
本文将探讨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与评价,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硬笔书法艺术。
一、审美标准硬笔书法的审美标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书法字形的美感:硬笔书法强调字体的秩序、均衡和谐。
书写的字形应该具有规范的结构和优美的曲线,字形间要保持适当的间距和比例。
优秀的书法作品字形流畅、舒展,让人一目了然,给人以美感。
2. 线条的韵律美:硬笔书法的线条是由细线与粗线、直线与曲线相间组成。
书写时,要注重线条的韵律美,通过控制笔画的粗细、长短和笔画之间的排列,形成和谐的节奏感和动感。
3. 墨色的深浅变化:硬笔书法以黑色墨水为媒介,通过控制墨色的浓淡变化来表现字体的精神和气韵。
墨色浓淡的合理、适宜的运用,能赋予作品以立体感和深度感,增加艺术观赏价值。
4. 空白的利用:硬笔书法注重空白与字体的相互关系。
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利用空白,使字体在纸上形成舒展有度的布局,在字形与空间之间形成完美的平衡。
二、评价标准评价一部硬笔书法作品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 字形之美:评价硬笔书法作品时,首先要考察字形的动与静、形与神的关系。
是否符合书写规范,是否具备笔画的明确、连贯和规范。
字形应当清晰流畅,线条的粗细变化适度,形成完整的字体结构。
2. 笔画之美:硬笔书法作品中,笔画的有力感和线条的流畅感是评价的重要标准。
笔画应有粗细的变化,有时轻盈、有时有力,展现出书法家的修养和功力。
3. 篆刻与镂空之美:硬笔书法常常运用篆刻的技法,通过重叠、重复,或者刻意刻出字体的楷书和隶书形态,以增加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镂空也是硬笔书法的一种特殊技法,它通过划破纸面,形成线条的可见和不可见以达到艺术表现效果。
4. 装饰与点缀之美:硬笔书法作品可以加入适当的装饰与点缀,可以是小楷、小篆或隶书的笔画,但要注意装饰与主题的协调,避免过多或过杂的装饰。
书法的审美标准

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行书
1.行书的笔法最为丰富; 2.行书的学习有助于促进其他书体的提高,
行楷笔笔断开而意相连,有助于楷书的学 习,行草中有些笔划连接起来,已有草书 笔意,有助于草书的学习; 3.行书的结字即灵活多变又规矩得体。
2. 笔法、字法具有丰富性多样性; 3. 范本的套路(用笔的起、行、止以及字形的变化和完整性)
比较清楚,清晰可辨; 4. 字数要多; 5. 笔法、字法的体系要一致; 6. 初期学习范本不宜多,越少越精进步越大,避免一段时期
内同时学习很多帖。 7. 学习的范本和借鉴的范本不同,学习具有普遍性的范本,
借鉴具有特殊性的范本。
书法的审美标准
1.书法格调的高低 2.书法技术的丰富性 3.书法技术的难度系数 4.书法家独立的艺术语言(个性)
书法的格调
1.书法格调的高低是由中国的哲学体系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决定的。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中庸,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 法自然;
2.太过平庸、平淡和太过恣肆、张扬的作品,格 调都不太高,高格调讲究不激不励、含而不露, 内部充满矛盾和险崛,而外部平静如水;
学习书法如何临帖
1.避免抄书现象; 2.选择喜欢的字临写; 3.选择套路清楚的字临写; 4.一段时期内(三、五年),要临习用笔、结
字体系一致的帖; 5.要采取各个击破的原则临帖,做到精临,会
写一个字; 6.学会背临; 7.笔法和字法可分别做为重点临写; 8.先像后不像(学会意临)。
如何构建自己的书法体系之树
幅作品的灵动性;
8.不断地学习和借鉴你认为优秀的线条和结字, 用到你的创作中,长此以往,你的喜好会让你 不断地取舍,你的个人面貌和风格也在不断取 舍中得到强化和形成。
书法艺术审美观念

书法艺术审美观念
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是指人们对于书法作品所持有的美的价值观和观赏的标准。
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审美观念,但在整体上,书法艺术的审美观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简朴和典雅:书法艺术注重简洁的构图和简朴的笔墨,追求风格的典雅和内涵的深邃。
通过简约和典雅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2. 线条和节奏:书法艺术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节奏的统一,通过适当的字形变化和行书连接的婉转曲线,展示书法作品的动感和生命力。
3. 空间和层次:书法艺术注重构建空间感和层次感,通过布局和字形的安排,创造出虚实结合、有层次感的艺术效果。
4. 气韵和神韵:书法艺术注重气息、神韵的表现,通过墨色的运用、笔法的韵律和字形的优美,传达出作者独特的意境和情感。
5. 造诣和技法:书法艺术注重作者的造诣和技法,通过笔墨运用的熟练、字体的规范以及书写的整齐美观,展现出作者的个人风格和修养。
总体来说,书法艺术审美观念强调的是一种简约而有内涵的审美标准,追求艺术的精神和灵感的抒发,同时也注重技法的娴熟和作品的规范美。
书法的审美标准

书法的审美标准古人评书法有这样的话:“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书法创作同绘画一样追求“形神兼备”。
自然,书法欣赏也应该把“形神兼备”作为书法艺术美的重要标准。
所谓“形”,指书法的点画、结体、章法等;所谓“神”,指书法的神采、风格等。
因此,我们欣赏书法,包括欣赏点画的线条美、结体的造型美、章法的整体美乃至由此而形成的全幅作品的风格美。
一、点画的线条美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
点是线的浓缩;线是点的延伸。
传统所说的点画,就是指书法艺术的造型材料线条。
这种线条美是书法艺术形式美表现形态之一。
问题是点画为什么能给人美感?我们认为:一切艺术形式美,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的根源。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条,诸如直线、曲线、折线、斜线、波浪线、蛇形线等。
这些线条都能通过视觉使人获得某种相应的感受:水表平线使人感到广阔和平静;垂直线使人感到上腾、挺拔;曲线使人感到柔和、流动;斜线使人感到危急和空间变化......。
这是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重要属性的一种抽象。
这种抽象本身积淀了丰富的人观念和情感内容,使线条有可能成为人的审美对象,并在书法艺术中成为具有直观特征的表现语言。
书法家便利用线条这种表现性功能和运用笔墨技巧去表现各种复杂的意境和情趣,引起欣赏者产生相应的情感。
点画是这种原始线条析美化和运用。
“精美出于挥毫”,点画的线条美又是通过笔墨来表现的。
书法家运用提按、顿挫、轻重、粗细、强弱、徐疾等用笔技巧,结合用墨的枯、湿、浓、淡等丰富变化,使点画线条富有力感和情感的美。
线条的感,是线条美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谓线条的力感只是一种比喻,指线条在人心中唤起的力量感。
“行行如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这是唐太宗批评草书写得没有骨力的话。
那么,怎样的线条才的力感呢?晋代卫夫人认为:“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笔阵图》)所谓“筋”,就是点画坚韧遒劲,具有弹性;所谓“骨”,就是点画铁画银钩,坚实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下)主讲人:张旭光著名书法家、中国美协副秘书长1.味道的特点书法难在哪儿呢?难点就是通过自己的一种审美的体验,然后又经过很长时间技术的工夫的训练,把个人的这种感情通过一种载体,这种载体就是书法的这种符号,把它表现出来,这个符号跟别人不一样,是自己唯一的这种东西,这就是个性的一种味道。
那么味道必须建立在到位的基础上。
这个到位的程度越高,将来你出现的这个味道或者是这种个性特点越有艺术性,越有艺术性,越有这种更高的这种艺术素质在里面。
现在我们很多的书法家,很多的书法作品无论从味道上还是从个性上,还是从精彩不精彩上去找原因的话,基本上同一个原因就是对传统理解的不够,对经典深入的不够。
也有人说我这个不到位,我也很有味道。
其实那是什么味道,肯定不好的味道,不臭也不怎么样,肯定是这样。
明代有一个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叫丰坊,那个时候就提出一个问题,就跟现在书坛是一样的。
他说有些人这是不深入古法,也就是说你没有到位,“妄以小慧,杜撰为书”。
靠自己这个小聪明,自己还要出个造一个新的东西。
说其结果作为书法必然是点画猛力,邪气洋溢。
所以一定是在到位的前提下再出味道。
那么这味道它是时代性的,又是多样性的。
就是刚才我们讲到的,人这么多,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跟吃东西似的,所以表现出来的味道,也是每个人都一样,而观赏的这些人也是需要多样化的味道。
关键就是说现在这个非常难,我要表现一下独特的个性跟谁都不一样,咋弄啊这个?非常难。
如果要是说出味道,怎么出?比如你的性情适合从哪一方面出,说气势的,我就是写气势的,写一种宏大的气势。
我就喜欢这种这个振奋,非常振奋的,高歌猛进的,这种与这个时代大潮接近的。
你要是这种性情的话,你肯定就是写气势。
写气势的话你可能就像,你比方说汉碑的气势,大唐的气势,颜真卿的东西你肯定要研究它要提炼它。
那么还有一种状态,我们这个时代其实很需要一种很闲适的状态,人们很需要休闲,很需要休息。
因为这个工业化的时代,人们太辛苦,太紧张,工作压力又很大。
你说我有车的,好不容易有车了,这个一出门堵上了,堵的你着急的不行,麻烦的够呛。
我有房子住了,全是楼房,要看看天还得使劲抬那个头。
像那个望京那边的我看那个楼房就是,你要想看看天,那可费劲了。
所以说这个时代下的人们,你要提供一种什么东西?我觉得提供一种非常闲适的感觉,你看了这件作品以后你获得内心的一种缓解,获得一种休息,这样的作品非常符合这个时代。
就是说有很多书法家,怎么表现味道,找不到方向。
我觉得这是这个时代下很需要的。
这个还可以写很朴素、很朴茂的东西,返璞归真的这种感觉,不要那么华丽,还有比方说你写很有趣味的,我就是讲小趣味也很重要,我不搞那种宏大的什么,我就弄点小趣味,也很好。
这个中国书坛上,四川有一个书法家叫刘云泉,书法界管他叫麻辣豆。
这个写得那个字就怪怪的,但是细看还很有味道。
中国有两个碑叫二爨,就是云南那个爨氏家族留下来的,一个叫爨宝子、一个叫爨龙颜。
这两个碑就非常独特的,我们一般人要是对书法没有比较深的研究的话就看不懂,看的非常难看。
如果深入下去研究它,那里面有很多的就是不正常的、非正常的一种表现。
他把这些东西把它磨合出来,再表现出来,就非常有味道,越看越有味道,所以味道这个东西应该是很多样化的。
2.练就味道总体上来说,我们现在对书法对书坛的这个要求,就是说既到位又有味道,这样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没到位的作品,初评就下去了,只是到位却没有味道的作品,复评又下去了。
这个既很到位,又有味道的作品,就进入中评。
中评的时候就在这个基础上就选这个,进一步精评,还要下去一批。
最后到获奖的那就是确实是到位程度也好,又得独特,这就获奖了。
这就是当前书法一些总体上的一些要求和标准。
这个到位的问题其实也没有什么捷径,虽然刚才讲到了学书道路的问题,有一个选帖的问题。
但是一旦把这个帖选好以后,那么还是要多临帖、多学习、多看。
就是对书法的这种经典,它的博大精深,就是说我们的经典到现在为止,我们搞了几十年了,还是搞不过经典。
我们搞到现在这个程度,有的时候对一些作品老是不满意,怎么办?再返回到经典,再临一段帖,再找一找感觉回来再写,可能才把这个作品搞出来。
所以说经典这个问题就是太博大了,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一定是不能动摇的,深入经典是不能动摇的,对传统的这个理解太重要了。
刚才我讲到的有很多当代创作中的问题解决不了,都回到经典当中,去深入进去才能解决。
我记得有一个作曲家叫郭文景,作过很多很著名的曲子。
我有一次访谈他,他说我们每当想在某一个内容上想往前走的时候、想表达这个时代的旋律的,必须回头看经典,把经典再翻腾一遍,回来再往前走才有可能。
所以说我们这个要想到位的话,在这个经典上必须深入下工夫。
还有一点就是说要提高现代审美能力。
现在人们都不再使用毛笔了,书法主要是作为一种艺术状态的存在,那么需要增加它的艺术审美的元素。
那么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书法家要研究美学,要提高现代的审美能力,然后以现代的审美艺术再去开掘经典,再去看经典。
往往是越古典越传统的越现代,这种状态是存在的。
比方说岩画,岩画最古老的。
但其实它看上去很现代,现在有很多作家用岩画做资源进行创作,表现很现代的这个美术创作。
比如像巴黎画派的这个赵无极他是中国人,那么他要在巴黎成为这一个画派的领袖人物,他就是从岩画、从甲骨文、从钟鼎文这些里面去寻求这种现代审美的元素成为巴黎最有影响的画家。
越传统的可能就越现代,我们的经典里面存在着大量和现代审美相通的东西。
我们如何把它看明白?这个就需要现代的审美能力。
没有这个能力,看不出来,看不出来你就用不到创作当中去,你的作品时代感就比较弱。
你想自己搞一点什么东西成为新的弄进去,那肯定不行,这就是书法的特点所决定的。
我们看这个王羲之的,右边这个叫《得示帖》。
我们看一下它的现代美在哪儿?第一行得示。
得到的得,这算行书。
士,基本上行楷,很稳定,还有厚度,能站在那里。
这三个字“知足下”,全是草书。
这就是说从这儿站的又跑起来了,然而“犹未佳”,也是行草。
是有站着,有跑,后来有走。
这也是行书。
“耿耿”这也在走,然后又跑起来了,“吾亦劣劣”,我很差,我身体很不好。
这又是草书,一组草书符号的组合,然后又变成了行楷。
“明日出”,行楷到行书,又是用静到动。
“乃行”又跑起来了。
然后这边“不欲触雾故也”,这基本上算行书,这叫厚重的行书。
迟散,王羲之顿首。
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由静到跑,然后再到走,然后反过来又跑又站住又走,它就出现了旋律,出现了节奏。
在音乐里面的那种旋律和节奏,甚至重音强、次强、弱都有,它很像音乐。
那个王羲之写的时候肯定没想这些事情,但是他这个里面确实有旋律有节奏。
那么我们如果在创作当中,如果说我们写行书的时候,我们借鉴一下他的东西,我们这个出来的东西它就是和这个时代的这种又很接近,这个时代又能接受它。
那么你又有来头,我不是随便来的,我完全是经典里面出来的。
你说我自己造一个那比较难,把它磨合到适合,那也很难。
但是你从经典里学习,就比较有效率,这是一个方法实际上,就是由现代的审美重新开掘经典,到这个经典里面读出现代的审美。
旁边这《二谢帖》,前面两行这一块比较重,这一块比较轻,这一块又比较轻,这后面又比较重。
它连续的几个对比,重的轻的这个对比,它也有很多变化。
这样的东西在现代书法创作里面它就是非常好的,如果你的作品轻重都一样,从头到尾都一样,还有什么艺术可谈呢?还有什么感染力呢?所以说我们要出味道的话,不提高现代的审美能力,不懂现代的美学恐怕比较难了。
再有要表现就是要笔墨,笔墨要讲变化。
讲一件作品,我们叫做有笔还是没笔,有笔就是笔的这个变化要丰富,在运笔过程当中,最后留下来的轨迹有方的有圆的,有直的有曲的,有点有线,这叫笔法非常丰富。
对笔法的一个标准就是丰富,单调就不好。
那么有墨,墨就是那个轻重、浓淡、干湿、虚实,要有变化。
墨色是当代书法的,作为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我们现在有一些老同志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就是说他每一笔都蘸墨,最后写完这一篇通通都是黑的。
尤其写楷书,我们现在要求写楷书都要把线条写出变化来,你这通篇蘸墨蘸到底,最后大家管它叫黑楷。
那么古代的楷书叫白楷,古代的都是碑,碑椭下来以后这个字线条都是白的,那叫白楷。
白楷写成了黑楷,这种感染力显然就是比较弱,它就比较缺变化。
所以现在行草肯定要求墨色的变化,而且墨色本身要形成结构,本身要有结构。
其实刚才举的那个《二谢帖》那个笔墨,它是有节奏的,墨色本身就有结构了,那当然他都写的是小字,我们写大字的话那个墨色的节奏更更明显了。
所以每一个字都蘸墨这种写法,用现在的审美标准、评判标准已经过时了。
这是本人的一件作品,请大家批评。
这是从书本上扫下来的可能是。
这个应该算是草书了,这里主要是让大家看笔墨的变化,看墨色的变化。
内容是“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这么一句话,但是它这个轻重、虚实、变化还有一点意思。
其他的就不足谈了。
三、思考和展望(一)书法和写字要区别对待这个时代在发展,过去都用毛笔写字,毛笔写好了就是艺术。
现在人都不用了,毛笔谁也不用了,钢笔除了做记录,平时都不用了。
古人书法发展有一个重要的动力是互相通信的手札,你看宋人以前留下来的这些,包括元人以前留下来的这些书法作品,除了碑以外都是手札,互相通信这个东西。
那么在通信过程当中,就是我们祖先的这种审美,使得看信的时候,他是一边看内容一边看书法,一边阅读一边欣赏,甚至看看哪个字好还学一下,这是古人学书法的一个方法,阅读式的,叫做眼看、心读、手摸,古人看信是这么一个方法。
现代人都没了,那么古人看信的时候除了看内容以后,知识分子之间互相的都有一个互相攀比或者故意向对方显摆一下弄一点一些新的东西。
那么回信的那个也是这样,我在回信的时候我也给你显摆一下,让你别小瞧我。
这个是推动书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
那么现在没了,我们谁也不写信,书法家之间基本上也不都写了。
这个状态已经没有了,所以这个时候的书法就成了一种艺术欣赏的对象。
所以现在思考这些问题,就该这样看了。
北师大教学书法班里有这么一个标准。
它说写字是以传达书写内容为主,以审美为辅,这是写字的标准。
你看写字我就是写出来让你看清楚我说什么。
虽是审美不重要,但是要基本的审美,首先整齐、干净、利索、好认,这就是对写字的要求。
书法呢?以审美为主,以传达书写内容为辅。
我比较赞成这一点,就是说我这件书法作品你不认识没关系,这不要紧。
我就是给你一个感染力,给你一种艺术的熏陶那就可以了。
至于这个写的什么内容?你下来慢慢看。
实际上古人早就有了,比方说唐代张旭和怀素的狂草,谁拿来就先念内容呢?不会。
主要是那种飞腾的线条,奔腾的旋律对你的一种感受,实际上主要是开始都这样。
就是说书法家一看时间长着呢?看半天分析,一个字、一个字去认,那是下来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