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讲解

合集下载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颈椎病(项痹)的中医诊疗方案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

属于中医“项痹病”、“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一、中西医病名中医病名:项痹BGS000西医病名:颈椎病M47.821二、疾病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并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外科学(第七版)》(吴在德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

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

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

3.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

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

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及定义项痹病(TCD 编码:BNV261),是由于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颈项部疼痛麻木,痛及头、肩、背、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西医病名及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 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 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一)推拿治疗1.放松及整复治疗手法:(1)特色颈椎旋转手法:此法为我科李义凯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手法,其技术操作规范为:1)以右侧为例,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立于患者身后采用按法、揉法、滚法等手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软组织3~5min。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颈椎病)诊疗方案

()脊髓型:①临床上出现颈脊强损害的表现。②线片上 显示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管狭窄。影象学证实存在脊 髓压迫。③除外肌萎缩性脊膀例索硬化症、脊髓肿瘤、 脊髓损伤、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椎动脉型: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 颈试验阳性。③线片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枢椎关节骨质 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症状。⑤除外眼源性、耳源性眩晕。 ⑥除外椎动脉段(进入颈横突孔以前的椎动脉段)和椎动 脉段(出颈椎进入颅内以前的椎动脉段)受压所引起的基 底动脉供血不全。⑦椎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 ()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 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分钟,可反复 次。
• .整复类手法
• ()旋提手法: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 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医生以肘 部托住患者下颌,轻轻向上牵引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 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 机,用力要快而稳。
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 .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 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 .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 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 (四)证候诊断
• .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 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 薄白,脉弦紧。
穴、相应颈夹脊、列缺、人迎。颈夹脊穴要向颈 椎方向斜刺给予一定的提插捻转刺激。其余诸穴 用补法、也可加用电针、艾柱,每日一次,天位 一疗程。 • .灸法: 阿是穴、大椎、大杼、悬钟、太溪。每次 选用穴用艾条雀灼灸,每次次,每穴分钟,次为 一次。 • .耳穴疗法 • 取穴:颈椎、颈、神门、肾上腺、肾。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37946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诊断:第一诊断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G55.2*)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青、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型: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畏风寒。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颈椎病(神经根型)属于项痹的范围。

二、诊断依据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2024年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2024年版项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即颈椎病,是一种以颈椎间盘退行性变为主要病变,引起颈
椎管狭窄和神经根受压的疾病。

它常见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特别是那
些从事长期劳动和劳动强度较大的职业,如司机、工程师等。

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由于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多为肝肾亏损、气
血不足、阴精不足等病理因素导致。

因此,针对这些病理因素,中医诊疗
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气活血: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气血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活血化瘀来改善气血循环。

常用的药物有桃仁、红花、醋香附等,可
以配合艾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气血循环。

2.养肝养肾:肝肾亏损是项痹病的一个病理因素,因此应该通过养肝
养肾来缓解症状。

中药治疗中,可以选用黄芪、当归、山药等来补肝肾,
辅以艾灸、针灸等来加强疗效。

3.补益肌肉:项痹病往往会导致颈肩部肌肉的僵硬和疼痛,因此需要
通过补益肌肉来改善症状。

中医治疗中,可以选用川芎、细辛、肉桂等来
温经活血,辅以推拿、针灸等来缓解症状。

4.调养经络:中医认为,项痹病主要是经络不通所引起的,因此需要
通过调养经络来改善症状。

常用的药物有川芎、红花、桃仁等,可以配合
针灸、拔罐等物理疗法来促进经络通畅。

总结起来,针对项痹病的中医诊疗方案主要包括调气活血、养肝养肾、补益肌肉和调养经络等方面。

通过中药治疗和物理疗法的结合,可以改善
气血循环,缓解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当然,在使用中医诊疗方案
治疗项痹病时,也要结合个体差异,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
的疗效。

项痹诊疗方案

项痹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10版》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 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4.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等)所致的疼痛。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发病1周内。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腱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发病1-2周。

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发病2周后。

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症候诊断1.风寒痹阻型: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型: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型: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亏虚型: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津,脉弦。

5.气血亏虚型:头晕目眩,面色苍白。

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非药物治疗1、推拿治疗(每工作日一次)(1)松解类手法①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患者取坐位,医者立于其后,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同时按揉风池穴1分钟,从风池穴起至颈根部,用拇指指腹与食、中指指腹对称用力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5分钟左右。

②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颌,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一、定义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1)临床表现具有典型的根性症状(麻木、疼痛)且范围与脊神经支配的区域相一致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相符合;痛点封闭无显效;除颈椎外病变(胸廓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外所致的上肢疼痛疾患。

(2)体征颈部僵直、活动受限。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棘突、棘突旁、肩胛骨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的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于定位诊断。

(3)实验室及特殊检查X线片显示颈椎变直者向后成角,椎间隙狭窄,骨质增生等。

CT可准确判断椎管狭窄程度,MRI对颈椎病特别是对合并颈椎间盘突出的帮助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中医诊疗方
案讲解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项痹病
西医病名:神经根型颈椎病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能够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
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3.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4.气虚血瘀证:颈臂刺痛,痛处固定,上肢麻木乏力,头晕目眩,面色晦暗。

舌质淡暗有瘀斑,苔少,脉细涩。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6.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四)鉴别诊断
1.肩凝病: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三、治疗方案
(一) 针灸疗法
1、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
大杼肩井、肩髃曲池
外关合谷后溪膈俞
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杼膈俞
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2、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
大杼肩井、肩髃曲池
外关合谷后溪至阳
双侧取穴,风池、曲池外关用泻法,大杼、后溪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
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大椎至阳
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调节输出枢纽,从低档开始,5--10分钟后,旋转“测温转换”观察每组输出温度(0℃—100℃),以患者温热舒适为度,治疗自动定时20分钟。

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3、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针刺取穴:颈夹脊天柱玉枕风池
大杼肩井肩髃曲池
外关合谷后溪脾俞
双侧取穴,肩髃、曲池外关用泻法,肩井、脾俞用补法,余穴平补平泻法,电针连续波中等强度刺激,以患者舒适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休息1-2天。

艾灸取穴:肩井脾俞
双侧取穴,用DAJ-10型多功能艾灸仪将专用隔热垫(内含艾绒)置入艾腔内按实,应用绷带固定于治疗部位。

打开电源开关,将连接灸头的插头,插入主机插座中,按下“启动”开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