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项痹病诊疗方案的优化、评估

项痹病诊疗方案的优化、评估

项痹病诊疗方案 2011—2012年目录2011年 (3)诊断 (3)治疗 (3)难点及解决措施 (5)中医药特色 (5)分析评估 (6)疗效评价 (6)2012年 (8)诊断 (8)治疗 (8)难点及解决措施 (11)中医药特色 (11)分析评估 (12)疗效评价 (12)项痹病诊疗方案2011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侯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一)针灸疗法1.体针(1)风寒痹阻证治则: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取穴:颈椎夹脊穴、大椎、风池、肩井、秉风、曲池、外关、列缺、合谷(2)血瘀气滞证治则: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取穴:颈椎夹脊穴、大椎、肩井、秉风、手三里、外关、列缺、合谷、三阴交(3)痰湿阻络证治则: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取穴:颈椎夹脊穴、大椎、风池、太阳、内关、中脘、丰隆、头维、阴陵泉(4)肝肾不足证治则: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一、定义
项痹是由于风、寒、湿等邪气闭阻项部经络,影响气血运行,
导致颈项部强硬疼痛,上肢疼痛、重着、麻木等症状的一种疾
病。

现代医学称之为颈椎病,是中年人的多发病,以颈肩臂痛、上肢无力、麻木,颈部活动受限,有的尚有头痛、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

二、诊断依据
1.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标准》(ZY/T001.9-94),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1)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

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

(2)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相者,往往呈慢性发病。

(3)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

(4)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

压头试验阳性。

(5)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

2.西医诊断: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2013项痹病

2013项痹病

2013项痹病第一篇:2013项痹病项痹病(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度)一、中西病名1、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2、西医病名:颈椎病(ICD-10编码:M47.221)二、临床诊断与分型(一)、临床诊断本病诊断参照1990年出版的《国家中医病症诊疗标准》进行诊断。

1、主要症状:(1)颈肩酸痛可放射至头枕部和上肢。

(2)一侧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手握物无力,有时不自觉的握物落地。

(3)其严重的典型表现是: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行走时如踏棉花的感觉。

(4)最严重者甚至出现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碍,甚至四肢瘫痪。

(5)常伴有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

(6)有的伴有头晕,房屋旋转,重者伴有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有眩晕,猝倒。

(7)当颈椎病累及交感神经时可出现头晕、头痛、视力模糊,二眼发胀、发干、二眼张不开、耳鸣、耳聋、平衡失调、心动过速、心慌,胸部紧朿感,有的甚至出现胃肠胀气等症状。

也有吞咽困难,发音困难等症状。

2、体征:(1)、椎旁或棘突压痛,压痛位臵一般与受累节段相一致。

(2)、颈椎活动范围即进行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的检查。

神经根型者颈部活动受限比较明显,而椎动脉型者在某一方向活动时可出现眩晕。

(3)、椎间孔挤压试验:让患者头向患侧倾斜,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头顶部,右手握掌轻叩击左手臂背侧,如出现根性痛或麻木则为阳性。

在神经根症状较重者则双手轻压头部即可出现疼痛、麻木表现或加剧。

(4)、椎间孔分离试验:对疑有根性症状者,患者坐位,双手托住头部并向上牵引,如出现上肢疼痛麻木减轻者则为阳性。

(5)、神经根牵拉试验.又称臂丛牵拉试验,患者坐位,头转向健侧,检查者一手抵住耳后部,一手握住手腕向相反方向牵拉,如出现肢体麻木或放射痛即为阳性。

(6)、旋颈试验又称椎动脉扭曲试验:病人坐位,做主动旋转颈部活动,反复几次。

若出现呕吐或突然跌倒,即为试验阳性,提示为椎动脉型颈椎病。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一、中西医病名(一)中医病名及定义项痹病(TCD 编码:BNV261),是由于正虚劳损,筋脉失养,或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以颈项部疼痛麻木,痛及头、肩、背、上肢,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症状的病症。

(二)西医病名及定义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 编码: M47.221+G55.2*),是由于颈椎间盘变性、颈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2009 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 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2. 椎间孔挤压试验或/ 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 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二)疾病分期1. 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治疗方案(一)推拿治疗1.放松及整复治疗手法:(1)特色颈椎旋转手法:此法为我科李义凯教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经验手法,其技术操作规范为:1)以右侧为例,患者端坐位,颈部自然放松,医者立于患者身后采用按法、揉法、滚法等手法放松患者颈肩部软组织3~5min。

项痹病诊疗方案2013

项痹病诊疗方案2013

项痹病诊疗方案201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中医骨伤科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疗方案xx年项痹病诊疗方案项痹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段脊柱慢性退行性疾病,常在中年以后发病。

本病又称颈椎退行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或颈椎综合征。

它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变所致脊髓.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邻近组织受累而引起的相应临床症状和体征。

一.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进行诊断。

二.治疗(一)中医药辨证论治1.风寒袭络气虚寒凝症状:上肢串痛及麻木,颈部活动不利,僵硬,怕风惧寒,四肢欠温,疲乏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治则:祛风散寒,益气,通络止痛。

方用根痛饮(本院协定处方)处方:黄芪30g 当归10g 党参15g 葛根15g 地龙10g 川芎8 g 秦艽10g 防风10g 赤芍12g 桂枝6g 穿山甲6g 甘草6g 寒甚,肢体麻木明显者加用细辛3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4~21日1个疗程。

2.痰湿阻络型可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治宜除湿化痰,蠲痹通络。

方用温胆汤加减(本院协定处方)。

处方:竹茹12g 枳实6g 半夏6g 桔红6g 甘草3g 生姜6g茯苓10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4~21日1个疗程。

3.肝肾不足型可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

治宜补益肝肾.活血通络。

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处方:熟地,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每次8g,每天3次,每次8丸,用法:口服,每次8丸,每天3次,14~21日1个疗程。

4.气滞血瘀症状:感颈部疼痛不能活动,向四肢放射,疼痛难忍,咳嗽时症状加重,舌质紫黯,脉涩或弦数。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用活血舒筋汤加减(本院协定处方)。

处方:羌活6g 防风3g 荆芥3g 独活6g 当归10g 续断10g 青皮6g 牛膝10g 五加皮6g 杜仲12g 红花6g 枳壳6g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4~21日1个疗程。

项痹病

项痹病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2013年优化诊疗方案一、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椎间盘退变、突出、节段性不稳定、骨质增生或骨形成等原因在椎管内或椎间孔处刺激和压迫神经根所致,在各型中发病率最高,约占60-70%。

是临床上常见的类型。

多为单侧、单根发病,但是也有双侧、多根发病者。

多见于30-50岁者,一般起病缓慢,但是也有急性发病者。

男性多于女性1倍。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项痹病(TCD编码:BGS00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病(颈椎病)(ICD编码:M¥—。

221+G55。

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椎间孔挤压试验或/和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排除颈椎外病变(胸出口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肩周炎、肱二头股长头腱炎等)所致的疼痛。

2、临床表现1、颈痛和颈部发僵,常常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有些患者还有肩部有肩胛骨侧缘疼痛。

2、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

这种疼痛和麻木沿着受累神经根的走行和支配区放射,具有特征性,因此称为根型疼痛。

疼痛或麻木可以呈发作性、也可发呈持续性。

有时症状的出现与缓解和患者颈部的位置和姿势有明显关系。

颈部活动、咳嗽、喷嚏、用力及深呼吸等,可以造成症状的加重。

3、患侧上肢感觉沉重,握力减退,有时出现持物坠藻。

可有血管运动神经的症状,如手部肿胀等。

晚期可发出现肌肉萎缩。

4、临床检查:颈部僵直、活动受阴。

患侧颈部肌肉紧张,刺突、刺突旁、肩胛内侧缘以及受累神经根所支配肌肉有压痛。

椎间孔部位出现压痛并伴上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或者使原有症状加重具有定位意义。

椎间孔子挤压试验阳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仔细、全面的神经系统检查有助定位诊断。

3、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4年一、病名中医病名:项痹病TCD编码:BGS000 西医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ICD-10编码:G54、251二、诊断(一)疾病诊断标准参照2009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

1、具有根性分布得症状(麻木、疼痛)与体征.2、椎间孔挤压试验或/与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3、影像学所见与临床表现基本相符合。

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麻木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在,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二)证候诊断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通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气滞血瘀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舌质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苔,脉弦.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

(三)鉴别诊断1、中医鉴别诊断:(1) 肩痹:以肩关节疼痛、屈伸活动不利为主症。

(2)落枕:因睡时头颈姿势不当所致,起床后感项强作痛,病程短而易愈。

2、西医鉴别诊断:(1)肩周炎:肩周炎俗称凝肩,就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关节囊慢性损伤性炎症。

因关节外粘连,临床以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

颈椎病可引发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而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转变为真正得肩周炎。

有自然病程,一般在1年左右可自愈,但若不配合治疗与功能锻炼即使自愈也将遗留不同程度得功能障碍。

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2013年项痹病中医优化诊疗方案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根据1994-6-28国家中管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急性或缓慢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颈肩部酸痛、头晕头痛、一侧颈项不适等先兆。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诱因:病发多有诱因,每因劳倦、感寒而诱发。

(3)临床表现特点:以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等为主症。

(4)病因病机特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年老体衰、劳倦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项痹。

其病表实为多见,急症期以风、寒、湿等标实症状突出。

(5)实验室检查:X片、CT征象或磁共振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影像学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07》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0.302。

(1)诊断依据: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职业、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所致。

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

③患侧常有颈部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2)诊断原则: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②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③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④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⑤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诊疗方案2013年优化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根据1994-6-28国家中管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ZYT001.1-001.9-94)进行诊断。

(1)发病特点:急性或缓慢起病,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颈肩部酸痛、头晕头痛、一侧颈项不适等先兆。

好发年龄多在40岁以上。

(2)诱因:病发多有诱因,每因劳倦、感寒而诱发。

(3)临床表现特点:以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等为主症。

(4)病因病机特点: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年老体衰、劳倦内伤等多种原因,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经络不通,不通则痛发为项痹。

其病表实为多见,急症期以风、寒、湿等标实症状突出。

(5)实验室检查:X片、CT征象或磁共振检查可见生理曲度改变或椎间隙狭窄,骨赘形成等影像学改变。

2、西医诊断:参照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确定的《中国颈椎病诊治与康复指南2007》西医病名ICD-10编码为M50.302。

(1)诊断依据:
①一般无外伤史,多因职业、睡眠姿势不良或感受风寒所致。

②急性发病,睡眠后一侧颈部出现疼痛,酸胀,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动不利,活动时伤侧加重,严重者使头部歪向病侧。

③患侧常有颈部肌肉痉挛,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大小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处压痛,在肌肉紧张处可触及肿块和条索状的改变。

(2)诊断原则:
①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所见相符合者,可以确诊。

②具有典型颈椎病临床表现,而影像学所见正常者,应注意除外其他病后方可诊断颈椎病。

③仅有影像学表现异常,而无颈椎病临床症状者,不应诊断颈椎病。

④具有根性分布的症状(麻木、疼痛)和体征。

⑤椎间孔挤压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肩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稍有活动即可使颈肩臂部疼痛加重,疼痛剧烈时难以坐卧,被动以健肢拖住患肢,影响睡眠。

2.缓解期,临床主要表现为颈僵,颈肩背部酸沉,颈椎活动受限,患肢串麻疼痛,可以忍受。

3.康复期:颈肩部及上肢麻痛症状消失,但颈肩背及上肢酸沉症状仍存,受凉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三)证候诊断
1.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窜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2.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

舌质暗,苔薄白,脉弦。

3.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纳呆。

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

4.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

舌红少苔,脉弦。

5.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

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中医综合治疗方案
(一)针灸疗法
1.针刺法
(1)治疗原则:疏经通络止痛。

(2)取穴:以颈夹脊和颈三针为主穴配阿是穴,可根据病情配风池、风府、肩井、天宗、曲池、手三里、小海、合谷等穴,留针
30分钟,平补平泻法,10天一疗程。

2、灸法:直接灸、艾条灸等。

3、本科特色治疗
名老中医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运用:
(1)经穴刺法:风池、完骨、天柱、颈椎夹脊穴。

操作:风池直刺1.5寸;完骨、天柱均直刺1寸,三穴均施捻转补法1分钟;颈椎夹脊穴,斜刺进针0.5寸,施捻转补法1分钟,各穴均留针20分钟,每日针刺2次,20天为一个疗程。

(2)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醒脑开窍针刺法调神,收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操作:先刺双刺内关,直刺0.5-1寸,施捻转提插的复式手法,施术1分钟;印堂横刺0.3寸,施雀啄手法1分钟;百会斜刺0.3-0.5寸,施平补平泻1分钟;四神聪直刺0.3-0.5寸,施捻转补法0.5分钟。

(二)推拿手法
治疗原则:舒经活血,解痉止痛,整复错位。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头颈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颈项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通调督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以大拇指指端按顺序分别点按风府穴、大椎穴、至阳穴、命门穴,每穴0.5—1分钟,点揉第l 胸椎至第12胸椎两侧夹脊穴、膀胱经背俞穴,反复三遍,力量以患者出现局部温热、酸胀、传导为度。

(3)间歇拔伸法:患者仰卧位,一手托住颈枕部,一手把住下颇,纵向用力拔伸,持续2—3分钟,可反复3—5次。

(4)患者坐位,拿颈项及肩井3-5遍。

2、整复类手法:
(1)旋提手法:嘱患者颈部自然放松,主动将头部水平旋转至极限角度,并做最大限度屈曲,达到有固定感。

医生以肘部托住患者
下颌,轻轻向上牵引3-5秒钟后,用短力快速向上提拉,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

扳动时要掌握好发力时机,用力要快而稳。

(2)定位旋转扳法:以向右旋转为例。

患者坐位,医生站于患者后方,以左手拇指指腹推顶在患者病变颈椎棘突(或横突)旁,用右手(或肘窝)托住患者下颌部。

嘱其颈项部放松,低头屈颈15-30度,然后嘱患者顺着医生的右手在去曲状态下向右慢慢转头,当旋转到最大限度而遇阻力时,医生顺势以快速的向右扳动,同时,推顶棘突的左手拇指向右用力推压,两手协调动作,常可听到“喀”的弹响声,有时医生拇指下亦轻微的位移感。

(3)旋转法:上颈段病变,要求患者将头颈曲屈15度;中段病变,将颈椎置于中立位;下段病变,将颈椎屈曲30-45度,在此位置向上牵引30秒。

嘱患者头部向下一侧旋转,旋转至极限角度(约80度),达到有固定感,同时迅速准确的作同向用力旋转,操作成功可以听到弹响声。

注意用力要轻重适当,避免应过猛过重而加重原有的损伤。

(4)其他颈椎微调手法。

(三)牵引疗法
酌情选择颈椎牵引,时间20-30分钟,患者坐位,头部略前倾15°左右,牵引的重量起始位3-5公斤,可逐步加重,以舒适为度。

(四)其他疗法:
选用中药塌渍、灸法、拔罐、刮痧、火针、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红外线照射、中药局部熏洗、外贴止痛类膏药(如中国灸、云南白药等)电脑远红外按摩理疗床等。

根据病情需要,选择脱水、止痛、营养神经等药物对症治疗。

(五)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
1.风寒痹阻证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通络。

推荐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川芎、蔓荆子等。

2.血瘀气滞证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3.痰湿阻络证
治法:祛湿化痰,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白术、天麻、茯苓、橘红、半夏、甘草等。

4.肝肾不足证
治法:补益肝肾,通络止痛。

推荐方药:肾气丸加减。

熟地黄、怀山药、山茱萸、丹皮、茯苓、泽泻、桂枝、附子(先煎)等。

5.气血亏虚证
治法:益气温经,和血通痹。

推荐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芍药、桂枝、生姜、大枣等。

(六)调护
项痹与感受风寒之邪以及年老及长期伏案工作有关。

因此注意避风,调整劳逸时间及养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患者的调护重点。

三、中医治疗难点
1.项痹病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椎体不稳,传统推拿手法虽然能明显缓解颈肌紧张、痉挛等症状,椎体复位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存在推拿医生复位时用力过猛,而导致椎体错位、神经根水肿,甚者严重挤压脊髓导致截瘫。

2.目前中医治疗项痹病多采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而未能将中药很好的配合使用,虽然治疗后症状缓解,但易于复发,远期疗效不佳。

3.项痹病是慢性劳损中最常见的病种,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不便,“有病求医”在人们的心里扎根,“未病先防”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导致项痹病的发病率、复发率不断上升。

四、针对难点的中医治疗应对思路
1.针对项痹病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椎体不稳,我们先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放松颈部肌肉,做到“稳、准、轻、巧”,忌用暴力,定期对临床医生进行推拿手法规范化培训;椎体不稳的患者不适宜或禁用颈椎牵引,否则会加重临床症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重针重推的同时,我们同样注重中药饮片的使用,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选用相应的方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

3.我们在治疗疾病的同时,更要提醒患者预防疾病的重要性,纠正生活中的不良坐姿、睡姿,合理用枕、加强颈部锻炼等,切实做到未病先防。

同时在科室护理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颈椎操功能训练。

五、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临床控制:治疗后症状体征消失,颈椎活动正常,治疗后症状积分0~1分,疗效指数>90%。

显效:治疗后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活动和工作,疗效指数>7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与治疗前无明显改善,疗效指数<30%。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二)评价方法
颈椎病疗效评分表总分46分
世上没有一件工作不辛苦,没有一处人事不复杂。

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