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选修压迫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五《封锁》

1、翠远为什么给一个用不很合文法,写吃吃艾 艾句子的男生批了一个A,并且涨红了脸?
因为这学生是胆敢这么毫无顾忌地对她说这些 话的唯一的一个男人。 1、学生看得起她。学生把她当作知己。(学校里 没有人尊重她。) 2、这些语言带有欲望的刺激性。和城市欲望联系 在一起。 所以,她“竟涨红了脸”。 从中也可以看出她自卑感很重,她也很压抑, 虚荣的家庭环境使她不快乐,在非常态下,她发现 了自己的缺乏和需要,她渴望被人尊重,渴望被家 人、社会认同。
最后,吕宗桢要了她的电话号码。至此两个 人的欲望交流达到高潮。他们都摆脱了社会文明 角色的约束,回到自我内心世界。从好人变成了 坏人——真人。欲望解放,人获得了自由。
非 常 态
然而,在他们欲望解放高潮的时候,封锁却 解除了。
常 态
7、封锁解除了,宗桢“遥遥坐在他原先的位子 上……做了个不近情理的梦”。如何理解? 回到原先的位子上,是一个象征,事如春梦了 无痕,宗桢这样的好男人不会为电车上的偶然春心 萌动付出行动,他不会付出爱,他只需要解乏,需 要放松,而这些完成了,他们的关系也就完成了。 事后,他甚至已不再记得翠远的脸了,对自己 的创举却是历历,他欣赏的是自己的冒险。在宗桢, 实实在在的那只是一次“调情”。
传 奇 爱 情
就在张爱玲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恋 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 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张爱玲为这段 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 管他汉奸的身份。战后人民反日情绪高涨如 昔,全力捕捉汉奸。胡兰成潜逃温州,因而 结识新欢范秀美。当张爱玲得悉胡兰成藏身 之处,千里迢迢觅到他的时候,他对她的爱 早已烧完了。张爱玲没能力改变什么,她告 诉胡兰成她将萎谢了。然而,凋谢的不只是 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 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 出像《金锁记》那般凄美的文章了。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系列《传记选读》自我小测:10扼住命运的咽喉.docx

自我小测剖析精彩文段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路徳维希•凡•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旧屋子的阁楼上。
他的出身是佛兰芒族,父亲是一个不聪明而酗酒的男高音歌手。
母亲是女仆,一个厨子的女儿,初嫁男仆,夫死再嫁贝多芬的父亲。
艰苦的童年,不像莫扎特般享受过家庭的温情。
一开始,人生于他就显得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
父亲想开拓他的咅乐天分,把他当作神童一般炫耀。
4岁吋,他就被整天地钉在洋琴前面,或和一架提琴一起关在家里,儿乎被繁重的工作压死。
他的不致永远厌恶这艺术总算是万幸的了。
父亲不得不用暴力来迫使贝多芬学习。
他少年时代就得操心经济问题,打算如何挣取每H的而包,那是來得过早的重任。
11岁,他加入戏院乐队;13岁,他当大风琴手。
1787年,他丧失了他热爱的母亲。
“她对我那么仁慈,那么值得爱戴,我的最好的朋友!噢!当我能叫出母亲这甜蜜的名字而她能听见的吋候,谁又比我更幸福?”她是肺病死的;贝多芬自以为染着同样的病症;他已常常感到痛楚;再加上比病魔更残酷的忧郁。
17岁,他做了一家之主,负着两个兄弟的教育之责;他不得不羞惭地要求父亲退休,因为他酗洒,不能主持门户:人家恐怕他浪费,把养老俸金交给儿子收领。
这些可悲的事实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创痕。
他在波恩的一个家庭里找到了一个亲切的依傍,便是他终身珍视的布罗伊宁一家。
可爱的埃莱奥诺雷•特•布罗伊宁比他小两岁。
他教育她音乐,领她走上诗歌的路。
她是他的童年伴侣,也许他们之间曾有相当温柔的情绪,后来埃莱奥诺雷嫁了韦格勒医生,他也成为贝多芬的知己之一;直到最后,他们之间一直保持着恬静的友谊,那是从韦格勒、埃莱奥诺雷和贝多芬彼此的书信屮可以看到的。
当三个人到了老年的时候,情爱格外动人,而心灵的年轻却又不减当年。
贝多芬的童年尽管如此悲惨,他对这个吋代和消磨这吋代的地方,永远保持着-•种温柔而凄凉的冋忆。
不得不离开波恩,儿乎终身都住在轻佻的都城维也纳及其惨淡的近郊,他却从没忘记莱茵河畔的故乡,庄严的父性的大河,像他所称的“我们的父亲莱茵”;的确,它是那样的生动,儿乎赋有人性似的,仿佛一颗巨大的灵魂,无数的思想与力量在其中流过;而且莱茵流域中也没有一个地方比细腻的波恩更美、更雄壮、更温柔的了,它的浓荫密布、鲜花满地的坂坡,受着河流的冲击与抚爱。
高中语文12面对苦难课件粤教版选修《中国现代散文选读》

第六页,共16页。
走进作品
(zuòpǐn)
基础(jīchǔ)
练习
(2)毕竟 究竟
①我一向声称一个人无须历尽苦难就可以体悟人生的悲凉,现在我知道,
苦难者的体悟毕竟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分量的。
②两只“天性驯良、美如天使”的白天鹅,在特殊的年代,特定的环境下,竟
纸做成一个框子,放在稿纸上,然后用手摸着框子在里面书写。有时为
了抵抗病痛的折磨,他甚至将嘴唇咬出血痕。《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
书稿终于完成了,不料在寄给出版社的时候却被邮局遗失了。这更是让
人难以承受的打击!他又从头干起,终于完成并出版了这一部用生命写
成的世界名著。
第十五页,共16页。
句段点评
(diǎn pínɡ)
点评运用比喻手法,指出人生当中总是难免有意外发生,人人都会遭受不
同程度的苦难,世上并无绝对的幸运儿,每个人都应该有面对苦难的心理
准备。
2.幸福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苦难是灵魂的呻吟和抗议,在两者中凸现的
是对生命意义的或正或负的强烈体验。
点评因为幸福是生命意义得到实现的美好感受,它能给人的灵魂带
来巨大的愉悦,因此它是“灵魂的叹息和歌唱”,而苦难打击了人对生命意
的欢乐。对于沉溺于眼前琐屑烦恼的人,不足以言真正的痛苦。“其间的
区别”在于人与人的素质的差异。
第九页,共16页。
句段点评
(diǎn pínɡ)
自主(zìzhǔ)
探究
素材(sùcái)
积累
1.如何理解“喜欢谈论痛苦的往往是不识愁滋味的少年,而饱尝人间苦难的
老年贝多芬却唱起了《欢乐颂》”?
提示知道痛苦的价值的人,不会轻易向别人泄露和展示自己的痛苦。不
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传记选读)课件:第2单元 10 扼住命运的咽喉

扼 住 命 运 的 咽 喉
②
【答案】 ①粗犷的外貌 ②意志坚强
[文本· 层析] 一、阅读课文第 1~4 自然段,回答问题。 1.本文题目“扼住命运的咽喉”有什么深刻内涵?
【答案】
“扼住命运的咽喉”与“决不向命运低头”相比,它有更强的攻
击性与致命性,从中也可以看出贝多芬一生的苦难与奋斗。命运不过是消极者拿 来自我安慰、自我麻醉的借口而已,一个坚强的人是不会接受命运的安排的。贝 多芬一生忍受了如此多的痛苦,但他顽强地生活着,创造了一曲又一曲享誉世界 的乐曲。这些乐曲或雄壮或欢快或静逸或优美,这就是他对命运最有力的回击。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万无一失意味着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危险。为了避险,才去冒险, 避平庸无奇的险,值得。 ——杨澜 2.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巴顿 3.人生要不是大胆地冒险,便是一无所获。 ——海伦· 凯勒
4.所谓活着的人,就是不断挑战的人,不断攀登命运险峰的人。 ——雨果 5.不敢冒险的人既无骡子又无马;过分冒险的人既丢骡子又丢马。 ——拉伯雷 6.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并愿意去冒险 的人。 ——卡耐基
[整体· 感知] 本文通过描写贝多芬粗犷的外貌、悲惨的童年、成年后与命运抗争的光辉历 程,为我们刻画了一位虽粗犷但富有同情心,虽忧郁但有着钢铁般坚强意志的音 乐巨人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伟人的崇敬与赞颂。
[文脉· 梳理] ① 第一部分: 1段 第二部分:悲惨的童年 忧郁 坚强 2~4段 思想进步 富有同情心 第三部分:与命运抗争 遭受 病痛 5~15段 痛苦 失恋 伟大的成就
【答案】 ①深邃 ②深刻
第 4 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听说西南发生严重旱灾后,便慷慨激昂 地把多年的积蓄全部都捐献给了 .... 灾区。( )
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扼住命运的咽喉 教案2 Word版含答案

扼住命运的咽喉【教学目标】1、学问与力量(1)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受。
(2)通过外貌描写, 把握人物共性特征和精神气质。
(3)培育同学筛选整合信息的力量。
(4)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力量。
2、过程与方法(1)运用对话式教学,让同学与传主、作者对话。
(2)让同学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猎取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贝多芬的艺术人生,体会音乐家的宏大人格魅力,获得人生启示。
【教学重点】1、以写实的技巧刻画人物的外貌,呈现人物内在的精神、气质的写法。
2、分析概括传主的人生经受和主要事迹,把握评传的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传主面对生活的苦难所体现出的精神,从中吸取人生教益。
【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帮助教学一、音乐导入课文上课前先请同学们观赏一段音乐(播放《命运交响曲》)。
请问同学们,这段音乐给人什么样的感受?(铿锵有力、激情昂扬),大家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吗?(《命运交响曲》)。
这就是德国有名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命运交响曲》,作于1804-1808年,贝多芬曾经指这曲的第一乐章的第一主题说:“命运来叩门的声音,正是这样的。
”面对坎坷的命运,贝多芬发出了他不屈的呼喊。
这就是(打出课题)“扼住命运的咽喉”。
二、介绍学习目标学习这篇课文,期望同学们能够达到以下学习目标:1、把握肖像描写:相其貌2、概括人生经受:观其行3、增长自我才智:悟其魂三、研读课文1、把握传记中肖像描写的作用,达成目标一。
呈现贝多芬图片,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看罗曼罗兰是怎样描摹贝多芬?明确:身材:短小臃肿,外表牢固运动家般的骨骼脸色:土红色额角:隆起而宽广头发:乌黑浓密,处处逆立眼神:燃烧奇异的威力,射出犷野的光愁闷的目光鼻子:宽大的鼻子又短又方牙床:牢固得厉害嘴巴:细腻而下唇前突脸:奇异的不对称传记中的肖像描写是为了更好的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看看,罗曼罗兰描摹的贝多芬形象有什么特点?明确:“运动家般的骨骼”体现爆发力,头发“逆立”体现生命力,眼神“奇异的威力”“狂野”体现洞察力,牙床体现意志力和忍耐力,这些肖像描写集中体现了贝多芬坚毅的精神和叛逆的艺术家气质。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短篇小说欣赏》第一单元2《促织》:变形的故事含解析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短篇小说欣赏》课时作业:第一单元2《促织》:变形的故事含解析2《促织》:变形的故事他用入骨三分的笔触,通过一只蟋蟀牵动着主人公的心,主宰着主人公的命运,抒写了一段由悲到喜、由喜转悲、悲极复喜的传奇.一只蟋蟀,究竟是仙人的指使,还是魔鬼的化身?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此变故丛生,生生死死,离别聚首,绝壁里的欢喜,欢喜中的眼泪,这一切,究竟是谁在摆弄?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字体赏美文寂寞蒲松龄文河郞蒲松龄是寂寞的。
版.寂寞是蒲松龄命运的基调。
他创造了他的美,但美并不具备现实的价值.一个很形象的说法就是:“不能当饭吃"。
这是美的特性,也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艺术家的悲哀。
这当然也是蒲松龄的悲哀。
在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生活中,不同的人总有一些相同的东西必须无可逃避地去面对,比如孤独和寂寞。
而孤独和寂寞,反过来也成就了他们生命的厚重和伟大.《促织》结尾漫议吴九成关于《促织》的结尾,历来存在争议。
一些持否定观点的人认为:《促织》最后拖了一条“光明的尾巴”,作者“庸俗地给他(指成名)安排发财致富的结局”,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促织》“并没有把矛头指向封建帝王”,“丝毫没有表现被压迫者的反抗”,“更不想触动封建制度的一根毫毛”,末尾的议论“只是立足于劝诫”。
这种观点,很有必要议一议。
先说那条“光明的尾巴".为了研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必须从作品本身的实际出发,弄清以下几点:成名的“喜剧”结局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是普遍性的,还是个别性的?《促织》的结局到底是“喜剧"还是丑剧?作者对这场丑(或“喜”)剧是颂扬还是批判?弄清了这几点,也就容易明白这条“光明的尾巴”到底有什么作用了。
作者以血淋淋的事实告诉读者,成名因无法贡纳促织而“忧闷欲死”,后又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转侧床头,唯思自尽”;成子因蟋蟀“股落腹裂",吓得投井而死,成名夫妇“抢呼欲绝”,终日“茅舍无烟”。
粤教版选修压迫

《压迫》教案学习目标:一、了解丁西林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二、体会本剧的情节结构,弄清矛盾的开端、进展、高潮和结局;三、体味本剧幽默的喜剧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一、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及戏剧语言,了解丁西林独幕剧风格;二、分角色朗诵讲义,体会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课前预习:一、作者介绍: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
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慢慢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阻碍的戏剧作家之一。
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
后在抗战时期又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家的时候》《妙峰山》等喜剧作品。
他的戏剧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掘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带给了国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在独幕剧创作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
二、写作背景:这部戏是作者受一个朋友刘叔和的亲身经历启发而产生的。
他在《纪念刘叔和》一文中说“这篇短剧是奉献给你的。
这剧里主人的一种可爱的特性,是不是受了你的暗示,我不敢说,可是这剧的情节,是由你发生的。
去年的冬季——大约你还记得吧——你想离开咱们自己找房另住,有一天晚上,咱们坐在火炉的隔壁烤火,讲起这件事来,咱们和你开顽笑,说你若是不成婚,你必然找不到屋子。
因为北京租房,要知足两个条件:一是有铺保,一是有家眷。
那时我感觉那个题目很有趣味,对你说,我要替你写一篇短剧。
这事已隔了一年多了。
在这一年之内,多少次我想把这篇剧本写出,都没有成功。
此刻这篇剧本总算勉强脱稿,可是你已经死了!以前我写的那几篇实验的作品,都曾经先由你看过,然后发表。
这一篇专门为你写的东西,反而得不着你的批评,这是很令人感伤的一件事。
这篇短剧只是是一种空想。
没有“问题”,也没有“教训”。
但是因为你的死,它倒有了专门的意义。
你是如何死的,你明白么?你的病,是瘟热病。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阿Q正传

阿Q正传教学目的:1.认识《阿Q正传》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其社会思想根源:统治者的变态心理和对人民进行封建麻醉教育,使劳动人民愚昧落后,忘却压迫和屈辱,以“精神胜利法〞自慰,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2.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和启发国民觉醒的极其重要性。
3.理解小说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主题的独特风格,鉴赏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品味小说讽刺幽默的语言。
4.掌握阅读中篇小说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研读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阿Q人物性格。
2.《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1.鲁迅小说的语言风格。
2.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普遍意义。
教学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要点:掌握内容概貌,理清小说结构1、背景介绍:《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晨报副刊》上,从1921年10月4日起,至1922年2月12日连载完毕。
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仍处在封建军阀统治的最黑暗的时期。
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起沉睡的民众。
它以辛亥革命前后我国东南地区的一个村镇“未庄〞为背景,以落后的农民阿Q的痛苦遭遇和悲惨命运为线索,展开了一场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展示了一幅广阔生动的历史画面。
小说塑造的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以其巨大时空穿透力,赢得了无数读者,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明珠,至今仍给人以深深的启迪。
2、国民性问题:鲁迅一生都在思考国民性问题,他一生以笔为刀,剖析中国人的灵魂,对民族精神的消极方面给予彻底的暴露和批判。
鲁迅作《阿Q正传》意在“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
那么,鲁迅是如何思考国民性的问题的呢?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认为中国民族的“种性〞是“孱弱〞的,他根据“优胜劣汰〞的公式,认为中国民族有灭种的危险。
而鲁迅所说的“国民性〞的缺陷也是“种性〞或民族的弱点。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中国正在走向衰亡。
中国社会变得奇形怪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压迫》教案学习目标:一、了解丁西林创作特点及其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二、体会本剧的情节结构,弄清矛盾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三、品味本剧幽默的喜剧风格。
学习重点、难点:一、分析剧本的情节结构及戏剧语言,了解丁西林独幕剧风格;二、分角色朗读课本,体会人物形象和思想内涵。
课前预习:一、作者介绍:丁西林(1893—1974),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
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
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
后在抗战时期又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家的时候》《妙峰山》等喜剧作品。
他的戏剧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发掘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带给了国人,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特别是在独幕剧创作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
二、写作背景:这部戏是作者受一个朋友刘叔和的亲身经历启发而产生的。
他在《纪念刘叔和》一文中说“这篇短剧是贡献给你的。
这剧里主人的一种可爱的特性,是否受了你的暗示,我不敢说,但是这剧的情节,是由你发生的。
去年的冬天——大约你还记得吧——你想离开我们自己找房另住,有一天晚上,我们坐在火炉的旁边烤火,讲起这件事来,我们和你开顽笑,说你如果不结婚,你一定找不到房子。
因为北京租房,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铺保,一是有家眷。
那时我觉得这个题目很有趣味,对你说,我要替你写一篇短剧。
这事已隔了一年多了。
在这一年之内,多少次我想把这篇剧本写出,都没有成功。
现在这篇剧本总算勉强脱稿,但是你已经死了!以前我写的那几篇试验的作品,都曾经先由你看过,然后发表。
这一篇特别为你写的东西,反而得不着你的批评,这是很令人感伤的一件事。
这篇短剧不过是一种幻想。
没有“问题”,也没有“教训”。
然而因为你的死,它倒有了特别的意义。
你是怎样死的,你知道么?你的病,是瘟热病。
你的死,是苍蝇咬死的。
苍蝇不会咬人,但是你住在医院的时候,你的朋友每次去看你,都要在你的床上,你的身上,你的牛奶杯上替你打死好多的苍蝇。
你处在那种无人看护的情境,说你是苍蝇咬死的,总不算太理智吧。
因此我想到,你真的找房的时候,如果能和这剧里的主人一样,遇到那样的一个富有同情的人,和你“联合起来”,去抵抗——不但“有产阶级的压迫”——社会上一切的压迫与欺侮,我相信,你是一定不会死的。
你是一个很有humor的人,一定不会怪我写一篇喜剧来纪念一个已死的朋友。
我的生性是不悲观的,然而你可以相信,我写完了这篇剧本,思念到你,我感觉到的只是无限的凄凉与悲哀。
”情节分析:剧情很简单,讲的是大城市的房主普遍不招单身房客,而一个单身男房客在交了房钱之后,房东太太却以无家眷为由要赶走他。
此时又来了一个单身女房客要租房,于是二人便假称夫妻,上演了一幕夫妻吵架,丈夫出走,夫妇团圆的闹剧,才将房屋租下。
丁西林总是将日常的一个很简单的生活片段加以放大,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问题,《压迫》便是如此,不可调和的矛盾被化解在这样的人物关系中,其实这是丁西林是写给过世的朋友刘叔和,因为当时北京租房,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有铺保,一是有家眷。
可叔和未能满足任何一个条件,结果生病,医院又对其欺负压迫不善待,最终得瘟热病而终。
这是个残酷又不争的事实,丁西林却以喜剧的方式来纪念这位亡友,处处透露着倘若当时叔和可以碰到一个肯与他“联合起来”的朋友,那他就不会死了的遗憾。
《压迫》的整个剧目中时时以幽默的语言和情节来揭露这个不合理的规定,透露着无限的悲哀和凄凉。
不仅让人觉得如果那个男客没有碰到那个女客,是否其结局也会是有一个刘叔和呢?《压迫》中的主要矛盾应该是那对不愿妥协的母女吧,女儿不接待太太、孩子,只接待没有家眷的男客,而母亲回来打听就回了,只肯接待有家眷的男客,所以导致这样一个在当时算不错的房子——干净显亮还带一个花园的都一年多还没租出去,是他们挑起整剧最初的矛盾。
开幕时,“一个著粗呢洋服、长筒皮靴的男人坐在茶几旁边的一张椅上抽烟斗”可以发现男客是个有身份有点地位的,可即使是这样一个男客,女主人也不愿意让他住下,但这样一个没有家眷的男客已经吸引了女儿的目光,所以女儿自作主张已经同意让男客住下,可立刻遭到母亲的反对,钱虽然付了,但母亲一定要等她回来后退给他,此时矛盾激化,本来不让没家眷的男客住已经是不合理的规定了,现在既然女儿答应了,并且已经付了钱又反悔,让男客更加气愤。
他想叫老妈子弄点吃的东西却遭到拒绝,“吃东西得等太太回来,房子的事情也得等太太回来”这句幽默的话,无不透露着太太的执拗和飞扬跋扈。
此刻再有礼貌的“书生”也受不了这等满不讲理,所以开始耍赖,回来和不回来他非得住下不可。
这时矛盾已经转化为房东太太和男客了。
并且这里离男客工作的地方也近,在那种年代这样一个好机会他怎么可能放过。
“一个人没有结婚,并没有犯罪,为甚么连房子都租不得?”当男客质问时,也是丁西林对当时这个社会问题的质问。
此刻房东太太回来了,取出钞票还给男客,如果他收下了,那事情也没有发展下去了,但男客偏偏不肯收,并且示意一定要住下,随即“书生”和“兵”展开了一翻争论,越发激烈,在争执不下的时候老妈子先出来调解矛盾,“喔,太太,今天时候也不早,天又下雨,现在要这位先生另外找房子,也不大方便,可不可以让这位先生暂时在这儿住一宵,明天再想旁的法子”。
但却遭到男客拒绝,他意志坚定这房子定金已付,所以非住不可,并且不收无家眷的男客是房东太太和其女儿之间没有调解的矛盾,在租房时没有告知,所以不关他的事,房东太太也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只能不讲理的要他非走不可。
此刻矛盾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无法调和的状态,丁西林以他惯用的方式,将剧情推到一个尴尬的地步,所以必须引进新的人物来进行调节。
此刻,房东太太要老妈子去请警察,并且要求立刻就来,随后把门重重一关,剧情到了僵化处,只等警察来了。
此刻男客没有了办法。
袋里摸出烟包和烟斗,包里的烟又完了,从皮包里取出一个烟罐,开了一罐新烟,先把烟包装满了,然后装了烟斗。
他的心开始不安,与先前镇定自若的抽烟完全不同,他在等待着警察的到来。
而此时来了个女客,男客发现对方也是要租房,便心生厌恶,他怕房东太太叫来了警察后直接把房子租给女客,那他是一点希望都没有了,所以即使女客淋着大雨,摸黑一连找了好几家都没找到住的地方,他也狠心告诉她最后一间刚租出去。
这时矛盾又建立在了他们之间。
而女客温柔和礼貌,又使他发不起火来,女客开始说她的事,说到饭还没吃时,男客对她的态度又转换了,已经开始同情她,到后来女客感叹不用换湿透的袜子是因为待会还要走到水里去,男客开始缓和下来,决定讲房子让给她,他意识到警察来了后他肯定是租不成了,不如顺水人情让给她好。
随后带着她看了房子,丁西林此处对这三间房子的描写细致,透露着男客很想租下来的愿望,当女客感激后,他问了句,“你结婚了没?”让人发笑。
随后解释了整个事情的原因,其实女客也面对着一件事,就是她是女的,小姐是不会同意租给她的,而现在房东太太也不会把它租给男客,这就引发他们究竟该怎么办才能两个人都租下来的问题上了。
可男客现在想到的方式是等巡警来了打他一顿,而后让房给女客,这样他们都可以有房子住,这是很有意思的一处,揭示着当时这个社会问题有多可笑和不合理,人们对此的无奈和悲哀。
最后他们想出了假扮夫妻来一起租下房子的办法,当巡警来了后,开始问了一大堆问题,其间险些露出马脚,差点败露,但最后还是成功租下来,房东太太也失败了,不能多讲什么。
丁西林对此处的一波三折处理的很恰当,让人感觉有点小小的起伏跌宕,让观众为他们最后租下了房子而感到庆幸。
此刻逆境转换成了顺境,终于反抗成功了压迫,让人舒了口气。
作者采用喜剧色彩的结尾方式,当男客问及女客究竟姓什么时,女客还在为刚才惊险的一幕而没有缓过神来,“我……啊……我”留给观众无限的思考余地,也许她只是一下子没有反应过来,也许她会就此跟着男客姓了。
一个完美大结局的的喜剧。
在丁西林的剧中,他剧中人物的小小胜利是他对这个社会群众的希望。
借剧中女房客的话说,就是“无产阶级的人,受了有产阶级的压迫,应当联合起来抵抗他们”。
联合起来不但可以推翻有产阶级的压迫,社会上一切的压迫与欺侮大抵都是可以推翻的。
在这样一个既没有内心的深仇大恨,也不可能有外在的剧烈冲撞,只有心理活动与价值观念的磕磕碰碰从含蓄的语言与细微的动作中浮现的剧目中,让人虽然没有强烈的冲突感觉,却有一个小小的起伏和思考。
思想探索:《压迫》接触到了一个虽然很小却又相当普遍的社会问题。
房东老太太不愿将房子租给单身汉,女儿却把它租给了一个单身汉工程师。
老太太要退房,客人要租房,“两个古怪碰在一块儿”,展开了一场可笑的争论。
女客的上场增加了喜剧性。
由于男客、女客性格方面的差异酿成了误会,最后又一致联合起来对付房东老太太,获得了胜利的收场。
剧本表现了作者对因为没有家眷而受到房东精神上“压迫”的人的同情,也是对当时充满着歧视的社会心理的一种不满和鞭挞。
“以小见大”是丁西林独幕喜剧在取材和构思上的主要特色。
《压迫》又是一篇此种类型的独幕喜剧。
其内容是“压迫与反压迫”,即使如此严肃的问题,却仍然在丁西林的处理下变的妙趣横生,旨在讽刺不合理的现实,语言机智幽默,结构巧妙而严谨,剧情生动而感人,令人发笑,又耐人琢磨,共同反抗“有产者”对“无产者”的“压迫”。
课后练习:1.丁西林《压迫》中房东太太不愿租房给男客的原因是( )a.房钱太少b.性格不合c.人口太多d.没有家眷2.下面是丁西林独幕剧《压迫》中的一段对话:甲(写完了)谢谢您。
(藏好了簿子,又转到乙)您是来这边租房的,是不是?乙不是!我是来这边住宿的,这房子我老早就租好了。
甲(难住了。
没有了办法,又转到丙)您是来这边?……丙我?我是来这边找人的。
丁(不能再耐了)你到这边找什么人?丙(很客气的向她点了一点头)我到这边来找我的男人。
丁找你男人?谁是你的男人。
丙我想你么该知道吧?——你既把房子都租了给他。
丁怎么!这位先生是你的男人么?丙我不知道。
你问他好了,看他承认不承认?戊(也不能再耐了)太太,你看怎么样!我老早就对您说过这位先生一定是有太太的,您不信。
这段对话中乙和丙的关系是()a.房客与房客的关b.邻居关系c.夫妻关系d.房东与房客的关系3.丁西林《压迫》中没有出场的人物是()a.巡警b.老妈c.房东女儿d.女客4.丁西林独幕喜剧《压迫》的戏剧冲突在下列人物之间展开()1.房东与男客之间2.东与女佣之间3.夫妻之间4.男客与女客之间5.房东与巡警之间2 3 2 4 3 4 3 45.下面的三个选段出自丁西林的独幕喜剧《压迫》。
阅读这三段,完成1~4题。
(一)(房东太太由后门走进,老妈子跟在她的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