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科学八上第二章复习提纲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八上1.2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八上1.2复习提纲

第2节运动的描述【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会选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3、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重点、难点)【学法指导】运动是普遍的现象,但如何科学的描述运动,同学们还未接触过,同学们需要从多样的运动个体中总结出规律,完成理性认识的升华。

【自主探究】知识点1:机械运动1.思考课本图1.2.—1所示的运动以及相类似的运动,根据已有的知识,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____________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思考以下问题:①从座位走到黑板前,这一过程中,你的什么发生了变化?____________②有一辆汽车停在路边和在路上行驶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说天上飞的飞机是运动的,你根据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物理学里,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机械运动。

问题:①图中的那些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们周围的树木,房屋以及教室里的桌椅是运动的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讨论得出:整个银河系、喜马拉雅山、猎豹都在做______,而树木、房屋以及桌椅也都跟地球自转,同时绕______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可见,运动是绝对的,宇宙中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

知识点2:参照物你也许有过这样的体验: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

一时间,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对面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对面的列车却相反方向开去了。

回忆类似的场景,然后提问:“为什么乘客会产生这样的错觉?”组织学生讨论,初步明确乘客判断运动和静止所选的标准不同以后,会产生不同的判断。

学生活动:把课本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把尺子,推动课本使课本沿桌面运动。

让学生讨论回答:1.选取课桌作标准,尺子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____________2.选择课本作标准,尺子和课桌是运动还是静止?____________3.选择尺子作标准,课桌和课本是运动还是静止?_______________描述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标准。

初中八年级的上科学期初中中考试总结复习提纲

初中八年级的上科学期初中中考试总结复习提纲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大纲第一节水在哪里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若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 0.3%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 升水 ,人体重量的 2/3 以上是水分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 ---大气5.水的循环: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陆地 --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 5 个环节:a 蒸发b 水汽输送c 降水d 地表径流e 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亲近的联系;b使海洋纷至沓来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获得再生。

6、每年的 3 月 22 日为“世界水日”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是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 2 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第二节水的组成1.水的电解实验结论 : 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 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 ,结冰后体积膨胀 ,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 .水的密度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没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相同的;)不相同的物质,密度不相同;1、密度的公式:ρ=m/v (公式变形:m=ρ v v=m /ρ)ρ表示密度,m 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 3 或厘米 3)千克,水银的密度为 13.6 ×103 千克 /米 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 1 米 3 的水银的质量是13.6 ×1033、 .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千克 /米 3或克/厘米3,1kg/m3=1×10 -3g/cm3(2)两者的关系: 1 克 /厘米 3=1000 千克 /米 3(3) 水的密度:1×103 千克 /米 3 或 1 克/厘米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单位转变 :: 1 毫升 = 1cm3 = 1 ×10 -6 m3 1 吨=10001 毫升 = 1 ×10 -3 升 1 升= 10? -3 m34、密度的测量千克 =1×10 6 克(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5、密度知识的应用:(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物理知识点梳理 复习提纲

八上·物理·知识点梳理·复习提纲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的形式来传播。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v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所以计算“山谷的距离和宽度、海水深度”时,要用总路程除以2)例题:(1)艾力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花样游泳运动员,能潜在水中听到音乐而舞蹈,说明能够传声。

(2)甲同学在一根充满水的长自来水管的一头重重敲击一下,贴耳在另一头的乙同学能听见次声音。

为什么?(3)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4)宇航员们在飞船舱外工作时,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是因为( )A.太空中噪声太大B.太空是真空,不能传声C.用通讯设备对话更方便D.声音只能在地面附近传播(5)小明向山崖大声呼喊,2s后又听到了一次声音,这是_______。

若声音的传播速度是340m/s,求人离山崖的距离。

(写出计算过程)答案:振动、水;3(v固>v液>v气>v真空);A;B;回声;340m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是物体做不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声音的特性有:音调、响度和音色3、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1)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振动的快慢、频率(2)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单位次/秒,又记作Hz。

频率范围:手写注意: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3、响度:人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大小。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分为5层----- 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空气对流运动的规律:热升冷降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赤道厚度大*小问题:1、家用壁挂式空调一般都安装在房间的墙壁上部,这是为什么?答:夏天,空调吹出的空气气温低,密度大,会下沉,这样室间空气回形成对流,使整个房间内气温均匀。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第二节天气和气温1、天气是什么?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 天气:晴空万里气候:冬雨夏干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E、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F、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第三节风1、风是怎样形成的?A B2、A、风向---风吹来的方向,常用的风向有八种,表示方法:东风气象观测中常用风向标风向标观测风向B、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米/秒。

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整理)

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整理)

八年级上册科学复习提纲(整理)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 物质的概念及特点
- 原子的结构和基本粒子
- 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 物质的分类及其特征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
- 运动的概念及要素
- 运动的描绘方法
- 速度和加速度的计算
- 力的概念及分类
第三章:采用合理的能源
- 能源的种类和特点
- 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
- 能源的优劣比较
- 节能和环保的重要性
第四章:物质的反应
- 化学反应的概念及特征
- 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解读
- 物质的性质与化学反应
- 常见的化学反应类型
第五章:声的传播
- 声的产生和传播
- 声的三要素和特性
- 声音的音调和音量
- 声的阻抗和衍射
第六章:光的传播
- 光的概念和产生
- 光的传播路径和反射
- 光的折射和折射定律
- 光的色散和光谱
第七章:电的产生和传输- 电流和电路的概念
- 电流的方向和大小
- 电路中的电压和电阻
- 安全用电和节约用电的措施
第八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 生物的基因和遗传物质
- 遗传的基本规律
- 基因突变和基因工程
- 物种的多样性和变异的重要性
以上是八年级上册科学复的提纲,希望能够帮助你进行复和总结,祝你取得好成绩!。

八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科学

八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科学

八年级上册二章知识点科学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是人们对世界的探索和认知。

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将学习许多重要的科学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些知识点,并介绍如何学习它们。

一、物理知识点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自然界中物质、能量和力学等方面的规律。

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将学习许多重要的物理知识点,包括力、功、能量、热量和机械波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操作,通过实验来感受和理解。

例如,在学习力的概念时,我们可以进行简单的挂物实验,测量不同物品的重量,并计算所需的力量。

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点。

二、化学知识点化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组成和变化的科学。

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关于化学的知识点,包括化学式、元素周期表、化学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例如,在学习化学反应时,我们可以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知识点。

三、生物知识点生物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包括生物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等。

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生物知识点,包括细胞结构、生物分类、遗传和进化等。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观察。

例如,在学习细胞结构时,我们可以使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并比较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点。

总结:在八年级上册二章中,我们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时,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操作和理论结合,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感受和理解知识点。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介绍和总结,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些重要的科学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第二章复习提纲班级姓名一、大气层1、大气的重要性a保护地球,如避免流星的袭击; b人类不可缺少的资源(氧气、二氧化碳);c臭氧层防止紫外线的伤害; d水蒸气能成云致雨 (固体杂质) 等。

2、大气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根据大气温度、密度和物质组成等特点把大气球分成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外层。

对流层(0-17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17-5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中间层(50-8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暖层(80-500千米,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外层(50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其中与人类最密切的是对流层,适合飞机飞行的是平流层3、对流层特点:●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在两极和赤道地地区的厚度不同。

两极厚度约8千米,在赤道增大到17-18千米。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四分之三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天气复杂多变4、对流的形成热空气上升,温度低的地方空气下沉。

发生在对流层二、天气和气温;1、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叫天气。

(如:阴转多远,晴空万里,和风细雨,雷电交加,注意区分气候)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和降水。

其中气温是最基本的要素。

2、气温是空气的温度,表示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仪器是温度计,单位是摄氏度(℃)。

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人体最舒适温度大约22℃3、百叶箱a.朝向北方,防止太阳光的直接辐射。

b.百叶箱为成白色,反射太阳光,使所测温度接近真实温度c.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1.5--2米左右,这个高度空气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这一高度,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大气的压强:1、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而且很大。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含答案

八年级上册科学第二章知识点含答案

第一节大气层1.大气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千米左右的高度内,与地球的半径相比,显得很薄。

2.大气的重要性:①保护地球,避免的碰撞。

②人类不可或缺的资源(氧气,二氧化碳)③臭氧层防止的伤害④能成云致雨3.大气层温度的变化范围约在-84至2500摄氏度4.大气的温度在垂直方向上是有规律的变化,因此可以把大气层分为五层,即。

5.气温随高度上升而下降的是、。

6.是大气的底层,云、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

7.大气层两极厚度约为千米,赤道约到千米8.对流层集中了地球约的大气质量和的水汽固体杂质9.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10.对流层的成因:气温高的地方,空气,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从而形成空气的第二节气温1.内近地面的气温,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称为天气.天气是有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湿度、降水、风。

2.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即当地空气的,是构成天气的要素。

3.我国常用的气温的度量单位是摄氏度。

4.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左右,一天中最低温度出现在5.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白色的里。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

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6.一般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约摄氏度第三节大气的压强1.大气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2.最先证明大气压存在:实验3.大气压的测量:气压计、气压计4.标准大气压的数值接近即760毫米汞柱高。

所以1毫米汞柱约为帕5.利用大气压工作的生活用品有:、、真空压缩保存袋、吸盘挂钩、拔火罐、离心式水泵等6.大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

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也不一定相同。

气压高的区域称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称区。

高压区天气,中心气压从往流动。

低压区天气,中心气压从往流动。

7.气压晴高雨低,冬高夏低。

8.人体对气压的变化,有一个逐步的过程。

9.大气压会直接影响人体血液的能力,大气压越高,溶解氧的能力越10.高原反应的原因:、11.液体的沸点随气压减小而,随着气压升高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复习提纲
1.空气里各种气体所占的体积:氮气占78%,氧气21%,其它气体占1%
2.氧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略大、易液化和凝固3.氧气的化学性质(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
2
5.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1)利用高锰酸钾(KMnO4)制取氧气:
操作:①检查气密性②试管中装入高锰酸钾③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④点燃酒精灯⑤收集气体⑥将导管从水中移出⑦熄灭酒精灯
(2)利用过氧化氢(H2O2)制取氧气时,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3)利用氯酸钾(KClO3)制取氧气时,要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催化剂:是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催化剂具有选择性,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唯一的。

6.工业上制取氧气:
分离空气法:是物理变化,只是利用各种成分的沸点不同,把氧气从液态空气中分离出来。

7.缓慢氧化与燃烧
(1)氧化反应进行得非常缓慢,甚至不易觉察,就是缓慢氧化。

如:呼吸作用、铁生锈等
(2)燃烧是可燃物跟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

(3)爆炸:燃烧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瞬间累积大量的热,使气体急剧膨胀,引起爆炸。

(4)燃烧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①有氧气参与;②达到一定的温度
着火点:每种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这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白磷的着火点是40℃。

(5)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地自发燃烧叫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产生得热量如不能及时散失,会使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着火点时,不经点火,物质会自发
地燃烧起来。

8.灭火——消除燃烧发生的如何一个条件:降低温度或隔绝空气。

9.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多变一)
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一变多)
10.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反应物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成生成物分子的过程。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11.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叫做化学方程式。

12.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A、宏观上: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了什么物质。

B、表示反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C、微观上:表示各物质间原子和分子的个数比。

D、质量上: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比。

14.应掌握的化学方程式:
1)、电解水:2H2O == 2H2↑+ O2↑
2)、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2 + O22H2O
3)、镁在氧气中燃烧:2Mg + O2 2MgO
4)、磷在氧气中燃烧:4P + 5O2 2P2O5
5)、氯酸钾制氧气:2KClO3=== 2KCl + 3O2↑
6)、高锰酸钾制氧气:2KMnO4 ==== K2MnO4 + MnO2 + O2↑
7)、双氧制氧气:2H2O2 === 2H2O + O2↑
8)、实验室制二氧化碳: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9)、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CO2 + Ca(OH)2 == CaCO3↓+ H2O
10)、二氧化碳通入水中:CO2 + H2O == H2CO3
11)、碳酸遇热分解:H2CO3 == H2O + CO2↑
15.人通过呼吸,气体的成分变化--呼出的气体氧气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水汽的含量明显增加。

16.人体的气体交换是在呼吸系统内进行的。

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
人体呼吸系统
肺:由肺泡组成。

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特点:数目多、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布满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有利于气体交换和使肺具有良好的弹性。

气体交换的方向:
17.呼吸运动:呼气和吸气使依靠膈肌和肋间肌的活动而产生的。

18.呼吸是指肺换气,包括呼气和吸气。

19.证明植物光合作用制造淀粉的实验:
(1)为什么天竺葵要在暗处放置一昼夜?-利用呼吸作用分解原来储存的淀粉,消除淀粉对实验的影响。

(2)为什么要用铝箔纸在叶片的相同位置从上下盖严?--为了设置对比,证明绿叶光合作用需要光。

(3)为什么要水浴加热?--酒精易燃,不能直接加热。

(4)酒精中漂洗的作用是什么?--使叶绿素褪去
20.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比较:
21.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常温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能溶于水
2)化学性质:通常,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能跟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可以跟水反应生成碳酸(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碳酸不稳定,见光、加热都会分解)
3)用途:化工原料、人工降雨、人造云雾、致冷剂、光合作用--气态肥、灭火剂。

24.臭氧层就有阻挡和削弱过强的紫外线,对人和生物起保护作用。

臭氧层正遭受破坏,变薄,并出现臭氧空洞。

26.温室效应:由于现代化工业社会过多燃烧燃料,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而二氧化碳气体具有保温功能,使得地球表面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

27.空气污染:
(1)污染物来源:燃料燃烧排放的废气和烟尘、土地沙漠化、汽车尾气、建筑装饰材料释放有毒气体。

(2)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等。

28.酸雨:pH低于5.6的酸性降水。

(说明:天然降水成弱酸性)
形因:降水中溶有空气中存在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

主要是硫酸、硝酸。

危害:危害健康,水域和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和林木,危害渔业,腐蚀建筑、工业设备、文化古迹。

31.森林作用:(1)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2)净化空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