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新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新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新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新)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根据大气温度垂直分布的特点|及大气的密度、物质组成;可以把大气分为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

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A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C D :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岀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岀现在:日岀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炎热;35'C寒冷:0C

2.3大气的压强

1. 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具体事例:(1)*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

会流岀来;*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 ........ (答题模式)

(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 大气压强的大小:

A 标准大气压P=1.01 X105帕(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760mmHg 1mmHg =133pa

B 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 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_________

D 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

(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就会有个向上的升力

4、大气压对天气的影响

(1)在同一高度;不同区域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在同一高度;同一区域;不同时间的大气压不一定相同;

(2 )在相同高度上;气压高的区域叫高压区;气压低的区域叫低压区;

(3)高压区:天气晴朗;空气干燥;低压区:阴雨天气;天空多云。

5、大气压对人体的影响

A、高山反应

B、拔火罐原理

C、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舱内必须进行增压;D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必须穿上加压的宇航服。

6、大气压对液体沸点的影响A、气压增大时;液体沸点升高;B、气压减小时;液体沸点降低;

具体事例:*在高山上;普通的锅难以将饭煮熟;(原因:高山上;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G

*高压锅的使用原理(高压锅计算P内=P o+ g)

7、生活用品与大气压A、真空压缩保存袋B、吸尘器:利用大气压工作的一种清洁工具

原理:靠电动机高速驱动风机叶轮旋转;使空气高速排岀;致使吸尘器内部产生瞬时真空;和外界大气压形成气压差;在这一作用下;吸入含灰尘的空气;经滤尘器过滤;排岀清净的空气;气压差越大;吸尘器能力越强。

2.4风和降水

1、风是怎样形成的?A、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B、风: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2、风的两个基本要素:风向」_

A风向---风吹来的方向气象观测中常用风向标风向标观测风向

B、风速---单位时间内空气流动的距离;单位:米/秒。千米/时

风速常用风级表示;有0 —12级;气象观测中常用风速仪观测风速。

3、风与人类的关系:A、有利----风是一种资源;可以进行发电;行船、运动等;

B 、不利-----破坏性风会对人类产生危

4、空气的湿度:大气中水蒸气的多少。一般用相对湿度来表示。

(1)相对湿度:表示空气中水汽的丰富程度;常用百分比( %)表示

(2)空气湿度与温度的关系:温度越高;空气所能含有的水汽越多。所以空气湿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3)观测湿度的仪器是:湿度计;最常用的湿度计是:干湿球湿度计;它实质上是两支特殊的温度计。

(4)用干湿球湿度计测量;干湿差=干球温度-湿球温度然后通过查相对湿度表可以得岀相对湿度。

(5)空气湿度与天气的关系:湿度越大;空气中的水汽就越丰富;成云、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

(6)天气谚语:“燕子低飞要下雨”------大雨前空气湿度大;昆虫翅膀变软;飞得很低;燕子也就低飞觅食。

5、降水

(1)降水的形成条件:A、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100%

B、气温继续下降;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降低;

C、空气中有微小的尘埃

(2)降水:包括雨、雪、冰雹等;最常见的降水是降雨

(3)降雨量:表示一定时间内地面积水的深度;度量单位----毫米;测量仪器---雨量筒

2.5天气预报

1、获得天气预报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1)通过看电视、听广播等媒体或气象预报;(2)通过分析天气图自己预测天气;

(3)通过气象观测;自己制作天气预报。

2、怎样看天气预报

(1 )阴”指天空的总云量在8/10以上;“多云”指天空总云量在5/10到7/10 ;

“少云” 指天空的总云量在5/10到3/10 ; “晴”指天空总云量在3/10以下(2)小雨:12小时内降水小于5毫米; 中雨:12小时内降水5- 15毫米大雨:12小时内降水大于15毫米。降水概率表示降水的可能性大小。

(1)常见的天气系统:高压系统、低压系统、冷锋系统、暖锋系统。

(2)常见的天气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A高压系统:天气晴朗、干燥; B 、低压系统:阴雨天气

C冷、暖锋面系统:锋面上天气变化比较复杂

冷锋:冷空气向暖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大风、降温天气;

冷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暖锋:暖空气向冷空气一侧移动的锋;常带来降雨;升温天气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前

(3 )特殊的天气系统:台风------实际上是属于强低压系统

2.6气候和影响气候的因素

1气候

(1)气候的含义:气候是指某一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特征;包括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

(2)天气与气候:

A、区别:短时间与长时间;

B、联系:天气的平均状况和极端状况就是气候

女口:长夏无冬、秋高气爽等。我国大部分地区秋天均为秋高气爽;但不代表没有下雨天。

2、影响气候的因素:

(1)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A、纬度位置不同的大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量不同;在地球上所处的温度带位置也不同。

我国的纬度位置:主要在北温带;南部少部分地区在热带

例子:我国最南的海南纬度低;气温高、长夏无冬;我国最北的漠河纬度高;夏季短;冬季长而寒冷。

(2)海洋和陆地的性质(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

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I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J 的变化大

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泥沙和水的比热不同)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3)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A、气温随着地势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增高1000米;气温会下降约6C。

B、山地的迎风坡一一多雨;背风坡一一少雨

C、我国降水最多的城市:台湾火烧寮

原因:该市位于台湾山脉东侧的迎风坡上;有丰富的地形雨。

(4)季风对气候的影响

A、定义:在不同的季节里风向相反和接近相反的风季风产生的根本原因:海洋和陆地的性质不同

B、风向:夏季---吹夏季风;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夏季陆地气温高;气压低;海洋气温低;气压高;风从高气压区吹向

低气压区)

冬季---吹冬季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气压高;海洋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D、性质:我国冬季盛行偏北风;故干燥少雨;夏季盛行偏南风;故湿润多雨

E、世界上季风区域很广;以亚洲季风最盛行。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国家。

2.7 我国的气候特征与主要气象灾害

1、东部季风气候

(1)、季风气候区:是指夏季风能够到达的地区。而降水主要来自湿润的夏季风

(2)、季风气候区的范围:我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冈底斯山一线以东以南的地区。

(3)、季风气候的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4)、我国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冬季:气温低;降水少;夏季:气温高;降水多;全年降水比较丰富。但南方冬季气温明显高于北方;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更大

(5)、季风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有利有弊。

A、降水充沛;集中夏季;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

B、我国季风气候的大陆性强;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使

我国洪涝和旱灾频发。

C、冬季的低温又常形成寒潮、冻害、暴雪等恶劣天气。

(6)深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可能形成台风、干旱、洪水等气象灾害

2、我国西部的干旱气候

(1)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指夏季风不能到达的我国西部地区;一般降水稀少

(2)我国西部干旱气候特点:

全年降水量稀少;降水集中在夏季;随季节变化大。冬寒夏热;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大;但日照充沛。

(3)干旱气候的利弊:

气温较差大;光照时间长;对农业生产非常有利;如棉花、瓜果的生产。

(4)干旱气候区的生物在行为和形态上的适应性:

仙人球的茎为什么那么粗;叶子为什么会变成刺?为了适用干旱气候;粗的茎利于储存水分;叶刺可以减少水分蒸发。

沙漠中的抬尾芥虫在大雾的夜里爬上沙丘顶;高高地抬起屁股的原因?让凝结在身上的水沿着身体流到嘴里;这是它们获得水分的主要办法

3、我国的主要气象灾害 ----- 寒潮、台风和洪水

(1)寒潮是大范围的强烈冷空气活动;它是由强冷高气压活动引起的;

危害:带来剧烈的降温、霜冻、大风和扬沙天气。

(2)台风是一种破坏力很大的灾害性天气。

危害:A、大风;B、暴雨;C、风暴潮;有利:在干旱的季节;台风会带来丰富的降水;有利于缓解旱情。

(3)洪水是我国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

自然原因:持续性降水、台风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如:破坏植被;围湖造田;侵占河道;城市的无序发展等

4、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1)人类活动与气候密切相关

A、有利于改良气候的人类活动: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大面积的农业灌溉等

B、引起气候恶化的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排放大量的有害物质、过度放牧。

(2)温室效应---- 指由于一些自然或人为原因;使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增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增强;使全球的气温有变暖的趋势。

人为原因:能源的大量耗费;破坏森林

(3)城市的“热岛”现象城市上空经常维持一个气温高于四周郊区的暖空气团。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所有知识点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1毫升= 1cm3= 1×106-m31吨=1000千克=1×106克(4)单位转化 : 1毫升= 1×103-升1升=103-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总结大全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1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3种。其中能补 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地表径流e、地下径流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性质,即水的 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得 到的气体是氢气,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在4℃时密度 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节水的密度 1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 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 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 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物体表面上, 。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 P=F/S,(公式变形:F= PS S= F/P) 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 强为。 练习2:用100N的力把重力为40N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大,U型管两边 的高度差越大。 7、液体压强的特点有:对容器侧壁和底部都有压强,且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汇总(八年级上)

————————————————————————————————作者:————————————————————————————————日期:

浙教版科学八上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 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 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 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儿童身上4/5是水分 5.水的循环: 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l)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 a蒸发 b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下渗 (地下径流) (2)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a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b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 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 1/2气体能是带火星的 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氧气 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 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 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 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 浮在水面上 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l)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2)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m =ρ/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米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 或克/厘米 3 , (2)两者的关系:1克/厘米3 =1000千克/米 3 1kg/m 3 =1×10 -3 g/cm 3 (3)水的密度:1×103 千克/米 3 或1克/厘米 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 3 = 1×10 -6m3 1吨=1000千克=1×10 6 克 1毫升= 1×10-3 升 1升=10 -3 m 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第一章知识点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生物中含水量最高的是:水母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地球的各种水体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以太阳辐射为能量,通过各个环节,如蒸发、输送、降水、径流等,周而复始地连续运动、相互转化,这个过程就是水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⑤回到蒸发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1毫升 = 1cm3= 1×10-6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复习提纲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 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 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

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颜色无色沸点100℃气味无味凝固点0℃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第三节水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或cm)水银的密度为 13、610千克/m,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的水银的质量是 13、610千克。 3、密度的单位:(1)密度的单位:kg/m 或 g/cm,(2)两者的关系:1g/cm=1000kg/m1kg/m=1g/cm(3)水的密度:110kg/m 或1g/cm(4)单位转化:1毫升 =1cm =1 m1吨=1000千克=1克1毫升 =1升1升= m 4、密度的测量(1)测量原理:ρ=m/v(2)测量步骤: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 科学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与磁 一、磁现象: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1、磁性:能够吸引、磁体:具有磁性的物质(磁铁:铁质的磁体)2、磁极:定义: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3 种类:如果磁体能自由转动,指南的磁极叫南极(S),指北的磁极叫北极(N) 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4、磁化:①定义: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性的过程。 磁铁吸引铁钉的原因是因为铁钉被磁化后,铁钉与磁铁的接触部分间形成异名磁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结果。 ②钢和软铁的磁化:软铁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称为软磁材料。钢被磁化后,磁性能长期保持,称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体使用钢,制造电磁铁的铁芯使用软铁。 二、磁场: 1、定义:磁体周围存在着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 磁场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可以根据它所产生的作用来认识它。这里使用的是转换法。 2、基本性质: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而发生的。 3、方向规定: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4、磁感线:在磁场中一些带箭头的曲线。 ①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 ②说明:A、磁感线是为了直观、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引入的曲线,不是客观存在的。 B、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C、磁感线是封闭的曲线。 D、磁感线立体的分布在磁体周围,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线不相交。 F、磁感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场的强弱。 ③熟练掌握条形磁铁磁感线的画法。

三、地磁场: ①定义:在地球产生的磁场,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②磁极: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 ③磁偏角:首先由我国宋代的沈括发现,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不重合。 四、电生磁: 1.奥斯特实验: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直线电流周围的磁感线是环绕导线的同心圆,距离直线电流越近,磁场越强。 2.通电螺线管的磁场: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和条形磁铁的磁场很相似。其两端的极性跟电流方向有关。 安培定则:右手握螺线管,四指弯向螺线管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一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影响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的因素: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3、电磁铁 A、定义:带铁芯的通电螺线管。 B、优点: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来调节,磁场方向由电流方向来控制, C、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磁性越强;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 电磁继电器:由电磁铁控制的开关。用低电压弱电流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分为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 电话:话筒把声音信号转化成强弱变化的电流(发电机),电流沿着导线流入对方听筒,听筒又把变化的电流通过电磁铁转化成声音信号(电动机)。 五、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1、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跟电流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 如果改变其中一个量,则受力方向将改变;如果两个量同时改变,则受力方向将不变。 2、应用——直流电动机 ①构造:线圈(转子)、磁铁(定子)、换向器、电刷; ②工作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③能量转换: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④平衡位置:线圈处于平衡位置(线圈面与磁感线垂直)时受平衡力作用。 ⑤换向器作用:当线圈转过平衡位置时,通过换向器改变电流方向,从而改变线圈的受力方向,保证线圈持续转动。 六、电磁感应(磁生电): 1、物理学史:该现象1831年被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发现。

浙教版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新)

八年级(上)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2.1大气层 1、大气层:指在地面以上到1000千米左右的高度内,包围着地球的空气层。 2、大气层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气层,则地球A、没有天气变化;B、没有声音;C、易受陨石侵袭;D、温差很大。 3、大气的分层5层---对流层、平流层、中 间层、暖层、外层。 4、对流层:是大气的底层,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重点记忆:A、对流层最显著的特点------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B、各种复杂的天气现象(如云、雨、雪、雷电等)都发生在对流层; *对流层集中了地球3/4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固体杂质 C、对流层的厚度不均匀,表现在两极厚度小(0-8Km),赤道厚度大(0-17Km) 5、平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增高,气流平稳,利于高空飞行;内有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对人类起保 护作用。 2.2气温 1、天气是什么?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的大气温度、湿度、气压等要素的综合状况。 描述天气和气候最主要区别在于:天气是指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气候是指长时间的大气平均状况。 2、天气是由许多要素组成,其中主要的是气温、气压、风、湿度、降水等。 3、气温---即空气的温度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B:测量气温的工具:温度计; C:常用的气温度量单位:0C D:气温总在不断变化着,在气象观测中,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观察。 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箱外低;(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1)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日出前后。 (2)人体最感舒适的气温是:220C 炎热;35℃寒冷:0℃ 2.3大气的压强 1.大气压强的存在 A、大气会向各个方向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产生压强 具体事例:(1)* 用纸片将盛满水的杯子严密该盖住,可倒置提在空中,水不会流出来, * 滴管中的液体为什么不滴落下来?* 挂钩为什么会吸在墙上? 原因:都是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原理,外界大气压强> 内部大气压强,导致大气…………(答题模式)(2)自来水笔吸墨水;吸管吸饮料,吸尘器除尘 原因:利用大气压强存在的原理,通过减少局部的压强,使物质不断地从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B、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压强是很大的。 2.大气压强的大小: A、(在海平面的大气压)即 B、大气压的大小常用空盒气压计或水银气压计进行测量 C、大气压的大小跟大气的密度直接相关,所以,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就越小; D、人体内也有压强,它抗衡着体外的大气压。 3.流速与压强的关系 具体事例:(1)当火车高速行驶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为什么? 原因:流速大,压强小,离铁轨较远处大气压强大于铁轨附近大气压强,会被大气压向铁轨处,非常危险。(2)两船平行行驶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3)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对者漏斗吹气,乒乓球不会掉下来;(4)飞机飞行时,其机翼上侧的气流速度比下侧快,,所以机翼上侧的气压比下侧小,就会有个向上的升力

浙教版八上科学复习知识点

八上科学期末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 一、水的存在与组成 1、水的循环(★本节重点) ⑴水循环的过程(能够看图进行描述) ⑵水循环的途径: 发生在海洋-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水陆间水循环(大循环) 发生在海洋-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海上内循环(小循环) 发生在陆地-大气之间的水体运动:陆上内循环(小循环) 2、水的电解实验: ①装置(认识)②现象: 在两个玻璃管中都产生了气泡,并且负极(阴极)一管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阳极)一管的两倍,V负:V正= 2:1 ③气体的鉴定:电源正极的一端→产生氧气,鉴定方法: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电源负极的一端→产生氢气,鉴定方法:点燃产生淡蓝色火焰 二、密度 1、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符号ρ。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 3、单位:克/厘米3,千克/米3;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或=103千克/米3) *密度单位的物理意义:如:水的密度是1.0×103kg/m3表示: 4、对于同一种物质而言,它的密度和物体的质量、体积的大小无关(为什么?)不同种类物质,密度是否相同? 5、密度的计算与应用 应用一:物质的鉴定与鉴别(利用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应用二:证明物体是空心还是实心 6、不规则形状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量(实验) ⑴固体质量的测量:天平 ⑵固体体积的测量:尺子测量(规则几何体),用量筒通过排水法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 ⑶液体质量的测量――天平 ⑷液体体积的测量――量筒 三、压强 ㈠压力 1、概念:物体之间由于互相挤压而产生的力。 2、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⑴意义不同(即它们的定义) ⑵力的作用方向不同: 压力――垂直于接触面重力――竖直向下 ⑶力的作用点不同(重力在物体的重心,而压力在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上) 3、压力的作用效果(探究实验) 探究活动――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提出问题:压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建立假设:⑴可能与与所受的压力大小有关;⑵可能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设计实验:针对第⑴种假设,可以在同样的受力面积下施与不同的压力; 针对第⑵种假设,可以在同样的压力下提供不同的受力面积。

浙教版八年级下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二科学(下)期末基础知识复习 第1章符号与粒子 三、计算题 1.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设化学式为 AxBy A元素:B元素=A原子个数(x)×A的相对原子质量:B原子个数(y)×B的相对原子质量 2. % 100 * % 100 * * 物质的总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相对原子质量 某元素原子个数 元素的质量分数= = 3. % 100 * % 100 * 的质量分数 根据化学式求得该元素 分数 实际测得某元素的质量 混合物的总质量 纯物质的质量 物质的质量分数= = (也是计算该物质的纯度或百分含量) 4.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元素的质量分数 四: 1. 分子是构成物质,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微粒 2. 核电荷数=质子数(带正电)=核外电子数(带负电), 相对原子质量= 质子数 + 中子数 3. 第一个提出原子概念的人是道尔顿;第一个发现电子的人是汤姆森 4. H2O有那些意义 (1)、表示为水这种物质(物质);(2)、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元素); (3)、表示一个水分子(分子); (4)、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原子):(5)、表示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相对质量)。

5. 把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单质 ,如 氧气O2 ;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 化合物 ,如 水 H2O ; 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 氧化物 ,如 氧化钙CaO 。 6. “2”的含义:2Ca 2+ 前2:2个钙离子 ,后2:每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正电荷+2 2H 2O 前2:2个水分子 ,后2:每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 CaO (Ca 上方的+2) :氧化钙中钙元素的化合价是+2价。 7.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 > 硅 > 铝 > 铁 。 8. 在元素周期表中“行”称为 周期 ,“列”称为 族 ; 从左到右,元素原子的质子数逐渐 增大 。在同一族,各元素的 化学性质 都很相似。 第2章 空气与生命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氮气约占 78% ;氧气约占 21% ;二氧化碳约占 0.03% 。 2.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略大,通常用排水集气 法和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 3.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能溶于水的气体,不支持燃烧,能和水反应生成 碳酸(H2CO3,遇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通常用向上排空气法方法来收集。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方程式为 Ca (OH )2 + CO2 =CaCO3 ↓+H 2O )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 效应。 4.填写下面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表格:(条件:点燃或加热) 5.实验室里制取氧气的方法有:分解 H 2O 2 和加热分解 KMnO 4 或 KClO 3 ,化学方程式为 (1) H 2O 2 ====== H 2O + O 2↑ (2) 2KMnO 4 ====== K 2MnO 4+ MnO 2 + O 2↑ (3) 2KCl O 3 ======= 2KCl + 3 O 2↑ 工业上用 分离空气 制取氧气。利用两种气体的 沸点 不同,属 物理 变化。 6.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的反应中,用二氧化锰作为 催化剂 ,它的作用是 改变反应速度 ,本身的 质量 和 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 7.我们把物质和 氧气 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 我们把 发光 、 发热 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 燃烧 ,如果这种反应以极快的速率在有限的空间里发生,就会引起爆炸 。 而自燃是 缓慢氧化 引起的。 8.可燃物自燃的2个条件是 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 有充足的氧气并与之接触 。 9.质量守恒定律从宏观上看,就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从微观上看,就是反应前后 元素种类 、 原子个数 和 质量总和 既没有改变也没有增加,所以可知在化学反应中最小的微粒是 原子。化学反应的本质就是反应物 原子 重新组合成生成新物质的过程 10.人体的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 肺 ,呼吸道包括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 11.人体的呼吸运动包括 吸气 和 呼气 2个过程,是靠 膈肌 和 肋间肌 的活动而产生的。 12.光合作用就是绿色植物在 光 的作用下,利用 二氧化碳(CO 2) 和 水(H 2O ) 等物质制造 有机物 ,并释放 氧气(O 2) 的过程,其发生的场所是 叶绿体 。 MnO2 △ △ MnO2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最新版)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 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 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 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G排液=p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p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G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悬浮此时V排=2物 ④F浮=G漂浮此时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 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 F支持力=G)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 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 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 大气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海洋 -- 陆地-- 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 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 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水的电解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 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大小:浮在水面 上,F 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公式: F 浮= G 排液=ρ液gV排液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 液取kg/m3,V 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 浮的大小。 ①F浮<G 下沉(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②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V 排< V 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4、实心物体浸没在液体中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八年级下)

浙教版科学八下 八年级下第一章 物质与微观粒子模型 1、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再分。 2、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分割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原子。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 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变成了其它物质的分子,就就是化学变化。在变化中,物质的分子还就是原来的分子,只就是分子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就就是物理变化。 4、分就是由原子构成的。一些气体、液体主要由分子构成 5、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及稀有气体 原子结构的模型 质子(带正电) 夸克 一、原子的结构:1、原子: 原子核: (带正电) 中子(不带电) 夸克 (不显电性) 核外电子:(带负电) (1)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质子不同,原子种类一定不同。 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五、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 【实验】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实验现象: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 离子就就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离子的组成元素不止一种)。离子与分子、原子一样也就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 组成物质的元素 1、由多种物质组成叫混合物。由一种物质组成叫纯净物。 纯净物分为单质与化合物: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元素在地壳的分布就是不均匀的,地壳主要由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等元素组成。其中含量最高的就是氧,其次就是硅。金属元素中含量最高的就是铝,其次就是铁。 4、在人体中含量最高的就是氧元素,其次就是碳、氢;海水中含量多到少:氧、氢、氯、钠。有机物主要由碳、氢、氧组成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1、土壤的成分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分和矿物质(无机物)、腐殖质(有机物)、空气、水分等非生物成分。土壤中的有机物包括死亡的生物提(遗体)和生物的排泄物(遗物)。土壤中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 2、土壤是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共同作用下风化形成的。 3、影响土壤结构的主要因素是矿物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土壤中矿物质颗粒根据大小分砂粒、粉砂粒和黏粒三种。根据土壤中三种颗粒的比例不同,将土壤分为砂土类土壤、黏土类土壤和壤土类土壤三种。其中土壤通气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透水性最强的是砂土类土壤,最弱的是黏土类土壤;保水性最强的是黏土类土壤,最弱的是砂土类土壤。三种土壤中最适宜植物生长的是壤土类土壤,因为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该土壤中空气与水分的比例接近1:1,而在砂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大于水分,黏土类土壤中,空气的比例远远小于水分。黏土类土壤最容易搓成条,因为其粉粒、黏粒多,黏性强,这样的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通气透水能力弱。 4、一棵植物体上所有根的总和叫根系,其中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直根系,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叫须根系。植物的根系往往比地上部分的分布范围要略大,这有利于固定植物体和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土壤结构、肥力、通气状况和水分状况等有关。双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直根系,单子叶植物的根系一般是须根系。 5、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器官是根,根上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根尖的根毛区。植物的根尖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根毛区、伸长区、分生区和根冠,其作用分别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使根伸长、细胞分裂和保护根尖。 6、根毛是根尖表皮细胞的一部分向外突起形成,其作用是扩大了根尖与土壤的接触面积有利于根毛区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根尖之所以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因为根尖根毛区细胞液泡大,与土壤的接触面积大。移栽时要带土是为了保护根尖根毛。 7、植物细胞吸水的原理是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于周围土壤溶液的浓度。盐碱地不能种植农作物是因为盐碱地的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一次性施过量的化肥导致作物“烧苗”是土壤溶液浓度大于根毛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导致根毛细胞不能从土壤中吸水,植物脱水而死。在探究细胞吸水的原理的实验中,加浓盐水的玻璃管中液面上升,而加清水的玻璃管中的液面下降。 8、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N、P和K,其中主要针对叶起作用的是N,对茎和根起作用的是K,对花、果实和种子起作用的是P。合理施肥的其中一个要求是针对不同作物应适当多施不同种类的化肥,如叶菜类可适当多施N肥(青菜、包心菜等),对根茎类可适当多施K 肥(番薯、芋艿、马铃薯、甘蔗等),对食用花果类作物可适当多施P 肥。 9、过量施放化肥会导致土壤污染和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长期过量施放N肥会导致土壤发生板结,从而破坏土壤结构;过量施放P肥,会导致土壤缺铁、锌和磷。10、水体中N、P元素过多会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污染。该种污染发生在淡水中称为水花(水华),发生在海水中则叫赤潮。其污染进程如下:水体中N、P元素过多→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藻类等生物死亡后,导致水体中有机物含量上升→好氧性细菌大量繁殖,分解有机物,消耗氧气→水体中溶解氧下降→水生动植物缺氧死亡→水体中有机物进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最新版-超实用) 第1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节地球上的水 1、地球上占总量最多的是海洋水(咸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地球上可利用的淡水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淡水 3、水的循环:小循环: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4、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蒸腾、升华)、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下渗、⑤地表或地下径流。 5、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 ①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②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原因:外因:太阳辐射、地心引力。内因:水的三态变化 6、我国水资源在时间、空间分布不均衡。 7、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据测量,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儿童身上4/5是水分。 8、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2节水的组成 水的电解 电极产生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阳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 气 负极(阴极)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 色火焰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 气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分子式:H2O)。 第3节水的浮力 1、液体(气体)对浸入(包括完全浸没和部分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大小:浮在水面上,F浮=G;方向:垂直向上;作用点:物体重心。 2、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公式:F浮= G排液=ρ液gV排液 注意(1)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 (2)浮力与液体的深度、物体的密度,形状无关; (3)对于完全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而言,浮力还与液体的密度,物体的体积有关; (4)计算时,单位要统一(ρ液取kg/m3, V排取m3) 3、物体的浮沉条件: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的浮沉取决于:物体的重力G和浮力F浮的大小。 ①F浮G 上浮(完全浸没时的F浮) ③F浮=G 悬浮此时V排=V物 ④F浮=G 漂浮此时 V排< V物 注意:①上浮和下沉都是不稳定状态,是动态过程。上浮的物体最终会浮出液面,而处于漂浮状态; 下沉的物体最终则会沉到液底处于静止状态。 ②漂浮和悬浮时,物体都是受到两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F浮=G (沉到水底时:F浮+F支持力=G)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精品)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 八年级上《科学》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复习提纲 第一节水在哪里 1.海洋水:海水约占地球水总量的96.53% 2.陆地淡水:地球上最大的淡水主体是冰川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仅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0.3% 3.水有固、液、气三种状态,水的三态变化属于物理变化 4.水与生命:一个健康成年人,平均每天需2.5升水,人体重量的2/3以上是水分 5.水的循环:小循环 ①陆上内循环:陆地---大气 ②海上内循环:海洋---大气 大循环海陆间水循环:海洋--陆地--大气 海陆间大循环的5个环节: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 ⑤下渗 (地下径流) 海陆间大循环的意义:① 使地球上的水、大气、岩石和生物发生密切的联系; ② 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使水资源得到再生。 6.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 第二节水的组成 1.水的电解 电极气体的量检验方法及现象结论 正极气体体积是负极的1/2 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正极产生的气体是氧气负极气体体积是正极极的2倍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负极产生的气体是氢气 实验结论: 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 (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氢原子和氧 原子构成) 2.、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无色沸点100℃ 气味无味凝固点0℃ 状态常温常压下液态水的异常现象4℃时密度最大,结冰后体积膨胀,冰浮在水面上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 密度的大小只由材料决定。(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密度的公式: ρ = m / v(公式变形: 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m3或cm3)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m3,它所表示的意义是1m3的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密度的单位:kg/m3或 g/cm3, (2)两者的关系:1g/cm3=1000kg/m3 1kg/m3=1×103-g/cm3 (3)水的密度:1×103kg/m3或1g/cm3 (4)单位转化 1毫升 = 1cm3= 1×106- m3 1吨=1000千克=1×106克 : 1毫升= 1×103-升 1升=103- m3 4.密度的测量 (1)测量原理:ρ=m/v (2)测量步骤:①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②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③计算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 (2)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科学》八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 第1 节地球上的水 1、海洋水是地球水的主体,约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陆地淡水中含量最多的是冰川水。 2、一个健康成年人每天平均约需水2.5L,主要供水途径是食物和饮水。 生物体中含水量最多的是水母,人体重量的2/3 以上是水分。 3、地球上的水循环按照发生的空间大致可以分为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 3 种。其中能补给陆地水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循环。海陆间大循环的 5 个环节:a、蒸发 b、 水汽输送 c、降水 d、地表径流 e、地下径流 f、下渗 4、形成水循环的外在动力是太阳光的照射和地球引力。形成水循环的内因是水的物理 性质,即水的三态会随温度而变化。 第2 节水的组成 1、水电解实验中,正极得到的气体是氧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能使带火星的木条 复燃 ;负极得到的气体是氢气,检验这种气体的方法是产生淡蓝色火焰。 正极和负极所得气体的体积比约为1:2 。实验结论:水通直流电氢气+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水的电解是化学变化) 2、纯净的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水 在4℃时密度最大。水结成冰时密度变小,质量不变,体积变大,所以冰能浮在水面。 第3 节水的密度 1、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

2、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变形:m=ρv v=m / ρ) ρ表示密度(千克/米3或克/厘米3)m表示质量(千克或克)v表示体积(米3或厘米3)3、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它的意义是每立方米水 的质量为1.0×103千克。水、海水、酒精之间的密度大小关系为海水>水>酒精。 第4 节水的压强 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压力是由物体之间相互挤压而产生的。压力作用在受力 物体表面上,压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物体水平放置时,压力大小等于重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在科学上用压强来表示压力产生的 效果;即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大小。 3、公式:压强=压力/受受力面积P=F/S,(公式变形:F=PS S= F/P)P表示压强(帕pa),F表示压力(牛N),S表示受力面积(米2 m2) 练习1:一个质量为50 千克的人,每只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200 厘米2。则当他站立在地面上时对地面的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当他走路时对地面的 压力为,对地面的压强为。 练习 2:用 100N 的力把重力为 40N 的物体压在竖直的墙壁上,物体与墙壁的接触面积为200cm2,则物体对墙壁的压强多大? 4、2帕=2牛/米2,2帕的意义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为2牛。 对折的报纸对桌面的压强为1 帕,人站立对地面的压强是15000 帕。 5、增大压强的方法增大压力或减小受力面积,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力或增大受力面积。 6、研究水内部压强特点时,用到的仪器叫压强计,它的工作原理是当橡皮膜受到的压强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