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词、句、篇趣味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课文原文、知识点及练习一、内容简述本文选自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十一课,课文标题为《文言文二则》。

本篇课文由两篇文言文组成,内容短小精悍,充满哲理是古代智慧的结晶。

本篇课文旨在通过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让学生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的智慧,并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首先第一篇文言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简洁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富有哲理的故事,内容涉及为人处世、道德修炼等方面。

学生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智慧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知识点包括文言文的词语理解、句式结构以及故事背后所蕴含的道理等。

接着第二篇文言文则是一篇寓言故事,通过一则短小精悍的故事揭示了某种社会现象或人生道理。

本篇文言文的语言精炼,寓意深远通过古人的智慧启示学生如何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知识点主要包括文言文的阅读技巧、词义辨析以及寓言故事中的深层含义等。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将通过阅读课文原文,了解文言文的句式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文词汇和表达方式。

同时通过掌握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背后的含义和深层哲理。

此外课文后附有一些练习题,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文言文二则》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课文,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略古代文化的魅力,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领悟到古人的智慧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1. 简述文章目的和文言文的重要性本文将为读者提供关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第二十一课《文言文二则》的详细解读。

本文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掌握其语言特点,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技能。

同时本文也将对文言文的重要性进行探讨,以便引起广大师生和家长对文言文学习的重视。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在六年级这一小学阶段的关键阶段,引导学生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还能为其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因此本文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言文的特点,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其文言文阅读能力。

语文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语文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语文版四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①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②而不止。

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注释:①旦:早晨②百住:数以百计。

住,数。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好:喜欢B.每旦之海上之:到……去C.从鸥鸟游从:听从D.汝取来,吾玩之取:捉[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言文阅读。

王冕孝亲(节选)安阳韩性①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②。

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

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③古冠服随车后。

乡里小儿竞遮道讪笑,冕亦笑。

(注释)①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②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③被:披。

[1]根据上下文,解释下面的字。

闻:______ 遂:______ 亦:_______[2]这篇文言文叙述了王冕的一件什么事呢?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 [3]这篇文言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做人要勤奋刻苦B.做人要诚实守信C.做人要孝敬长辈D.做人要顾全大局3.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孟母戒子盂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誼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誼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辍(chuò):停止。

③誼(xuān):忘记[1]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______)A.正在 B.方向 C.相当以此戒之(______)A.命令 B.告诫 C.戒备[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阅读理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的技巧及练习题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本文作者是________(人名)。

(2)用现代汉翻译下面的句子。

稍稍宾客其父(3)本文记叙了仲永从五岁就能作诗到最终“________”的变化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情感。

【答案】(1)王安石(2)(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3)泯然众人;痛惜【解析】【分析】(1)根据对这篇文章文学常识的积累可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 稍稍:渐渐。

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

此句省略了主语,翻译的时候要进行补充。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同乡人)渐渐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

(3)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第二段作者写他又两次见到方仲永,一次是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这时仲永写的诗已经不能称前时之闻。

还有一次是仲永二十岁成年的时候,作者通过别人打听,结果是“泯然众人矣。

”。

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仲永五岁的时候,没有老师教,连书籍文具都不认识,却能作诗,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说明仲永非常有天赋,但是他的父亲贪图小利,不让仲永学习。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课内文言文练习题

八年级(上)课内文言文训练测试卷(一)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嵋或激)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二)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L窥欲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选自吴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1)略无阙处 --------------- (2)虽乘奔御风风 --------------------------------(3)负势竞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望峰息心2.写列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分)A.清荣峻茂,良多趣味B.中间力拉崩倒之声C.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口.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6分)(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2)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4.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D.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2022年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2022年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

2022年冀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课后专项练习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借衣雨中借人衣着之出,道泞失足,跌损一臂,衣亦少污。

从者掖①公起,为之摩②痛。

公止之曰:“汝第取水来涤吾衣,臂坏无与尔事。

”从者曰:“身之不恤③,而念一衣乎?”公曰:“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注释]①掖:扶②摩:抚摸③恤:爱惜1.解释下列加粗字或词。

(1)失足( ) (2)第( ) (3)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者掖公起,为之摩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身之不恤,而念一衣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你赞同借衣人的做法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理解。

孟母诫子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

孟辍然②中止,乃复进。

其母知其喧③也,呼而问之日:“何为中止?”对日:“有所失,复得。

”其母引④刀裂其织以此诫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注释]①诵:背诵。

②缀然:突然中止的样子。

③喧:遗忘。

④引:拿来。

[1]这个小古文蕴含的道理是()A.母亲要教育孩子B.教育孩子要用暴力C.做任何事都要全神贯注,不能半途而废[2]解释加点的字。

其母方织(________)以此诫之(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文言文部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古诗文理解性默写练习(文言文部分)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理解性默写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十九)《三峡》(郦道元)1.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

2.《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烘托出三峡山的高峻险要、壮丽绚美的句子是:。

3.《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洪大凶险的句子是:。

4.《三峡》中描写三峡夏水湍急、行船极快的句子是:。

5.《三峡》中用夸张、侧面烘托江水流速极快的句子是:。

6.“朝发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使我们想到《三峡》中的。

7.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8.《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景时,采用动静结合的写法,先写“”的静景,然后写“”的动景。

9.《三峡》中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

10.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成功实现“蓄水315米”,高峡出平湖的壮观景象晨现在世人面前,郦道元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的“”的凄异景状一去不复返了。

11.郦道元在《三峡》中用“”一字一景,对三峡春冬景象进行了概括性描绘。

12.《三峡》中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13.郦道元的《三峡》一文中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清幽寂静的句子是:14.郦道元《三峡》中以对比的方式表现江水一泻千里之气势的两句是。

15.郦道元游历三峡,面对茂盛的草木,发出“”的感叹,愉快惬意。

16.郦道元《三峡》中概括春冬之时三峡特点的两句是17.郦道元《三峡》中“”借助“猿啼”营造了凄清伤感的氛围18.郦道元在《三峡》中用“”描绘出春冬之时明净轻快、动静有致的三峡美景。

19.郦道元《三峡》中从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水位之高的句子是:20.面对三峡的春冬之景,郦道元在《三峡》中用“”的语句从色彩、情态方面赞美江水的清澈。

.21.《三峡》中“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与前文的“”一句相照应。

22.《三峡》中用“”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二十)答谢中书书(陶弘景)1.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统领全文,充当本文引子的句子是:2.《答谢中书书》中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释+文言文练习题

最新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释+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所有解释1、《论语》十则(七年级上册)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1、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2、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4、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女: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6、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7、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8、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口技(七年级下册)一、解释加点的词答案1、京口有善口技者擅长2、会宾客大宴会:适逢。

宴:举行宴会3、施八尺屏障设置:安放4、少顷少顷:一会儿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闻:听见6、其夫呓语呓语:说梦话7、满坐寂然“坐”同“座”8、妇抚儿乳抚:抚摸。

乳:喂奶9、众妙毕备毕:全10、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意:心情。

少:稍微。

舒:松弛。

稍稍:渐渐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间:夹杂12、虽人有百手虽:即使13、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1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大腿。

走:跑15、群响毕绝毕:全。

绝:尽、消失3、桃花源记(八年级上册)一、词语解释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4、三峡(八年级上册)一、解释答案1、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2、夏水襄陵上3、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4、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5、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6、霜旦下霜的早晨7、飞漱冲刷8、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9、或王命急宣或:有时10、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虽:即使11、良多趣味良:真,实在5、陋室铭(八年级上册)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趣味文言短文

趣味文言短文

趣味文言短文趣味文言短文(一)张毓明编辑一王戎识李[原文]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

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⑥。

(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戎〕晋朝人。

②〔诸〕众。

③〔游〕玩。

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

⑥〔信然〕真是这样。

[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

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

只有王戎没有动。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

”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探究·启示]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因为在路边,如果不是苦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二邴原泣学——《初潭集》[原文]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重要虚词的用法
1.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

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①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②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③青于蓝,更胜其父。

婉贞博学而④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⑤思也。

三思而⑥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

非而⑦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而⑧。

1.参考答案:①连词,表并列;②连词,表假设,如果;③连词,表转折,然而;
④连词,表递进,而且;⑤连词,表修饰,地;⑥连词,表承接,才;⑦代词,同“尔”,可译为“你”;⑧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2.判断“为”在文段中的意义。

“天行有常,不为①尧存,不为桀亡。

”此为②至理,当为③世人言之,切勿使之为④巫所惑。

巫者,以诡为⑤业,其所为⑥皆为⑦利也。

故为⑧其来也,即斥之以此理,彰其用心。

为⑨天下除残去秽,乃吾辈本分,何辞为⑩?
2.参考答案:①介词,因为;②动词,是;③介词,对,向;④介词,被;⑤动词,作为;⑥动词,做;⑦介词,为了;⑧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当;
⑨介词,替;⑩句末语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3.判断“之”在文段中的意义。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

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⑤于唐僧:“此何难之⑥有?”唐僧曰:“汝之⑦百折不挠,实可钦佩。

然汝之⑧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⑨乎?”
3.参考答案:①动词,到,往;②代词,他;③音节助词,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④指示代词,这样,这些;⑤代词,这件事;⑥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⑦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⑧结构助词,的;⑨人称代词,我。

二、句式、活用,一篇搞定
陈子虚者,浙江东阳人也。

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

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救民水火为己任。

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之为“马之千里者”。

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

每见劣绅鱼肉百姓而人莫予毒、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遂萌求师习武之意。

不远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

旅途之中,登高望远,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惜乎玷于豺狼之手”之慨。

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

不数月,即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

三年后,学成下山,路遇强贼剪径。

空手击贼,兵不血刃,强贼抱头鼠窜。

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

陈子虚者,浙江东阳人也(判断句)。

其父乌有公,安贫乐道,敝屣荣华(意动)。

子虚不甘贫贱一生,以光耀门楣、富国强兵(使动)、救民水火(省略句、状语后置句)为己任。

乡贤见其谈吐不凡,目(名作动)之为“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

劳作之余,子虚常闭门苦读。

每见劣绅鱼肉(意动)百姓而人莫予毒(宾语前置)、洋洋自得之状可掬,辄废书而叹:“百无一用是书生!”遂萌求师习武之意。

不远(意动)千里,欲投嵩山少林寺学艺。

旅途之中,登高望远(形作名),临流赋诗,常兴“美哉江山(主谓倒装),惜乎玷于豺狼之手”(被动句)之慨。

既入少林,受业于觉空大师(状语后置)。

不数月,即自能意守贞元,心不为形役(被动)。

三年后,学成下山,路(名作状)遇强贼剪径。

空手击贼,兵不血(名作动)刃,强贼抱头鼠(名作状)窜。

子虚归家之后,习艺颇勤,广采百家,融铸变通,十载之后,遂成当世一流高手。

三、通假字
这则短文请您找找通假字:
贾某贾人也,唱文明经商,店中之物皆为地道,封识章明,略无阙损。

有贾县于上,虽希物亦不昂其直。

凡赝品,皆不之售。

故乡人说而趣之。

尝属其子曰:“君子爱材,取之以道,其可倍义邪?”妻卒然病,寻没。

期年,媒人盈廷。

一一谢之,逝不复取。

邻人有不善生计者,责台高筑。

要至家,受以治富之术,翼日,出金曰:“予佐女贾。

”河水暴益,决堤毁天,损赀财以兴水利,乡人得之。

140字短文27个通假字
贾某贾人也,唱文明经商,店中之物皆为地道,封识章明,略无阙损。

有贾县于上,虽希物亦不昂其直。

凡赝品,皆不之售。

故乡人说而趣之。

尝属其子曰:“君子爱材,取之以道,其可倍义邪?”妻卒然病,寻没。

期年,媒人盈廷。

一一谢之,逝不复取。

邻人有不善生计者,责台高筑。

要至家,受以治富之术,翼日,出金曰:“予佐女贾。

”河水暴益,决堤毁天,损赀财以兴水利,乡人得之。

唱--倡;识--志;章--彰;阙--缺;贾--价;县--悬;希--稀;
直--值;说--悦;趣--趋;属--嘱;材--财;倍--背;邪--耶;
卒--猝;没--殁;廷--庭;逝--誓;取--娶;责--债;要--邀;
受--授;翼--翌;女--汝;益--溢;赀--资;得--德
四、文言断句练习(天津试卷虽然没有考断句题,但做断句练习,对整体把
握文意有好处。


文言断句练习一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参考答案:
弈之优劣,有定也,一着之失,人皆见之,虽护前者不能讳也。

理之所在,
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然则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吾之无失者未必非大失也,而彼此相嗤,无有已时,曾观弈者之不若已。

文言断句练习二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参考答案: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⑽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文言断句练习三
治国必先富民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参考答案: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