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七年级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
初中七年级 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

初中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
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
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
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②濯清涟而不妖(________)③亭亭净植(________)④陶后鲜有闻(__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也称杂说。
这种文体一般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给人某种启示或给自己明志。
B.作者从生长环境、风度气质、体态香气等方面描写莲花,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C.这篇短文,采用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正面衬托莲花,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D.短文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4)读文赏荷:赏荷,不但观其形美,更可品其神美。
[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
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多;洗;竖立;少(2)①我只喜爱莲花,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②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该很多了。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

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语文试卷含答案一、文言文1.文言文阅读【甲】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奴子傅显,喜读书,颇知文义。
亦稍知医药,性情迂缓①,望之如偃蹇②老儒。
一日,雅步行市上,逢人辄问:“见魏三兄否?”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魏问相见何意。
曰:“适在枯水井前,遇见三嫂在树下作针黹③,倦而假寐。
小儿嬉戏井旁,相距三五尺耳,似乎可虑。
男女有别,不便呼三嫂使醒,故走觅兄。
”魏大骇,奔往,则妇已俯井哭子矣。
夫僮仆读书,可示佳事。
然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
食而不化,至昏聩僻谬④,贻害无穷,亦何贵此儒者哉!(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注释】①迂缓:迂腐迟缓。
②惬赛:高耸,引申傲慢。
③针黹(zhǐ):针线活。
④昏聩僻谬:糊里糊涂,怪癖荒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三处)。
或指所在复雅步以往比相见喘息良久。
(2)下列甲、乙两文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老河兵闻之”的“闻”与成语“闻风丧胆”的“闻”意思想同。
B.“适在枯水井前”中的“适”与成语“适可而止”的“适”意思不同。
C.两只落入水中的石兽,过了十多年,未被河水冲到下游,反而到了上游数里外处。
D.傅显知书达理,他看到小孩子有险情,急忙去找小孩子的父亲,小孩子才平安无事。
初一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

初一下册文言文语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古文鉴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竹心空,空以体②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②者。
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③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注释】①本:根。
②虚受:虚心接受。
③实:充实,充满。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可爱者甚蕃 ________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③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________④空以体道 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②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
(3)(甲)文从莲的生长环境、________、________、品性等方面赞美莲的君子之风,(乙)文由竹的本固、________、________、节贞等特点联想到君子之德。
(4)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君子应该具有怎样的品性。
2.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

语文七年级下学期文言文试题附答案一、文言文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归田录》卷一)【乙】三上欧阳修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僚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谢希深亦言:“宋公垂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亦笃学如此。
”余因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文忠公文集》)(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①亦笃学如此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④以我酌油知之________(2)下列各项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尔安敢轻吾射B.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之/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每走厕必挟书以往D.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自钱孔入,而钱不湿(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噬好。
(4)阅读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①【甲】文中通过卖油翁的言行,作者旨在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②【乙】文中作者与其他二人的事例,给我们有什么启发?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
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②即更刮目相待________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_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地指出学习的可能性,易于让人接受。
B.从鲁肃的由衷赞叹和结友举动,可见他坦诚、率直、敬才爱才。
C.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D.孙权劝学的成功告诉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别人;劝说别人要讲究方式方法。
【答案】(1)经过;擦拭;对朋友辈的敬称(2)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3)C【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过”是“经过”;“刮”这里是“擦拭”的意思。
(2)本题①句中的“辞(推托,托辞)、以(用)”两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但(只)、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耳(罢了)”几个词是赋分点。
(3)文章叙写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是从侧面表现吕蒙学有所成,不是正面描写。
故答案为C。
故答案为:⑴① 经过;② 擦拭;③ 对朋友辈的敬称⑵ ①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推托。
②只是应该广泛(粗略)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⑶ C【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

新部编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
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此子房教之也。
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选自《古文观止》)【注】①挟持:内心怀有。
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必有过人之节及鲁肃过寻阳B. 匹夫见辱见往事耳C. 而轻用其锋尔安敢轻吾射D. 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择其善者而从之(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1)D(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
选D。
(2)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3)本题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4)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
七年级 下册语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吕元膺吕元膺①为东都留守,常与处士②对棋。
棋次,有文簿堆拥,元膺方秉笔阅览。
棋侣谓吕必不顾局矣,因私易一子以自胜,吕辄已窥之,而棋侣不悟。
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内外人莫测,棋者亦不安,乃以束帛赆③之。
如是十年许,吕寝疾将亟,儿侄列前,吕曰:“游处交友,尔宜精择。
吾为东都留守,有一棋者云云,吾以他事俾④去。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亟言之,即虑其忧慑;终不言,又恐汝辈灭裂⑤于知闻。
”言毕,惆然长逝。
(选自《芝田录》)【注】①吕元膺:唐德宗、宪宗时期的一位名臣。
②处士: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③赆(jìn)送的路费或财物。
④俾(bǐ):使;⑤灭裂:疏忽。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因私易一子________②乃以束帛________③如是十年许________④言毕________(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易一着棋子,亦未足介意,但心迹可畏。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吕元膺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偷偷地,私自,暗地里;于是、就;这,这样;说(2)换一步棋子,也不值得在意,只是这种心机让人害怕。
(3)吕元膺是一个交友慎重,处事周全,重情义又讲原则,重视教育后代的人。
他看到处士下棋时弄虚作假,就把处士辞退了;但他没有将事情张扬出去,临行时还赠送了财物,既保全了处士的颜面,也给了处士深刻的教训,在临终前还不忘用这件事来教育后代。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是”:这,这样。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而“私”在现代汉语中也有“私自”之意,所以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易”:换。
“足”:值得。
“但”:只是。
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翼日,吕请棋处士他适”“游处交友,尔宜精择”说明他交友慎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试题含答案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卖油翁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碎金鱼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①。
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③叹服。
”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④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⑤,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⑥。
【注】①由基:养由基,战国时楚国神箭手。
②典郡:掌管郡务。
③罔不:无不。
④务:致力,从事。
⑤伎:同“技”。
⑥金鱼:古人的一种佩饰。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字。
①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及守荆南回________(2)用“/”给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
(限断3处)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4)“射”是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学生需要掌握的六种基本技能,称为“六艺”)之一,从两篇短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尧咨射术精湛无比、举世无双,但他的母亲却依然“杖之,碎其金鱼”。
你觉得陈尧咨母亲的这种做法寄寓了对儿子一种怎样的期望?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气愤的样子;等到(2)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4)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解析】【分析】(1)本题中的“睨”是“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方”是古今异义词,“等到”的意思。
(2)语句“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的意思是: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
据此,正确的句读是: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3)在此题中,要注意“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4)本题作答要在理解乙文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
依据“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可知,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用射术来报效国家,不要把射箭当作娱乐。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① 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② 气愤的样子;③ 等到。
⑵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
⑶(卖油翁)看见他射出的箭十支有八九支中的,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⑷陈尧咨的母亲期望儿子能继承先人的志向,把射术用于报效国家上,而不要耽于娱乐,浪费了一身好技艺。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
答题时应注意,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
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一一对应,字字落实”,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⑷本题考查分析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答题时应注意,概括人物的相关情节,仔细分析流泪的原因,选择表达心情或感情的词语概括。
【附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
(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
”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
(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乙】陈尧咨擅长于射箭,百发百中,世人把他当作神射手,陈尧咨常常自称为“小由基”。
等到驻守荆南回到家中,他的母亲冯夫人问他:“你掌管郡务有什么新政?”陈尧咨说:“荆南位处要冲,白天有宴会,每次我用射箭来取乐,在坐的人没有不叹服的。
”他的母亲说:“你的父亲教你要以忠孝来报效国家,而今你不致于施行仁化之政却专注于个人的射箭技艺,难道是你死去的父亲的心意吗?”。
用棒子打他,摔碎了他的金鱼配饰。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南人张助,于田中种禾,见李核,意欲持去,顾见空桑,中有土,因植种,以余浆①溉灌。
后人见桑中反复生李,转相告语。
有病目痛者息阴下,言:“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②。
”目痛小疾亦行自愈。
众犬吠声,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
间一岁余,张助远出来还,见之惊云:“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
”因就斫④之。
【注】①余浆:剩下的水。
②豚:小猪。
③翕赫:轰动。
④斫: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文言字词。
①顾见空桑________②因植种________③意欲持去________(2)画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B.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C.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D.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
(4)在《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中,“乃”有以下两个义项:①就是,原来是;②仅仅、只。
对于文中“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一句中的“乃”字,同学们有不同的理解,且生发了启示,请把横线处补充完整。
小文: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①个义项,就是、原来是。
因为张助见到成百上千的车马前来祭拜李树十分惊讶,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就是我种的呀!语气肯定而强烈,所以用“就是、原来是”表达肯定的语气。
小希:我认为文中的“乃”字应选择第②个义项,仅、只。
因为①________。
小文:我觉得你说得也很有道理,而且你的理解给了我启发,我发现这篇文言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就是②________。
【答案】(1)回头看;于是;打算(2)A(3)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4)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解析】【分析】(1)顾:回头看。
因:于是。
意:打算。
(2)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对句子的意思有一个透彻的理解,结合意思断句即可。
“盲者得视远近翕赫③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意思是“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据此断句为“盲者得视/远近翕赫/其下车骑常数千百/酒肉滂沱”故选A。
(3)“李君令我目愈,谢以一豚”句中“李君”指的是李树,“谢”意思是“祭谢”,“以”意思是“用”,“豚”意思是“小猪”,“谢以一豚”的正常语序应为“以一豚谢”。
据此翻译。
(4)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此有何神,乃我所种耳”,句中的“耳”意思是“罢了”,从这个词可以看出张助认为这件事很荒唐,对众人不明所以的行为感到很轻视,所以“乃”可以解释为“仅仅,只”。
这篇文章通过一件小事告诉我们对于任何事都要仔细观察,认真研究,不能盲目轻信。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回头看;于是;打算⑵A;⑶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⑷①张助对众人对李树的祭拜行为既感到吃惊,更觉得荒诞可笑,从语气“耳”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张助对这些行为的轻蔑,于是说:这算什么神啊!只是我种的呀!所以选择“仅、只”②不能盲目相信眼前的事实,要善于思考,不要随波逐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的能力以及探究文章给人启示的能力。
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对来说较难,要求在平时学习时一定要认真积累,答题时,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要想准确地探究文章给人的启示,要在理解文本的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实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注意一定不能停留在表面,就事论事。
【附参考译文】南顿人张助在田里种庄稼,看见一个李核,想把它带回去,又看见根部枯空的桑树里有土,于是就把李核种了进去,用剩下的水浇灌。
后来有人看见桑树中反而长出了李子,就奔走相告(这个神迹),有一个患了眼痛的病人在树下乘凉,说:“李树使我的眼病好了,我要用一只小猪祭谢。
”眼痛的小病,自己也会逐渐痊愈。
(但是)众人盲目附和,说是失明的人重见了光明,远近轰动,树下的车马常有数千,树旁摆满了酒肉,过了一年多,张助远行归来,看见了惊讶地说:“这算什么神迹呀,这李子只是我种的罢了。
”于是就跑去砍了那棵李树。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吕蒙入吴,王①劝其学蒙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②。
常在孙策座上酣醉,忽于眠中,诵《周易》一部,俄而惊起,众人皆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