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描绘、如临其景、借景抒情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课文表现手法11、直接抒情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
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景物类描写作文重点指导什么

景物类描写作文重点指导什么写景文章的要点一、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
第一要抓时序的特点。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或晨、午、黄昏一天早晚,景色自然不一样。
第二必须揪场所的特点。
写景的文章必须阐明了场所。
第三要抓景色的特点。
不同的风景点特点是不同的,如有的是山景为主,有的以奇石闻名,有的借江湖增光,就应当抓住这些不同的特点,写出景物的个性。
二、动静融合,写下不好景物特点。
在写景作文中,景物存有静态与动态的区别。
自然景色总是沉静的,但又都在不断地运动与变化之中。
写景时既要注意静态的景,又在善于看出景中的动态,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结合。
描绘时或先写下静态李德生动态,或先写下动态李德生静态,并使景物处在静态与动态时的特征人与自然轻松地呈现出在读者面前,只有这样,就可以并使文章中的景色特点“活”出来。
三、以情观景,借景抒情。
写景物的作文,不是为了写景而写景,它最终的目的是要表达人的一种情感。
关键在于处理好“景”与“情”的关系。
景与情贵在史瓦塞,景中有情、情中存有景,就可以达至水乳交融、不容拆分的境界。
在方法上,可以多提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使景物具有人的特点,使叙事与想象轻松融合在一起。
一篇优美的文章只有渗透了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更好地表达文章中心,准确地抒发作者的情怀,使读者也能从课文美的文字中真切体会到景美物美,以及作者对景物的喜爱。
总的来说,写好景物就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有所侧重地选择景物描写方法,写时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并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平时必须多观测、多练,把你所看见的最帅的景色写下出,使读者深感独特生动,存有身临其境之美感。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
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写作素材。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一)、选不好角度,定点观测。
古代诗词的写景和抒情手法

古代诗词的写景和抒情手法在古代诗词中,写景和抒情手法被广泛应用,成为了诗人们表达情感和描绘自然美景的重要方式。
这些手法独特而精妙,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和诗人情感的真切抒发,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和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一、写景手法古代诗词中的写景手法丰富多样,常见的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运用形象比喻和具体描述等。
在描绘自然景物方面,古代诗词常通过以物喻人的方式来描写自然景物,以突出其美好或深远的寓意。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形容日落和流水,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结合在一起,既展示了自然风景的壮丽美丽,又表达了作者对时光的思考和人生的感慨。
另外,古代诗词中广泛使用了形象比喻来描绘自然景物,以加强表达的形象感和艺术效果。
比如,南宋词人杨万里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运用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来形容长江的奔流不息,让读者感受到江水的汹涌澎湃,展现了江水的力量和浩渺。
此外,古诗中还有具体描述的手法,通过对细节的描绘来刻画出自然景物的细腻之处。
比如,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描绘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美景,通过描述日落和黄河入海的景象,展现出广阔的视野和壮丽的自然景观。
二、抒情手法古代诗词中的抒情手法主要通过对诗人内心感受的真实表达和对情感的婉约描绘来实现。
首先,古代诗词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借景抒情,即利用自然景物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比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以“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来描绘秋夕的景象,借助秋夕的美景表达思乡之情和寄托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另外,古代诗词中也常出现婉约的抒情手法,通过微妙的表达方式和含蓄的意象来刻画诗人内心的细腻情感。
例如,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中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来描绘失去爱情后的孤独与伤感,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哀怨之情让读者感同身受。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一、景物描写的常见方法有:1、移步换景,变化角度:正如苏轼《题西林壁》中所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观察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景物的视觉形象会呈现出千姿百态,能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 头两句写了秋山远景,后两句描绘的是秋山近景。
再如《小石潭记》中第一段关于发现小石潭的描写。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如《小石潭记》中第四段对潭中气氛的描写——“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小石潭记》中第三段写小潭清流——“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来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运用比喻)4、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衬静——《沁园春 .雪》中“山银蛇,原驰蜡象。
”// 《山居秋冥》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入若耶溪》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 《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以静写动,化动为静——《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中“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挂”字,化动为静。
5、展开想象,虚实结合:想像是虚写的关键,虚是为实服务的。
欧阳修《踏莎行》上阙写实:“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行人”想像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景,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得淋漓尽致。
写景抒情的特点

写景抒情的特点写景抒情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在文学创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写景抒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以景生情,情景交融写景抒情的首要特点是以景生情,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描绘,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其中,使景物成为表达情感的媒介。
在写景抒情中,景物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作者的情感紧密相连,相互映衬。
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产生共鸣。
二、注重细节,刻画入微写景抒情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细节,刻画入微。
作者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的细微之处,运用丰富的描绘手法,将景物的形态、色彩、光影、声音等各个方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细腻的刻画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自然之美。
三、运用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为了增强写景抒情的表现力,作者通常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形象化,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
同时,修辞手法的运用还能够丰富作品的内涵,提升作品的艺术品位。
四、抒发个性化情感,体现作者风格写景抒情作为一种文学手法,具有很强的个性化特点。
不同作者在描绘自然景物时,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审美观念和情感体验,选择不同的景物和表达方式。
因此,写景抒情的作品往往能够体现出作者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化情感。
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使得写景抒情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生命力。
五、寓情于景,含蓄深远写景抒情往往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含蓄地寄托在自然景物之中。
这种手法使得作品在表达情感时显得更为深远和内敛,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
同时,寓情于景还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韵味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美感。
六、节奏韵律感强写景抒情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形成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音乐般的美感。
初一写景作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初一写景作文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本篇作为采用“五感法”的写作方式书写而成,“五感法”是一种通过描述这五种感受来写作文的方法,通过多种感官把景物的人和物的美好表现出来,把这五种感觉运用在作文中,作文内容会更加丰富多彩,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欢迎大家编辑和下载。
“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山水可借他物之景抒发心中情怀,其中添入五感体验,必能写出精彩绝伦之作。
远眺群山,层峦叠嶂,巍峨雄壮。
视觉上,群山磅礴,如海涛拍岸,气势恢宏;听觉上,山风呼啸,似虎啸龙吟,震耳欲聋;触觉上,山石嶙峋,如刀刃般锋利,可断金石;嗅觉上,松柏翠绿,清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大脑中,群山化为心中的一座丰碑,见证岁月的沉淀与变迁。
俯瞰流水,清澈见底,蜿蜒流淌。
视觉上,流水晶莹剔透,如玉带般环绕;听觉上,流水潺潺,似诉说千古之情,隽永悠长;触觉上,流水清凉柔滑,如母亲的手抚摸肌肤,细腻温暖;嗅觉上,流水无味无香,却能洗涤心灵的尘埃;大脑中,流水化为生命之源,滋润万物,生生不息。
仰望天空,云卷云舒,变幻莫测。
视觉上,白云如棉絮般轻盈,可以自由自在;听觉上,云层中雷声滚滚,震撼人心;触觉上,云层触不可及,却能感受到它的轻盈与飘渺;嗅觉上,云层没有味道,却能带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雨露;大脑中,云层化为自由的象征,寄托着对未来无限的憧憬。
《滕王阁序》写景艺术

《滕王阁序》写景艺术《滕王阁序》写景艺术《滕王阁序》的写景颇有特色,作者精心构画,苦苦经营,运用灵活多变的手法描写山水,体现了一定的美学特征。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滕王阁序》写景艺术,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写景艺术《滕王阁序》的写景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扬,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写景名句。
作为有幸“路出名区”的“一介书生”,面对着“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壮阔天地,怎能不使他暂且排遣心中的忧伤,去领略祖国的无限风光。
首先,作者没有立足同一个地点,而是在变换中写景。
作者从接近阁时的所见写起,“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翔丹,下临无地。
”一上一下,皆有一种视觉上的无边无际,极言滕王阁之高;“耸翠,翔丹”,极言其色彩之艳;“上出,下临”,大状其建筑线条变化之奇。
然后,作者抓住的是登阁远望所见来写更广阔的天地美景。
“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
”此句承“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句,但观赏角度不同,前者自外向内看,此处自内向外看。
自外向内看,看到的是借景;自内向外看,看到的是扩景。
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
一动一静,以动衬静。
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
落霞如同神话中的飞天,腾空而起,与孤鹜比翼双飞;秋水也给长天频送秋波,艳羡其亮丽,两情相悦,水天一色,融为一体,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美妙图画。
其次,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文章不惜笔墨,浓墨重彩,极写景物的色彩变化。
如“紫电清霜”中的“紫电”,“飞阁流丹”中的“流丹”,“层峦耸翠”中的“耸翠”,“青雀黄龙之轴”中的“青雀”“黄龙”无不色彩缤纷,摇曳生辉。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以其深邃的意境描绘而闻名于世。
古代诗人运用精细的笔墨,传情达意,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人情感受和思考哲理问题等方式,创造出绚丽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意境。
本文将以探索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为主题,浅析其中的魅力所在。
一、自然景色的描绘中国古代诗歌以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而闻名,通过感知和表达自然,诗人们追逐心灵的宁静和解脱。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以其娓娓道来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登高峻岭之上,远眺山河壮丽景色,领略大自然的奇妙之美。
二、情感的流露中国古代诗歌中还融入了丰富的人情感受,通过对生命、爱情和离别等情感的真挚流露,使得诗歌意境更加深远。
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通过对秋夜、离别和孤独之情的描写,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无尽思念。
三、哲理问题的思考中国古代诗歌也善于思考哲理问题,通过对人生、命运和宇宙等深刻问题的探索,使诗歌的意境更加丰富多彩。
南宋诗人陆游的《秋夕》一首,通过对人生的短暂和无常的思考,表达出了对时间流逝的忧虑,展现了古代诗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四、抒发自然和人情之美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境描绘也常常从自然和人情之美中抒发出来,欣赏并颂扬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首,通过对山河壮丽景色的描绘,流露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向读者传递出一种顿悟和宁静。
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以其独特的方式塑造了独具魅力的文化艺术形象。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情感的流露、哲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人情之美的抒发,古代诗人们深入探索人类情感和生命意义的根本问题。
他们的作品极富艺术性和哲理性,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描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和精髓,它通过对自然景色、情感的流露、哲理问题的思考以及对自然和人情之美的抒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
古代诗人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感悟,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思考的美妙世界,令人陶醉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记叙文写作中描写景物需要注意的内容:
(1)写景要有顺序
人们观赏景物都有一定的规律:或定点环顾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 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 向云霄里去了。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写景顺序:从低到高写静物,从高到低写动物,整体上 又从植物写到动物。
分析:老舍先生的《在烈日和暴雨下》,为了突出天 气变化的过程,就着力描写了杨柳的动态,而对暴风 雨降临时其它景象的变化,作者作了简略处理。这 样,抓住特征,既形象地表现了天气变化的过程, 又避免了描写的呆板重复,使得文字准确而精练。
(3)写景要饱含感情
人们观赏景物总是要带有某种感情的。因此, 描写时也应该将这种感情一起表达出来,做到寓情 于景,情景相映。 示例: (1)苍黄的天空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 有一些活气。 (2)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景物描写之中渗透着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以景促情,情景交融,有力地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4)语言要力求生动形象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对于借景抒情的 文字来说,尤其要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具体 方法如下: a、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张开联想、想像翅膀,化抽 象为具体,给文字披上绚丽的外衣; 如“ 看!太阳像个好胜心很强的孩子,正在炫 耀自己的彩衣,它把彩衣搭在天边,惹得周围一 片红彤彤、金灿灿。太阳又像一个很强壮、顽皮 的少年,只是探了探自己红红而朝气蓬勃的圆 脸。” 将太阳拟人化,日出景象被描写得形象丰富, 立体感很强。
——记叙文写作中景物描写技法指导
•
中考作文评分基础要求中有一条是“感情真 挚”。借助景物将真挚的感情表达出来是达到 “感情真挚”要求的一条重要途径。借景抒情, 就是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 景物的描写之中。 • 其中,情由景所背负,景为情而浸蘸,情是 灵魂,景是载体。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一切景 语皆情语。”也就是说,作者写景往往不是为了 单纯地描写景物,而是借助写外在的景来抒发其内 心的情。
满波斯菊的家园”。
• 2、用具体的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
• 正所谓“花间看美女,马上识英雄” 。桂林山水很美, 用来烘托刘三姐,那是锦上添花,如果用来衬托张飞、李 魁这些人,那就极不和谐了。但是,同是“花间看美女”, 花又有不同的花儿;一样是“马上看英雄”,马也有不同 的马,精细是文学作品,是极能细腻地表现它们的区别的。
• 4、要善于抓住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渲染情绪。
• 宋朝柳永写过《雨霖铃》一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骤雨处歇……”。 • 分析: “晚,长亭,骤雨,寒蝉……”分别从时间,地点, 天气,虫鸣等几个方面渲染出一幅令人心灰意冷的画面, 这就为全词抒写凄伤的感情奠定了缠绵悱恻的基调。 南唐李憬《浣溪沙》一词: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 起碧波间”, • 分析:“凋零的荷花,衰败的茎叶,飒飒的秋风,粼粼的 寒波”,渲染出一片苍凉的色泽,词中闺秀无须露面,我 们便可以想象到她那憔悴的容颜。
第十八周堂上作文训练
• 作文题目《下雨天,真好》
• 要求:写记叙文,不少于600字,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 名、校名。
•
• 写前指导:
• • 本题是情景类的命题作文题,只要在行文中,创设 “下雨天”这样的情景,就可以写作了,在选材上,选择 的余地比较大,范围比较广。 一、审题。应该把握下雨天应该可以选择哪些材料, 可能发生哪些事情,见到哪些人……有选择的挑选素材。 题目中的“雨”,应为实写的“雨”,就是现实中的,只 是作为一个场景。 二、立意。通过这些素材,要表达什么主题?题目中 的“真好”,这是一个点,“好”要考虑好什么?这个 “好”字,就是立意的关键问题所在。好,可以写一个人 的品质,可以表现事情反映的新风尚,可以展现社会改革 的新面貌,可以反映群体的品质……
(2)写景要有选择
写景时要有所取舍,抓住最能代表彼时彼地特征 的景物加以描写,其它的景色则略写或不写。 如: (1)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 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 (2)看看路旁的柳枝,的确微微地动了两下。 (3)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 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
如《红楼梦》写“潇湘馆”与“蘅芜院”就显现出明显 的不同。 • 那潇湘馆是:“一进门,只见两边翠竹夹路,地上苍台 布满,中间羊肠一条石子漫甬路”。这里的“翠竹”, “苍台”,“石子漫甬路”构成了高洁清冷的意境,正切 合了这里的主人公林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的性格 特点。 而“进了蘅芜院,只觉异香扑鼻”,“及进了屋,雪洞 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止有一个土定瓶,瓶中供着数 枝菊花”。这里的“异香扑鼻”和“土定瓶菊花”,构成 了既奇艳又浑朴的意境,恰恰吻合了这里的主人公薛宝钗 既“光彩照人”,又“守拙”的性格特征。
在描绘人物心理活动时,适当的穿插景物描写, 能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更能感染读者。
• 5、结尾描写景物,借景抒情、情景合一, 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
• 如:《芦花荡》的结尾: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 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 迎风飘撒。 • 如“此刻,一缕阳光从外面射进病房,我感到自己像一棵 受伤的小树沐浴着阳光。呵,成长的路上,虽然风云莫测, 但是阳光毕竟很好!” • 这段结尾突出阳光的作用,将阳光与成长结合在一起, 暗示自己成长道路虽不平坦但充满阳光,表达出一种乐观 向上的情绪。结尾既照应了主旨,又显得情韵深厚。
• 3、用特定景物渲染气氛,不断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 电影《牧马人》里,错划右派的许灵均与四川来的 姑娘秀芝结婚了。按通常做法,渲染婚礼喜庆气氛就 是拥抱,鼓乐喧天,鞭炮齐鸣,觥筹交错,杯盘狼籍, 一番热闹景象。而这些一概不适合这对新人当时的处 境。于是,编导便进行了这样的处理:银幕上展开一 望无际的草原,一红一白两匹小马驹在绿荫上并排欢 快地飞奔着,轻快的音乐,慢节奏的镜头,给人以柔 美愉快,喜悦和谐的感觉,准确而形象地表达了这对 患难夫妻互相理解,互相同情的心韵。 现代戏剧影片《花木兰》,结尾处也避免了功成名 就,荣华富贵,大喜大庆的俗套,花木兰凯旋回归, 不做尚书郎,策马归故里,银幕中心,英雄渐渐远去, 盛开的玉兰花从四面向中间合拢,巾帼倩影最后被鲜 花掩盖。 • 这组镜头,形象鲜明地歌颂了花木兰替父从征,报 效国家,不求富贵,不忘家乡父老的鲜花样的美德。
• 示例:《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写于1927年7月的散文 名篇。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处于一片黑暗之中,作 者“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作者在文章 中描述了一幅清幽美妙的图画——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 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 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 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 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 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 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 这“曲曲折折的荷塘,密密田田的荷叶,星星点点的荷花, 淡淡的月色,脉脉的荷香”,都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却 又深沉的孤独与苦闷的心绪,这正是那个黑暗的时代在作 者心灵上的折射,表现出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
•
二、在文章中如何借景抒情?
1、开篇写景,奠定全文思想感情基调。
示例: • 《故乡》开头凄楚悲凉的景物描写就为全文主题的感 情特征定了弦,着了色。 • 《药》的开头也有几句精练的景物描写:“秋天的后 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 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 魏巍《依依惜别的深情》一文,开头有这样几句写景: “多明丽的秋天啊!这里,再不是焦土和灰烬,这是 千万座山冈都披着红毯的旺盛的国土,那满身嵌着弹 皮的红松,依然活着,傲立在高高的山冈上,山谷中 汽笛欢腾,白鹭在稻田里缓缓飞翔。在那山径上,碧 水边,姑娘们飘着彩色的长裙,顶着竹蓝,水罐,走回开
• b、融诗词佳句入文,以少胜多,令读者回味 无穷; • c、句式骈散结合,形成整齐、错落之美; d、巧用细节描写;以情动人; • e、用词准确贴切,增强语言表达之美; • f.调动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多角度立体描写,让画面具有动感。
•
•
怎样写好借景抒情的文章呢?
首先要做到八个字——眼中有景,心中有情。 (1) 眼中有景。就是要细心观察并且善于捕 捉身边的景物。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 城市建筑以及身边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为我所用。 (2) 心中有情。情景交融才是作文的最高境 界。借一丝盛开的鲜花表达一种愉悦、舒畅的心 情;摘一轮明月寄托一份思乡的情怀;雨中漫步 叙述一份浓浓的友情。心中有了情,眼中的景才 有了可依托的灵魂。 • 在叙事类作文中适时穿插景物描写,更能增添 文章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