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文言文-七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含答案)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期中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题一、阅读选文,完成各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淮救妻郭淮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①。
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②当并诛。
使者征摄甚急,淮使戒③装,克日当发。
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
至期,遗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
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
既至,淮与宣帝④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
其母既亡,则无五子。
五子若殒,亦复无淮。
"宣帝乃表,特原淮妻。
(节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庸,功劳。
②坐凌事:受王凌事件牵连。
当时王凌与外甥令狐愚想废掉司马懿所立的皇帝曹芳,改立有智勇的曹彪,被司马懿杀害。
③戒:准备好。
④宣帝:司马懿。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至期期日中B.则无五子则是无信C.五子若殒未若柳絮因风起D.宣帝乃表去后乃至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两处)行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4.方正指人行为、品行正直,合乎道义。
【甲】文从元方对父亲友人说的话中让我们懂得:我们要做A 的人。
(请用四字词语概括)【乙】文“B___"能够体现出郭淮的“方正”。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二、阅读下文,完成各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陈太丘与友期行》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古今异义
一期
古:约定 今:日期
二去
古:离开 今:到,往
五顾
古:回头看 今:照顾
三委
古:丢下、舍弃 今:日期
四引
古:拉 今:引用
中心思想 这则小故事讲述了七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
了元方的懂理识义、聪颖机智、落落大方;同时从另一 个侧面告诫人们做事要讲诚信,为人方正。
感知课文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是个不守信用,没有时间观念的人。
段落解读
元方入门不顾。 分析:“入门不顾”体现了元方率真方正的个性。
特殊句式----省略句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家君 )待君久(君) 不至,( 家君 )已去。”友人便怒曰:“( 尊君)非人哉! (尊君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 君)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君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 君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诚信守礼
感知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 直,合乎道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陈元方的“方正”表现在: 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 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写作背景
《世说新语》是刘义庆和门下文士博采众书编纂润色 而成。记述汉末至晋宋间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逸事,较全 面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虽有标榜名 士风度、崇尚清谈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一些揭露社会黑暗、 抨击残暴奢淫、表彰美德懿行的记述。其艺术成就较高, 鲁迅说它“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丽”。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能力训练

《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别)B.相委.而去(舍弃)C.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D.太丘舍去.(离开)2.下列对【甲】文中划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A.白雪/纷纷何/所似?B.白雪/纷纷/何所似?C.白雪纷纷/何所/似?D.白雪/纷纷何所/似?3.下列对【甲】文中相关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A.与儿女讲论文义——给侄儿侄女讲解文章的义理B.“君与家君期日中——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C.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D.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对着老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4.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甲】选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两句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B.【乙】选文中的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甲】选文只是客观地写出谢家子弟咏雪的事,对“兄子”与“兄女”的两个比喻并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褒贬却已在其中,一望而知。
D.【乙】选文仅103个字,就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阐明了为人处世应该守信、讲礼的道理。
5.把【乙】选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咏雪》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李凤翔一、课题《世说新语》二则,七年级语文上册二、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二则由文言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两篇构成,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
《咏雪》是关于谢道韫巧答谢太傅,而《陈太丘与友期行》则是关于陈元方巧辩陈太丘朋友的故事。
本课是以文言文的形式呈现,课文中对重点字词都进行了注释。
本课为学生以后学习的文言文打下思维模式的基础,也让学生积累一定的文言文知识和句式。
由于句式简单,学生多阅读,结合注释,可以很快掌握文章大意。
三、学情分析1.整体文言文知识积累匮乏,语文基本知识较为零碎,不系统。
2.文言文接触较少,所以文言文思维单一,思维不够灵活,不够深刻。
难以融入到课文中与课文中人物共情。
3.学生学习能力强,在文章注释的帮助下,能够大致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目标预设1.让学生通过诵读课文,通过注释来把握文章的主旨,逐步形成文言文的语感。
同时让学生大致了解两则故事及其主旨。
2.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二则,进而培养学生们对文言文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3.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反复阅读,学习课文中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
4.了解“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文言文字词的意思,注重积累和运用,增强文言文文化底蕴。
5.让同学们认识到古代的青年才智,缩短他们和古人的距离。
进一步感受古代的文化底蕴,古人生活乐趣和文化修养。
四、重点、难点1.讲述相关文言文基本知识和文言文句式,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文章大意,引导学生品析佳句,积累文言文词语和基本句式。
3.咏雪两个佳句的品析。
4.融入课文中,读懂古人的智慧故事,体会古人的诚信、智慧、尊重别人的美德。
五、设计思路和理念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背景下,语文课本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和课文共同探讨的过程,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人物,融入角色,体味课程中人物的情感,从而拉近学生和文章中人物之间的心理距离。
寓教于学。
先引导学生阅读借助注释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16《诫子书》(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共32张PPT)

诸葛亮
1.进一步熟悉文言文,了解文言文的特点,积累重点 词语和文言知识。 2.理解文意。结合作者(诸葛亮)生平,体会文章主 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3.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在浩如烟海的综艺节目中,老师唯独对 黑龙江卫视推出的《见字如面》情有独钟。
这一档以明星读信为形式的朗读节目如一泓清泉, 汩汩的流淌于听众的心田。如果老师能有幸站在这个舞 台上,我会选择读哪一封信呢?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说一说,在成才的三个条件中,哪一 个对你最重要?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关系: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 才,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需 先立志,之后必须努力学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 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 志向的培养又必须砥砺品德。
“六字法”:留、删、换、调、补、变。
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修养身心,以节俭来
培养品德。
明确志向
达到远大目标
非 淡泊 无以 明志,非 宁静 无以 致远。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这里指安静,即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任务三:解读家书之智慧 1.书信是传递情感的最好载体。“洛阳城里见秋风,欲 作家书意万重”,除了告诫和劝勉,你还读出了诸葛亮 对儿子的什么情感?
齐读课本“预习”。 期望 2.诸葛亮期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找出 一个恰当的词来回答。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君子是什么样的人?
3.自由朗读,小组合作探究:怎么做,才能成为德 才兼备的君子?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 结合原文探求君子之道。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
一、古代文言文基础知识回顾
- 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人民所使用的书面语言。
- 古代文言文在古代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不同,需要进
行研究和理解。
二、古代文言文的特点
- 古代文言文注重修辞和韵律,借助工整的句子结构和韵律感
染读者。
- 古代文言文使用较多的典故和成语,需要理解和掌握相应的
文化背景。
- 古代文言文使用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进行逐步
研究和练。
三、古代文言文的研究方法
- 多读经典古文,培养对古代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 研究古代文言文的基本词汇和词义,熟练掌握古代文言文的
常用词汇。
- 分析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特点,掌握常用的句子结
构和语法模式。
- 练写作古代文言文,提高对古代文言文的运用能力。
四、古代文言文的应用领域
- 古代文言文在文学作品中有重要地位,如古诗词、古小说等。
- 古代文言文在历史文献和经典著作中有广泛运用,如史书、
经典等。
- 古代文言文在文化传承和思想传播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以上是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文言文复习的概述,希望
能为您提供一些帮助和指导。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请随时向我提问。
(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

(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2)《陈太丘与友期行》——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提前学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阅读理解与欣赏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1)太丘舍去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 (3)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2)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比阅读。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耳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节选自《世说新语》)【乙】原谷①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五,谏父曰:“祖有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
”父不从,作典,捐祖于野,谷随,收舆③归。
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④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选自《太平御览》)【注】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
③舆:手推的小车。
④凶:不吉利的。
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太丘舍去(离开)B.尊君在不(对自己父亲的尊称)C.谏父曰(规劝)D.无需更做此具(再,又)4、下列加粗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欲捐之下车引之B.捐祖于野于我如浮云C.尊君在不父不从D.乃载祖归养去后乃至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文言文学习资料(全套)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文言文学
习资料(全套)
本文档为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古代文言文研究资料的全套内容,包含800字以上的研究资料。
在本套研究资料中,你将会研究以下内容:
1. 古代文言文的背景和特点
- 探索古代文言文的发展历程,理解文言文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
- 分析文言文的特点,包括词汇、句法和语法的使用方法。
2. 古代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 研究如何读懂古代文言文的句子结构和语义。
- 掌握古代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古代文言文的写作技巧
- 研究如何运用正确的古代文言文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 掌握古代文言文中的文体技巧和写作要点。
4. 古代文言文的经典作品
- 阅读并理解一些经典的古代文言文作品,如《论语》、《孟子》等。
- 分析文言文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内涵。
通过研究这些内容,你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言文,提升你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感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喜嗔(chēn)之人原文昔有众共坐于屋中,赞一外人德行殊好,唯有二过:一者喜嗔,二者作事仓促。
尔时,此人适过门外,闻是语,便嗔恚(huì),即入其屋,禽彼道己过恶之人,以手扑打。
傍人曰:“何故打人?”其人答曰:“吾何时喜嗔、仓促?而此人者道我喜嗔恚、作事仓促,是故打之。
”傍人曰:“汝今之相即时现验,云何讳之?”(人说过恶而起怨责,深为众人怪其愚惑。
譬如世间饮酒之夫,耽荒沉酒作诸放逸。
见人呵责返生尤疾,苦引证作用自明白。
若此愚人讳闻己过,见他道说返欲打扑之。
)翻译从前,有很多人聚集在一间屋子里,其中有一个人称赞另外一个人德行很好,但只是有两个缺点:一是喜欢生气,二是做事急躁。
这个时候,正好被说到的那个人从门外经过,听到这个话,非常恼怒,立即进入房子,抓住刚才说他缺点的人,用手打他。
旁边的人就问:“你为什么要打他呢?”那个人说:“我什么时候喜欢生气了,又怎么急躁了?但这个人却说我喜欢生气、急躁了,所以我才打他。
”边上的人说:“现在你生气、急躁的样子已经证明了,有什么好避开、隐瞒的?”注释1、过:缺点2、殊:很3、尔:这;那4,讳:避开,隐瞒5、是:这。
6、适:恰好。
7、恚(hui):恼怒8、仓促:急躁9、嗔(chen):生气启示别人指出自己的过患受不了,以怨恨的心反击对方,结果正好被其他人看出来他的愚蠢和迷惑。
这就好比世上有一个酗酒的人,发酒疯后被人呵斥,心里老大不愿意,对前来呵斥的人产生怨恨的心理。
还苦苦寻找各种理由,企图证明自己是清醒的。
就像上面譬喻中的笨家伙,为了隐瞒自己的过失,看见别人说他的缺点就忍不住打人,结果自然原形毕露。
艾子邻人卖犬原文艾子晨饭毕,逍遥于门外,见其邻肩两犬而西。
艾子呼而问之曰:“子担犬安之?”邻人曰:“鬻诸屠。
”艾子曰:“是吠犬也,乌屠?”邻人指犬而斥曰:“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惧而不敢出一声。
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是以欲杀之。
”艾子曰:“善!”译文艾子吃完早饭,在门外来回走动,看见他的邻居挑着两条狗向西边走去。
艾子叫住他问:“你挑着狗到哪儿去啊?”邻居说:“将要卖给屠夫。
”艾子说:“这是能看门的狗啊,为什么要杀了呢?”邻居指着狗呵斥道:“这畜生,昨天夜晚盗贼横行,(它因为)害怕只顾猛吃,不开口叫一声。
今天开门,也不看人就叫,群起乱咬,伤到了贵客,因此我想杀了它啊。
”艾子说:“好!”注释⒈肩:用肩挑着⒉西:向西走⒊斥:骂⒋行:做⒌启:打开⒍是以:因此⒎善:对,好⒏安:哪里⒐诸:之于10.辟:开11.噤:闭嘴12.逍遥:悠闲13.是以:因此14.善:好15.艾子:文中虚构的人物寓意有功劳才会被取纳,不好的事物只会带来难处。
句子解释1.子担犬安之?:你挑着狗到哪去啊?2.见其邻担两犬而西:看见他的邻居挑着两条狗向西边走去3.是吠犬也,乌屠?:这是能看门的狗啊,为什么要杀了呢?理解性题目主人所以要把狗卖掉,其原因是(用原句回答)此畜生,昨夜盗贼横行,畏惧而不敢出一声。
今日启门,不能择人而吠,妄啮而伤及佳客越人道上遇狗原文越人道上遇狗。
狗下首掉尾人言曰:“我善猎,与若中分。
”越人喜,引而俱归,食以粱肉,待之礼以人。
狗得盛礼,日益倨(音jù),猎得兽,必尽啖乃已。
或嗤越人曰:“尔饮食之,得兽尽啖,将何以狗为?”越人悟,因与分肉,多自与。
狗怒,啮其首,断其领足,翻译有一个越人在路上遇到一只狗,那狗低头摇着尾巴像人一样说道:“我善于捕猎,捕到的猎物和你平分。
”那越人很高兴,拉着狗一起回家。
喂给它精米和肉食,像对待人一样对待它。
狗受到盛情的款待,一天天的傲慢起来,猎取的野兽,必定全部吃掉才停止。
有的人就讥笑那越人说:“你给他吃的喝的,捕猎到的野兽,它却全部都吃了,那你凭什么还要养它呢?”越人醒悟了,于是和狗分野兽的肉时,给自己留了多一点。
狗很恼怒,咬断了他的头,咬断了他的脖子和腿,就跑着离开了。
注释1掉:摇动2若:你3引:牵,拉,带领4俱:一起,一同5食:吃6粱:精米,上好的米7以:用8倨:傲慢,骄傲9啖:吃10已:停止11或:有人12嗤:讥笑14领:头颈15悟:明白句子翻译1狗下首掉尾人言曰:狗低下头摇动尾巴像人一样说话2我善猎,与若中分:我擅长于捕食,(如果捕到兽)跟你平分3尔饮食之:你给它喝的吃的4将何以狗为:那(你)为什么还要养狗呢拓展填谚语“人心不足,蛇吞象”寓意讥讽那些巧言善骗、贪得无厌、凶狠残忍的邪恶小人。
感悟对于恶人和恶势力,不要姑息纵容。
到自己无法忍受的时候,就难免自取其祸的。
此所谓养虎为患是也。
张五不复猎原文休宁县有村民张五,以猎为生,张尝逐一母鹿。
鹿将二仔行,不能速,遂为张五所及。
母鹿度不可免,顾旁有浮土,乃引二子下,拥土覆之,而身投于张五网中。
值张母出户,遥望见,遂奔至网所,具以所见告子。
即破网出鹿,并二仔亦纵之。
张母曰:“人有母子之情,畜亦有之。
吾不忍母死仔孤,故破网纵母鹿。
”张五闻之,心感动焉。
由是焚网,永不复猎。
译文休宁县有一个村民叫张五,靠打猎谋生。
张五曾经追逐一只母鹿。
母鹿带着两只鹿仔走,不能迅速逃跑,将要被张五所追赶上。
母鹿知道自己不可能幸免于难,回头看见旁边有一个土堆,于是带着鹿仔到土堆下,用土覆盖在小鹿身上,而自己却投向张五的网中。
正赶上张五的母亲出门,远远地看见了这一幕,于是她就跑到布网的地方,把看到的详细情况都告诉了儿子。
立刻割破了猎网放出母鹿,连同两只小鹿仔也放了。
她说:“人类有着母子之情,牲畜也有。
我不忍心看到母鹿被杀死而两只鹿仔变成孤儿,所以割破了猎网放了母鹿。
”张五听到母亲的这番话,心中感动。
因此焚毁了猎网,永远不再打猎了。
注释1尝:曾经。
2逐:追逐,追赶。
3将:带领。
4遂:于是。
5及:追赶上。
6度:估计,考虑。
7顾:回头看。
8引:带着。
9覆:覆盖。
10值:恰巧。
11所:地方。
12具:全部。
13并:连同,一并。
14纵:放。
15由是:从此。
由,从。
是:这。
16焚:烧毁。
17复:在。
18乃:于是,就。
启示:1母爱伟大,珍爱生命句子翻译1遂为张五所及:就被张五赶上(抓住)。
2具以所见告子:把所看到的情况全告诉儿子。
拓展“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文言文助读)隋侯救蛇得珠原文昔隋侯因使入齐,路行深水沙边,见一小蛇,于热沙中宛转,头上出血。
隋侯怜之,下马以鞭拨入水中。
一夕,梦见一山儿持珠来,见隋侯,且拜且曰:“昔蒙大恩,救护得生,今以珠酬,请勿却。
”及旦,见一珠在床侧。
其珠璀璨夺目,世称“隋侯珠”,乃稀世之珍也。
译文从前的隋侯,有一次出使齐国,路过深水的沙滩边看见了一条小蛇,被困在沙滩上打滚,头部受伤流血。
隋侯怜悯,下马用马鞭将它挑入水中。
一夜,梦见一个山中的孩子拿着宝珠,拜见隋侯,一边拜一边说:“当初蒙受你的极大的恩惠,救我令我得以生存下去,现在用宝珠来报答你,请不要推却。
”到早晨,隋侯看到床头有一颗宝珠,美丽璀璨,光彩夺目,世称为“隋侯珠”,是稀世珍宝。
注释昔:从前,过去隋侯:分封在隋地的一个诸侯国君使:出使齐:齐国宛转:身子扭曲,显得痛苦的样子持:拿蒙:受哀:可怜,怜悯夕:夜晚且:一边今:现在酬:答谢,报答却:推辞及:等到旦:早晨见:看到句子翻译1曩蒙大恩:从前承蒙极大的恩惠。
2乃稀世之珍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
拓展古语有“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班超)文言知识且……且……。
“且”在文言中可解释为“而且”、“将”等。
“且……且……”相当于“又……又……”。
上文“且拜且曰”,意为一边拜一边说。
又,“且战且却”,意为一边战斗一边退却;“且怒且喜”,意为又怒又高兴。
华隆因犬获救原文华隆好猎,畜一犬,号曰“的尾”,每出必从。
一日,隆至江边,为大蛇围绕周身。
犬遂奋而咋蛇,蛇死焉。
而隆僵仆于地,不省人事。
犬疾走至家,嗥(haó)吠不止。
举家怪之,因随犬往,见隆闷绝委地。
车载归家,二日乃苏。
隆未苏之间,犬终日不食。
如此爱怜,如同亲戚焉。
翻译华隆喜欢打猎,他喂养了一只狗,取名叫“的尾”,每次出门它一定会跟随。
有一次,这个叫华隆的人到了一江边,被一条大蛇周身围困。
那条狗极力咬蛇,蛇死了。
而华隆浑身僵硬的卧在地上,毫无知觉。
“的尾”马上跑回家,狂叫不停止,一家人感到奇怪,便跟着狗一起来到了江边。
发现华隆晕倒在地,急忙将他送回家。
两天后才苏醒过来,在他还没有苏醒的这两天,那只狗一直都没有吃饭。
华隆知道这件事了以后,从此对更加爱护,无微不至,像是对待他的家人一般。
注释1畜:饲养2怪:对……感到不解,疑惑,奇怪.3咋:咬4仆:倒5疾:快、迅速6走:奔跑7乃:于是8苏:苏醒9从:跟从句子翻译1为大蛇围绕周身:被大蛇周身缠住。
2举家怪之:全家对这事感到奇怪。
填空“不省人事”解释为昏迷过去,失去知觉;死亡。
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古语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齐人有好猎者原文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
入则愧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
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
”猎者曰:“何为?”人不对。
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急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狗,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
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译文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荒废了很长时日也没有猎到野兽。
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乡里邻居。
(他)思考打不到猎物的原因,是因为狗不好。
他想得到一条好狗,但家里穷没有钱(买狗)。
想要得到好狗,别人对他说:“你应该努力耕田劳作。
”猎人说:“为什么?”别人不说。
猎人自己思考,莫非想让我集中精力在耕田上再买好的狗吗?于是他就回家努力耕田,努力耕田家里就富了,家里富了就有钱来买好狗,有了好狗就屡屡打到野兽。
种田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
不只是打猎如此,许多事情也都是这样。
注释1.齐:齐国。
2.好猎:喜好打猎。
好:喜欢,喜爱。
3.旷日持久:旷:荒废,耽误。
形容荒废时间,拖得很久。
4.知友:相识朋友6.故:缘故,原因。
7.恶:恶劣,不好。
8.良:良好。
9.对:回答。
10.无从:没有办法。
指无从买狗,没钱买狗。
11.疾耕:努力耕田。
12.独:只13.入:在家14.出:在外。
15.宜:应该16.所以:表原因句子翻译1.家贫则无以。
但家里穷没有钱。
2.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不止打猎(是这样),无数事情都是这样(的道理)。
3.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莫非想让我集中精力在耕田上取得大的收获,再买好的狗吗?4.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在家愧对自己的家人,在外愧对自己的乡里邻居。
要点导引1.“齐人有好猎者”先因“狗恶”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后因“良狗”而“田猎之获,常过人矣”,二者鲜明对比,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做事如想获得理想的效果,努力是必要的条件;否则,美好的愿望就难以变为现实。
2.本文除了鲜明对比外,在叙述上也颇有特色,如“于是还疾耕--数得兽矣”几句步步紧逼,层层推进,连贯而紧凑,产生了十分积极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