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的祭祖民俗
浅谈中国人的祭祖民俗

浅谈中国人的祭祖民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祭祖民俗的来源(一)灵魂信仰死亡,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人的灵魂脱离肉体躯壳所致。
我国民间相信人死后有三魂六魄,当肉体被埋葬后,灵魂便被推想为到处飘荡,居无定所,十分可怜。
“死”既是一种极为不幸之事,因而联想到死去了的人,其灵魂一定会十分不满意自己的死去,尤其是那些“横死”者,会因嫉妒活人而作祟。
因此,逢年过节,祭祀亡灵,成为一种习俗。
即使是自己最亲爱的人如一旦死去,其灵魂亦被想象变成“鬼”。
而鬼者,大多被想象为极其可怕,所谓“敬鬼神而远之” ,即出于这种怕鬼、不要冒犯鬼的思想而来。
这是一种对灵魂的崇拜。
于是,活着的人便设法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日子,预备饮食,供祀死者,以讨其喜悦,免遭灾害,尤其是对横死者,更需大事铺张,才能满足他们的灵魂。
至于延请僧、道超荐,那是宗教兴盛后才附加上去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郑玄云:“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
”即出于这种思想。
(二)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祖先去世后,其灵魂便失去生前的个性而变成为一种家庭的守护神,能保护家庭兴盛、五谷丰登。
当人们遇到诸如远行、订婚以及其它各种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时,都可向这位(或这些)祖宗求助。
祖先既已成了一家护佑之神,家人对其崇拜慕念备至,祭祖之风便自然而生。
凡父之父以上皆称祖,所谓祭祖,亦即祭父之父以上者。
广而言之,祭祖指祭祀一切已死之亲人。
我国民间每逢祭祖时节,实际上不单祭祀父之父及更上之祖先,亦同时祭祀已亡之父或母、配偶或子女,甚至兄弟姊妹、伯叔婶侄以及他们的配偶在内。
祭祖是中国家庭祭祀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按照民间的传统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被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们必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福佑。
祭祖的传统与习俗

祭祖的传统与习俗祭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旨在缅怀先祖、传承血脉,凝聚家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祭祖的传统习俗多种多样,世代相传,成为家族的重要仪式。
本文将探讨祭祖的传统与习俗。
一、祭祖的意义与起源祭祖作为一种尊重和纪念祖先的仪式,具有深远的意义。
它不仅是对祖先的感恩之情的表达,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祭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远古时代。
古人认为,只有传承先祖的智慧和优良品德,才能保证家族的繁荣和昌盛。
二、祭祖的时间和地点祭祖通常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
根据不同地区和家族的传统,祭祖的时间可能在农历的特定日子,如清明节、中秋节等,也可能在每年农历年初的固定日期。
祭祖的地点通常是家族的祠堂或墓地,也有一些家族会选择在家中或特定的祭祖场所进行。
三、祭祖的具体仪式祭祖的具体仪式因地域和家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基本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准备:在祭祖之前,家族成员会进行一系列准备工作,如清理祠堂、备齐祭品和祭器等。
2. 上香:祭祖仪式一般以烧香为开场,家族成员会点燃香烛,并向祖先行三鞠躬,以示尊敬和敬意。
3. 祭拜:接着,家族成员会按照一定次序,向祖先的牌位或墓碑行鞠躬,献上食物、酒水和其他祭品。
4. 祭文:在祭拜过程中,家族代表通常会朗诵祭文,回顾家族的发展历程,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
5. 祈福:祭祀过程中,家族成员还会祈求祖先的保佑和指引,祈福家族的繁荣和平安。
6. 宴席:祭祀仪式结束后,家族成员通常会举行宴席,共同分享食物,并加强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
四、祭祀传统的转变和创新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祭祀传统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一方面,一些地区的家族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不再进行祭祖仪式,逐渐淡忘了这一传统。
另一方面,有些家族也会结合现代化的元素,加入音乐、舞蹈等形式,使祭祀变得更具吸引力。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华人移民也将祭祖传统带到了海外。
他们积极组织祭祖活动,不仅让后代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也促进了华人社群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祭祀祖先的习俗

祭祀祖先的习俗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重要习俗,这个传统习俗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希望能够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祖先的保佑和庇护。
祭祀祖先的方式和仪式在不同地区和民族有所差异,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祭祀习俗进行介绍。
一、扫墓祭拜扫墓祭拜是中国传统的一项重要习俗,通常在清明节期间进行。
在这一天,人们会前往祖墓,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整理墓碑,并献上鲜花、食物等物品,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和尊重之情。
此外,还会焚烧纸钱、烛炬,烧香拜祭,以示对祖先的追思和祈福之意。
二、家庭祭祀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中国的一些地区会举行盂兰盆节,时间上与西方的万圣节相近。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在家中设立供桌,摆放祖先的照片和牌位,以及各种食物和烛台。
在大夜晚,会点燃蜡烛,烧香,在家中舞狮、耍龙等传统表演活动。
同时,还会烧纸钱、纸衣物等物品,以供祖先使用。
通过这样的祭祀行为,人们相信可以安抚在冥界的亲人,让祖先得到安宁和满足。
三、供奉祭品在一些地区,人们会在重要的节日或纪念日前,设立供桌,摆放祭品,以示对祖先的敬意。
祭品的种类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水果、糕点、米饭、肉类和酒水等。
在供桌上,还会摆放香炉和祖先牌位,用来祈福、祷告或者只是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在祭拜的过程中,人们会叩首三次,向祖先致以最真挚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四、文化活动表演除了祭拜仪式,一些地区还会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表演来纪念祖先。
比如,舞狮、舞龙、击鼓传花等传统表演形式,以及书法、绘画、诗歌朗诵等文艺活动,都是为了表达对祖先文化的热爱和传承,同时也向后代传达祖训和家风。
总结起来,祭祀祖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尊敬、怀念和感恩之情。
祭祀习俗的方式和仪式虽然略有差异,但核心的目的都是为了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庇佑。
通过祭祀祖先,人们与历史和传承连接在一起,将这一尊重和感恩的情感代代传承下去。
中国历史上的民间祭祀文化与风俗

中国历史上的民间祭祀文化与风俗中国历史上的民间祭祀文化与风俗,是丰富多彩的,往往伴随着节气、生死、祈愿等各种感性而又掩盖着深沉的文化精髓。
它包含了对神灵、祖先、死者等存在的敬畏和敬重,同时也自然地承载着人们的身心诉求。
今天,我们来一起回顾中国历史上的民间祭祀文化与风俗。
一、发扬传统:祭祀先祖祭祀先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项传统文化,也是最古老、最重要的民间祭祀文化之一。
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祖先被视为一切生命的源泉和重要的精神支柱。
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达官贵族,在家中都会设祖庙,定期巡礼,补充家族历史,同时也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祝福。
据史料记载,周代开始就有先祖祭祀,当时的人们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祭祀,祭拜先祖。
而在春秋时期以后,祭祀先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中的重要一环。
这项文化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一直被世世代代传承种植。
二、民间表达对命运的掌控:祈福祭祀祈福祭祀的风土人情最早出现在先秦时期。
由于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的不同,早期社会的祈福祭祀主要有四种类型:1. 神祇祭祀:崇拜神象,祈神保佑;2. 祖宗祭祀:祈求家族兴旺和收成丰收;3. 人身祭祀:求保平安,求婚姻顺利等个人祈福;4. 宗教祭祀:当时的六家思想之一道家祭祀过程中的炼丹、炼气、炼形等来达到长生不死的目的。
而在后来的元明清朝,民间祈福文化达到顶峰。
婚嫁、生子、疾病、盖房,都要有神像和神仙配合。
如婚姻提亲,女家肆无忌惮地赞美男家的祖先和早逝亲人,男方则分发五谷杂粮、肉类、鱼品之类对神灵供奉,希望神灵庇佑。
神像所在村道的学堂前,也是群众祈祷的场所。
三、承载生死对含义:葬礼祭祀葬礼祭祀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最为复杂的祭祀方式之一。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死亡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死亡被视为转世、轮回的开始,因此人们在葬礼上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为死者沐浴、穿着漂亮的服装和祭拜神灵。
在古代,葬礼祭祀往往包括丧礼仪式、望灵、入殓、安葬、批牌、穴冢等具有地域特色的程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为死者招魂、烧香献祭,比如祭炉、祭奠七宝、祭祀图像等。
祭祖的意义与习俗

祭祖的意义与习俗祭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之一,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和文化传统。
祭祖活动不仅是对祖先的尊崇和纪念,更是传承和延续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祭祖的意义以及相关的习俗。
一、祭祖的意义祭祖是中华民族尊崇祖先的传统方式,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祭祖是对祖先的尊重和感恩。
祖先为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我们的根和源泉,因此,通过祭祖活动,我们可以表达对祖先的感激之情,感受到他们的恩德。
其次,祭祖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环节。
中华文化注重家族的延续和族谱的传承,在祭祖仪式中,人们可以了解到自己所属家族的历史渊源、成就和价值观。
通过祭祀祖先,我们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后代子孙明白自己的根和身份,并承担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祭祖活动对于人的心灵成长和修养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祭祖仪式需要人们虔诚、庄重地面对祖先,这种态度和仪式感可以锻炼人的个人修养,培养人的谦逊、感恩和自觉遵循规矩的品质。
二、祭祖的习俗祭祖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各地的习俗略有差异。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祭祖习俗:1. 扫墓祭祖:清明节和重阳节是祭祖的重要时刻,在这两个节日,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坟墓或祠堂扫墓、献花、上香,并祈福祝愿祖先安息。
2. 祭拜祖宗牌位:在家庭中,人们会设立祖宗牌位,牌位上摆放着祖先的照片或牌位,人们会在特定的日子,如祖先的生日或是传统节日,给祖先烧香、上供。
3. 家族聚会:有些家族会定期举行家族聚会,聚集家族成员共同祭祖、交流和传承家族文化。
家族聚会往往是亲情凝聚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平台。
4. 点燃纸钱:在中国许多地方,人们会在祭祀时点燃纸钱,以示对祖先的供养和尊重。
这一习俗被视为与祖先的联系和交流的方式。
5. 留白碑:有些地方祭祖时会用红墨或红纸在墓碑上留下白色的字迹,寓意后人还在继续传承祖先的事业,继续书写家族的辉煌。
6. 丰盛的祭祖餐:在祭祀过程中,人们会准备丰盛的祭祖餐,供祖先享用。
祭祖节传统的祭祀祖先仪式

祭祖节传统的祭祀祖先仪式祭祖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对祖先的敬仰和感恩之情的表达。
在这一天,家人们会举行一系列的祭祀仪式,以纪念和祈福祖先。
本文将介绍祭祖节传统的祭祀祖先仪式,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一、祭前准备祭祖节前,家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祭祀仪式的顺利进行。
首先,家人会清扫祖先的墓地或祭坛,并在墓前或祭坛上摆放鲜花、水果、糕点等供品。
此外,还会准备祭祀需要用到的香、纸钱等器具。
二、祭祀仪式在祭祖节当天,家人们会按照一定的仪式进行祭祀。
1. 点起香烛祭祖仪式开始前,家人会点起香烛,象征着对祖先的尊敬和纪念。
点燃香烛后,家人们会合十行礼,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
2. 祭拜祖先接下来,家人们会向祖先行拜礼,供奉水果、糕点、酒等物品,并敬献纸钱。
家人们会以虔诚的心情对祖先进行祈福,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3. 祭文祭语在祭拜祖先过程中,家人们会通过祭文和祭语来表达对祖先的思念和祝福。
祭文通常是一篇表达敬意和思念的文章,祭语则是对祖先的祝福和询问。
通过祭文和祭语,家人们向祖先倾诉心声,传承家族的情感和价值观。
三、文化内涵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1. 尊重祖先祭祀祖先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敬和敬畏之情。
尊重祖先不仅是对家族血脉的尊重,也是对祖先智慧、贡献和传承的敬意。
通过祭祀仪式,人们传承了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2. 家族情感祭祀祖先让家族成员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凝聚力。
每逢祭祖节,家人们齐聚一堂,共同回忆家族历史,并传承家族价值观念。
这种共同的祭祀活动增强了家族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加深了亲情和团结。
3. 后代教育祭祖节是对后代的一种教育方式。
通过参与祭祀仪式,后代了解和尊重祖先的故事,增强了家族凝聚力和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祭祀祖先不仅教会后代敬畏祖先,还能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总结祭祖节传统的祭祀祖先仪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传统。
通过祭拜祖先,人们表达了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并传承了家族的情感和价值观。
祭拜祖先祭祀祖先与缅怀先人的传统习俗

祭拜祖先祭祀祖先与缅怀先人的传统习俗祭拜祖先和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礼仪活动。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华人社群中,祭祖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信仰与传统习俗。
这一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尊重和追思,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
本文将详细介绍祭拜祖先与祭祀仪式的传统形式、意义及缅怀先人的价值。
一、祭拜祖先的传统形式祭拜祖先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的地域和民族都有各自独特的祭祀方式。
在中国,祭祀祖先的传统形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清理祭拜场所:在祭祀前,家人会清理祭拜场所,如祠堂、家庭祭坛等。
清理过程中会摆放整齐的祖先牌位、鲜花、香烛等供品,以示尊重和敬意。
2. 点燃香烛:祭拜祖先时必须点燃香烛,这是表达敬意和祈祷的一种方式。
香烛的烟火袅袅,象征着祖先的精神和灵魂。
3. 执炉献酒:家族中的长辈通常会执炉献酒,向祖先倾诉家庭的喜怒哀乐,表达对祖先的思念之情。
4. 祭拜祈祷:成员们会一起合掌鞠躬,向祖先默默地祷告,祈祷家人安宁、健康和幸福。
5. 分享食物:祭祀结束后,家族成员们通常会围坐在一起,合家欢聚,分享备好的食物,象征着祖先与子孙的团聚。
二、祭祀祖先的意义祭拜祖先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思想和情感的传承。
它代表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 尊重与孝敬:祭拜祖先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与孝敬之情,表达子孙对长辈们的感激之意。
2. 家族凝聚力:祭拜祖先的仪式有助于加强家族凝聚力,使家族成员感到归属感和家庭纽带的力量。
3. 历史传承:通过祭拜祖先的习俗,我们能够了解祖先的生活智慧、道德观念等,将这些价值观传承给后代。
4. 传统文化保护:祭拜祖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习俗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缅怀先人的价值祭拜祖先与缅怀先人紧密相连。
缅怀先人是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回忆,具有以下重要价值:1. 教育启示:缅怀先人有助于人们回顾祖先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教诲,为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传统民俗中的祭祀仪式

中国传统民俗中的祭祀仪式祭祀仪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尊重祖先、感恩天地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仪式一直是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介绍中国传统民俗中常见的祭祀仪式,包括祭拜祖先、神明等相关仪式,并探讨其意义和庆祝方式。
1. 祭拜祖先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和敬意可以追溯到古代。
每年的清明节和中秋节,人们都会举行祭祖仪式,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怀念之情。
在祭祖过程中,人们会前往祖坟或先人故居,向祖先的灵位敬献食物、酒水和鲜花,燃放纸钱以示馨香。
此外,还会祈求祖先保佑后代子孙平安健康,同时增进家族的团结和凝聚力。
2. 神明庙会除了祭祀祖先,中国传统民俗中还存在着对神明的崇拜。
庙会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的农历大年初一、初二等重要节日,人们会前往寺庙或神庙举行庙会活动。
庙会上,人们会祭拜神明,并向神明祈求福祉和保佑。
除此之外,庙会还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如杂耍、舞狮、舞龙、相声等表演艺术,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参与者。
3. 灶神祭祀在中国的传统农村社区,灶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神祇。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到二十九日,人们会举行灶神祭祀仪式,以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
在仪式中,人们会将供品摆放在厨房的灶台前,如蜜饯、糕点、水果等,还会挂上红纸等符号。
不仅如此,还会放鞭炮、点蜡烛,以及向灶神敬献酒水,以示对灶神的感恩和敬意。
4. 乡村祭祀中国传统的乡村祭祀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民俗仪式。
这些仪式通常与当地乡土信仰和农耕文化有关,以感谢神明的庇佑和保佑丰收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乡村祭祀活动之一是木偶戏,人们会在特定节日举行木偶戏演出,以祈求风调雨顺和好运。
此外,还有一些乡村民俗活动,如舞龙舞狮、踩高跷等,也被视为祭祀仪式的一部分。
总结祭祀仪式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神明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无论是祭拜祖先、庙会、灶神祭祀还是乡村祭祀,这些仪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传统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人的祭祖民俗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祭祖民俗的来源(一)灵魂信仰死亡,长久以来被认为是人的灵魂脱离肉体躯壳所致。
我国民间相信人死后有三魂六魄,当肉体被埋葬后,灵魂便被推想为到处飘荡,居无定所,十分可怜。
“死”既是一种极为不幸之事,因而联想到死去了的人,其灵魂一定会十分不满意自己的死去,尤其是那些“横死”者,会因嫉妒活人而作祟。
因此,逢年过节,祭祀亡灵,成为一种习俗。
即使是自己最亲爱的人如一旦死去,其灵魂亦被想象变成“鬼”。
而鬼者,大多被想象为极其可怕,所谓“敬鬼神而远之” ,即出于这种怕鬼、不要冒犯鬼的思想而来。
这是一种对灵魂的崇拜。
于是,活着的人便设法在某一时期或某一日子,预备饮食,供祀死者,以讨其喜悦,免遭灾害,尤其是对横死者,更需大事铺张,才能满足他们的灵魂。
至于延请僧、道超荐,那是宗教兴盛后才附加上去的。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 郑玄云:“人神曰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谄求福。
”即出于这种思想。
(二)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祖先去世后,其灵魂便失去生前的个性而变成为一种家庭的守护神,能保护家庭兴盛、五谷丰登。
当人们遇到诸如远行、订婚以及其它各种疑难问题无法解决时,都可向这位(或这些)祖宗求助。
祖先既已成了一家护佑之神,家人对其崇拜慕念备至,祭祖之风便自然而生。
凡父之父以上皆称祖,所谓祭祖,亦即祭父之父以上者。
广而言之,祭祖指祭祀一切已死之亲人。
我国民间每逢祭祖时节,实际上不单祭祀父之父及更上之祖先,亦同时祭祀已亡之父或母、配偶或子女,甚至兄弟姊妹、伯叔婶侄以及他们的配偶在内。
祭祖是中国家庭祭祀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按照民间的传统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被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们必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福佑。
(三)孝文化如果说,灵魂信仰和祖先崇拜最早是完全出于民间信仰,更多地带有原始宗教的印痕,那么,中国人的祭祖民俗还根源于后来儒家所倡导的孝文化。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 《孝经》云:“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 《礼记》曰:“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不忘亲也。
” 儒家经典中阐述孝道终于祭祀之事非常之多,便是基于爱慕祖先的民间信仰而来。
人寿有时而尽,人生苦短,成人不易,不及反哺,先人已逝,“子欲孝而亲不在,”唯有将伤痛和怀念寄托于祭祀之事,“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在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下,佛、道二教也做出了相应的倡导。
道教定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作为亡灵来日,从而进行敬鬼、请鬼等法事活动。
中国佛教徒造了《盂兰盆经》、《孝子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要求信徒们每逢农历七月十五日(或其它与死者有关之日)供养僧尼,诵读这些经典,为死者超度,将此视为最孝顺的祭祖。
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
” 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 ,但我们却相信地下的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二、祭祖地点(一)家庙从前中国人的家庭都供有神主牌位,供后人祭祀祈福。
有的人以牌位为一种祖先之灵存在的象征,也有的人崇信祖先的灵魂就在这块木头之中。
因此,每逢火灾、水灾或逃难时,别的贵重物品可丢弃,神主牌位却必须得到保护或随身携带。
(二)祠堂祠堂是旧时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
中国祠堂可能始建于周朝,但是族谱中记录祠堂则是明代才有的事。
祠堂在明清时,“不但是家族的聚会之所,也是乡治的重地,对敦睦亲族、安定地方有着很大的功能,所以大家望族修纂的族谱中都兼收宇祠一章,并刊载版图,描绘实状,有时也记录有关祠产、义田、义庄、义学等等的事。
”(三)祖坟古时称墓之封土成丘者为坟,平者为墓,对称有别,合称相通。
后指埋葬死人的穴和上面的坟头,常特指祖坟。
三、祭祖时间春节,年三十或者初一,上坟祭扫祖先。
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一回中,牛老死后不久就是除夕,亲家卜老“先送了几斤炭,叫牛浦(牛老孙子)在房里生起火来,又送了一桌酒菜,叫他除夕在房里立起牌位来祭奠老爹。
新年初一日,叫他到坟上烧纸钱去。
又说道:‘你到坟上去向老爹说,我年纪老了,这天气冷,我不能亲自来替亲家拜年。
’说着又哭了。
牛浦应诺了去。
” 现在湖南株洲攸县地区仍然保留这种风俗,年三十这一天,家中去几个男丁到祖坟处清除杂草,培好土,使祖坟周围整洁,便于年初一全家或全家族的人来祭扫。
清明节,上坟祭扫祖先。
唐代杜牧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代沈复《浮生六记·浪游记快》:“清明日先生春祭扫墓,挈余同游。
”冰心《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寒食节,上坟祭扫祖先。
《唐会要·卷八十二·休假》明确记载:“(开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大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已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
至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准元日节,前后各给三天。
”唐代张籍《北邙行》有云:“寒食家家送纸钱。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历史上,寒食清明两节相近,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七月半,旧俗于此时设祭接引祖先归家享祭,祭祖时间的长短,各地风俗不同,有的地方从初一到十五,有的地方是初十到十五,有的地方仅是十三这一日,有的则是十四日,还有的是十五这一日。
现在湖南攸县仍然保持着隆重的接祖习俗,初十下午子孙沐浴更衣、焚香接祖,从十一到十五每日中午上供正餐,用新鲜鸡鸭鱼肉,备酒水,下午供果品,备茶水,十五日下午送祖,所供果品相较于前四日要尤为丰盛,意为打发祖宗的礼品。
七月半时,各地佛寺道观亦有隆重法事,许多人将祖宗寄名在此,闻经听法,享受香火,佛教称为“盂兰盆会”,道教称“中元节”。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终制》曰:“若报罔极之德,霜露之悲,有时斋供,及七月半盂兰盆,望于汝也。
”可见这种民俗由来已久。
鲁迅先生曾在他的《朝花夕拾·琐记》中提到:“每年七月十五,总请一群和尚到雨天操场来放焰口。
”今湖南湘潭云居庵里就有七月半法事,从七月初一到十五日下午,其中十三日晚上还有从南岳请来的大法师主持放焰口大会,而寄名在庵里闻经听法享受香火的人家先祖亦数以千计。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矐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
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季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
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春场》:“十月一日,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
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
新丧,白纸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
”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送寒衣》:“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扫墓,如中元仪。
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后来,有的地方“烧寒衣”的习俗有了一些变迁,称之为“烧包袱”,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包袱”。
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在人们的俗信里,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忌日,祖先逝去的日子,因禁忌饮酒、作乐等事,故称。
《礼记·祭义》:“君子有终身之丧,忌日之谓也。
”郑玄注:“忌日,亲亡之日。
”鲁迅《准风月谈·礼》:“事亲当然要尽孝,但殁后的办法,则已归入祭礼中,各有仪,就是现在的拜忌日,做阴寿之类。
”诞辰日,即生日,多用于所尊敬的人。
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在另外一些日子里举行祭祖活动。
如福建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
从先秦起,腊八节也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特殊日子(佛教徒称之为“佛成道节”)。
四、祭祖方式上香。
以祭奠为主的所有仪式都点香,香有净化的功能。
香烟,本指焚香所生的烟,因为子孙祭祀祖先时上香,后借指子嗣。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中,王员外闷闷地对妻子说:“你想我辛勤半世,挣了这些家私,却又不曾生得个儿子,传授与他,接绍香烟。
就是两个女儿,纵养他一百来岁,终是别人家媳妇,与我毫没相干。
”巴金《春》十:“我要把喜儿收房,将来她生下儿子,接续我的香烟,这也是对得起祖宗的事情。
”点香灯。
通常用琉璃缸盛香油燃点,设于祖先灵前,也叫点长明灯。
《南史·顾宪之传》:“临终,为制敕其子曰:‘不须常施灵筵,可只设香灯,使致哀者有凭耳。
’”上供品。
以瓜果、酒食等物品供于祖先灵前。
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第十七章:“清明前三天,汤河流域的庄稼人,就开始上坟了。
庄稼人们洗了手,提着竹篮,带着供品,香和纸。
”烧冥纸。
《汉书·张汤传》:“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
”注:“瘗,埋钱于园陵以送死也。
”《唐书·王玙传》:“汉以来丧葬者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至是瑀乃用之。
”《爱日斋丛钞》:“丧葬之焚纸钱,起于汉之瘗钱也。
”由上可见,汉代已给死者坟墓中埋钱,至唐则盛行给死者烧纸钱。
五、祭祖的民俗禁忌祭祖既然是极其隆重严肃的大事,举行祭祖仪式时中国人极为虔诚,怀着对祖灵的崇拜、敬畏和祈求,人们一丝不苟地对待仪式的每一个环节,从开始祭祀的时辰、具体的祭祀地点到主持祭祀者和参与祭祀者都有严格要求,从求吉避凶的心理出发,祭祖时有诸多民俗禁忌,如饮食禁忌、娱乐禁忌等,诸禁忌中,尤以女性禁忌为最。
《孝经》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传宗接代是中国人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
祭祀祖先必须由男丁主持,许多地方女性不得参与,寡妇尤为不可。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写到再次守寡的祥林嫂被视为“不洁之人”,受到鲁四老爷呵斥,禁止她去碰触祭祀祖先的器具。
现在,女性获得了和男子同等的地位,作为家庭成员,女性和男性一样可以参与祭祖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