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人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人喜欢大声说话的缘由

浅谈中国人喜欢大声说话的缘由



传统教育的影响
另外在 中尉 ,人们习惯把一个人说话的声音大小与能 力的大小联 系在一起 。不难发现 , 一些原先比较“ 文静” 的知识分子 , 了 一官半 职
存『 f I 国式 的学 校教育 c 1 1 , 老师是绝对权威 . 孩子们 只需要 服从 如 果一 个孩子从小就 一个不被 尊重的教 育环境 『 f 1 长大,长大后很少仃 蘑他人和为别人考虑的习惯 。 而且从幼 儿同起 . 老师们都是在不停地 鼓励孩子们大声 、 再大点声 来回答 问题 , 结 果我们从 小就学 会了用 大声 表现我仃 J 的f { 信 , 在 巾同人看来 . 在低声与 高声之间 . 更多地崇尚高声。 人们习惯把高声 与“ 内 : 率” “ 有 力量” “ 底气足” “ 热情” “ 好客” 联系起来
四、 结 语
综上所述 , 可以看 } J J 中国人喜欢 大声说话的原 是 多样 的. 受 传统 教育 、 周 嗣环境 、 社会风气等各种 因素的影响而形 成的 同时通过这些 因素 可以发现 ,对于中闭人 F 1 身而 ^ ‘ .大声 说话 _ 片 不是一种 不好 的行 为 对于越来越向同际发展的中国 占. 应 该做到遵守各 疗的规则和习 惯, 在与 外国人交流时应该尊重刈 ‘ 方感受 , 卡 ¨ 互学 习相 , 发展 大声说 话. 是源于对他人关心的缺乏 时代 进 步, 嘲人 也应该 时俱进, 学 会 尊重他人 、 尊重 已, 根据场合适 当选择说话 方式 、
【 作者 单位 : 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日语系 】
市场经济 的政 策法律法规 要了然 r 胸, 深入基层 , 了解群众诉求 , 思民 之所想 、 急 民之所急 , 时俱 进, 不断学习 , 以科学 的理论武装 自己 , 利 学合理运用思想政 治理论 解决群 众的问题和困难,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 r { 身素质 . 提 高适应礼 会经济 发媵形势 的能力 ,提高思想政 治工作 质

浅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浅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

浅谈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中文摘要: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决定了中国人的交际方式,大河文明孕育下的中国人际关系也正在为适合中国自身需求和时代发展而无声无息地变化,可无论再复杂的人际关系仍旧是建立在以儒家传统为核心的文化上。

关键词:人际关系传统文化时代发展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拉关系走后门”,“凭关系办事”、“跟上头有关系就好”,“这是我们的关系户”、“找一点关系”等等,对我们中国人是再熟悉不过了。

中国人很注重人际关系。

很多外国人在刚来中国时,对于中国人的一些传统交际方式不能适应,比如见面时的过于谦卑,碍于面子的谈吐,客气的礼节……这些对于在海洋文明抚育下的西方人来说,总是不自在的,可这些都是传统的中国人交际方式,在面对不同的场合中国人甚至可能有多样截然相反的态度,因此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具有多重性和复杂性。

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会主要由人情、人伦和人缘三大部分组成。

人情是中国传统社会强调家族主义的直接体现,中国人喜欢挂在嘴边的就是“欠人情”一次,人情为何物?说白了就是一种行为,中国人喜欢合,因此在平常办事中,少不了依赖别人,作为一种社会交换的维持方式—人情,也作为一种媒介传递双方的感情和利益。

其二,人伦,就是伦理道德,这人际规范或人际秩序源于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对人情的规定,其外在形式是礼,而内在心理是仁①。

这种将人伦溶于人情之中的做法对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三,人缘,中国人在偶遇时经常会说“啊,这就是缘分啊”,缘,是中国人对于一些巧合偶遇心灵的解释,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一家一户,男耕女织,在自然和社会力量面前普遍感到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故而形成了很强的宿命观念,这一点对于传统人际关系也产生了很大影响,佛教思想的传入,人们也开始用“因缘果报”解释人际交往中的巧合。

影响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因素我个人认为有以下这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一种思维方式。

梁启超认为:中国人崇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法、重阶级、重经验、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②。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

浅谈中国人“从众”心理“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

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

zhlzw.com中华勵志网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而且认为和做完后,没有任何别扭、不舒服或者负罪感。

也许可能是因为历史、文化或者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吧,相比之下,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好像更强一些。

其实,以前很多人批评的“围观”、“看热闹”、“不管是否需要,都要去商场进行热门商品的抢购”等等,都是这种从众心理直接或者间接的反映。

事实上,从众与否其实就是群体与个体的心态处理问题,这里没有对与错之分,只是随着环境不同的不同反应而已。

本文没有打算从进行批判或者褒扬从众的角度分析,而是结合当前的社会形态和现状进行几个方面的刨析和思考。

1、从众带来的个性消失。

个性这个东西在中国历来就是被棒打的,尤其是那个年代,我们的父辈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向学习好的同学学习,要争当“三好学生”,一旦我们有一点“不务正业”,搞个航模或者学习个特长,都被立刻纠正或者叫停,因为那个时候大众的评判标准就是学习好才是好学生,其他一概不管;但是当进入新世纪年以后,现在的家长都开始重视特长了,因为大家都在学,而且大有不学就落伍的感觉,于是乎也不管孩子是否适合或者有天赋,什么英语、足球、跆拳道、围棋......,什么都学,有的孩子甚至在一年内学了6种特长,业余时间被剥夺不说,连正规的文化课都没学好,结果想弄些个性,却什么也不精。

这就是这种从众的心理,造成的个性消失,不仅过去发挥作用,现在也在发生作用,估计以后也逃脱不了。

2、从众的心理在群体高度一致性的基础上使个人获得了匿名感,因此个人做事会无所顾忌。

这种情况通常会发生在做一些违背原则的事情时出现。

过马路红灯亮时,本来还打算遵守交通规则等绿灯亮时走呢,但是发现闯红灯的人越来越多,于是便有了大家都闯,自己一个人也没什么大事的想法,也就无所顾忌了;大家都在好好的排队买火车票,突然有两个人不自觉的在加塞,当时估计还很气愤内心谴责那两个人呢,但是发现第三个、第四个也加塞了,到第五个时终于绷不住了,也无所顾忌的加入到加塞的行列;还有很多像随地吐痰、贪小便宜、不遵守公共规则等很多现象,都是这种从众的行为,导致很多不文明成为了一种屡禁不止和社会现象。

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浅谈中国人的信仰

1、批判精神的养成
具备怀疑精神 坚持科学精神
确立批判精神
# 怀疑和信仰作为人的两种生存状态,二者 常常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 适度怀疑是信仰升华的一个必经环节。
# 只有具备了科学的怀疑精神、批判精神和 批判能力,人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 理解。因而我们说,崇高信仰必须建立在科 学的精神基础上。 # 有怀疑没有批判,崇高信仰的构建还是虎 头蛇尾。批判精神体现着人的精神信仰的高 低。
信仰
制作人:王凤妮
现场调查
1.你有信仰吗? 2. 你信仰什么?
3. 为什么没信仰,是否需要信仰?
浅谈 中国人的 信仰
信仰:人类特有的精神心理 现象,
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循,
统摄、指导其它一切意识形式的 最高的意识形式。
信仰的含义
一,信仰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和心理满足。 二,信仰是一种终极价值的追求。
外在化、简单化
世界其他有宗教的民族,无不把神人关系看 作比人伦关系更重要,然而在中国,把神视 作一般人,以人与人交往的态度对待神。汉 民族在观念上没有把宗教置于支配万物的位 置上,其宗教行为也因而表现出洒脱不恭的 特点,用一种外在化、简单化的方式表示对 神的虔敬。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是其最典型的 写照。
没有固定的单一的崇拜对象,见山拜山,见 水拜水,见庙拜庙。
二、华夏民族宗教信仰之特点
作为华夏民族主体的汉民族没有统一的宗教 信仰,其宗教信仰的教义是“天人合一”其 特点非常鲜明。
一,汉民族不仅在神祗认同上具有随意性的特点, 而且在实际的宗教活动中也表现出散漫的倾向。
二,汉民族的宗教信仰具有功利性、契约性的特 征。 三,汉民族的宗教行为具有外在化、简单化的倾 向。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浅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目标上,中国人希望达到和谐;从认知和过程来看,中国人看问题从整体去把握;从行为表现上看,中国人处理问题采取折中方法。

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也应包含三个维度:矛盾观念,中国人的思维承认矛盾观念;认知变化,从认知取向看,中国人承认变化;行为变化,中国人认为人的行为也会发生变化。

中国人喜欢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承认变化,容纳矛盾观念,处理人际关系时追求和谐,处理问题时采取折衷方法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形成与几千年特有的文化密不可分。

任何一种文化类型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个民族的文化基本精神,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中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观念。

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特征,它可以被称作中国古代的人文主义。

它的产生,超越宗教的情感与功能,与中国历史的演进同步。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实际是专制与反专制的历史。

政治上的统治是专制的。

各种内讧、动乱、战争,起因在于推翻一种专制,但不管成功与否,目的仍然还是建立另一种专制,以至一直延续着绵绵古国的超稳形态。

政治既内涵于文化,政治又高居文化之上,它驾御着文化老车,使之循规蹈矩地沿其旧辙。

专制政治须“忠君”,治下文化便少不了“一言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当成必然逻辑。

后来,经无数打压、围剿、杀戮,如火如荼如血,“异端”近乎赶尽杀绝,中国人“崇圣的既定路径思维终成了主脉。

中国人崇圣、狭私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极深层次的社会现象,是一种系统性的客观存在,它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得到大面积的改观,国人的思维方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中国人希望实现人人和谐,天下大同。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思维方式,这为现代学者提供了深入了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路径。

在古代书籍中,也有类似的概述:“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西方观念更倾向于绝对独立思考。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浅谈当代中国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对于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2、可提高国人道德水准,提高个人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对于治国理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5、对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不仅仅是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先进文化,不仅仅是时尚文化;也不仅仅是自然国学,不仅仅是生命国学,不仅仅是家庭国学,不仅仅是公益国学;国学更是一种起源于原始太初而传承于历史现实的活着的正在继续的中正文明、和谐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高度总结,是中华母亲的乳汁,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是中国人信仰的天空和大地。

浅谈中国人的境外国际形象

浅谈中国人的境外国际形象

接下来就是负面的了
老外认为中国人都被政府洗脑了,都是 民族主义者,现在不少西方人觉得中国很 快会侵略,甚至有种说法是,圣经里的世界 末日大决战里的魔王:“King of the East", 就是指中国。
中国产品质量差
中国环境污染严重

中国的经济数据都是假的。很多大楼甚 至城市都是空的,没人住。 中国经济即将崩溃。(很多老外信这个 信得跟我们当年坚信帝国主义一定会灭亡 一样执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孟建教授说,一 个排名有争议、有质疑都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很 重视国际形象,但是国际形象到底是什么样的状 况,我们一直缺乏数据来说话,只是一个主观的 想象。这是我们第一次通过外国人的视角来看中 国城市的国际形象,不可能尽善尽美,最主要的 是不要以国内的眼光来看这个排行榜,西方跟东 方观念的差异也在这里得到了体现。现在很多城 市都在搞形象工程、形象战略,这个调查为我们 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城市国际化该如何做。 而且,排在前面不表示这个城市的国际化就最佳 了。
• 其实随着中国实力越来越强,人民越来越 自信,真的不应该太在意别国对你的看法, 那些都是弱国弱者才会在意的东西,中国 现在国家实力发展太快,不但老外,连很 多中国人自己都还没适应中国国力的巨大 变化(其实从工业能力看,中国现在早就是 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了)。
• 但说到底,老外对国人的负面印象大都源 自于国人的素质不高,纵使我国留有孔子 一干等人传下来的良好美德。 所以,教育才是最为可行的办法。
国内都爱说广东福建那边人啥都 吃,而海外绝大部分中国移民都是广 东福建那边的,所以自然在老外嘴里, 就变成了华人什么都吃了。
来谈谈正面的
老外觉得中国人学习成绩都很 好,特别是数学成绩好,这不用说了, 国内基础教育水平世界领先,成绩 好更强化了他们心中中国人智商高 的成见。 而且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文 化灿烂,是东方文明的主导。

浅谈中国人信仰缺失问题

浅谈中国人信仰缺失问题
浅谈中国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信仰缺失问题
今天在某军事论坛上看到有印度阿三说我们中国人缺失信仰,而印度则信仰繁多教
派林立。不仅是印度人也这样认为很多外国人都是这样认为的,而且很多国人也都是
这样认为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我不这么认为,我们中国人是有信仰的,那么我们的信仰又是什么了?我们的信仰
就是我们人本身,人类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种族,而中华民族则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名族
信的民族。
略着民国的那些官员除了求神拜佛就是希望国联调停,但是最后我们都知道那是无用
功的。
在经过了八国联军和抗日战争以后中国国人明白了,求神拜佛和别人的帮组都是靠
不住的,只有自身强大才能不惧怕一切挑战。所以我们信仰自己,相信经过自己的努
力,中华民族团结一致没有什么是战胜不了的。
人定胜天,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我们要相信自己,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也是自
与其去信仰那些虚无缥缈的神魔,还不如信仰人类自己,所谓人定胜天。
我们一开始也是信仰神仙之流的,而且也有道教佛教等诸多教派,那为什么现在我
们不信这些了了?这是由原因的。
在清末外国势力侵略我国的时候,清末的那些官员除了享受以后就是求神拜佛,但
是最后都没用,我么国家就此陷入了水深火热中。而到了民国抗日时期,面对日本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的民族性:浅谈中国人
中国有种说法,“千古中国,万种民性”。

拥有数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既有共性,又有地域差异,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国民性。

统一和多样正是中国民族性的两个方面。

1987年10月?熏人类学家费孝通代表中国接受美国学者的采访时曾坦白地说:“我要努力去了解中国,为的是想解决中国的问题。

但是直到现在,我尚未真正认识清楚显示于中国社会之中的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和形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的中国精神实质。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五千年文明古国”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

然而,中国人往往不大深究自身是什么样子,不大想自己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很少有人像日本人那样去研究和理解自身的民族性,但近代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掀起了三场反省和改造自身民族性的热潮。

第一次是19世纪末到20
世纪初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学者对中国民族性弱点的解剖;第二次是五四运动对中国民族性的批判;第三次是80年代文化反思热对中国人自身的全面反省。

关于中国人民族性的著作共有500余本。

先来看一下中国人自己解剖的民族性。

被称为“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在1890年到1924年通过各种论文和演讲对中国人的民族性做了如下概括:
(1)没有排外意识
(2)勤劳、和平、守法
(3)守旧法,无变通
(4)崇拜鬼神
(5)犹豫不决
(6)知识水平低
(7)缺乏主人翁意识
(8)像一盘散沙
(9)夜郎自大
(10)停滞不前
(11)不崇尚自由
(12)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智慧
(13)家族主义和宗教主义
(14)世界主义
(15)重视道德
(16)民权主义
(17)极端主义
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在1904年出版的《饮冰室文集》中,对中国人的民族性进行了如下概括:
(1)缺乏独立、自由思想
(2)奴性、为我
(3)缺乏公共道德观念
(4)愚昧、胆怯、欺骗
(5)武断、虚伪、不行动
学者康白情于1919年在《论中国之民族气质》一文中以东西南北地域为别对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如下概括:
(1)自高自大,自满自足
(2)畏惧困难,喜欢享受
(3)富有创造性和模仿能力
(4)崇尚平凡而不崇尚奇特
(5)事主实行,弃绝空谈,唯乏恒久之毅力
(6)厚古薄今,墨守成规
(7)富“个体”之独立性,而乏“群体”之独立性
(8)消极忍让,缺乏积极抵抗精神
(9)好刺探他人隐私而坚守个人秘密
(10)恩怨分明,有报恩意识
(11)体质强健,潜力甚大
20世纪最有名的文豪鲁迅从8个角度概括了民族性:
(1)自高自大
(2)看重面子
(3)懒惰
(4)协调
(5)破坏欲
(6)目光短浅
(7)奴性
(8)胆小、自私
~~~~~~~~~~~~~~~~~
中国人的性格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笔者对传统中国人性格的简单概括,欢迎批评指正。

最能体现传统中国人性格的莫过于一个“中”字。

中国人喜欢采取折中的方式处理问题,原因同时表现为:
1、怕得罪人;
2、遇事总留有退路;
3、中医向来讲究阴阳调和,严防阴阳任何一方的极盛极衰;
4、中国人崇尚和平,同情弱者,反对极权、霸权,有正义感,以仲裁者或和事老自居;
5、中国艺术,如建筑、绘画等很讲究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以对称为美;
6、中国人也以自我为中心,以保全自己和宣扬自己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7、基于上一条,中国人一般不会轻易采纳别人的意见,所谓“文人相轻,自古而然”,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虚心好学,因为我们同样要力避“狂妄至极”;
8、中国人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昌盛和先进的国家,稳居世界中央,中国之名或许来源于此;
9、中国人的中也表现为当看客,,“隔岸观火”,这一点鲁迅先生早已给我们指出来了,“坐山观虎斗”,“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是别有用心的看客;
现代中国人的性格虽然仍保留了大量儒家的影响和痕迹,但已大大削减。

随着中国近一两百年来的不断开放,“西学东渐”,以及中国不断受到世人的关注,中国人的国民性格越来越与世界其他民族的性格趋同。

主要表现是,热爱学习、讲求高效、开放、活跃,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