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进修班抗栓药物作用靶点-PPT文档资料
药物作用靶点(课堂PPT)

17
2. 上市药物靶点的类别
• 生物化学分类: 上市小分子和生化药靶点, 50%以上属4 个关键生化类别: G-蛋白偶联受体(26.8%),核受体(13%),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7.9%)及电 压门控离子通道(5.5%) 。其他包括青霉素结合蛋白,髓过氧化酶,神经递 质,DNA拓扑异构酶,纤维结合蛋白,细胞色素P450等。
试剂特异结合并产生临床疗效的分子结构。不包括药理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工 具以及相关技术。得出的结论:目前的分子药物靶点数目为218个。 • Overington 等(2006)提出有价值的评估: 药物数量减至1357种。所有药物通 过324个靶标起作用,其中266个为人类基因衍生的,其余为病原体靶标。 • 小分子药物作用于248种蛋白,其中207个靶标由人体基因组编码;口服小分子 药物靶标227个,其中186个为人类基因靶标。
14
药物研发需要生物学,化学,电脑 物理,仪器分析等多个领域合作
15
五. 靶点药物开发概况
• 现代药物开发是基于特定靶寻找先导化合物,进而筛选候选药物的过程。 • 人类基因组研究结果预测: 有600种小分子靶点,1800多蛋白质靶点,及
2100种基因治疗和siRNA治疗靶点。 • 失败教训: 近20年对高选择性靶点的集中研发,候选新药经临床试验后
ad靶向治疗药物38葡萄糖苷酶小肠内水解糖苷键生成单糖葡萄糖激酶gk醛糖还原酶ar二肽肽激酶dpp蛋白激酶cpkc蛋白酪氨酸激酶ptk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tp一氧化氮合酶nos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肉碱酯酰转移酶cpt糖代谢酶蛋白磷酸化酶39天然靶点药物研究模式已知确立大量提取物的筛选几百种可组合活性比较找出作用强的几中细胞组织动物实验可委托临床试验酶活性测定40天然药物提取分离与制备提取分离新方法
抗凝的药物ppt课件

X IIa V
Xa Xa Va Ca2+
Ca2+
凝血酶原(II)
PF3(磷脂)
XIII
凝血酶(IIa)
XIIIa
纤维蛋白原(I)
可溶性纤维蛋白
稳固性纤维蛋白
参加因子: VIII、IX、XI、XII
V、X、 II、I Ca2+、PF3
III、VII
5
各种凝血因子的生理作用及病理表现
凝血 因子
同义名称
[内源性途径]
正常凝血过程(瀑布学说)
[外源性途径]
胶原等带负电荷表面
组织损伤释放
HMWK K
HMWK PK
XII
XIIa
IIa
XI
XIa
K
组织因子(III)
Ca2+
IX
IXa
VIIa IIa、IXVaII
IIa Ca2+
XIIa、K
VIII
VIIIa
III
Plt------------------ PF3
血液与粗糙表面接触后被激活,从而在钙离子及血 缺乏时凝血时间延长 小板第3因子作用下与某些血浆凝血因子(Ⅺ、Ⅸ、 Ⅷ、Ⅹ、Ⅴ)作用形成内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
促进纤维蛋白原的聚合,参与纤维蛋白凝块的形成
小结一
1、凝血因子是参与血液凝固过程的各种生化物质的总 称。
2、凝血因子分为主要凝血因子与凝血辅因子两大类。
参与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缺乏时引起类血友病甲(副血友 病)
因子Ⅴ转变过程的中间产物,作用同因子Ⅴ
参与外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缺乏时引起类血友病乙
参与内源性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同上
抗凝药物的应用 ppt课件

PPT课件
2
梗塞等血栓性疾病的作用。心肌梗塞,脑梗塞 的发生多因动脉内血栓形成,堵塞血管,导 致心肌、脑组织缺血、缺氧和坏死。
血栓形成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 暴露了内皮下胶原组织,在炎症细胞产生的 趋化,粘附以及细胞因子作用下,血小板粘 附在破裂处,粘附后血小板活化,释放血栓 素A2(TXA2),二磷酸腺苷(ADP),凝 血酶等,使血小板聚集,并和凝血瀑布终产 物,纤维蛋白交联最终导致血栓形成,简单 说血栓形成过程是血小板粘附
TXA2和ADP是血小板活化的重要因素,阿
PPT课件
4
司匹林通过减少TXA2的产生,氢氯吡格雷通 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
替罗非斑作用于血小板聚集的最后通路, 通过抑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的结合,抑制血 小板聚集。西洛他唑是喹啉类衍生物,通过 抑制细胞磷酸二酯酶,减少血小板内环核昔 酸含量,抑制血小板聚集。
PPT课件
13
不良反应:1、胃肠道不适,如消化不良,胃
肠道和腹部疼痛,罕见胃肠道炎症,胃十二 指肠溃疡。非常罕见的可能出现胃肠道出血 和穿孔。2、由于阿司匹林对血小板的抑制作 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也有极 罕见出血的报道:如胃肠道出血,脑出血, 可能威胁生命,出血后可能导致贫血/缺铁性 贫血,伴有虚弱、苍白、低血压。3、过敏反 应:包括哮喘症状,轻度至中度的皮肤反应。
心脑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指对于从未发生 过栓塞性血管事件的人群,采取各种措施预 防首次血管事件的发生;二级预防指对于已
PPT课件
5
经发生血栓栓塞性事件的人群,采用相关措施 预防再次发生。
PPT课件
6
氢氯吡格雷(波立维)
应用: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剂,系通过直
接抑制二磷酸腺苷与其受体结合以及继发ADP介导 的糖蛋白Gpllb/llla复合物活化而起作 用。适应症:1、适用于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患 者,或确诊的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患者。2、急性冠 脉综合征的患者,包括不稳定心绞痛或非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置入支架术的患者,用于 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阿司匹林联合,可 合并在溶栓治疗中使用。
药物作用靶点

• 1.研发经费不足。全国药物研发总投入少于美国的辉瑞公司。 • 2.技术水平有限,研发团队建设不力。药物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行业。
没有几个企业真正投入技术力量研发新药,无研发部门或研发部门转行。 国外药企研发人员占从业员30%,我国不到4%,且大多从事技术型改造。 • 3.主流研发机构与药企合作不成熟。研究机构重文章,企业重市场。 • 4. 宏观政策影响大,缺乏总体规划,高税收和逐年降价使企业濒临停产。 • 5. 知识产权问题日益突出。外国药企纷纷加大在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 在国外上市的新药中几乎不可能有新药供国内药企仿制。美国、日本、 欧盟批准的新药在化合物专利、制备工艺专利、适应症专利、用法用量 专利都获得相应的保护。
误区三,传统的新药研发途径过时了。
传统新药研发途径包括: 经验积累、偶然机遇、药物普筛、综合筛选、天然物提 取、定向合成、代谢与药理研究、毒副作用、老药新用等。 现在新药研发的团队都想“一口气吃个胖娃娃”、“跨越发展”,不符合发展规 律。 很多研究人员都没有“蹲下去找靶点调研。
我国药物创新和研发存在的问题
mRNA 和核酶抑制及计算机模拟基因产物结构和功能分析,确认药物靶点.
2. 以蛋白质组学为基础发现药物靶标
人体内可能的药靶约3000~15000个,目前发现的 不到500个,多数药靶是蛋白质,如酶、受体、激素。
1) 差异蛋白质: 差异蛋白组学法比较疾病和正常状态蛋白表达差异,找可能药靶. • 常用技术: 蛋白质芯片,二维凝胶电泳,同位素亲和标签,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
2) 计算机模拟: 以药物为探针,计算机模拟药物与蛋白质三维结构及其相 互作用,找出能与其特定结合的蛋白或潜在药靶。
3) 药物作用前后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改变,找出可能的药靶。
2024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抗栓治疗ppt课件

房颤合并冠心病的抗栓治疗ppt课件contents •房颤与冠心病概述•抗栓治疗原则与策略•常用抗栓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随访监测与效果评价•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目录房颤与冠心病概述房颤定义及分类房颤定义房颤分类根据发作频率和持续时间,房颤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
心肌缺血与缺氧当冠状动脉供血与心肌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状动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病因。
心肌坏死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即发生心肌梗死。
冠心病发病机制两者合并时临床表现与风险临床表现风险增加诊断方法及评估指标诊断方法房颤可通过心电图进行诊断,冠心病可通过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心肌核素显像等方法进行诊断。
评估指标房颤的评估指标包括心室率、心脏节律、心功能等;冠心病的评估指标包括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心肌缺血范围、心肌损伤程度等。
同时,还需要评估患者的整体心血管风险,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
抗栓治疗原则与策略预防血栓形成缓解症状改善预后030201抗栓治疗目标设定药物选择原则及注意事项药物选择原则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手段介绍射频消融术心脏起搏器植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选择合适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定期随访调整治疗方案常用抗栓药物及其作用机制华法林类药物特点及应用指南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K拮抗剂,通过抑制维生素K在肝脏细胞内合成凝血因子Ⅱ、Ⅶ、Ⅸ、Ⅹ,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华法林在房颤合并冠心病抗栓治疗中应用广泛,但需注意其起效慢、治疗窗窄、易受食物和药物影响等特点。
应用华法林时,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将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3.0之间,以确保抗凝效果并减少出血风险。
泛血管疾病抗栓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PPT课件

04 特殊人群抗栓治疗考虑
老年人抗栓治疗
老年人是泛血管疾病 的高发人群,抗栓治 疗需考虑年龄相关的 生理变化。
对于高龄老人,抗栓 治疗应更加谨慎,选 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
应评估老年人的出血 风险、肝肾功能及药 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妊娠期女性抗栓治疗
01
妊娠期女性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抗栓治疗需权衡母 婴安全。
02 抗栓治疗原则与方法
抗血小板治疗
抑制血小板聚集
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等,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功 能,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 抗血小板药物,同时注意药物的使用 时机和剂量调整。
适应症与禁忌症
抗血小板治疗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性 疾病、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等,但需注 意禁忌症,如活动性出血、血小板减 少症等。
过敏反应
部分患者对抗栓药物成分 过敏,可出现皮疹、瘙痒 等过敏反应。
肝肾功能损害
长期大量使用抗栓药物可 能对肝肾功能造成损害, 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指标 。
监测指标和方法
凝血功能监测
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等指标,评估凝血功能 状态。
血小板计数监测
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了解血 小板数量变化及功能状态。
静脉血栓栓塞症抗栓治疗
急性期治疗
对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需要使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利伐沙班等来防 止血栓进一步扩展和肺栓塞的发生。同时,可以考虑使用溶栓药物来加速血栓 的溶解。
慢性期治疗
在慢性期,患者仍需要继续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复发。同时,可以通过 穿戴医用弹力袜、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等方式来改善症状和促进康复。
常见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幻灯片全文

偶联物的种类
化疗药物 放射性核素 毒素
➢ 单克隆抗体及其偶联技术
以单抗介导的靶向性抗肿瘤药物正成为 肿瘤生物治疗产业化开发的热点。1997 年美国上市的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为重组嵌合抗CD20单克隆抗体,用于治 疗淋巴瘤,标志着单抗已进入临床应用 阶段。
单克隆抗体的性质
SGN31 •抗CD4单抗 Zanolimumab
各种靶向治疗药物在中国的上市时间
希罗达
格列卫
Xeloda
Glivec
美罗华
赫赛汀
MabThera
Herceptin
特罗凯
易瑞沙 爱必妥 Tarceva Iressa Erbitux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Avastin 恩度 Endostatin
TARGETS AND INHIBITORS
Targeting Dysregulated Pathways With Novel Agents
Anti-HER1 /2 MAbs
Farnesyl-transferase inhibitors
Tumor-activated chemotherapy
Ras signaling
Vatalanib Sunitinib
Phase III
VEGF TRAP
Cetuximab
HKI-272
Tarceva Gefitinib
Imatinib
Approved Vandetanib
Avastin
Motesanib
Sorafenib
PF-3512676
Talabostat
2023年版《中国急性血栓性疾病抗栓治疗共识》解读PPT课件

本次共识更新亮点回顾
强化个体化治疗理念
针对不同患者类型,提供更具体、细致的抗栓治疗方案建议,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拓展新型抗栓药物应用范围
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将新型抗栓药物纳入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重视抗栓治疗长期管理
强调抗栓治疗过程中的长期管理,包括定期随访、评估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以确保患者 获得持续、有效的治疗。
优化抗栓治疗方案
结合临床实践,不断优化抗栓治疗方案, 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出血等并发症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血管内治疗
包括球囊扩张成形术、 支架置入术等,用于治 疗外周动脉和静脉血栓 。
超声溶栓
利用超声波的空化效应 和机械效应促进血栓溶 解,具有无创、操作简 便等优点。
激光溶栓
利用激光能量照射血栓 ,使其分解并清除,适 用于浅表静脉血栓的治 疗。
06 特殊人群抗栓治疗管理建 议
老年患者抗栓治疗策略调整
联合用药方案推荐
1 2
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
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心房颤动等高危患者, 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
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
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等患者,可 溶解血栓,改善血液循环。
3
抗凝药物+溶栓药物
适用于深静脉血栓、肺栓塞等疾病,可提高治疗 效果,降低复发率。
05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01
随着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改变,急性血栓性疾病发
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抗栓治疗重要性
02 急性血栓性疾病的抗栓治疗是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
关键措施之一,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皮细胞
B ADP酶
A
C
TM
血浆
ADP
蛋白 C 凝血酶
前列环素 一氧化氮
腺苷酸
活化 蛋白 C
蛋白 S
肝素
D
组织纤溶酶原活化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抗凝血酶III
抑制血小板 聚集
抑制血小板 活化和聚集
降解因子Va 和 VIIIa
抑制凝血酶 活性
纤维蛋白 降解
The vascular endothelium’s role in maintaining d fluidity in the absence of significant insult is subserved everal molecules that are either on the surface of endoal ca released by them. Included are prostacyclin and endothelium-dependent relaxing factor(EFRF), OR NITRIC OXIDE (NO), witch inhibit platelet adhesin (A). Along w ADPase,PGL2 and EDRF(NO)also inhibit platelet activation and aggregation (B). Thrombomodulin and heparin-like molecules inhibit coagulation(C), and tissue-typ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activateds fibrinolysis(D).
下肢肿痛 肺栓塞 流产 死胎 迟发性症状:
栓子损伤静脉瓣 引起静脉瓣功能不全 肺多发性小栓子不溶解
引起慢性肺动脉高压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急性期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 迟发性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 及碎片脱落
动脉血栓形成
动脉血栓形成 好发部位 有基础疾病的血管或心脏
血流受阻、组织缺血引起临床症状 或小片栓子 或附壁栓子脱落 致远端体循环栓塞
高流速下及斑块破裂处形成的动脉血栓 主要由血小板聚合物 微量纤维蛋白包绕而组成
血流郁滞区的静脉血栓 由散在或夹杂的纤维蛋白 和大量红细胞所组成 血小板含量相对较少
动脉(高流速)、静脉(低流速)下 血栓形成机制
动 脉 血流
静
血小板
脉 血流
TM 血小板
PGI
2
凝固 系
血栓组成成份
随着血栓的老化、组成结构改变 血小板水肿、溶解,被纤维蛋白逐渐替代 内皮细胞、白细胞 释放纤溶酶、蛋白水解酶
凝血瀑布反应与天然抗凝物源自 血小板 凝血因子凝血活化 (凝血酶生成)
纤溶酶活化 纤维蛋白溶解
凝血抑制因子/调节因子 ATIII 蛋白C 蛋白S HCII
纤溶抑制因子/调节因子 PAI-1 a2-抗纤溶酶 富组织胺糖蛋白(HRGP)
凝血与纤溶途径
凝血
纤溶
内源性 FIXa F VIII
X
a
凝血酶原
外源性 F VII 组织因子
(-) 组织因子抑制作用 (TPFI)
XV 纤维蛋白
凝血酶
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 激活物(PA) (-) 纤溶酶原 激活抑制物 (PAI) 纤溶酶
(-) a2-抗纤溶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血栓形成机制
血栓形成的因素
正常的内皮细胞的功能受扰乱 内皮剥脱、暴露出内皮下组织 血小板被活化
循环内激动剂或内皮下组织(胶原或 vWF)
血栓形成机制 及抗栓药物作用靶点
北京协和医院血液科 潘家绮
血栓形成机制 及抗栓药物作用靶点
定义 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血栓组成成份 血栓形成机制 抗栓药物作用靶点
血栓形成机制
定
义
循环血液在血管或心脏 形成凝血块的病理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
凝血块称为血栓或栓子
血栓形成机制
定义 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血栓组成成份 血栓形成机制 抗栓药物作用靶点
心脏内栓子:常由于内膜受损、炎症 或心室扩张、运动障碍 或人工心瓣
可以无症状 或栓塞远端体循环出现重大并发症
冠 脉血栓形成
微循环血栓形成
体循环或微循环 弥散性血栓引起 DIC
血小板微栓子 引发缺血性坏疽 或继发出血性疾病
血栓形成机制
定义 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血栓组成成份 血栓形成机制 抗栓药物作用靶点
膜受体在脂质双层中 与鸟嘌呤结合蛋白(GP)相偶联 使脂质双层中的酶相继活化 产生第二信使
磷脂酶C(PLC)自三磷酸鸟苷(GTP)途径中活化 释出三磷酸肌醇(IP3)和二磷酸甘油脂(DAG)
血小板致密小管释放出钙离子 致密体释出 ADP,5HT
胞浆内钙离子水平增加 使磷脂酶 A2(PLA2)自细胞膜及致密管上活化
静脉血栓危险因素
动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血栓形成机制
定义 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血栓组成成份 血栓形成机制 抗栓药物作用靶点
血栓组成成份
血栓由血细胞和纤维蛋白原组成 一种或几种细胞组成比例
或细胞与纤维蛋白的比例 受血流动力学因素影响
因此 动脉血栓与静脉血栓的组成 有所不同
血栓组成成分与血流动力学
相互反应 凝血活化 纤溶抑制 血液淤滞
静止状 态
PGI2 NO 胶原
扩展
Thrombin ADP TXA2 ADP
胶原
启动
Thrombin VWF VWF
胶原
沉积
VWF VWF
胶原
血栓形成机制
血小板活化的模式
凝血酶、肾上腺素、胶原、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TXA2等
激动剂各自与其膜受体结合
血栓形成机制
血栓形成的部位
心脏、血管系统的任何部位 都可形成血栓:
动脉 静脉 微循环
血栓形成部位
血栓形成机制
定义 好发部位和临床表现 危险因素 血栓组成成份 血栓形成机制 抗栓药物作用靶点
血栓形成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取决于:
局部血管狭窄 血管阻塞的程度 远端血管的栓塞
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好发部位: 四 肢 常无临床症状 急性症状:
使纤维蛋白裂解成碎片 非阻塞性栓子渗入到血管壁
使粥样斑块迅速增长 局部部分地阻塞及血流加速
附壁栓子脱落可引起栓塞 严重狭窄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心律失常
在强烈致栓刺激下 可产生完全性闭塞 或 管脉循环阻塞
机 体 正 常抗 栓 机 能
血管壁的抗栓作用 抗凝与促凝系统平衡
天然的血浆蛋白酶抑制物 抑制活化凝血因子 正常(未受扰乱的)血流 对活化凝血因子的稀释 分离血小板聚合物 纤维蛋白溶解系 对纤维蛋白栓子的溶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