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合集下载

《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观察方法;2、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与作用;3、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

导学过程一、预习课文,完成以下练习1.字词(加点字注音,查字典并写出含义)惊惶.():。

苛.()捐杂税:。

缴.():①。

②。

攀谈:。

酣.()然入梦:。

蜷.():。

呜咽.():。

多音字注音组词┏()()┏()()嚼┫盛┫┗()(口语)()┗()()形似字注音组词缀()掇()辍()啜()裰()辨析词语①矗立──耸立──伫立。

三个词语都有“立”的意思。

但是,它们的各自侧重点不同。

“矗立”,高耸地直立着。

“耸立”,高高地直立。

“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②峭壁、绝壁:前者是陡直的山崖,后者是极其陡峭不能攀援的山崖。

③惊惶──惊慌基本意思一样,都是“害怕紧”的意思,“惊慌”多用与口语,而“惊惶”多用与书面语言。

④奇观──壮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气少见的事情。

“壮观”,雄伟的景象。

“奇观”重在奇特、罕见。

⑤疲倦──疲惫“疲倦”,疲乏,困倦。

“疲惫”,非常疲乏。

“疲惫”程度深于“疲倦”。

2.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

人。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6年毕业于交通大学。

1927年起担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建国后,是中共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十三届中顾委常委。

二、教与学互动设计(一)导入新课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

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课导学案班级:学习小组:姓名:第一部分:预习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歇.歇脚攀.谈苛.捐杂税呜咽.酣.然入梦咀嚼..峭.壁..灌.输骨碌二、查找课文的协作背景,完成填空:红军长征,从开始 ,到结束,是为了突破国民党“”,争取而进行的。

三、辨析下列形近字:瑶()谣()馋()搀()蜷()倦()四、辨析下列多音字:盛嚼五、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 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安排内容的?在文中勾画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Array第二部分:探究案分组合作探究,小组代表展示交流:1.我们了解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知道了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2.面对重重困难,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2.说一说:作者交代战士们是“横着心躺下去”,但又说“一会儿就酣然入睡了”,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4.课文写红军翻越老山界,为什么用了不少笔墨写有关瑶民大嫂的事?哪些词语在文中反映了她思想感情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5.作者在文章中细致地描写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可是在最后一段,作者又说“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第三部分:检测案一、看拼音,写词语:Pān tán hān rán rù mèng bù kě zhuō mō kē juān zá shuì()()()()wū yè gū lu guàn shū dū cù jǔ jué jǐng zhì chù lì jīng huáng qiào b ì()()()()()()()()()二.修改病句(在原句上使用修改符号修改)1、老师为了培养我们,可真是废寝忘食,处心积虑。

2、杨林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名列前茅。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说课稿一、说教材《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

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我们的爱国之情。

2.学习革命志士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1.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

2.联想想象法:切身体会红军当时的处境,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几个难点分析:1.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可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间,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放佛近在咫尺,而且洪大响亮;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复,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混杂在一起,变化多端,反而变得细切。

这些声音容易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2.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相互争夺之意,用在红军战士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且“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而“机关枪身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吃饭。

“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学情分析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说教法与学法1.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教法设计的主要依据为:(1)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教学目标与任务(3)教学内容(4)教师素质(5)学生特点(6)学生的组织形式,时间及设备条件在教学中选择切入点,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浅露的疑问处开掘出深层次问题,可以说是抓住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6 老山界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导学案6  老山界

《老山界》导学案一、教学目标1.文章的体裁,记叙的要素。

2.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

3.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4.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三、基础训练1.根据拼音写汉字。

(9分)①粥吃起来十分香甜。

我们也拿碗chéng()给瑶民母女吃。

②快要到山顶,我已经là()得很远了。

③前面又有一段路在qiào()壁上,马爬不上去。

④把毯子juǎn()得更紧些,把身子quán()起来,还是睡不着。

⑤像春蚕在jǔ()jué()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wū()yè()。

2.填入下面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

A.景观B.壮观C.奇观D.景象3.下面与“树林一直在唱着那首愉快的歌”修辞方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B.这里的人们非常好客,火一般热情。

C.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D.天气炎热,那张乒乓球桌子也在睡觉。

4.下列句中没有反义词的一项是()(3分)A.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

B.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

C.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

D.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5.借助语境,推断下面加点词的意义。

(4分)①我们决定要爬一座30里高的瑶山。

②我们已经超过自己的纵队,跑到“红星”纵队的尾巴上。

6.根据下列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老山界》 导学案

《老山界》 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词,如“惊惶”“攀谈”“苛捐杂税”等。

2、学习以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为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3、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梳理文章的记叙线索,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中一些生动描写的作用,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品质。

2、难点(1)体会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红军精神的内涵。

(2)学习本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来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陆定一(1906 年 6 月 9 日—1996 年 5 月 9 日),江苏无锡人,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阵线的卓越领导人。

2、写作背景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连续突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于 12 月间进入广西。

1935 年 1 月上旬,中央红军突破了敌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进入贵州。

1 月中旬,红军占领了贵州的遵义城,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后,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穿过大草地,于 1935 年 10 月胜利到达陕北。

《老山界》所写的就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情景。

四、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惊惶()军阀()缴租()蜷()呜咽()点缀()酣然入梦()咀嚼()盛饭()落得很远()2、解释下列词语。

苛捐杂税:酣然入梦:不可捉摸:3、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五、合作探究1、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如何克服的?2、文中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如景物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请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3、文章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质?六、精读赏析1、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

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

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按时间推移和空间转换的顺序记叙事件的方法。

2、结合课文说说长征途中的艰辛,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重点】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赏析环境描写的片段,学习描写方法,体会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过程】一、阅读导航阅读“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为本课学习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默读一遍课文,标注生字词。

三、自主预习查阅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完成下列练习。

1.作者介绍陆定一(1906—1996),江苏无锡人,无产阶级革命家。

曾任第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国务院副总理,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军“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著有《》《》等。

2.背景资料老山界,位于广西东北部和湖南边境,是红军于1934年冬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高山。

3.检查字词(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惊惶.()苛.捐杂税()缴.()攀.谈()酣.然入梦()蜷.()呜咽.()(2)解释下面的词语。

惊惶:苛捐杂税:缴:攀谈:酣然入梦:蜷:呜咽:四、整体感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2.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3.找出表示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语言标志。

把握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4.文章按时间顺序,分为哪三个部分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五、自主探究1、从文中划出登山过程中的景物描写。

2、从这些描写中找出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六、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七、质疑问难读完课文,回想一下,你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请你针对本文的具体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难,用红笔标注在课本上。

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6课《老山界》导学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老山界(1)【学习目标】1、掌握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层次。

3、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精神。

【学习方法】精读 诵读 感悟 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老山界》 【自主学习】 1.基础回顾①《老山界》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江苏无锡人,_________________家。

①黑体字注音,按拼音写汉字并把生词写在横线上. 蜷缩( ) 呜咽..( ) 点缀( ) 咀嚼..( ) 酣.然入梦...( ) 苛捐杂税( ) 2.整体感知①本文是一篇回忆录,整体感知文章,思考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①本文的顺序是什么?请圈画并整理出表示顺序的词语并在课本中给文章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课堂学习】 精读课文,感受精神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 老山界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3. 红军翻越老山界遇到了哪些困难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并如何克服面临困难困难情况战士态度 红军精神走路难 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4.红军战士翻越老山界的结果如何?老山界是否是红军长征中经历最困难的地方?结尾有什么样的用意?老山界(2)【学习目标】1、体会重点词句的含义。

2、分析景物描写的内容、方法及其作用。

【学习方法】精读 诵读 感悟 合作探究 【学习内容】《老山界》 【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或者段落。

(在文中勾画出来)2.精读这些段落。

3.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课堂学习】 任务一:分析景物描写1.精读第12段。

①文中的“齐观”是指什么?①你认为那些字词用得好?请加以揣摩。

2.分析第31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最后一次描写的景物是下山途中所见,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表达作者怎么的心情? 任务二:品味语言 1.“像春蚕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呜咽”在这里怎样理解?这句话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抢了一碗就吃”,如何理解“抢”字?谈谈你的看法。

七年级《老山界》导学案

七年级《老山界》导学案

《老山界》导学案第一课时一、了解作者及背景陆定一(1906——199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江苏无锡人,长征途中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长。

老山界是当年红军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大山。

其主峰海拔2141.5米,为华南第一高峰,素有“五岭极顶,华南之颠”之美誉。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在湘江与国民党军队经过惨烈的激战,损失惨重,退入了山高路险的猫儿山,开始了翻越老山界的艰难历程。

二、初步认读,整体感知 1、给加字注音: 惊惶.( ) 苛.( )捐杂税 打颤.( ) 骨碌..( )酣.( )然入梦 蜷.( ) 缀.( ) 矗. ( ) 澎湃..( ) 落.( )得很远了 2、朗读课文,请用简要的语言概况课文内容。

(结合课文标题,以“谁在什么时间干什么”为思路归纳文章内容)3、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 人物 活动第 一 天 下午瑶民家 瑶家大嫂天黑 夜里 半夜 第 二 天黎明以后 下午4、从图表来看,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组织材料的? 三、交流合作 ,解读探究(一)1、课本第一小节这样说,“30里高”。

最后一小节第一句话中这样评价:“难走的山”,红军翻山时经历了哪些困难?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2、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品格?(二)1.全文重点围绕红军翻越老山界来写的,这当然是直接表现文章主题的。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内容不是直接写红军翻山的?(瑶民母女、医务队女同志、敌人的飞机和枪声)2.翻山之前,写与瑶民母女攀谈,这与表现主旨有关系?3.快到山顶时,作者又写了医务队的女同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补写敌人的飞机声和枪声,目的是什么? 5. 小结:困难表现 具体体现 战士的态度 难: 难: 难: 难:在直接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时,还写了这么多内容,不但没有冲淡主题,而且从不同的侧面丰富了主题,使文章更加充实、丰满。

第二课时四、精读品鉴,学习描写1.自读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找出自己认为景物描写最精彩的语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山界》说课稿
一、说教材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回忆录一方面描写了老山界的悬崖峭壁山高路险,另一方面无时不表现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及革命主义精神。

使读者在感受老山界的险阻的同时,又为红军不畏艰难的气概所折服。

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我们的爱国之情。

2.学习革命志士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理清文章思路。

2.联想想象法:切身体会红军当时的处境,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为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提取信息,提高学生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为几个难点分析:
1.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可结合作者所处的环境来理解。

在深山里,在极静的时候,在半醒半睡之间,确实使人有这种感觉。

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分明很细切,可是由于静,听起来放佛近在咫尺,而且洪大响亮;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近处,分明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复,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而且风声水声林木呼啸声等混杂在一起,变化多端,反而变得细切。

这些声音容易引起人的种种联想。

2.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抢是一个中性词,这里是抢先争先的意思,并没有相互争夺之意,用在红军战士身上,是为了说明吃饭的迅速,因为“山路很难走”,且“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而“机关枪身很密······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因而不可能有充裕的时间吃饭。

“抢”字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爬山任务而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学情分析
①我班学生的语文基础较差②学习语文的观念、方式、方法较落后③学习语文的能力较弱,语文的素养较低
说教法与学法
1.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教法设计的主要依据为:
(1)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2)教学目标与任务(3)教学内容(4)教师素质(5)学生特点(6)学生的组织形式,时间及设备条件在教学中选择切入点,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有价值的问题,在浅露的疑问处开掘出深层次问题,可以说是抓住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运用启发式提问法,可采用以下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做样子:教师示范,运用规律,拓展迁移。

给场子:语文教材分析中很少有适用规律运用的练习题,这就需要我们想方设法,提供给学生以练习,实践的机会,达到知识的迁移。

奖苗子:对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及时鼓励,激发更多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2.学法的依据及指导的设想就“教”的方面来说,更强调师生互动式和实践活动式教学方法,确立学生的主题意识就“学”的方面来说,更强调通过体验和研究型的学习方法来弥补被动接受学习的不足。

可以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的读,大胆地想,好奇地问,自由地议,随意地写,入情地读,出色地评。

充分地读:熟读课文内容,了解红军翻山时间,过程及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自由地议:面对质疑,要积极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大胆提出异议,求得共识。

好奇地问:问文中是怎么表现红军乐观主义精神的。

出色地评:无论是评读,想问,还是评写,演都要评得合理,有依据,符合原作精神;评得有创意,有见地,不人云亦云。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本文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通过自由阅读熟悉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重点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重点了解文章创作背景,通过讨论提问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重点让同学们讲述红军长征途中的小故事,通过这种方式让同学们对革命精神有更深入的了解。

学习完课文,指出课文主旨。

导入新课
从学过的历史知识入手,讲述国共由合作到破裂,到国民党围剿共产党,中共不得不进行长征的过程。

用提问的方式引出《老山界》课文学习的开始。

讨论研究
(1)针对“在处境如此困难的状态下,红军还是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这在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来?”这一问题,可用阅读法让学生从文中自主找出信息。

(2)针对“文中有一段写红军与瑶民的交谈场景,这段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中“那女人哭起来了”表明了什么?“照着习惯”反映了什么事实?“汉人”指的是哪些人?”这一问题,可用引导的方法,由教师引导,由浅入深地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3)针对“如何理解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这句话?”这一问题,可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环境让学生对这种现象有所体会。

(4)针对“如何理解抢了一碗就吃这句话?”这一问题,可采用讨论法,让学生自由发挥,讨论红军“抢”了一晚就吃,是真的抢吗?
(5)讲解“末尾写道‘……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老山界的困难明明很大,作者为什么说‘得很’呢?”这一问题时,在对“小得很”的作用进行分析,对文章主旨进行初步概括。

五、板书设计
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
走路难睡觉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吃饭难处境难团结互助的力量
以求简求实的原则设计板书。

求实,不脱离教材和教学实际,省时,省力,便于教学讲解;求精,线索力求简单,词语精炼,一目了然,便于学生记忆和理解。

第一课时以分析翻山经过为主要内容,对翻山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进行简要概括,。

第二课时以红军如何面对这些困难为主进行简要概括。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

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