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析

合集下载

上海中考数学23题解题技巧(一)

上海中考数学23题解题技巧(一)

上海中考数学23题解题技巧(一)上海中考数学23题解题技巧1. 题目背景在上海中考数学考试中,23题通常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

解题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境,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计算。

2. 题目分析题目要求:已知一个长方体的体积为240cm³,它的底面长和宽的比是3∶2,高为6cm。

求长方体的底面积。

分析: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信息: - 长方体的体积为240cm³ - 底面长和宽的比为3∶2 - 长方体的高为6cm3. 解题思路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我们可以列出以下方程组: - 底面长为3x - 底面宽为2x - 底面面积为3x * 2x = 6x² - 长方体的体积为底面面积乘以高,即6x² * 6 = 240解题步骤如下: 1. 将方程6x² * 6 = 240转化为x² = 240 / 36 2. 计算得到x ≈ 2.449 3. 将x带入底面面积的表达式中,计算得到底面面积为6 * (2.449)² ≈ 37.22cm²4. 解题验证为了验证我们的解题结果是否准确,可以将底面长、宽和高代入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 长方体的体积为底面面积乘以高,即37.22 * 6 = 223.32cm³由于存在四舍五入的误差,我们得到的验证结果大约为223.32cm³,与题目给出的体积240cm³相差不大,可以认为解题结果正确。

5. 解题总结在解题过程中,我们运用了以下技巧: - 列出方程组,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 运用代数知识进行计算和化简 - 进行解题验证,确保解题结果正确综上所述,通过合理的分析和计算,我们成功解决了上海中考数学23题的问题,得出了正确的解题结果。

这个题目考察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希望同学们能在备考中加强对这方面知识的学习和理解。

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

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

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一、试卷的总体情况无论是上海市的数学中考,还是外地的中考数学,都是严格按照中考数学考试纲要制定的。

大体上都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考查。

试卷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多,很能体现出适合不同层面的学生来完成,这一点,上海市与外地没有太大的其别。

二、试卷的内容与结构1、代数和几何的比例试卷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以及探索、开放性试题等)。

外地试卷的内容分布:数与代数约占48.7%;空间与几何占42%;统计与概率约占9.3%。

上海市《考纲》要求:数与代数的内容约占50%,空间与图形的约占35%,通过对近几年上海市各个区的中考试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考试卷150分内代数约占90分,几何约占60分,比例在6∶4。

2、各章节分值情况1、上海市中考方程(28分左右)和函数(32分左右)占较大的比重,函数部分(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所涵盖的知识点基本考查到位,但是难度降低,这与外地的考点有比较大的区别,外地二次函数是中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且难度很大,属于综合类的大题。

2、统计的分值约占10% ,这与外地没有太大的区别。

3、锐角三角比板块分值与统计类似,约占10% ;4、二次根式、因式分解、不等式分值统计;因式分解3分左右,不等式分值大于二次根式,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不等式知识点复习的有效性。

三、考点分析1、方程:(1)解方程(组):主要是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无理方程与二元二次方程组在外地没有出现过,这些内容是上海市自己独立命题的。

(2)换元(化为整式方程),外地中考没有这一考点。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主要是求方程中的系数;(4)列方程解应用题;“方程与不等式”的考法一般可分为如下的三大类:①技能层面上的题目——多以考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为主;②能力层面上的题目(“列方程或不等式”解应用题)——多以情境化的形式出现;③“方程思想”层面上的应用——一是以“横向”联系、“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或变化过程的即时性(阶段性)问题”为主。

上海中考数学复习要点

上海中考数学复习要点

上海中考数学复习要点一、整数运算1.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整数加减法的应用。

二、分数与小数1.分数和小数的相互转换。

2.分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3.分数的化简与约分。

三、代数式与简单方程1.代数式的运算。

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3.文字题中的一元一次方程。

四、几何基础1.直线、线段、射线的概念与特点。

2.角的概念与特点。

3.三角形的分类与特点。

4.四边形的分类与特点。

5.梯形、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菱形的性质。

6.圆的概念、元素及性质。

五、平面图形的认识1.平面图形的特点。

2.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3.同边角、同位角、内错角、内反角的概念与性质。

4.平行线、垂直线与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5.合同图形的判定。

六、比例与相似1.比例与比例的性质。

2.身高、体重等的比例问题。

3.相似图形的概念与性质。

七、数的运算1.小数的加减乘除运算。

2.平方根与简单的开方运算。

3.百分数的计算。

4.比例、百分比、利率的关系。

八、统计与概率1.统计图表的分析。

2.数据的计算。

3.简单的概率计算。

九、函数1.一元一次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2.函数图象的认识。

十、三角函数1.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与性质。

2.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应用。

十一、空间几何与解题思路1.空间图形的特征与性质。

2.空间图形的正视图、侧视图与俯视图的认识与绘制。

3.平面与空间几何的运用。

以上是上海中考数学的复习要点,希望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祝你取得好成绩!。

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析

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析

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对中考数学卷,压轴题是考生最怕的,以为它一定很难,不敢碰它。

其实,对历年中考的压轴题作一番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也不是很难。

首先压轴题难度有约定:历年中考,压轴题一般都由3个小题组成。

第(1)题容易上手,得分率在0.8以上;第(2)题稍难,一般还是属于常规题型,得分率在0.6与0.7之间,第(3)题较难,能力要求较高,但得分率也大多在0.3与0.4之间。

近十年来,最后小题的得分率在0.3以下的情况,只是偶尔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引起各方关注。

控制压轴题的难度已成为各届命题组的共识,“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略翘”已成为上海数学试卷设计的一大特色,以往上海卷的压轴题大多不偏不怪,得分率稳定在0.5与0.6之间,即考生的平均得分在7分或8分。

由此可见,压轴题也并不可怕。

压轴题一般都是代数与几何的综合题,很多年来都是以函数和几何图形的综合作为主要方式,用到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形和圆的有关知识。

如果以为这是构造压轴题的唯一方式那就错了。

方程与图形的综合的几何问题也是常见的综合方式,如去年中考的第25(3)题,就是根据已知的.几何条件列出代数方程而得解的,这类问题在外省市近年的中考试卷中也不乏其例。

动态几何问题中有一种新题型,如北京市去年的压轴题,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探究图形中某些不变的因素,它把操作、观察、探求、计算和证明融合在一起。

在这类动态几何问题中,锐角三角比作为几何计算的一种工具,它的重要作用有可能在压轴题中初露头角。

总之,压轴题有多种综合的方式,不要老是盯着某种方式,应对压轴题,决不能靠猜题、押题。

分析结构理清关系:解压轴题,要注意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还是“递进”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如去年第25题的(1)、(2)、(3)三个小题是平列关系,它们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2)的结论与(3)的解题无关,整个大题由这三个小题“拼装”而成。

最新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资料

最新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资料

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一、试卷的总体情况无论是上海市的数学中考,还是外地的中考数学,都是严格按照中考数学考试纲要制定的。

大体上都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考查。

试卷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多,很能体现出适合不同层面的学生来完成,这一点,上海市与外地没有太大的其别。

二、试卷的内容与结构1、代数和几何的比例试卷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以及探索、开放性试题等)。

外地试卷的内容分布:数与代数约占48.7%;空间与几何占42%;统计与概率约占9.3%。

上海市《考纲》要求:数与代数的内容约占50%,空间与图形的约占35%,通过对近几年上海市各个区的中考试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考试卷150分内代数约占90分,几何约占60分,比例在6∶4。

2、各章节分值情况1、上海市中考方程(28分左右)和函数(32分左右)占较大的比重,函数部分(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所涵盖的知识点基本考查到位,但是难度降低,这与外地的考点有比较大的区别,外地二次函数是中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且难度很大,属于综合类的大题。

2、统计的分值约占10% ,这与外地没有太大的区别。

3、锐角三角比板块分值与统计类似,约占10% ;4、二次根式、因式分解、不等式分值统计;因式分解3分左右,不等式分值大于二次根式,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不等式知识点复习的有效性。

三、考点分析1、方程:(1)解方程(组):主要是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无理方程与二元二次方程组在外地没有出现过,这些内容是上海市自己独立命题的。

(2)换元(化为整式方程),外地中考没有这一考点。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主要是求方程中的系数;(4)列方程解应用题;“方程与不等式”的考法一般可分为如下的三大类:①技能层面上的题目——多以考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为主;②能力层面上的题目(“列方程或不等式”解应用题)——多以情境化的形式出现;③“方程思想”层面上的应用——以“横向”联系、“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或变化过程的即时性(阶段性)问题”为主。

上海数学中考知识点

上海数学中考知识点

上海数学中考知识点数学中考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一次全面考查,对于上海的考生来说,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点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以下将为大家详细梳理上海数学中考的主要知识点。

一、数与代数1、实数包括有理数和无理数。

有理数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乘方等,要熟练掌握。

无理数如根号 2、π 等的概念和基本性质也要清楚。

实数的大小比较、绝对值、相反数等都是常见考点。

2、代数式整式的加减乘除运算,特别是幂的运算规则(同底数幂相乘、幂的乘方、积的乘方等)。

因式分解的方法,如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分式的化简求值,要注意分母不能为零。

3、方程与不等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应用。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根的判别式,以及用配方法、公式法求解。

不等式的性质和解法,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

4、函数一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包括斜率、截距的意义,以及用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

反比例函数的图像与性质,重点是其对称性和增减性。

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开口方向、对称轴、顶点坐标、最值等,同时要能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运用配方法、公式法求函数解析式。

二、图形与几何1、三角形三角形的基本性质,如内角和定理、外角性质。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SSS、SAS、ASA、AAS、HL),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包括相似比的应用。

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

2、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

多边形的内角和与外角和公式。

3、圆圆的基本性质,如垂径定理、圆心角定理、圆周角定理。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以及切线的性质和判定。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图形的变换平移、旋转、轴对称的性质和作图。

三、统计与概率1、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区别,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的概念。

2、数据的分析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计算和意义,方差的计算和意义,用于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doc

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doc

上海市中考数学考点分析及分值分布一、试卷的总体情况无论是上海市的数学中考,还是外地的中考数学,都是严格按照中考数学考试纲要制定的。

大体上都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与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四个方面对学生加以考查。

试卷的知识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多,很能体现出适合不同层面的学生来完成,这一点,上海市与外地没有太大的其别。

二、试卷的内容与结构1、代数和几何的比例试卷的题型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包括:计算题、证明题、应用题以及探索、开放性试题等)。

外地试卷的内容分布:数与代数约占48.7%;空间与几何占42%;统计与概率约占9.3%。

上海市《考纲》要求:数与代数的内容约占50%,空间与图形的约占35%,通过对近几年上海市各个区的中考试卷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中考试卷150分内代数约占90分,几何约占60分,比例在6∶4。

2、各章节分值情况1、上海市中考方程(28分左右)和函数(32分左右)占较大的比重,函数部分(包括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所涵盖的知识点基本考查到位,但是难度降低,这与外地的考点有比较大的区别,外地二次函数是中考重点考察的内容,且难度很大,属于综合类的大题。

2、统计的分值约占10% ,这与外地没有太大的区别。

3、锐角三角比板块分值与统计类似,约占10% ;4、二次根式、因式分解、不等式分值统计;因式分解3分左右,不等式分值大于二次根式,同学们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关注不等式知识点复习的有效性。

三、考点分析1、方程:(1)解方程(组):主要是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无理方程与二元二次方程组在外地没有出现过,这些内容是上海市自己独立命题的。

(2)换元(化为整式方程),外地中考没有这一考点。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关系的应用,主要是求方程中的系数;(4)列方程解应用题;“方程与不等式”的考法一般可分为如下的三大类:①技能层面上的题目——多以考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为主;②能力层面上的题目(“列方程或不等式”解应用题)——多以情境化的形式出现;③“方程思想”层面上的应用——一是以“横向”联系、“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或变化过程的即时性(阶段性)问题”为主。

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布

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布

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布各题型的考点分布大致如下(1) 选择题以基础性知识为主,考查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同时沿承这几年的规律,会有一道统计题放在代数部分里。

大家特别要注意基础概念里的某些细节。

考点集中在以下八个模块:●数与式的运算●函数和函数的相关感念●方程与不等式●初步统计●相交线与平行线●相似三角形●四边形●圆与正方形选择题24分,由4道代数题和2道几何题组成,前四个考点每年都考,总体难度很低,这部分细心最重要!(2) 填空题12道填空题涉及数与式、不等式、函数、概率、统计、平面向量、三角比、三角形以及四边形、圆等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对书本上知识的掌握程度。

考点集中在以下八个模块:●函数与函数的相关概念●数与式及其的运算●代数方程与不等式●统计与概率●平面向量●三角形●四边形●圆以上是近10年上海中考填空题最常考的知识点,去年的填空题里基本也都考到了,从第7~18题填空题考了8代数+4几何的形式。

(3) 解答题第19-23解答题的总体难度适中,主要以基础为主。

各道题的题型设置在前几年的中考卷也能找到出处。

19、实数计算题或不等式计算题20、分式方程题或分式计算题21、函数解答题或解直角三角解答题22、三角比应用题或函数应用题23、三角形/四边形/圆的几何证明题24、二次函数与几何的综合题25、相似三角形+解三角形/圆的综合题通过近三年的中考趋势,我们发现,新定义问题的频繁出现指引着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孩子在已有知识上的快速阅读理解力和嵌套已知模型和知识体系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对于压轴题,能够综合运用各知识点和模型,将几何版块的各知识点进行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析
2016上海中考数学考点分析
对中考数学卷,压轴题是考生最怕的,以为它一定很难,不敢碰它。

其实,对历年中考的压轴题作一番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也不
是很难。

首先压轴题难度有约定:历年中考,压轴题一般都由3个小题组成。

第(1)题容易上手,得分率在0.8以上;第(2)题稍难,一般还是
属于常规题型,得分率在0.6与0.7之间,第(3)题较难,能力要求
较高,但得分率也大多在0.3与0.4之间。

近十年来,最后小题的
得分率在0.3以下的情况,只是偶尔发生,但一旦发生,就会引起
各方关注。

控制压轴题的难度已成为各届命题组的共识,“起点低,坡度缓,尾巴略翘”已成为上海数学试卷设计的一大特色,以往上
海卷的压轴题大多不偏不怪,得分率稳定在0.5与0.6之间,即考
生的平均得分在7分或8分。

动态几何问题中有一种新题型,如北京市去年的压轴题,在图形的变换过程中,探究图形中某些不变的因素,它把操作、观察、探求、计算和证明融合在一起。

在这类动态几何问题中,锐角三角比
作为几何计算的一种工具,它的重要作用有可能在压轴题中初露头角。

总之,压轴题有多种综合的方式,不要老是盯着某种方式,应
对压轴题,决不能靠猜题、押题。

分析结构理清关系:解压轴题,要注意它的逻辑结构,搞清楚它的各个小题之间的关系是“平列”的,还是“递进”的,这一点非
常重要。

如去年第25题的(1)、(2)、(3)三个小题是平列关系,它
们分别以大题的已知为条件进行解题,(1)的结论与(2)的解题无关,(2)的结论与(3)的解题无关,整个大题由这三个小题“拼装”而成。

又如2007年第25题,(1)、(2)两个小题是“递进关系”,(1)的结
论由大题的已知条件证得,除已知外,(1)的结论又是解(2)所必要
的条件之一。

但(3)与(1)、(2)却是“平列关系”,(1)中,动点p
在射线an上,而(3)根据已知,动点p在射线an上。

它除了可能在
射线an上,还可能在an的反向延长线上,或与点a重合。

因此需
要“分类讨论”。

如果将(1)、(2)的结论作为条件解(3),将会使你
坠入“陷阱”,不能自拔。

不要太受区考影响:从今年各区的统考试卷看,有的压轴题的综合度太大,以致命题者自己在“参考答案”中表达解题过程都要用
去a4纸一页还多。

为了应付中考压轴题,有的题拔高了对数学思想
方法的考查要求,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初步领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因此在中考中也只能在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中
有所渗透和体现而已,希望命题者手下留情,不要再打“擦边球”,搞“深挖洞”了。

更希望今年中考数学卷能够控制住最后两题的难度,不要再“双压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