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比较鉴赏作业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

古代诗歌比较鉴赏题(1)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垂柳唐彦谦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注:乐游春苑:又称乐游原。
长安东南名胜。
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士女节日游赏之处。
诗意疏通:《咏柳》(如同碧玉妆成一般,一树绿色茂又高;好似轻柔的丝带,柳枝垂挂千万条。
这细小的柳叶哟,不知何人的巧手所裁,二月和煦的春风就像一把神奇的剪刀。
《柳》细长低垂的柳枝,曾经追逐着东风与舞女,翩翩起舞在舞筵上。
在繁花似锦的春日里,乐游苑的舞筵场面令人销魂心醉。
然而待到深秋时,如此萧条,你为何又肯捱到秋天来,任斜阳衰照,秋蝉凄鸣、哀泣!《垂柳》垂柳撩逗着春风,婀娜多姿,别具柔情,世间有谁敢同垂柳比试体态的纤柔飘逸呢?楚灵王江畔种柳本是无心所插,但楚王宫女为使腰肢如垂柳般纤细轻盈,不吃饭而白白饿死。
)【鉴赏】《咏柳》诗用碧绿的色彩,生动的比喻,新奇的想像,描绘了春柳生气勃勃的葱茏景象,赞美了它给我们带来的喜悦。
这首小诗,色彩明丽,构思新巧,从春风绿柳展开想像,用人们常见的生活细节,拟人化地刻画了春柳的形象,显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使人感到清新爽目,构思上可谓独出心裁。
《柳》诗是借咏柳自伤迟暮倾诉隐衷的一首七绝。
本来是东风吹得柳枝飘动,诗中却用一“逐”字,说柳枝在追逐东风,写出柳枝的蓬勃生机。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诗写的是秋日之柳,但先追想它春日的情景,然后又回到眼前的柳上来,用春日之柳的繁盛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
全诗句句是景,又句句含情。
《垂柳》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惟妙惟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
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练习(含答案)

高考诗歌比较鉴赏练习(含答案)一、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送韩汝度还关中① [明]何景明华岳云台万里情②,高秋落日眺秦城。
黄河一线通沧海,身在仙人掌上行。
[注]①韩汝度:作者友人。
正德九年,因上疏指斥时政,被夺官还乡。
关中:古代指陕西一带,也是韩汝度的家乡所在。
②华岳’:即华山,古称西岳,北瞰黄河,南临秦岭。
云台:即云台峰,华山北峰。
下文“仙人掌”在华山朝阳峰。
8.同为描写黄河、华山,与陆游“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相比,两首诗在写景的视角和手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o (5分)9.作为一首送别诗,本诗是怎样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宋中①耿湋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①宋中: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8.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9.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6分)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8.诗的首联与《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宁静写法相同,请简要分析。
(5分)9.前人评论这首诗:“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最新诗歌比较鉴赏习题答案版

诗歌比较鉴赏习题1.阅读下面这两首词,回答问题。
(7分)苏幕遮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系裙腰张先惜霜蟾照夜云天。
朦胧影、画勾阑。
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
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
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
问何日藕、几时莲。
(1)两词都写到了荷这一意象,其中《苏幕遮》所写的是_夏__之荷,《系裙腰》所写是_春_之荷。
(2分)(2)两词分别表达了主《系裙腰》的下片主要采用什么表达感情?(5分)①《苏幕遮》表达的是词人长时间客居长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系裙腰》表达的是词人对爱人的相思,盼望与爱人团圆的情感。
(2分)②A运用了双关手法。
B末句“问何日藕、几时莲”中“藕”谐音双关为“偶”,“莲”谐音双关为“怜”。
C该句表面写不知荷花何日生藕,何日产莲,实际写不知何时能与心上人团圆,得到心上人的爱怜。
(3分)2.阅读下面陈子昂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11分)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春秋时魏绛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
②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1)第一首诗主要用了(5分)①用典。
(2分)②全诗用霍去病、魏绛、六郡豪杰、窦宪等四个典故,肯定了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扬名塞外。
(3分)(2)陈子昂的这两首诗但表达了(6分)《送魏大从军》从大处着眼,运用前人典故,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全诗语气慷慨雄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扬。
(3分) 《春夜别友人》借景抒情,借景物描写来表达朋友间的深挚情意,离情缠绵而不过分哀伤。
(意思对即可)(3分)3.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2019年浙江古诗词比较鉴赏

总结: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
用相同去鉴赏不同。
针对练习: 2 3 5
古诗词之比较鉴赏题
学习目标:
1.明确比较鉴赏的出题方式; 2.能从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思想情感上遵循“求同辨异”的方 法分析。
近4年浙江高考题
2018年李颀《送王昌龄》 19. “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 体现出诗人______________的心情。 20. 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 的点染手法。 2017年白居易《采地黄者》 19.本诗前八句叙写 ,后六句叙写 ,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 的社会现实。(2分) 20.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 2016年刘克庄《北来人二首》 21.赏析第一首中的画线句。(3分) 2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2015年[元]张伯淳《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 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1.美丽、勤劳、活泼。(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同:两句诗都表现了采莲女面色红润的美好模样。 (1分)
异:“女儿妆面花样红”运用比喻的手法,将镜 湖女红润的面色比喻成荷花,表现镜湖女的美丽。 (手法1分,赏析1分)
“芙蓉向脸两边开”用衬托的手法,描绘出 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荷花映衬着 脸颊的情景。明写荷花,实则为了村托人之美。 (手法1分,赏析1分)
1.第一首中“春风永巷闭娉婷”的“闭”字,有什么 表达效果?(2分) 2.有人说,这两首诗语意蕴藉,都含有感慨“国士佳 人,一般难遇”的弦外之音。请结合每首末两句分别 简析。(6分)
诗歌鉴赏比较类题型

范例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登崖州城作①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注】 ①《登崖州城作》是李 德裕被贬至海南时所作,诗人被贬之前 官至宰相。
译文
• 《送杜十四之江南》白话译文 • 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
③从表达思想感 情上比较,看哪种 用语更能准确表 现作者当时的思 想感情。
二、比较评价题型
例2、比较阅读下列诗词曲,回答问题。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相同点:两【首双小调令】都沉运醉用东白风描·秋手景法,状写秋景。 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围不尽山, 一(望2)无第穷一水首。作散者西把风秋满天天傍秋晚意几。个特夜有静的云景帆物月巧影妙低地,组载合 我起在来潇,湘创画造里出。萧瑟苍凉的意境,突出表现了羁旅愁绪。 如果从作品的意境及作者表现的情感角度出发,你 更喜欢第这二两首首小中令的作哪者一写首在?秋为意什里么对?洞庭潇湘的观感, 气象明朗开阔,意境宏伟,表现了开朗乐观的情怀。
您去正值春江满,烟云弥漫水茫茫。 • 暮色深沉天已晚,孤舟一叶停何方?
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 《登崖州城作》白话译文 • 我独自一人登上高楼遥望帝京,这
是鸟儿也要飞上半年的路程。 • 连绵的青山似乎非要把我留住,百
转千回层层围住这崖州郡城。
解析
两诗都着一“望”字,在表情达意上 有什么不同?
考查类型
• 类型一
• ①从修辞手法运用上进行比较,看哪种手法更有 表现力。
• ②联系诗歌描写的情景进行比较,看哪种用语更 符合实际。
古诗鉴赏点分类比较训练

鉴赏点分类比较训练【训练版】一、比较鉴赏点(内容理解)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登赏心亭”陆游蜀栈秦关岁月道,今年乘兴却东游。
全家稳下黄牛峡,半醉来寻白鹭洲。
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
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己流。
①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陆游奉召从四川回临安,是年秋天路过建康。
②瓜步:即瓜步山。
与建康隔长江相对。
③迁都:南宋初年,主战派主张建都建康,主和派主张建都临安,建都问题成为两派斗争的一个焦点。
问题: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都是登楼抒怀之作,还写了“涕流”的情状。
试比较这两首诗中“涕流”原因的异同。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盘。
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注】樽棘:酒杯。
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诗词曲比较鉴赏作业

诗词曲比较鉴赏作业1、你认为诗、词、曲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2、你认为诗、词、曲里的赋、比、兴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3、你认为诗、词、曲的心理时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4、你认为诗、词、曲的抒情艺术如何?为什么?5、你认为课程对你的教学工作有帮助吗?本课程应怎样改进?谢谢!(要求:每篇均在千字以上)第一题:中国传统上是一个诗的国度,其诗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交响乐章。
中国古代诗歌史是一个大的乐章,是一个由浪漫到悲壮的发展历程,中间又有各个章节的由浪漫到悲壮的小变奏。
如,整个诗歌发展史过程是由先秦的浪漫开篇,发展到秦汉洋洋大赋和古乐府的浪漫,再到唐诗的浪漫,宋词元曲则开始悲壮,直到明清由悲壮而低沉,终于渐渐走向沉寂。
再如,诗歌发展史上,在每一个朝代又都有各自的从浪漫到悲壮的过程,先秦与秦汉的诗歌是浪漫中有悲壮,“哀而不群,怒而不怨”,魏晋诗歌是由壮而悲,唐诗宋词都自有浪漫与悲壮,元明清之时则以悲壮为主流。
而中国古代的诗歌从历史演变过程来看,也是向来同音乐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如先秦时代的《诗经》全部和《楚辞》的一部分,以及汉魏六朝乐府诗,原来都是配乐演唱的。
不过音乐特别是娱乐性的音乐是在不断变化的,旧的音乐消亡、转变以后,原来的歌辞就成为纯粹的文字作品,而有新的音乐和新的歌辞来取而代之。
譬如《诗经》到汉代就只有少数还能唱,而汉乐府到了六朝,同样多数是不能唱的了,六朝人以及唐人所写的古题乐府诗,都只用于诵读,而不是歌辞。
唐代音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这种变化实际在唐以前已经进行了很久,其主要特征是原产于西域的“胡乐”尤其是龟兹乐大量传入中土,与汉族原有的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燕乐。
“燕乐”的名目,在隋代就有,而在唐代大盛,其部类也经过新的修定。
唐代社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音乐成为唐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享受。
特别是在开元、天宝年间,玄宗皇帝精通并酷爱音乐,在宫中蓄养数百人的乐团,号称“皇家梨园弟子”,更促进了社会上音乐歌舞的流行。
古诗词比较阅读

古诗词比较阅读古诗词比较阅读1、关于意象、意境的比较鉴赏2、关于思想情感的比较鉴赏3、关于表现手法的比较4、关于字词的比较题型一:意象类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
飐风:在风中摇摆。
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思考】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答案】(1)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
(2)王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
白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题型二:意境类①找意象;②点特点③析感情例2: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独坐(节选)(唐)王维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夜深 (宋)周弼虚堂人静不闻更。
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思考】两诗中均写了夜景,又有所不同。
请具体说明。
【答案】王诗写的是秋夜,写了山中果落、灯前虫鸣的现象:周诗写的是春夜,写了春雪初停、残月挂山、溪水成冰的景象。
王诗描写的是动景,周诗描写的是静景。
1.面两首著名的咏物诗蕴含的人生境界有何不同?请你从中国历史上选出两个著名人物,分别代表这两种境界,并说明理由。
(2008深圳一模)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惜,要留清白在人间。
【答案】(1)竹子象征人生的“坚劲”,石灰象征人生的“清白”。
或:《竹石》表现的是逆境中个性的坚持与张扬;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形象。
(2)《石灰吟》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2.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生查子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第二中学朱阿海学号:sch010*******1、你认为诗、词、曲的历史演变过程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答:根据一般常识来看,诗先;词次;曲又次之。
首先我们给诗,词,曲各下一个定义。
仅就一般所理解而言,有韵之文就是诗,自一言以至于九言、十言,乃至杂言各不等。
从这个理解上来说,词曲都是诗的一种,或者说是诗歌的延伸与扩展。
词曲的格律较诗歌严格,这也符合凡事由简单向繁难发展的规律。
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这里,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
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
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
关于词的起源,说法有二:通常认为,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须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
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词源于诗,其理由是: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
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
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
再如刘禹锡的“纥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
然而也被认为是词。
由此看来,单从这种角度上说,诗和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
总之,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不能是一种突变,因此诗和词之间并不能画若鸿沟。
另外,根据词的三个特点:(1)全篇有固定的字数(2)长短句(3)律化的平仄来看,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个条件,古乐府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所以词主要源于中国,词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曲,也是一种配乐诗体,关于曲的起源,明王世贞的《曲藻》称: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是故可知,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
正因此,曲的宫调、曲牌等多同于词。
不过,词向曲的演变,通常认为还与时代有关,“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吴梅《曲学通》)。
至于南曲,是由北曲转化而成,故晚于北曲而盛于明代。
从以上所引用资料来看,由诗而词,由词而曲的发展脉络应可明白。
2、你认为诗、词、曲里的赋、比、兴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答:赋、比、兴的问题在诗学中是一个老生常谈。
诗之六艺,风雅颂较好理解;赋、比、兴的含义及其实践则略微困难一些。
首先提出赋、比、兴概念的是《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后来汉人作的《诗大序》又把“六诗”改为“六义”。
较早对于赋、比、兴等概念进行解释而又具有颇大影响的是汉代经学家郑玄:“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注》)宋代朱熹的解释是:“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诗集传》)他师承郑说,而又有所发展与修正。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
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
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
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
”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
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
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3、你认为诗、词、曲的心理时空是怎么样的?为什么?答:郭老师的教程中把诗歌的心理时空分成这么几个方面来理解:时间方面为时序、时差、时值、时间定格等;空间方面为大小、远近、空间凝缩等。
我认为在诗人的眼里,自然的时间和空间都可以为我所用,为我所改。
诗歌的取向在情而不在于智,所以不可能也不需要自理智上判定正确的时空方位。
文学作品有两种结构方式:客观时空结构与心理时空结构,对于诗歌这样的极度自我的表现形式来说,更主要的显然时心理时空结构。
在冥想的世界里,心理法则获得了权威统领的地位,心理时空依据着自身的逻辑重构着经验世界。
时空的意象化、虚构时空、压缩现实时空等,都是诗歌创作实践中常用的手段。
以心理时空构架诗歌的一个例子是李商隐《无题》,先写眼前然后又想象到别后。
4、你认为诗、词、曲的抒情艺术如何?为什么?答:诗歌的抒情艺术大抵分为两种:直抒胸臆与所谓的“移情”。
郭老师教程中的情景、悲喜、梦真三对概念都可以这样概括。
对于“抒情”这个概念,我们有必要明确一下:抒情不是狭义上的、只限于对情感(诸如爱情、友情、或某些情绪)的抒发,而是对整个的、我们的生活及生存感觉的抒发。
像虚构和想象,都是抒情的一种方式。
在此,我们也可以关注一下“诗歌”这个概念本身所包涵的意义:“诗”是语言的方式、言说的方式,“歌”是对内容的限定,而“歌”,即是一种抒情。
就《诗经》而言,“风、雅、颂”既是对内容的分类,也是几种抒情的方式。
我一直认为抒情是诗歌的本质。
诗歌这种艺术形式先于其他的文体,先于其他的艺术形式,出现于人类生活的早期,可以说是和语言一同出现的——语言就是诗歌,那时的语言是简陋的,是非理性的,可以这样说,简单是诗歌最原始的特征。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步,语言也在不断丰富,而同时也在过于持久和广泛的日常生活使用中磨损了、用旧了,使其失去了自身的光泽。
而诗歌的存在正是在这日益膨胀和迷失的人类精神活动之中自始至终保持和捍卫着语言的纯洁性。
可以说,朴素和单纯的情感是诗歌的血液。
不论今天的诗歌内容已多么丰富,真正的好诗则一定是有“血”有肉的,尽管可能会隐秘一些,但它一定和人类最普遍、最本真最原初的部分一脉相承,并尽最大努力继续向她们靠近。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也是抒情的艺术。
意义不是诗歌存在的理由,诗歌不是哲学。
一位真正的诗人不仅仅要是一个思想者,更重要的是他要把自身“置于”诗歌这种环境之中。
敏感、易冲动依然应该是诗人最重要的特性,也是一位诗人的内驱力。
多多说过:“动力系统高于技术系统,更决定诗人等级。
”那种过于圆熟的、过于复杂化的、甚至过于精致的诗歌手法在情感面前永远是次要的,甚至它们常常会影响诗歌本身的美感的传达。
因此我认为,那种从整体上来说简洁的诗歌才更有生命力。
从正统文人到民间走夫,其创作都体现这种“情”的关怀,只是表现手法和程度有所差别而已。
正统文人受儒教影响较深,在表达内容和手法上有一定要求,如传统诗教中要求的“乐而不淫,怨而不怒”,要求情感的抒发要含蓄不直白,重曲重隐,遵循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故在作品中其情感的抒发多有所抑遏,用典故、比喻等手法来寄托,较少直抒胸臆之作。
而民间文学恰巧相反,民间的创作者相对远离正统文化,受束缚较少,由此其情感的表达与抒发直白而淋漓,这一特点在民间歌谣中尤为体现,其中对于情之极致的男女之情,更是几千年来在人们口头不断歌咏着。
5、你认为课程对你的教学工作有帮助吗?本课程应怎样改进?谢谢!答:我认为本课程对于我的教学工作来说有一定的帮助。
首先,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但是我认为人文素养的提高对于历史老师来说,意义同样重要;其次,高中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知识的多面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相关学科与邻近学科中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第三,从功利角度来说,课程不完成,学分拿不到,职称评不上,虽希望这种俗事对于教学工作无影响,基本上为不可能。
关于课程的改进,我没有甚么意见。
作为同是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的学弟,向郭学姐致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