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 (3)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引言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对于每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挑战。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有着巨大的责任去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一挑战,并制定了一套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的背景在过去几十年里,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但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和资源压力。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的加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开始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具体而言,其目标包括:1.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产业,减少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减少浪费。
3.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保护,提高环境质量。
4.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水平。
5.构建法治环境:完善环境法制,强化环境监管。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政策措施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1. 能源政策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的能源政策,以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
例如,推广使用节能灯、制定新能源汽车政策、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等。
2. 环境保护政策我国加强了环境监管和环境保护力度。
设立了环境保护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加强了对污染企业的监管,并提倡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
3. 农业和生态保护政策我国加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政策。
采取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推行有机农业等。
4. 城市规划和建设政策我国加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可持续性。
鼓励城市绿化、节能建筑、低碳交通等,提倡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效果和挑战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
例如,能源消费强度下降、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包括:1.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保护环境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__以南水北调为例含解析鲁教版

第3讲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基础练(2020·广东广州一模)近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以及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我国天然气生产与消费增长迅猛。
如图是2000~2014年我国居民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路径统计图。
据此完成1~2题.1.2000~2003年天然气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是()A.长江三角洲 B.重庆、四川C.珠江三角洲D.新疆、陕西2.明显反映西气东输工程引起天然气消费重心迁移的时段是()A.2002~2005年B.2005~2008年C.2008~2011年D.2011~2014年解析:第1题,图示2000~2003年天然气消费重心向西北大幅移动,说明西北地区增长快,故D正确.第2题,西气东输工程使东南部天然气消费增加,受其影响,天然气消费重心应向东南移动;图示2005~2008年,消费重心向东南移动幅度最大,故B正确。
其他时段重心移动距离小,或移动方向与西气东输方向不一致.答案:1。
D 2.B(2020·贵州黔东南一模)陕甘宁盐(盐池县)环(环县)定(定边县)扬黄工程是国家建设的大型电力扬水工程。
该工程源自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大多数设施分布在毛乌素沙漠边缘。
读盐环定扬黄工程线路示意图,完成3~5题。
3.建设盐环定扬黄工程主要是为了()A.解决人畜饮水问题B.发展商品谷物农业C.缓解电力紧张趋势D.修复当地生态环境4.影响盐环定扬黄工程线路总干渠抽水泵站密度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输水量B.人口密度C.线路长度D.地形起伏5.盐环定扬黄工程维护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是()A.资金不足B.技术难度大C.风沙灾害严重D.泥沙淤积严重解析:第3题,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是从青铜峡水利枢纽附近调水到毛乌素沙漠边缘,沿线地区都有县市、乡镇分布,因此该工程的主要目的是解决人畜饮水问题,A对。
该地区不发展商品谷物农业,B错。
扬黄工程并不能缓解电力紧张的趋势,C 错.仅靠调水无法修复当地生态环境,D错.第4题,抽水泵站在总干渠的分布密度主要受地形起伏影响,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地形起伏相对较大的区域,这样有利于水的输送,D对。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过度消耗和各种人为影响,极大地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
对于人类来说,保护生态环境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而可持续发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生态环境保护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气候变化抵御、水土保持以及环境污染防治等方面。
生物多样性保护涉及到对珍稀濒危物种、物种栖息地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需要建立护林护草制度,控制非法捕猎、非法采伐和非法贸易等行为。
气候变化抵御方面,需要多种手段如减排、控温、水循环调节等。
环境污染防治,也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对于大气、水和土壤的污染需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进行治理。
然而,这些方面要做到有效的保护和治理,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经济成本。
这就需要进行可持续发展,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资源利用、能源开发、经济发展、社会福利、科技创新等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长期的,而不仅仅是短视的盈利。
在资源利用方面,我们应该抵制过度消费和浪费的行为,鼓励节俭、循环利用和资源高效利用。
能源开发方面,需要转向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并努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对于经济发展,应该重视环保和可持续性,同时注意到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社会福利方面,我们应该坚持普惠性、公正性,为人民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同时,也需要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水平。
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可以减少碳排放、污染物排放量,并降低资源浪费。
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两个关键的议程。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它们的重要性,形成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制度、政策和实施措施。
只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标。
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共同责任。
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消耗问题。
各国政府需要相互合作,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现代社会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环境问题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导致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加,给农业、能源和人类居住地带来了损失。
其次,水资源短缺使得许多地区面临水危机,影响了农业灌溉、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此外,生物多样性丧失使得许多物种面临濒危甚至灭绝的危险,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
这些环境问题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都带来了限制。
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
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要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避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进一步破坏。
其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关注公平和包容,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最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促进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存在。
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各国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其他环境问题。
签署并执行环境保护协议和政策,共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推动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其次,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投资与支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提升,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最后,政府、企业和公众应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
四、大家的责任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是每个人的责任。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改变生活方式,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能源的消耗。
例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汽车和电器的使用等。
同时,我们也可以积极参与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参与志愿者活动等,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环境。
第3章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地理科学
(3)世界人口分布的基本特征 ①趋中纬性 居住在北半球的人口占了世界总人口的90%,南 半球由于陆地面积较小,开发的历史较晚,其人口只 占10%左右。全球4/5以上的人口,集中居住在 20©~60©之间的中纬地带。 ②趋低平性 在海拔200m以下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面积 的27.8%,集中了世界人口的56.2%;200~ 500m高度的陆地面积占全部陆地面积的29.5%, 人口占 24.0%;海拔500~1000m的陆地占陆地总面 积的19%,人口仅占11.6%。
《人文地理学》
2013年2月27日—6月14日
③趋海性 世界人口的1/2,居住在距海岸200千米以内,而 这一地带的面积仅占陆地的30%。其中,距海岸50千 米内的区域分布着世界人口的27.5%。在距海岸500千 米以外的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则变得稀少起来。距海 岸1000千米以外的区域,人口仅占8.6% 。
预计2012年达到70亿。
《人文地理学》 2013年2月27日—6月14日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地理科学
《人文地理学》
2013年2月27日—6月14日
(2)地理环境影响人口增长 人口自然变动是各种区域性地理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包 括: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医疗卫生、人口迁移、 宗教、习俗、人口政策、战争、自然灾害、自然环境、年 龄性别结构、人体生理素质等。 (3)人口增长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①适度的人口增长将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 协调发展
《人文地理学》 2013年2月27日—6月14日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地理科学
人 口 问 题
人 口 数 量
数量增加 寿命延长
人口总量、人口密度 人均寿命、预期寿命
三体系 环境体系具体条款

三体系环境体系具体条款三体系环境体系具体条款是指在三体系环境下,为了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具体措施和规定。
三体系环境体系具体条款的制定是基于对三体系环境状况的认知,并旨在保护和改善其自然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促进环境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详细介绍三体系环境体系具体条款。
1. 限制污染排放:制定环境污染排放的限制标准,包括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排放标准。
限制污染排放是保护环境的基础,通过控制和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可有效降低环境污染程度。
2. 资源合理利用:制定资源的合理利用政策,鼓励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的措施。
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可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生态环境保护:确保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维护生物多样性。
制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措施,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防止生态灾害的发生,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4. 环境风险预防与管理:建立环境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预防环境风险的发生。
制定环境保护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保障公众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安全。
5. 环保监测与执法:建立环境监测和执法机构,加强对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措施的监测与评估。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环境权益。
6. 环保技术支持与研究:加强环保技术支持与研究,推进环境技术的进步和应用。
鼓励研发和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产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
7. 环境信息公开:加强环境信息的公开与公众参与。
建立环境信息发布和交流平台,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环境状况和环保进展,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参与和监督。
8. 环境教育与宣传:加强环境教育与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供环境保护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9. 跨境环境合作:加强跨境环境合作,推动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环境挑战,推动建立良好的国际环境治理体系。
必修3: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中图版)

土壤的污染及防治
• 长期以来,人们把大地看作处理废弃物的 场所,如城市垃圾、工矿企业固体废弃物 向土壤倾倒和堆放。城市污水、工业废水、 大气沉降物也会进入土壤,土壤污染物按 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 一、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的污染及危害 城市污水、工业废水中含有氮、磷、钾 及其他植物的营养成分,不少地区用污水 灌溉氮、磷及生物能降解的有机物可去除
• 废物,从中回收燃料。 • (3)利用含有土壤、植物所需元素的废物, 作土壤改良剂和肥料。 •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迅速向城市 集中,使得垃圾排出的数量剧增。城市垃 圾成分主要有煤灰、建筑渣土、果皮、菜 叶、纸张、塑料、金属、玻璃等。处理城 市垃圾,应首先回收其中可利用的废旧物 资,如废纸、废金属、旧织物、玻璃等,
了必要的生存环境。
1、物种丰富。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生物 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我 国 生 物 多 样 性 特 点
1、物种丰富。我国是世界上野生生物 物种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特有和古老的物种多。许多稀有古 老的物种都能在我国找到。 3、经济物种丰富。我国有许多具有很 高经济价值的野生生物,有几十种 农作物及家养动物起源于我国。
间接使用价值
间接使用价值指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 态功能。 动物需要以特定的生物为食物,同时它的 发展又需要相应的生物来制约它;植物需要特 定的动物来为它传粉、散播种子,还需要各种 微生物将不能利用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盐以便 重新利用。各种生物共同维持生态系统的结构 与功能。 野生生物的灭绝或严重减少将导致生态系 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土壤的污染及防治
• (3)垃圾压缩处理 垃圾经压缩可以减 小体积,便于运输和填埋。近年来,日本 采用高压压缩垃圾,制成垃圾块,用作填 海造地材料。 • 防止土壤污染还应包括土壤保护、植树造 林等生物措施以及对已污染土壤的治理等。
2019_2020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讲义(

第三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1.概况(1)总量丰富: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度尼西亚。
(2)地域分布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
(3)供需矛盾突出:北方需水量大,但水资源贫乏。
2.长江成为南水北调水源地的有利条件(1)位于我国的丰水区:流域广、水量大,人均、单位耕地平均占有水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稳定,季节分配较北方河流相对均衡。
(3)调水距离近{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中下游靠近缺水严重的华北平原思考南水北调能从根本上解决华北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吗?正确的对策应是什么?答案不能。
正确的对策应是:大力发展节水技术,降低单位产值水耗;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大力宣传,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加强管理,加大治污力度,杜绝浪费等。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1.西线工程(1)路线:位于地势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
(2)优点:地势高于西北和华北地区,可以自流供水。
(3)不足: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
2.中线工程(1)路线:从长江中游丹江口水库和三峡库区引水到华北地区。
(2)优点:可自流供水到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
(3)不足:挖掘河道工程量大,占用农田多等。
3.东线工程(1)路线:位于第三级阶梯东部,沿京杭运河到华北地区。
(2)优点:有京杭运河可利用,工程量小。
(3)不足:黄河以南因地势北高南低,需抽水北送。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1.积极意义(1)社会效益:改善调入区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促进调入区的经济发展。
(3)生态效益:增加调入区城市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美化环境,改善城乡居民的卫生条件。
控制地面沉降。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工程为例)(1)长江径流量减少,枯水季节海水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升高,影响长江下游水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合理开发合理 利用自然资源,使再生性资源能保持其再生产 能力,非再生性资源不至于过度消耗并能得到 替代资源的补充,环境自净能力能得以维持。
一、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能被人 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自然资源:①可耗竭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②可更新资源(可再生资源)
(三)资源产业问题 资源产业是通过社会投入进行保护、恢复、更
新、增值和积累自然资源的生产事业,是协调经济 系统、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完善资源资产 管理,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 它是原材料产业的前身。以矿业资源为例,开采以 前的活动为矿产资源产业,开采及开采以后的生产 活动为矿产原材料产业。
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一)资源价值问题
❖ 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包括两部分,一是自 然资源本身的价值,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的 人、财、物投入的价值。
资源价格随其稀缺度的上升而调整;随开发程 度调整。
三、自然资源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二)资源核算问题 资源核算是完善资产管理、实现资源价值和促
进资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分析工具。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思想
(一)、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 但需要重新审视如何推动和实现经济增长。
(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 的生态环境。
(三)、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谋求社会的全面进步。
(四)、承认并要求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中体现出自 然资源的价值。
四、有关资源持续利用的两个概念
(一)
“社会使用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 得超过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
最
低
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速度,不得
安
超过作为其替代品的开发速度。
全
标
准
社会排放污染物的速度,不得
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吸收能力。
(二)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问题可以简单而又广义的叙 述如下: 假定当前的后果将影响好几代人的利益, 那么,应该在各代际人之间就上述后果 进行公平的分配。
❖ 从注重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注重长
远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发展;
❖ 从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知识经济推动型的发
展。
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 (一)对传统国民生产总值(GNP)的修正
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ion):指一个 国家在一定时期(一年)内,以货币表现的国内 和国外所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量。
第七章
可持续发展战 略的实施途径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三篇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 理论与实施
第六章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由来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内 涵与特征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 理论的反思和创新
第四节 自然资源—可持续 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一.古如马尔萨斯(1802年)、 李嘉图(1817年)和穆勒(1900年)等,他们 也较早地在著作中提出过人类消费的物质限 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着生态边界。
二、自然资源的特征
❖ (一)稀缺性 稀缺性是地球上所有资源的共同属性之一,也是
导致目前资源、环境面临十分严峻局面的原因之一。
❖(二)区域性
❖(三)多用性
❖(四)整体性 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是指自然资源本身是一个庞大
的生态系统。自然界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 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之间既相互联系,又 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由来
二.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
* 早期的反思——《寂静的春天》 *一服清醒剂——《增长的极限》 *全球的觉醒——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我们共同的未来》 *重要的里程碑——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涵与特征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一)、布伦特兰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 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WECD,《我们共同的未来》)
为了全面反映环境资源的价值,产品 价格应完整的反映三部分成本:
资源开采或获取的成本
产
品
环境成本(环境净化
价
成本和环境损害成本)
格
用户成本
(五)建立环境资源价值公式
全部经济价值(TEV) :total economic value
TEV=UV+NUV=(DUV+IUV+OV) +NUV
UV:使用价值; NUV:非使用价值; DUV:直接使用价值; IUV:间接使用价值;
(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
1、着重于自然属性的定义 “可持续地使用,是指在其可再生能 力(速度)的范围内使用一种有机生态 系统和其它可再生资源”。 “保护和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更新能 力”
2、着重于社会属性的定义 “在生存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 情况下,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3、着重于经济属性的定义
(五)、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 合决策”和“公众参与”。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 持续性原则 * 公平性原则 * 共同性原则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对传统发展理论的 反思和创新
❖ 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
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发展;
❖ 从以物为本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
❖ (二)建立自然资源帐户
自然资源帐户主要用于体现一个国家资源的变 化。这些帐户能够显示环境的变化是如何同经济变 化联系起来的。
一.对传统经济学的修正
(三)引入可持续收入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收入在数量上等于传统意义的
GNP减去人造资本、自然资本、人力资本等各种 资本的折旧。
(四)产品价格与投资的评估
“在保护自然资源的质量和其所提供服务的前提 下,使经济发展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程度”
“为全世界而不是为少数人的特权所提供公平 机会的经济增长,不进一步消耗自然资源的绝对量 和涵容能力”。
4、着重于科技属性的定义
“可持续发展就是转向更清洁、更有效的 技术,尽可能接近‘零排放’或‘密闭式’的工 方法,尽可能减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消耗 ”。还有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极 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