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 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合集下载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基本、核心和标志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错知识点基本、核心和标志

必修三《文化生活》
基本: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必修三《文化生活》
核心和标志:
1)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3)传媒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4)传统建筑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5)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媒介,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6)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7)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学问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会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与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与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建、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与实践与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化、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气(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气。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气,能够在人们相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气,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

确定的文化由确定的经济、政治所确定,又反作用于确定的政治、经济,赐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化事业、培育各种高素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养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须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合力和创建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知识点总结高中的政治必修三是政治学科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同时也是后续学习和未来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但是,很多高中生在学习政治必修三的过程中,容易混淆易错,从而影响学习效果和成绩。

本文将就高中政治必修三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1、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政治制度是国家的基础制度。

它是推行国家权力机关组织形式、权力关系、作用方式的制度。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的这一章节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概念和分类。

其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行政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区别,普选与选举制度的区别。

行政制度和政府制度的区别:行政制度是政治制度的一种形式,它由行政机关组成并主导其运作,比如我们常说的中央行政机关和地方行政机关。

而政府制度是指国家的行政组织形式,包括行政机关、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等。

因此,行政制度是政府制度的组成部分。

普选与选举制度的区别:普选制度是指全体选民通过普遍投票来选举政治领导人和代表。

而选举制度是指政府制定的选举程序和规定,包括候选人提名、候选人资格审查、投票方式、选举结果公布等。

因此,选举制度是普选制度的具体实现过程。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政治制度模式。

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旨在维护和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实行各民族共同自治。

高中政治必修三中的这一章节涉及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内容和实践。

其中易混易错的知识点主要有两个:自治级别和自治权力。

自治级别: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分为三级: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自治区级别最高,享有最广泛的自治权力;自治县级别最低,自治权力最少。

其中自治区和自治州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自治县只设立县人民代表大会和县政府。

自治权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赋予各级自治政权在本行政区域内具有自治权,包括自治权利和自治权力两个方面。

自治权利是指在自治区域内享有组织、管理、自治和发展等权利,这些权利是根据法律规定的;自治权力是指各级民族自治政权自治事务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

2021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88个易错易误知识点归纳1.人们的精神产品源自物质载体。

纠错: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而不是源自物质载体,因为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故错误。

2.文化促进了社会向前发展。

纠错:文化的性质不同,其作用也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故错误。

3.文化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

纠错: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不能将文化的反作用看作基础性的、决定性的,故错误。

4.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纠错: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故错误。

5.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完全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6.文化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纠错: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7.一定的文化决定一定的经济、政治。

纠错: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纠错: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各式各样的文化现象。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0.对于文化环境的影响人是无能为力的。

纠错: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1.文化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纠错:文化只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不能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12.文化对人肯定不会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纠错: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虽然不能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3.积极参加文化活动,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单选题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后天形成,并不是天生;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经过实践,能够转变为物质力量,不可以够直接转变为物质力量。

2.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注意“相对”不行缺乏,因为文化固然由必定的经济所决定,可是两者的发展其实不完整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伍。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要素,而非决定要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拥有耳濡目染和深远长久的特点,此中耳濡目染重申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油但是生,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是影响的过程;而深远长久重申的是时间上的连续,不中断,如乡音难改。

5.文化对人活社会的作用拥有两重性。

因为文化从性质上讲,有先进和落伍之分,相应起到的作用有阻挡和促使之分,因此,不可以纯真的说文化促令人的发展或文化促使经济、社会的发展。

6.优异文化因其独有的感染力和感化力,令人深受震惊、力量倍增。

7.优异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令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能够形象的理解为丰富人的脑筋;增强精神力量,是给人做事情以动力,常有词语如“激励、激励、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全面提升,并且不一样期间,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一样。

8.文化影响人生,而非决定人生。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9.划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庆贺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显现,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记,以名录的方式确定。

10.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其实不是仅为一个民族所独享,而是共享。

11.尊敬文化多样性,第一要尊敬自己民族的文化,其实不是认可和保护全部文化,例如落伍文化和腐败文化。

12.注意划分文化流传的门路和手段。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历年备考易错知识点归纳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历年备考易错知识点归纳

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历年备考易错知识点归纳2018年高考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历年备考易错知识点归纳1.人们的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2.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会阻碍社会和个人的发展。

3.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不能将文化的反作用看作基础性的、决定性的。

4.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5.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6.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7.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

8.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9.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10.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研究、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11.文化只能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不能支配人们的交往行为。

1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虽然不能说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会对人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但也不能因此否定文化对人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13.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14.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15.文化具有影响人和塑造人生的功能,但不具有决定人生的功能。

16.优秀的文化对于人的健康成长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能说起决定作用。

17.民族服饰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特色,而庆祝民族节日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18.各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因此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和个性。

世界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的作用。

19.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由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这种差异是不会消失的。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知识要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一、文化与社会1、体味文化:①文化形式各种各样。

②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各具特色。

2、文化的内涵以及特点:①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纯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③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后天参加实践及学习获得的。

④文化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精神现象。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3、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4、文化的力量(作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5、文化与经济、政治1)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要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

高二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重点难点易混易错点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复习重点难点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关系。

2、现代社会中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意义。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4、文化生活对人们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5、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的文化素养。

6、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塑造人生的意义与作用。

易混易错点1、有文化就意味着文化程度高。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文化只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3、纯粹“自然”的东西也是一种文化。

4、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总是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5、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6、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文化程度。

7、经济决定文化,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而并不是说经济发达精神文化就自然而然地好起来,或物质条件差。

精神文化就不能搞好。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复习重点难点1、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2、理解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态度和原则。

树立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观念。

3、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4、阐述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5、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6、教育在文化继承中的作用。

7、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根本途径。

8、文化创新的作用。

9、阐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10、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克服文化“守旧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易混易错点1、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一致的。

2、文化继承就是文化发展3、文化的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影响不大。

4、“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一回事。

5、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6、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是一成不变的。

7、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体现时代精神,二者之间是矛盾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易混易错知识点小结】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1.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纯自然现象不属于文化;后天形成,并非先天;文化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通过实践,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2.文化有传承性和相对独立性。

注意“相对”不可缺少,因为文化虽然由一定的经济所决定,但是二者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后。

3.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是经济力和科技力。

4.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其中潜移默化强调的是在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或文化活动中,不知不觉、油然而生,有种润物细无声之感,是影响的过程;而深远持久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持续,不间断,如乡音难改。

5.文化对人活社会的作用具有双重性。

因为文化从性质上讲,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相应起到的作用有阻碍和促进之分,所以,不能单纯的说文化促进人的发展或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6.优秀文化因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

7.优秀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形象的理解为丰富人的头脑;增强精神力量,是给人做事情以动力,常见词语如“鼓舞、激励、力量倍增”等;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全面提高,而且不同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

8.文化影响人生,而非决定人生。

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9.区分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以名录的方式确立。

10.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并不是仅为一个民族所独享,而是共享。

11.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并不是承认和保护一切文化,例如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2.注意区分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

重要途径包括: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

手段包括: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

其中口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富的传媒;大众传媒的标志:以印刷媒体的推广。

13.传统文化继承的表现:①传统习俗的继承: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传统文艺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④传统思想的继承:是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14.传统文化的特点: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相对稳定性,强调时间方面的延续,保留基本特征,具体内涵因时而变(注意文化的时代性)。

鲜明的民族性,注意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题干当中常出现两岸、港澳台地区、海外华侨等对祖国的强烈认同。

1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是全盘继承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6.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前提,发展史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没有孰先孰后之说。

1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注意:①是外部因素,②③④是文化自身内部因素。

其中决定因素是社会制度的更替。

18.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常见错误观点:文化创新是文艺工作者的任务,或是文化创新来源于文艺工作者的聪明才智。

19.区分文化创新的渊源和源泉。

渊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源泉:唯一,社会实践。

20.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注意:其中①是从古今文化角度来看,继承传统,注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各自对待态度截然不同。

②是从中外文化角度来看,对待外来文化不是全盘接受或是否定,有两个原则“优秀文化、有益成果”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21.错误倾向:对待本民族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对待外来文化容易犯的错误是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2.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①源远流长②博大精深③包容性。

注意:①是从时间角度说明,强调绵延不绝;②是从空间角度说明,强调内容丰富③是①②的原因。

如果是多选题的情况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原因是:汉字和史学典籍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包容性都可。

23.文字不等于汉字。

当强调人类文明或是世界文化时用文字,而仅局限于我国中华文化时是汉字,格外注意汉字是为我国各民族所通用,而不是各个民族只使用汉字,还有少数民族自己的文字。

24.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其中独特性反映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两方面;民族性注意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二者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个性是前提,各民族文化没有优劣之分,共同熔铸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25.区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中华民族之根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华民族之魂师中华民族精神。

26.区分中华文化的力量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或是中华名族精神的力量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力量。

)27.中华民族精神没有优劣之分,因为从民族精神定义可知,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被称之为结晶的东西,一定是精华)。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

28.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①爱国主义(核心);②团结统一(生存和发展的保证)③爱好和平(赢得世界赞誉)④勤劳勇敢(立业根基常见语句):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勇者不惧)⑤自强不息(内在气质、精神力量常见语句: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9.爱国主义:具体不抽象,有时代性,有共同要求,但也有不同具体内涵。

30“.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此类说法错误,一定要强调“在当代”。

31.“中华民族精神一经形成就不再改变。

”,说法错误。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历程中,体现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注意区分各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如井冈山精神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庆精神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2.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们的我们生活色彩斑斓。

注意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可喜变化;但是由于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带来忧的方面。

33.大众文化不等于先进文化。

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

(注意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的大众文化。

)34.区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对待态度。

其中落后文化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注意传统习俗不全是落后文化,其中有精华与糟粕之分。

)关于对待二者的态度,腐朽文化态度坚决,是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而对待落后文化则是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35.发展先进文化:核心——社会主义;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本质上是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是一个立足于社会实践而不断进行文化创造的过程。

36.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3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注意各自对应关系)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基础——社会主义荣辱观3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只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内,不包括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一定主义限定词“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

其中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常见错误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9.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注意用词不能起决定作用。

40.精神文明不能起到奠定物质基础或是政治保障的作用。

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只能是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4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基本内容: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重点——增强诚信意识;基本要求——“五爱”;着力点——“四德”4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的显著标志。

4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44.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45.区分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二者之间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注意:有“良好的”词语限定;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注意:二者的发展不存在同步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