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指导:传染病传染过程及感染谱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Training Center
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家畜、家禽
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 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兽医 科学的重要预防兽医学科之一。
Training Center
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Training Center
3
一、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流行过程
Training Center
(五)治疗
在家畜传染病的治疗方面,帮助动物机体杀灭或抑制病原 体,或消除其致病作用的疗法很重要的,一般可分为特异 性疗法、抗生素疗法和化学疗法。扼要介绍如下: 1、特异性疗法: 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度免疫血清、痊 愈血清(或血栓)、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 ,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他种 病无效,故 称为特异性疗法。例如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只能 治疗破伤风,对其他病无效。 2、抗生素疗法:抗生素为细菌性急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 药物,近年来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已获得显 著成效。抗生素的种类、性质和药理作用详见药理学。 3、化学疗法:使用有效的化学药物帮助动物机体消灭或 抑制病原体的治疗方法,称为化学疗法。
Training Center
2-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 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2.2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 毒 2-2.3以疫苗实行紧急接种,对病畜进行及时 和合理的治疗 2-2.4死畜和淘汰病畜的合理处理。
Training Center
(二)疫情报告和诊断
发现畜禽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 即报告当地畜禽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 兽医站。 诊断: 1、临诊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流行情况、疫情来源调查 、传播途径和方式、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 本情况) 3、病理学诊断

传染病

传染病

名解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传染病学:是一门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内外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

3、流行病学:是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原因和分布规律,重点在于研究有效的预防措施。

4、感染:是指病原体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人体内的一种寄生过程,是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5、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6、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将病原体排出体外的人和动物。

7、病原体8、传染性9、散发:是指某传染病在某地的常年发病情况或常年一般发病率水平。

10、爆发:是指在某一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期内突然出现许多同一疾病的患者,大多是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播途径。

11、流行:当某病发病率显著超过该病常年发病率水平或为散发发病率的数倍是称为流行。

12:、大流行:当某病在一定时间内迅速传播,波及全国各地,甚至超出国界或洲境时称为大流行。

13、染后免疫:指免疫功能正常的人体经显性或隐性感染某种病原体后,都能产生针对该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

14、肾综合征出血热: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汗坦病毒属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15、伤寒:是指由伤寒沙门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16、伤寒细胞:吞噬了淋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以及组织碎屑的巨噬细胞。

17、波状热:发生于布鲁菌病,发热2~3周后,间歇数天至2周,发热再起,反复多次,故布鲁菌病又曾称波状热。

18、病毒性肝炎: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19、*慢性肝炎:急性肝炎病程超过半年,或原有乙、丙、丁型肝炎急性发作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发病日期不明确或虽无肝炎病史而有慢性肝炎临床表现。

20、流行性感冒(流感):有流感病毒引起的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传染病学-临床医学-重点知识总结

总论传染病学lemology:研究传染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科学。

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阮毒体、病毒、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和螺旋体)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造成流行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infection:又称传染communication,是病原体pathogen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parasitism。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parasite与人体宿主host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commensalism。

某些因素导致宿主的免疫功能受损,或大量应用抗菌药物引起的菌群失调症,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parasite离开固有寄生部位而到达不习惯寄生部位,平衡不复存在而引起宿主的损害则产生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 infection。

临床感染形式:1.首发感染:primary infection 初次被某种病原体感染。

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2.重复感染:reinfection 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次被同一种病原体感染。

疟疾、血吸虫病、钩虫病3.混合感染:coinfection 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

少见4.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某种病原体感染的基础上再被别的病原体感染。

慢性乙肝感染重叠戊肝病毒感染5.继发性感染:secondary infection在重叠感染中,发生于原发感染后的其他病原体感染。

病毒性肝炎、真菌感染二、感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根据人体防御功能的强弱和病原体数量及毒力的强弱(1)病原体被清除: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胃酸的杀菌作用、正常体液的溶菌作用、组织内细胞的吞噬作用)+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特异性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2)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而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及流行过程

传染过程中的变态反应: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可产生有利于动物体的抗感染免疫,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转化为不利于动物体的异常免疫反应,即称变态的反应。 变态的反应可分为
机 体 抵 抗 力
先天性
获得性抵抗力
组织抵抗力
吞噬作用
种属及遗传性抵抗力
年龄
维生素、激素
补体
溶菌酶
β溶解素及其他天然抗体
自动免疫
被动免疫
01
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imission):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到另一易感机体所经过的途径。
02
您对猪病病原在您的猪场里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了解多少?
2.1猪间传播
始终要把这一条视为最大的风险因素予以重视。“对于一头猪来说,最大的疾病威胁来自另一头猪” 。感染猪会排出大量病原,尤其是临床发病期以及刚要出现临床症状之前。病原可能存在于呼出的空气、唾液、粪、尿、精液、皮屑以及胎盘组织里 - 这些病原可以感染其它的猪。
一、传染(感染)和传染病的概念
Infection来自拉丁文“inficere”
构成传染的因素及主要感染类型:
01
三大传染因素: 病原体; 动物体; 所处坏境。
02
二种主要的感染类型: 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03
不显临床症状
被消灭或排除 不损伤动物体
病原体
动物体
生长繁殖受损
表现临 床症状
显性 感染
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归期。
如果转归良好,则病情好转,主要症状消失,患病动物逐渐恢复健康。
如果转归不良,则死亡或失去生产价值。
转归期:
三、传染病感染的类型
按感染部位分
按症状是否典型
按病程长短分

传染病基本基本概念和分类、流行过程、疫情报告

传染病基本基本概念和分类、流行过程、疫情报告
传染病基本基本概念和分类、流行 过程、疫情报告
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原则
❖ 丙类(12)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 棘球蚴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除霍 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病、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手足口病。报告时 间城镇、农村不超过24小时。
三:传染病分类及疫情报告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39 种传染病,甲类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
1、甲类:鼠疫、霍乱; 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肺炭疽、传染
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 性禽流感; 报告时间城镇不超过2小时,农村不超过6小时
传染病基本基本概念和分类、流行 过程、疫情报告
有感染 后免疫
(postinfection
immunity)
质:外来性与 地方性。
量:散发,流 行,暴发, 大 流行。
时间:季节性
空间:地方性
显性或隐 性感染后 都可产生 特异性免 疫
传染病基本基本概念和分类、流行 过程、疫情报告
二:临床特征
❖病程发展的阶段性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传染病基本基本概念和分类、流行 过程、疫情报告
有病原体
(pathogen)
特异的病 原体。感 染性疾病 共有特点, 区别于其 他疾病。 追索病原 乃现代医 学潮流
传染病的特征 一:基本特征
有传染性
(infectivity)
指病原体 能通过某 种途径感 染他人造 成发病.此 为与其他 感染性疾 病的主要 区别
传染期
有流行
病学特征
(epidemiologic feature)
communicable disease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疫区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决定疫源地大小的因素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 原体的状态(治愈)
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 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动物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以动物为 传染源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播给 人,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可以不依靠人 而在动物间传播、延续种属(自然疫源 性疾病)。
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一)经空气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经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指病人喷出的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而被传染
体积较小(直径15—100微米);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不超过3秒); 局限于传染源周围。
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一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的定位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完成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
主要有肠道、呼吸道、血液、皮肤(粘膜)四大类。
传播机制 病原体更换宿主(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
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病原体的排出、在外界的存在、侵入另一 个宿主。三个阶段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病原体的定位的影响。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
②慢性病原携带者
临床症状消失后,超过三个月后仍能向外排出病原体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意义 慢性病原携带者多具有间歇性排出病原体的
现象。一般认为至少连续3次检查阴性时,才 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已经消除。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ppt课件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ppt课件
念 的传播,但不能维持病原微生物在自然界持续存在的动物,称 为次要宿主。 偶然宿主:偶然感染病原微生物,也可能引起疾病甚至死亡,但不 能实现疾病的境生活,能感染疾病对疾病 感度敏感,可以引起疾病的迅速传播与猛烈流行,并将疾病 传播到人或其他动物,但无法持久。这类动物称为增强宿主。
一般症状
明显期:前驱期之后一直到传染病特征性症状逐步 明显,充分表现出来这段时间称为~。
主要症状、特征
症状、示病症状
转归期: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或康复或死亡
了解潜伏期的意义
潜伏期长短影响疾病的流行过程,潜伏期短的疾病流行趋势 往往十分迅猛,很快即达高峰;而潜伏期长的疾病其流行波 持续较久。 根据潜伏期可判断有受感染的时间,从而追溯传染源和确定 传播途径。
一类疫病:对人和动物危害严重,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的强制性 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的疾病。措施:隔离、封锁、扑杀、销毁。
二类疫病: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采取严格控制、扑灭措施 的疾病。该类疾病危害性、爆发强度、传播能力以及控制和扑灭 的难度比一类疫病小,但不排除采取与一类疫病相似的强制措施。
三类疫病:常见多发,可造成重大经济损失,需要控制和净化的 动物疫病,其多呈慢性发展状态,法律规定应采取检疫净化的方 法,并通过预防、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等措施控制。
虫媒性传染病:是指其病原体主要依靠吸血昆虫在动物间传播的传染 病。
烈性传染病:发病急、病程短、病性恶劣、致死性高、危害大、难控 制的传染病。
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潜伏期:从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直到 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为止称为~。
前驱期:从疾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到传染病的特征
症状刚一出现为止这段时间称为~。
基础研究薄弱:传染病生态学、分子流行病学、发病机理

传染病学笔记电子教案

传染病学笔记电子教案

传染病学笔记传染病学总论1、传染病的定义: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朊病毒、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或蠕虫、医学昆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

2、感染性疾病:指由病原体感染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

3、感染的形式:首发感染、重叠感染、重复感染、混合感染、继发性感染4、传染:主要指病原体通过一定方式从一个宿主个体到另一个宿主个体的感染。

5、传染过程的表现(感染谱):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亚临床感染(在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中,隐性感染是最常见的表现)、显性感染/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重要传染源)、潜伏性感染慢性携带者:长于3月,(乙肝病毒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6、特异性免疫应答:体液免疫(1)IgM—感染后首先出现,持续时间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2)IgG—随后出现,持续较长时间(3)IgA—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上的抗体(4)IgE—主要作用于入侵的原虫和蠕虫(5)IgD—??作用不详7、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8、传染病的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主要区别)、有流行病学特征、感染后免疫9、临床特点(1)病程发展的阶段性:潜伏期(意义:是检疫工作观察、留验接触者的重要依据)、前驱期(初期)、症状明显期(极期)、恢复期(2)常见的症状与体征:发热、皮疹、毒血症状、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3)临床类型: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按病情轻重分为轻型、典型(中型或普通型)、重型和暴发型。

10、传染病的诊断:综合分析下列三个方面的资料:临床资料、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资料11、传染病的治疗目的:促进患者康复;控制传染源,防止进一步传播。

12、治疗原则:坚持综合治疗的原则:即治疗与护理、隔离与消毒并重;一般治疗、对症治疗与病原治疗并重。

13、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14、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儿童计划免疫是关键)病毒性肝炎1、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一组全身性传染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是指病原体侵人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二)感染谱(spectrumofinfection)
是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三)传染病发生与传播的基本条件
1.病原体(pathogen):是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能否致病,取决于病原体的特征、数量及入侵门户。

2.宿主(host):指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

宿主受到感染后,不仅受到损害,也能抵御、中和并清除外来侵入。

当机体有充分免疫力时,病原体难以侵入,或侵入后难以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所以不能导致感染和发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