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Training Center
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家畜、家禽
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 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是兽医 科学的重要预防兽医学科之一。
Training Center
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流行过程 二、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Training Center
3
一、传染病的传播过程和流行过程
Training Center
(五)治疗
在家畜传染病的治疗方面,帮助动物机体杀灭或抑制病原 体,或消除其致病作用的疗法很重要的,一般可分为特异 性疗法、抗生素疗法和化学疗法。扼要介绍如下: 1、特异性疗法: 应用针对某种传染病的高度免疫血清、痊 愈血清(或血栓)、卵黄抗体等特异性生物制品进行治疗 ,因为这些制品只对某种特定的传染病有疗效,而对他种 病无效,故 称为特异性疗法。例如破伤风抗毒素血清只能 治疗破伤风,对其他病无效。 2、抗生素疗法:抗生素为细菌性急性传染病的主要治疗 药物,近年来在兽医实践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并已获得显 著成效。抗生素的种类、性质和药理作用详见药理学。 3、化学疗法:使用有效的化学药物帮助动物机体消灭或 抑制病原体的治疗方法,称为化学疗法。
Training Center
2-2发生疫病时的扑灭措施 2-2.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及时发现、诊断和上报疫情并通知邻近 单位做好预防工作 2-2.2迅速隔离病畜,污染的地方进行紧急消 毒 2-2.3以疫苗实行紧急接种,对病畜进行及时 和合理的治疗 2-2.4死畜和淘汰病畜的合理处理。
Training Center
(二)疫情报告和诊断
发现畜禽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时,必须立 即报告当地畜禽防疫检疫机构或乡镇畜牧 兽医站。 诊断: 1、临诊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流行情况、疫情来源调查 、传播途径和方式、该地区的政治经济基 本情况) 3、病理学诊断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过程
恢复
在经过一定的治疗和休息后,部分患者会逐渐恢复健康,即恢复阶段。在这个阶段,患者 的症状和体征逐渐消失,身体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会留下后遗症或 慢性疾病
PART 2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
流行过程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 扩散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包括传染
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流行过程
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传播 传染病的宿主。不同 传染病的传染源各不 相同,但通常都是被 感染者或携带者。传 染源会不断地排出病 原体,通过各种方式 传播给其他人
流行过程
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从传染源传 播到易感人群的途径。不同传染 病的传播途径各不相同,但通常 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 传播等。例如,流感病毒可以通 过空气传播,艾滋病病毒可以通 过血液传播
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预防传 染病的活动,如集体消毒、卫生检查等, 共同维护社区卫生环境
强化法制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传 染病患者和携带者进行强制隔离和治疗, 对违法者进行处罚,以保障公众健康安全
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方法
总之,控制传染病的传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合作,包括政府、医疗机构、社区、个 人等。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障公众的健康安全 除了上述提到的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方法,以下是一些其他的策略和建议
04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治疗某
些传染病有效,但过度使用会导致 耐药性菌株的出现。因此,需要在 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
06 做好个人防护:个人防护是预防传
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保持良好的 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 避免接触患者等,有助于减少感染 风险
控制传染病传播的方法

传染病流行病学

传染病流行病学

第八章传染病流行病学名词解释1.传染过程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并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2.流行过程指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表现出群体发病的特点3.潜伏期指自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期。

4.人群易感性指人群作为一个总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

5.疫源地指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的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

6.同源爆发发病者同时暴露于某种共同的病原体或污染源而引起的爆发。

7.人兽共患病人类罹患的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人畜共患病,又称动物性传染病。

8.垂直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

包括经胎盘传播、上行性传播、分娩引起的传播。

9.传染源指体内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

10.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体内排出并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11.冰山现象指当人们感染了以隐性感染为主的传染病后,临床上能够被观察到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如同冰山外露于海面上的尖顶部分,数量很少,而感染后绝大部分感染者在临床上很难被观察到,这就好比隐藏于海平面以下的庞大山体,无法被人们窥见。

传染病在人群中流行的这种现象被形象地称为“冰山现象”。

选择题1.2003年,在全球近32个国家和地区流行的疾病SARS(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的全称为A.Sca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B.Sca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C.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D.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E.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mptoms2.我国法定报告的甲类传染病有几种A.2种B.3种C.4种D.5种E.6种3.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环节是指A.寄生虫、中间宿主、终末宿主B.病原体、传播途径、机体C.微生物、媒介、宿主D.传染源、传染途径、易感人群E.病人、污染物、外界环境4.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在怀孕期可能会导致胎儿的感染,请问这种传播病原体的方式应称为A.血源性传播B.医源性传播C.水平传播D.空气传播E.垂直传播5.传染病患者隔离期限的长短主要应依据什么?A.潜伏期B.前驱期C.传染期D.临床症状期6.疫源地的正确概念是A.传染源活动范围的大小B.传染源向四周传播病原体所能达到的范围C.传染源居住地区的大小D.传染病的病原体排除与否E.易感者聚集的地方7.传染病接触者检疫期限的长短主要应依据什么来确定A.潜伏期B.前驱期C.恢复期D.临床症状期E.传染期8.传染期的概念是A.最长潜伏期与最短潜伏期之间的时间B.从感染病原体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期C.病人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间D.从临床症状出现到病原体不再排出的时间E.从典型临床症状开始出现一直到完全消失的时间9.传染源是指A.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的人和动物B.体内有细菌和病毒的人和动物C.机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储存病原体的人和动物D.体内有病原体排出的人E.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10.以下哪一条不是判断疫源地是否被消灭的条件?A.传染源已被移走或已死亡B.传染源已消除了排出病原体的状态C.用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于外环境的病原体D.传染病患者已基本康复了E.所有易感者均已度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而无新病例或新感染者11.熟悉并掌握各种传染病的潜伏期,最重要的意义是A.预测疫情B.推测患者的疾病预后C.估计病情的严重程度D.确定检疫期E.确定隔离期12.在未采取任何措施的前提下,下列哪种传染源的传染性最强?A.处于潜伏期的病人B.恢复期的病人C.有典型症状的病人D.轻型病人E.病原携带者13.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是指A.以虫媒为传染媒介的传染病B.以野生动物为主要传染源的动物源性传染病C.以家畜、家禽等为主要传染源的传染病D.凡是动物源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E.所有地方性传染病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14.当机体感染病原体后,不出现或仅出现不明显的临床表现,但机体可产生特异性免疫的情况为B.显性感染C.隐性感染D.潜伏期感染E.临床症状期15.下列哪个因素与疫源地范围大小无关?A.传染源存在的时间长短B.传染源的活动范围大小C.传播途径的特点D.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E.人口流动性简答题1.传染过程与流行过程的区别有哪些?2.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应用?3.经饮水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是什么?4.传染病爆发的主要类型有哪些?5.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有哪些?论述题根据下述资料回答以下问题1.本次流行的传播途径是什么?2.传染病流行过程中,常见的传播途径有哪几种?本次流行有没有可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传播的?3.为什么从61年12月底就恢复了对钢铁公司和铁路系统的正常供水,但到62年2月份病例数才开始减少?请你解释一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1。

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5。

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二、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第八章 传染病流行病学.
疫区
若干个疫源地连成片,范围较大时称为疫区
决定疫源地大小的因素
传染源的存在时间 传染源的活动范围 传播途径的特点 周围人群的免疫状况
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隔离治疗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病 原体的状态(治愈)
玛丽渐渐了解了一些传染病的知识,积极配合医院的工作,甚至成了医院实 验室的义工。1932年,玛丽患中风半身不遂,6年后去世。
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
动物性传染病(人兽共患病)以动物为 传染源的疾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传播给 人,这类传染病绝大多数可以不依靠人 而在动物间传播、延续种属(自然疫源 性疾病)。
前,在外界环境中停留和转移所经历的全过程。
一)经空气传播 (呼吸道传染病)
经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指病人喷出的飞沫直接被他人吸入而被传染
体积较小(直径15—100微米); 在空气中停留时间短(不超过3秒); 局限于传染源周围。
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主要是一些抵抗力较弱的病原体, 脑膜炎双球菌、流行性感冒病毒
二、传播途径
病原体的定位 病原体侵入机体后完成生长、繁殖的主要场所
主要有肠道、呼吸道、血液、皮肤(粘膜)四大类。
传播机制 病原体更换宿主(从一个宿主转移到另一个宿主)的
过程,包含三个阶段,病原体的排出、在外界的存在、侵入另一 个宿主。三个阶段直接或间接的受到病原体的定位的影响。
传播途径 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后,再侵入新的易感者机体
②慢性病原携带者
临床症状消失后,超过三个月后仍能向外排出病原体
慢性病原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流行病意义 慢性病原携带者多具有间歇性排出病原体的
现象。一般认为至少连续3次检查阴性时,才 能确定病原携带状态已经消除。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2、地方流行性:
指动物发病数量较多,但传播的范围不广,仅局限于某一地 区。
3、流行性:
指在一定时间内, 一定动物群体中出现比平常为多的病例。
暴发:指传染病在一定局部地区或一定动物群范围内,在该
病最长潜伏期内突然出现很多病例。
4、大流行:
指动物发病的数量很大,传播的地区很广,一个国家、几个 国家甚至整个大陆。
16
(二)流行过程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流行过程的季节性:
指某些传染病在第年一定季节里发病率升高。
原因:
(1)季节对病原体在外界环境中存在和散播有影 响;
(2)季节对活的传播媒介的影响; (3)季节对动物活动和抵抗力的影响。
17
2、流行过程的周期性:
指某些传染病的发病率呈周期性的上升和下降(即经过一 定间隔,可看到同一传染病再度发生)
原因:
易感动物减少(死亡、淘汰、康复后获得免疫),使得流 行逐渐平息,但经一定时间,免疫力消失,或新一代易感动物 出生或从外地引进易感动物,使动物群易感性再度增高。
18
五、流行病学的调查和分析:
(一)流行病学的调查:
1、定义: 指应用不同的调查方法,掌握和了解传染病发生的
原因和流行情况,从而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出有效 的措施。
19
2、内容:
➢ 平时调查:了解某地区影响传染病发生的一切条件,考 察一些预防措施的效果
➢ 发病时调查:在疫区进行系统的观察,查明传染病发 生、发展过程,弄清传染源、易感动物、传播媒介、 传播途径等。
3、方法:
➢ 询问调查:动物主人、管理人员、当地居民
➢ 现场查看:卫生、地理等(疾病不同查看重点不同)
(1)患病动物(主要的传染源):排毒量大、毒力强 传染期: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是研究该类疾病的重要方向,对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主要包括病原体的侵入、传播和定植三个阶段。

1. 病原体的侵入传染病的传染过程首先要保证病原体能够进入宿主体内,一般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等途径。

以呼吸道传播为例,一旦患者咳嗽、打喷嚏等,就会释放出大量的病原体,传播给周围的人群。

此外,接触传播也是常见的一种传染途径,如通过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或者与患者共用物品等。

2. 病原体的传播病原体在侵入宿主体内后,需要通过传播途径传递给其他人。

这一过程可以直接通过密切接触传播,或者通过媒介传播,如蚊子传播疟疾、蜱虫传播莱姆病等。

此外,空气传播和水源传播也是比较常见的方式,例如麻疹和霍乱等传染病就可以通过空气和水源进行传播。

3. 病原体的定植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最后一步是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定植。

定植通常指的是病原体进入宿主体内后繁殖、生长和感染宿主的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病原体会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导致感染症状的产生。

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主要包括暴发、流行和退潮三个阶段。

1. 暴发期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在最初会出现疫情的暴发,此时疾病的传播速度很快,病例数量呈指数增长。

暴发期主要是由于某一或某几个传染源大量释放病原体,以及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等因素造成的。

2. 流行期在暴发期之后,传染病进入流行期。

流行期是指病例数量达到一定峰值并保持相对稳定的阶段。

此时,感染人数较多,且传播途径广泛,导致疾病在一定地区范围内较为普遍。

3. 退潮期流行期之后,传染病会逐渐进入退潮期。

在这一阶段,病例数量逐渐减少,传染病的传播速度明显放缓。

这一时期可能是疫情得到控制,或者宿主体内免疫力的增强,或者传染源的减少等因素导致的。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传染病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传播给其他人或动物的疾病。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

下面将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传播机制以及流行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两种途径。

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人与人之间传播的方式,如飞沫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性传播等。

间接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介质传播,如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源传播等。

其次,传染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机制进行。

首先是空气传播,病原体通过飞沫或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传播,如流感、麻疹等。

其次是直接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给其他人,如皮肤炎、痢疾等。

再次是血液传播,病原体通过血液传播给其他人,如艾滋病、乙肝等。

此外,还有食物和水源传播、性传播、垂直传播等其他的传播方式。

然后,传染病的流行过程通常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是感染期。

感染期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到出现症状的时间,此时人体已经感染,但尚未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

其次是潜伏期。

潜伏期是指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到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潜伏期的长短取决于病原体的特性和宿主的免疫状况。

再次是发病期。

发病期是指病原体在人体内进一步繁殖、扩散,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

最后是康复期。

康复期是指病原体被宿主免疫系统清除,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症状逐渐消失的过程。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病原体的传播能力、宿主的感染易感性、环境条件、社会行为等。

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机制,掌握传染病的流行方式,对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公共卫生意识,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健全的传染病监测和防控体系,能够有效应对传染病的威胁,保护人民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一、感染、抗感染免疫及易感性1、感染: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病理反应,这一过程称为感染。

2、抗感染免疫:就是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不同程度的抵抗力。

3、易感性: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也就是无抵抗力)。

4、传染病:凡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和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性的疾病,称为传染病。

5、传染病的特点1.由病原微生物和机体相互作用引起;2.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3.被感染机体发生特异性反应;4.耐过动物可获得特异性免疫;5.具有特征性的临诊表现。

二、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感染:病原微生物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大多数感染均属于这种类型)2、内源性感染:病原体(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寄生在动物机体内,当机体抵抗力减弱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例如:猪肺疫、马腺疫等)。

3、单纯感染:由一种病员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4、混合感染:由两种以上的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

5、继发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病原微生物之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或体内原来存在的另一种微生物引起的感染。

(例:慢性猪瘟经常继发感染猪副伤寒、猪肺疫等。

)6、显性感染: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诊症状的感染(如鸡新城疫、猪瘟等)。

7、隐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呈隐蔽经过的感染,其在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可以转化为显性感染。

8、局部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强或病原微生物毒力较弱,数量较少,病原微生物被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长繁重,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为局部感染(如化脓性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引起的各种脓创)。

9、全身感染:机体抵抗力较弱,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学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10、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有代表性临诊症状者(如:马腺疫-颌下淋巴结肿大、猪瘟-肠纽扣状溃疡等)。

11、非典型感染:在感染过程中,其表现或轻或重,与典型症状不同(如:非典型性鸡新城疫)12、良性感染:该传染病并不引起病畜的大批死亡,称为良性感染。

13、恶性感染:该传染病能引起病畜大批死亡,称为恶性感染。

(如口蹄疫,良性其病死率小于2%,恶性则大大超过。

)14、最急性:病程短促,常在数小时或1天内突然死亡,症状的病变不显著。

(如牛养炭疽、巴氏杆菌病、绵羊快疫、猪丹毒等)。

15、急性:病程较短,自几天到二、三周不等,并伴有明显的典型症状。

(如急性炭疽、猪瘟、猪丹毒等)。

16、亚急性感染:病程稍长,症状比较缓和(如疹块性猪丹毒和牛肺疫等)。

17、慢性感染:病程发展缓慢,常在一个月以上,临诊症状常不明显或者甚至不表现出来。

(如布病、结核病、喘气病等)18、持续性感染:指动物长期处于感染的状态,(例一些疱疹病毒、批膜病毒、副粘病毒及反转录病毒科所属的病毒)。

19、慢病毒感染:又称长程感染,是指潜伏期长,发病呈进行性的且最后常以死亡为转归的病毒感染(例:绵羊的痒病、疯牛病、人的库鲁病)。

20、顿挫性感染:开始时症状表现较重,与急性病例相似,但特征性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消退恢复,称为顿挫性感染。

(属于一种轻病例,常见于疾病的流行后期。

)21、一过性感染:或消散性感染,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见出现即行恢复者称为一过性感染。

(如PRRS的成年猪)22、温和性感染:临诊表现比较轻缓的类型(如温和性猪瘟)三、传染病的发展阶段一、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转归期1、潜伏期:由病原体侵入机体并进行繁重时起,直到疾病的临诊症状开始出现为止,该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1)不同传染病潜伏期长短常常不同,同一传染病潜伏期长短也有很大的变动。

(猪瘟:多为5-8天;狂犬病:一般为2-8周,长可达数月或数年。

)2)一般来说,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差异范围较小,慢性传染病以及症状不很明显的传染病其潜伏期差异较大。

3)同一种传染病潜伏期短促时,疾病经过常较严重,反之,疾病病程较缓和2、前驱期:是疾病的征兆阶段,特点是临诊症状开始表现出来,但该病的特征性症状仍不明显。

1)多数传染病的前驱期,仅可察觉一般的症状,(如体温升高、食欲减退、精神异常等)。

2)各传染病和各病例前驱期长短不一,通常只有数小时至1、2天。

3、明显(发病)期:在前驱期之后,该期病的特征性症状逐渐表现出来(如:疹块型猪丹毒等),该期是疾病发展的高峰阶段。

4、转归(恢复)期:疾病进一步发展为转归期。

1)动物以死亡为转归:在病原体致病性增强,或动物机体抵抗力弱时。

2)动物逐步恢复健康,在动物机体抵抗力增强时,或病原毒力较弱时,表现为临诊症状逐渐消退,病理变化逐渐减弱,生理机能逐渐恢复,一定时期保留免疫学特性,但病后一定时期内还有带菌(毒)排菌(毒)现象存在。

四、家畜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一、传染病流行过程:就是从家畜个体感染发病发展到家畜群体发病的过程,也就是传染病在畜群中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1、传染源:也称传染来源,是指有某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排除体外的动物机体。

具体说就是受感染的动物,包括传染病病畜和带菌(毒)动物。

1)传播媒介:被病原体污染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如畜舍、饲料、源、空气、土壤等。

其可能是生物(媒介Vector)或无生命的物体(媒介物,污染物)。

2)传染源类型:患病动物:病原携带者:3)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前驱期和症状明显期的病畜,在急性过程或病程转剧阶段可排出大量毒力强大的病原体。

潜伏期和恢复期的病畜随病种不同,其传染源的作用也不同。

传染期:病畜能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

各种传染病的隔离期就是根据传染期的长短来决定的4)病原携带者:是指外表无症状,但携带并排出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的动物。

病原携带者据携带病原微生物可称为:带毒者带菌者带虫者病原携带者据发病时期可分为:a)潜伏期病原携带者:是指感染后至症状出现前既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狂犬病猪瘟口蹄疫等b)恢复期病原携带者:是指在临诊症状消失后仍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

猪气喘病布鲁氏菌病等c)健康病原携带者:是指过去没有患过某中传染病但却能排出该种病原体的动物。

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猪丹毒马腺疫等病原携带者存在间歇排毒的现象。

2、传播途径: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一定的方式再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可分两大类:水平传播垂直传播预防家畜传染病的重要环节之一——切断传播途径A、水平传播概念:传染病在群体之间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横向平行传播水平传播方式: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性传染病a、直接接触传播: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被感染的动物(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交配、舔咬等)而引起的传播方式。

狂犬病破伤风b、间接接触传播: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参与下,病原体通过传播媒介使易感动物发生传染的方式,称为间接接触传播,多数传染病为此传播方式,如口蹄疫、猪瘟、鸡新城疫等间接接触传播的主要传播途径:1、经空气(飞沫,飞沫核,尘埃) 2、经污染的饲料和水 3、经污染的土壤 4、经活的媒介物 5、经使用的工具、器械经空气传播:1、飞沫传染:经飞散于空气中带有病原体的微细泡沫而散播的传染。

如结核病,猪喘气病,牛肺疫,猪流感,鸡传喉。

影响飞沫传播的因素:畜群密度大,潮湿,阴暗,通风不良,飞沫传播作用时间较长。

2、飞沫核:飞沫中的水分蒸发变干后,成为蛋白质和细菌或病毒组成的飞沫核 3、尘埃传染:由病原体覆着的尘埃在空气流动冲击下,在空气中飘扬,被易感动物吸入而感染。

主要有结核病、炭疽、猪瘟。

经空气传播的特征:1、主经呼吸道传播2、病例常连续发生可形成爆发,患病动物多为传染源周围的易感动物。

3、发病率多有周期性和季节性升高现象,多见于冬春季。

4、病的发生常与畜舍条件及拥挤有关。

经污染的饲料和水传播:1、主以消化道为主要侵入门户的传染病。

如口蹄疫,牛瘟,猪瘟,鸡新城疫,沙门氏菌病,结核病,炭疽,鼻疽等。

2、防疫上应特别注意防止饲料仓库、饮水、饲料加工厂、畜舍、牧地、水源、有关人员和用具的污染,做好相应的防疫消毒卫生管理经污染的土壤传播:1、土壤性病原微生物:随病畜的排泄物,分泌物或其尸体一起落入土壤而能在其中生存很久的病原微生物称为土壤性微生物。

2、以该种传播方式的传染病有:炭疽、气肿疽、破伤风、猪丹毒、恶性水肿。

3、传播特点:病原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疫区存在相当牢固。

应特别注意病畜排泄物,污染的环境,物体和尸体的处理。

经活的媒介物而传播:1、节肢动物:虻类(气肿疽、炭疽)、蝇、蚊(乙脑)、蠓(蓝舌病)和蜱 2、野生动物:吸血蝙蝠(狂犬病)、鼠类、狐狸和狼等 3、人类:饲养人员、管理人员、兽医工作者-进出病畜和健康的畜舍经使用工具和器械的传播:1、运输工具、餐具、饮水器等 2、医用体温计、注射器、针头等B、垂直传播:从母体到其后代两代之间的传播。

垂直传播的类型:经胎盘传播经卵传播经产道传播a、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怀孕母畜经胎盘血液将病原体传播到胎儿使其受到感染,如HCV、PPV、PRV、布病、蓝舌病等b、经卵传播:由携带有病原体的卵细胞发育而使胚胎受感染,如:鸡白痢、鸡传染性贫血、禽脑脊髓炎等。

c、经产道传播:病原体经孕畜尿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

或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严重污染的产道时,胎儿经皮肤,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母体的病原体。

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沙门氏菌,疱疹病毒。

接触性传染病:能以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两种方式传播的传染病称为接触性传染。

家畜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较为复杂,每种传染病有其特定传播途径。

或一种(如皮肤霉菌病,虫媒病)或多种(如炭疽:接触,饲料,饮水,土壤,空气,媒介节肢动物)或不同病例不同传播途径。

掌握和了解传播途径有助于对现实的传播途径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切断传播途径,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

畜群的易感性(易感动物):动物对某种传染病抵抗力的大小,抵抗力大,易感性小。

畜群易感性的决定因素:畜群内在因素畜群外界因素畜群特异免疫状态1、畜群的内在因素:遗传特性、不同品系、抗病育种的结果:如白来航鸡对鸡白痢抵抗力有一定的兰色水貂较其他水貂易发水貂阿留申病。

2、畜群的外界因素:各种饲养管理因素:饲料质量,畜舍的卫生,粪便的处理,拥挤,饥饿,隔离检疫3、特异免疫状态:流行时,易感性高个体易于死亡。

流行过后,易感性降低。

幼畜,先天性被动免疫(母源抗体)畜群的免疫性:一般有70—80%是有抵抗力的,就不会发生大规模流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