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_八上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

文言文重点篇目复习知识点一.《三峡》1、文学常识:①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②《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理书。
2、实词:自:从。
阙:通:“缺”,断缺。
嶂: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自非:如果不是。
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或:有时奔:飞奔的马。
御:驾着。
以:认为。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极。
飞漱:急流冲荡。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良:实在。
肃:寂静。
属:连续。
引:延长。
属引:接连不断。
绝:消失。
3、重点句翻译: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④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⑤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4、理解性背诵: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2)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写夏水的句子:(1)写水势凶险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4)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6)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中心内容及结构:文章先写三峡地貌,(总写)(第一段)再写三峡四季壮丽景色,表现作者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分写)6、运用:(1)2003 年6 月,世界人民见证了“三峡蓄水315”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景象,郦道元所描述的昔日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的三峡秋日的凄异景象将一去不复返。
(2)由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这一诗句,你想到《三峡》中与此意境相同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7、探讨:(1)文章为何先写夏而后写春冬、秋,春冬为何放在一起写?(2)文章第一段写山,第二段写水,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写山的特点,为写水设置了条件或为下文作铺垫,山高水的落差大,水速自然急速。
八年级上册文言词汇总结

八年级上册文言词汇总结一、重点实词。
1. 缘(yuán,名词作动词)- 沿着,顺着。
例句: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 夹岸(jiāàn,名词)- 两岸。
例句: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3. 鲜美(xiān měi,形容词)- 鲜艳美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4. 落英(luò yīng,名词)- 落花。
一说,初开的花。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 缤纷(bīn fēn,形容词)- 繁多而错杂的样子。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6. 异(yì,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 对……感到诧异。
例句:渔人甚异之。
7. 欲(yù,动词)- 想要。
例句:欲穷其林。
8. 穷(qióng,形容词作动词)- 尽,走到……的尽头。
例句:欲穷其林。
9. 林尽水源(lín jìn shuǐyuán,短语)- 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
尽,尽头。
10. 便得一山(biàn dé yī shān,短语)- 便看到一座山。
得,看到。
11. 仿佛(fǎng fú,副词)-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
例句: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12. 舍(shě,动词)- 舍弃,离开。
例句:便舍船,从口入。
13. 初(chū,名词)- 起初,刚开始。
例句:初极狭,才通人。
14. 才通人(cái tōng rén,短语)- 仅容一人通过。
才,仅仅。
15. 复行(fù xíng,短语)- 又走。
复,又。
16. 豁然开朗(huò rán kāi lǎng,成语,形容词)- 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
例句: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17. 平旷(píng kuàng,形容词)- 平坦开阔。
例句: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8. 俨然(yǎn rán,形容词)- 整齐的样子。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八年级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一一、词语:1) 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谪:封建官员降职或远调2)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越:到了。
明年:第二年。
具:通“俱”,全,皆。
3)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乃:于是。
制:规模。
4)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于:在;其:它的。
5) 属予作文以记之属:通“嘱”,嘱托。
予:我;以:来。
6) 予观夫巴陵胜状夫:那。
胜状:胜景。
7) 衔远山,吞长江衔:衔接。
8) 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涯:边。
晖:日光。
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雄伟景象。
10) 前人之述备矣述:描述。
备:详尽11)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极:尽。
12) 迁客骚人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
13) 淫雨霏霏淫雨:连绵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样子。
14) 连月不开开:放晴。
15) 薄暮冥冥;去国怀乡薄:迫近。
去:离开。
国:京城。
16) 春和景明;沙鸥翔集景:日光。
集:鸟停息在树上。
17) 岸芷汀兰;此乐何极芷:香草的一种;汀:小洲。
极:穷尽。
18) 宠辱偕忘宠:荣耀。
偕:一起。
19) 把酒临风把:持。
临:面对20)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求:探求。
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21) 或异两者之为或:或许。
为:指两种心情。
22) 庙堂:在朝廷上做官。
江湖:不在朝廷上做官。
23)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24) 微斯人,吾谁与归微:没有;斯:这。
归:归依。
25) 若夫:像那。
至若:至于。
嗟乎:唉。
26) 不以物喜以:因为。
心旷神怡怡:愉快。
二、句子翻译:1)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这洞庭湖上。
3)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被降职外调的官员和不得志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4)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完整word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知识点总结第三单元借景抒怀言情第9课《三峡》1.文学常识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
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呆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重点字词【字音】阙处(qu@ )襄陵(xidng) 绝墩(ydn)属引(zhu)沿溯(su)飞漱(shu)御风(yu)猿鸣(yudn)曦月(xi)素湍(tuan)长啸(xiao)郦道元(11)林寒涧(jian)肃重岩叠师(zhang)【通假字】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
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3)至于更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一词多义】(1)自宜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宜非亭T•夜分连词,假如,如果(2)绝沿溯阻绚动词,断绝绝城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衷转久绝动词,消失【词类活用】(1)虽乘窪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2)回澄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3)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特殊句式】省略句:(1)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2)仃时朝发口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4 •重点问题(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文章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
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 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 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清荣峻茂”的特色, 显露出大自然的无限生机,令人心旷神怡;写三峡的秋天,则通过描写“林寒涧: 高猿哀鸣且回声久远的情景,有意突出了三峡秋天的凄清悲凉的气氛。
(2)结尾引用了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归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归纳一、古诗理解性默写《望岳》1.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形象的语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3.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4.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春望》1.表现长安春日满目凄凉、传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语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诗人感时伤别、见明丽之景诱发内心伤感(或运用拟人抒发伤感之情)的语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写战火连绵,久盼家音,抒发千古以来战争中人们共同感受的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4.诗人刻画自身形象,抒发忧国念家悲愁的语句的: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石壕吏》1.表明捕吏凶暴,老妇凄苦的语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2.表明老妇家遇不幸,亲子战死,揭露战争罪恶的语句: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3.老妇口述生死,暗含凄苦无奈的语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4.表明家无壮男,凄婉可怜的语句: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5.表明战争给家庭带来的不幸与困苦的语句: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6.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7.暗示老妇人被抓走的语句:天明的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 《归园田居》1.表明诗人带着闲适、自豪的心情,写一日的情形,可见诗人勤奋、执著的语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2.表明诗人热爱田园、怡然自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中迷失自我(画龙点睛)的语句: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 《使至塞上》1.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渡荆门送别》1.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024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解析(复习必背) (2)

2024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专题。
3文言文:八上知识梳理【郦道元】字善长。
范阳涿鹿人,南北朝北魏时的地理学家,散文作家。
他的著作很多,最有名的是《水经注》四十卷。
《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
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文长江三峡,西起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城,东至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全长133公里。
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合称。
长江在四川盆地东面,横切巫山山脉,在万山丛中汹涌奔腾而下,形成了闻名中外的长江三峡大峡谷。
三峡群峰夹峙,悬崖千丈,风光雄伟壮丽,风景如画。
《水经注》,意思是给《水经》这本书做注释。
在郦道元的补充发展下,《水经注》已经成为一部巨著。
全书共4Q卷,记载了一千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
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水经》是一部记载我国水系的地理书,经清代学者考证,可能是三国时的著作。
原书非常简单,郦道元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遂成《水经注》一书。
字音字形"略无阙q词处重岩叠嶂力以八g隐天蔽舞日不见曦xr月沿溯SU阻绝夏水襄K\av^Q陵乘奔施八御g心风不以疾j了也飞漱sR心其间悬泉瀑ph布素湍tuav\绿潭绝爆gd八多生怪柏bai清荣峻j/八茂晴初霜s/i履八g旦林寒涧jian肃su局猿长啸属心引凄异空谷g心传响哀转z/u(在八久绝巴东三峡巫WU峡长泪沾裳cMmg朗读节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贝〃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通假读音字义例句出处要——邀yāo邀请便要还家《桃花源记》具——俱jù详尽具答之《桃花源记》有——又yòu用来连接整数和零八分有奇《核舟记》数诎——屈qū弯曲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衡——横héng横着的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甫——父fǔ男子美称,多附于虞山王毅叔远《核舟记》字之后甫刻简——拣jiǎn挑选盖简桃核修狭《核舟记》者为之与——举jǔ选拔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矜——鳏guān老而无妻的人矜、寡、孤、《大道之行独也》曾——层céng重叠荡胸生曾云《望岳》阙——缺quē中断略无阙处《三峡》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二)词类活用:例句出处解释类型渔人甚异之《桃花源对⋯⋯感到诧异意动用法记》语复前行、听妇前致《桃花源往前、上前名词作状词记》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桃花源穷尽,走到头记》名词作动词有仙则名《陋室铭》有名气名词作动词有龙则灵《陋室铭》有灵性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使⋯⋯杂乱使动用法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使⋯⋯劳累使动用法名词作动词不蔓不枝《爱莲说》长枝蔓、长枝节语箬蓬覆之《核舟记》用箬蓬名词作状语石青糁之《核舟记》用石青名词作状胡名词作动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核舟记》戴着高帽、长满东坡须名词作动词居右者椎髻仰面《核舟记》梳着椎型发髻名词作形容词其色墨《核舟记》黑的以⋯⋯为亲人、故人不独亲其亲,《大道之行意动用法不独子其子也》以⋯⋯为子女使老有所终,壮有《大道之行老年人、中年人、形容词作名词所用,幼有所长也》幼童形容词作名词造化钟神秀《望岳》神奇、秀丽的景色意动用法一览众山小《望岳》认为⋯⋯小恨别鸟惊心《春望》使⋯⋯受惊使动用法形容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三峡》飞奔的马形容词作名词空谷传响《三峡》回声形容词作动词夕日欲颓《答谢中书坠落书》散步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名词作状语海涌银为郭,江横《观潮》用银、用玉玉系腰形容词作动词既而尽奔腾分合五《观潮》穷尽阵之势名词作动词皆披发文身《观潮》画着文彩形容词作动词上下一白《湖心亭看变白雪》名词作动词客此《湖心亭看客居雪》名词作状语拄杖无时夜叩门《游山西在夜里村》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桃花源记一、词语解释缘.溪行落英....缤纷豁然开朗甚异.之无问津.者无论..魏晋俨然..欣然..规往..阡陌交通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具.答之咸.来问讯延.至其家率妻子..不复.出焉..邑人绝境二、翻译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3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6、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了。
”7、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三、默写1、写出描写桃花林自然景色的语句2、写出描写挑花源中优美环境的语句(用原文)3、写出本文中出现的三个成语4、文中描写挑花源人生活宁静祥和的句子是(用原文)5、表现桃源人的社会风尚的句子陋室铭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斯.是陋室何.陋之有惟吾德馨....之劳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二、译句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孔子云:“何陋之有?”5、苔痕上阶绿,草色如帘青三、默写1、统领全文的句子2、文中点睛之笔3、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4、表现主人生活环境清幽的句子爱莲说一、指出加点词的意义可爱者甚蕃.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宜.乎众矣二、译句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莲,花之君子者也。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4、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三、默写1、文中最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语句2、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大道之行也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选贤与.能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古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货恶.其弃于地也盗窃乱贼..而不作.二、译句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3、男有分,女有归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三峡一、解释夏水襄.陵不见曦.月或.王命急宣素湍.绿潭霜旦....飞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属引..凄异良.多趣味二、翻译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羲月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4、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悬泉瀑布,飞漱其间6、清荣峻茂,良多趣味7、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8、常高猿长啸,属引凄异9、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答谢中书书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四时..俱备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未复有能与.奇者二、默写1、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2、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3、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4、表现了动静相宜之美的句子记承天寺夜游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月色入户.二、翻译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观潮一、指出加点词的含义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随波而逝.皆披发文.身溯迎..而上吞天沃.日如履.平地江干.上下十余里间乘骑.弄旗标.枪二、翻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玉城雪岭际天而来溯迎而上,出没天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湖心亭看雪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雾淞沆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二、译句1、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4、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核舟记一、解释加点的字词尝贻..余核舟一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水波不兴.中峨冠..而多髯者其两膝相比.者绝类.弥勒神情与苏黄不属.珠可历历..数也诎.右臂支船左手倚一衡.木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技亦灵怪..矣哉二、翻译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重点虚词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何陋之有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花之隐逸者莲之爱渔人甚异之为宫室器皿天下为公为火所焚不足为外人道中轩敞者为舱强饮三大白而别而旗尾略不沾湿际天而来溯迎而上外户而不闭盗窃乱贼而不作而计其长曾不盈寸而竖其左膝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出淤泥而不染而僦赁看幕不以疾也以此夸能能以径寸之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复习《桃花源记》【文体】记:可以是游记和碑记(或铭记)(主要的还是游记)。
游记是收在文集中的记叙游览山川名胜活动、描写景物、用来抒发感情,让思想在风中飘荡的一种文体(散文)。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人。
东晋大诗人。
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
有《陶渊明集》传世。
【内容写法】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
故事曲折回环。
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意愿。
【重点字词积累】1、缘溪行()2、落英缤纷()3、渔人甚异之()4、仿佛若有光()5、才通人()6、屋舍俨然()7、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8、阡陌交通()10、具答之()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11、咸来问讯悉如外人()()1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13、无论魏晋()14、皆叹惋()15、此中人语云()16、便扶向路()17、诣太守()18、寻向所志()19、欣然规往()20、寻病终()21、后遂无问津者()22、渔人甚异之:()23、便要还家:()【一词多义】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寻:寻向所志()寻病终()乃: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舍:便舍船()屋舍俨然()得:便得一山()既出,得其船()志: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复:不复出焉、不复得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遂:遂与外人间隔()遂迷()后遂无问津者()【成语】[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
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
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
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重点句子翻译】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往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草鲜艳美丽,落花繁多。
复前行,欲穷其林。
——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人们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
不足为外人道也。
——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别的人说啊。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渔人他们寻找先前所做的标志,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关键句】 ①渔人发现桃花林——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②描写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描写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④表现桃花源中民风淳朴,热情好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⑤文章结尾写南阳刘子骥想寻访桃花源未果的故事的作用——暗示这个地方不存在,增强故事情节的曲折美,使文章富有传奇色彩。
《陋室铭》 [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
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诗人。
世称刘宾客。
有《刘禹锡集》。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形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刘禹锡写过的名诗句: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2、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重点字词积累】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斯.是陋室( )4、惟.吾德馨..( )( )5、苔痕上.阶绿( )6、谈笑有鸿儒..( ) 7、往来无白丁..( )8、无丝竹..之乱.耳( )( ) 9、无案牍..之劳形..:( )( )10、何.陋之有( ) [重点句翻译]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房子,只要我的品德美好就不觉得简陋了。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青苔长上了台阶,使台阶绿了;草的绿色映入门帘,使屋内也绿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来交往、聊天的人都是有学问的人,没有见识浅陋的人。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我的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我的身体劳累。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杨子云的亭子。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 【关键句】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惟吾德馨。
2、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孔子云:何陋之有?7、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一句话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9、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表现陋室主人高雅生活的句子:调素琴,阅金经。
11、点明主旨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2、本文开头起兴,以虚衬实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爱莲说》[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
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主题思想】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赋予莲美好的形象,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重点字词积累】【蕃(fán)】多。
【独】仅。
【盛】大规模。
【予】我。
【染】沾染。
【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妖】美丽而不端庄。
【植】立。
【亵(xiè)玩】玩弄。
亵,亲近而不庄重。
【谓】认为。
【隐逸】隐居的人。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鲜】少。
【宜】应当。
【众】多。
【蔓】生枝蔓。
【枝】张枝节。
【亭亭】耸立的样子。
[重点句翻译]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对于)莲花的爱好,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中洗净后却不妖冶。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芬芳远播。
(就)更显清香,高高地洁净地直立在那里。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5、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过。
6、莲,花之君子者也: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7、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牡丹的人,当然是很多了。
[关键句]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全文的中心句是: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颐《爱莲说》:咏莲名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它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6、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7、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9、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10、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1.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12.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1)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
《大道之行也》[文学常识]1、文学常识四书:《论语》《大学》《孟子》《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2、本文选自《礼记•礼运》。
《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运,《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
写作背景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因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乘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
【重点注释】1、选贤与能()2、古人不独亲其亲()()3、不独子其子()()4、男有分,女有归()()5、货恶其弃于地也()6、盗窃乱贼而不作()()7、是谓大同()()【重点句子翻译】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实现的时候,天下都是公有的,高尚能干的人被选拔出来,社会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