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二章教案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老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自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要求如下: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1 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老子二章(高一选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

《老子》二章《众妙之门》《祸兮福倚》一老子生平及轶事老子生活于春秋末期,生卒年月无处可考。
据说他的母亲感应到天空有一颗大流星人腹,怀孕十一个月才生下老子,母亲却因难产而死。
神奇的是,老子是“从母左腋出”,生下时上唇有一道淡淡的白胡子,两只耳朵大得出奇,因而取名为李耳,字聃。
李耳生下来就能开口讲话,而且耳大是富贵之相,因而深得爷爷的喜爱。
早在李耳出生之前,他的父亲就离家出走了,母亲又难产而死,因而李耳一直跟着爷爷生活。
小时候的李耳就肯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每一件事都能给他以启示。
民间流传有李耳童年买牡丹花的故事。
李耳的家乡曲仁里是著名的牡丹之乡。
一天来了个卖牡丹的人,这人能说会道,大声咳喝道:"一朵牡丹放红光,光彩照人满院香。
"李耳买了一棵牡丹根,后来发现是一棵狗尿蒺子树。
第二年春天又来了个卖牡丹根的,李耳问他是狗尿蒺子还是牡丹,小贩瓮声瓮气地说:"好坏就这样,随你要不要。
"态度十分生硬,但买回来的牡丹根后来就开出了几朵像碗口那么大的牡丹花。
由这件事,老子总结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这个民间传说明显带有附会、斧凿的痕迹,一个小孩怎么会有如此的抽象思维能力?但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李耳是一个聪慧而有天赋的孩子,正是由于他的善于思考,才为他后来的立论著述打下了基础。
长大以后的李耳开始师从常枞。
据记载,常枞是一位精通殷商礼乐的学者,他学识渊博,教诲学生孜孜不倦。
常枞对李耳的教导都要李耳自己体悟。
他告诉老子,人在经过故乡时要下车,表示不忘故旧根本;在高大的树旁经过要弯腰伛背,以示其对长辈的尊敬。
老子很勤奋,再加上常枞的教导,他的思想日益成熟。
他与孔子生活于同时代,比孔子稍微年长些。
当时的老子已是一个颇有声望的学者,学识在当时无人能及,因而被任命为周守藏室之史官,管理朝廷的众多藏书。
在这里,老子的思想又一次产生了飞跃。
李耳在任史官的过程中研读了《尚书》。
老子二章

老子的政治论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生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 而不居。
课文注解
1、天之道:自然的规律。 2、张弓:拉开弓弦。 3、高者抑之:弦位高了,就压低一点。 4、有余者损之:有余的使之减少。 5、不足者补之:不足的加以补充。 6、人之道:人类的法则,社会的法则。 7、“是以”以下,疑为衍文。其文已见二章, 且此处与前文语意不通。
课文注解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都 知道美之所以为美,则丑的观念也就诞生 了。斯:则;恶:丑;已:矣。 2、有无相生:有和无互相生成。 3、难易相成:难和易互相完成。 4、长短相形:长和短互相形成。 5、高下相盈:高和下互相包含。盈:今 本作“倾”,据帛书改。张松如以为是 “避汉孝惠帝刘盈的讳而改。
老子的人性论
损不足以奉有余
第二讲: 老子》 第二讲:《老子》二章
老子何人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 氏,名耳,字聃,周收藏室之史也。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正义》: 史记 老子韩非列传正义》
老子,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老子的辩证法——相对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四十章》 ——《道德经·第四十章》
什么是和? 什么是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人类的终极梦想——对和的追求
和
不和
同
不同
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 的权利 ——法国·伏尔泰
课文注解
7、“是以”以下,学者多以为为衍文。前文是 老子的相对论,后者是老子的政治论,前后文 义不相同。 8、无为:不妄为,顺其自然。 9、不言之教:不用发号施令以施教而以潜移默 化作引导。言:政教号令。 10、万物作而弗始:让万物兴起而不做倡导。 11、生而弗有:生育万物而不占有。 12、为而弗恃: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 13、功成而弗居: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2019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7课《老子二章》ppt课件2

扩展阅读
老子“自然无为”的意蕴及其现代价值(肖 剑平,陈元桂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解析《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莫纯玉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年03期)
老子的和谐观及其现代价值(崔华前《哈尔 滨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2期)
返回
再见
的基本撒即可都不恐怖方式
(3).“自胜者强”——战胜自己的人才 是强大的。阅读《老子》二章之后,你 觉得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你打 算如何去战胜自己?
讨论质疑:
在实际生活中怎么才能做到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作者逸事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 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请一精 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 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
返回
知人者智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 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 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 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才是真 正的强者。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 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 言行不离道之规律能够长久,躯体虽死而 精神永久的人才是长寿的。
作者逸事
老子的师父常摐老人生病了,老子前去看望,问他: “先生的病已经很重了,难道您没有什么话要留给弟子们的 吗?常摐说:我是要告诉你一些话的。老子一听,便说: “愿先生教我。”常摐道:“我先问你,经过故乡要下车步 行,你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老子回答:“这就是说不要 忘记过去。”常摐笑了笑说:“你回答得对。”我再问你, “经过乔木的下面要快步走,知道这里面的道理吗? ”老 子回答:“这就是说要敬重年长。”常摐又笑了笑说:“你 又回答对了。”说着,他将口张开,指着对老子说道:“你 看,我的舌头和牙齿还在吗?”老子回答说:“你的舌头还 在,牙齿都掉光了。” “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老子突 然明白了师父要讲什么,便恭恭敬敬地回答说:“我明白了, 您要说的就是舌头还在,就是因为它柔软,牙齿没有了,就 是因为它坚硬。”常摐见老子领悟得如此迅速,非常高兴, 他对老子说道:“你讲得非常对。天下的事理都在这里面了, 我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告诉你的了。”
老子二章教案大学语文

一、教学目标1. 认识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内涵,把握其哲学精髓。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文句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运用哲学知识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介绍老子及其著作《道德经》的历史地位和哲学思想。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阅读课文1. 学生自读《老子》第二章,理解文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停顿、语气和节奏。
(三)讲解课文1. 解释重点字词,如“无为”、“无欲”、“道法自然”等。
2. 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包括:a. 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不要过度干预民众生活,让民众自行发展。
b. 无欲无求:强调内心的平静和淡泊,不追求物质利益。
c. 道法自然: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应该顺应自然。
(四)讨论与思考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老子》第二章的哲学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五、作业1. 阅读与《老子》相关的著作,如《道德经》等。
2. 结合实际,撰写一篇关于《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的应用文章。
六、板书设计1. 老子简介2. 《道德经》简介3. 《老子》第二章重点字词解释4. 《老子》第二章哲学思想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老子》第二章,使学生了解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老子》二章课件

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 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 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 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 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 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电视里太啰唆 七嘴八舌的说 每个人说一种 只是要我点头 大人们的学说 太深我搞不懂 为你为谁为我 老子般的自我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真理在音符里无为畅快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我不停的转 老子说前方的路太多 走过的路不走 我们拍出了一种自我 老子说要不然换你说 你不懂老子说 世界在老子手中转动 老子说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 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 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 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 故无尤。 3.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 臣。 4.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 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 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 教父。 5.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迨ㄞ哄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 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6.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老子》一书也称《道德经》。 《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 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 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 战国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 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 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 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 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 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 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 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 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 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 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 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二章课件

饭器年天是物食成下由粗不不人于糙好良曰 曰曰都有恶 恶恶明丑, ,,白恶美的好区音声是分::最和入口耳中值存所发得在听出称;之之声声道都。。的明,了这善 行良为是不最端曰珍恶贵。的,这是由于有邪恶的区分
自然规律的运作难道不象拉开弓弦一样吗?高的 我把它压低,低的我把它抬高;富余的我让他减 损,缺乏的我让它补足。自然规律就是削减富余 补益贫乏,从而取得均衡。人类社会的法则就不 是这样,他们总是减损那本来就很贫乏的去增益 那本来就已经很富余的。又有谁能把自己多余的 拿出来贡献给天下呢?只有深通自然规律的人。 所以智者施为了却并不以此自持,大功告成而不 居功德,他不想让自己显得过分高明。
“生”、“为”、“功成”正是要人去工作、创 建、去发挥能动性,去贡献力量,去成就大众的 事业。
而顺着自然的努力所得来的成果,却不必据为己 有。“不有”“不恃”“弗居”,即是要消除占 有的冲动。人类争端的根源,就在于人人扩张自 己的欲望,因而老子极力鼓吹“功成而弗居”的
天之道,其犹张弓拉乎开?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 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 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 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请您欣赏
《老子》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ຫໍສະໝຸດ 矣;皆 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 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 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 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 不去。
作为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
章旨:本章以天道比喻人道,认为天 道能均平无私,损有余而补不足,而 人道则相反,损不足以奉有余,为满 足私欲而损人利己。以此劝喻君王循 守大道而虚静无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小结
本章内容分两层:
第一层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阐述了世间万物的
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确认了
对立统一的普遍法则。
在前一层意思的基础上,展开第二层:提出了“无为”的观
点。即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余。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 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 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 欲见贤。
翻译:
自然的规律不就象张弓一样吗? 弦位高了就压低些,弦位低了就抬 高些,弦位过满就减损些,弦位不 足就补充些。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 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 而是损减不足来供奉有余。 谁能自己有余而用来奉献给天下 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 所作为却不自大,有所成就也不居 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有多么贤 德。
分析
• 本段的主旨是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 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 在老子看来,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是损有 余而补不足,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 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它与天之道相反,是有 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使富人更富,使穷人更穷。因 此他提倡人类社会应当改变“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 理现象,效法“天之道”。 •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种朦胧的、模糊的平等与均衡思想。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将欲歙xī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 翻译: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 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 夺取它,必先给予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恶:è)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 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和:hè)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 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不居,是以不去。(恃:shì )
万物作焉而不辞:万物兴起而不 加干预。 始:施加。 有:据为己有。 恃:依赖。 居:居功夸耀。 去:丧失。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 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听任 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 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 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 业就而不据为己有。正因为不居 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 翻译: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 不善已。
天下的人都认识美好的 事物,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 在;都能认识善良的事物,那 是因为存在不善良。 ——美与丑、善与恶是 相比较而存在的。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 声相和,前后相随。 翻译:
生:产生、发生。 成:形成、完成。 形:对照的意思。 倾:依附。 和:应和、调和。和谐 随:跟随、随顺。 处:chǔ,决定,决断,在此文 表示处置。
所以有和无相对相生, 难和易因相对相成,长和 短因相互对立而得以体现, 高和下相对而相互包含,无为之事,行不言 之教; /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 惟不居,是以不去。
翻译:
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无 为而治的意思。 不言:不发号施令。 行不言之教:实行身教。 作:兴起。
分析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段文字的内容有什么规律?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 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 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 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
特:
宇宙中各个部分都可以分 为相互对立的两半:地分为 高山和平原,水分为淡水和 咸水……气候分为冬和夏、 春和秋。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 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
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也 有一位哲学家提出过类似的 观点: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声音 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
写作特点
• 文辞简约,辞义精蕴,节奏感强。
老 子
商容授业三年尽
孔子请教于老子
老子和孔子
老子的从人的自然环 境的来解释人; 老子则比较偏重于对 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 考。 孔子则从人类的视角 来理解所有的存在。 孔子偏重于对人与人 的关系的思考,由此 而建立了他的伦理学。
老子的思想
——路;自然,道理,
法则,规律。 “道生一,一生二,二 生三,三生万物。” 认 为世间一切皆由道生出, 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