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式斗拱构成图
营造技艺丨宋式鋪作~斗栱构造示意

营造技艺丨宋式鋪作~斗栱构造示意宋《营造法式》中的大木作规定房屋建筑的尺度、比例,均以“分”为基本模数见材份。
这个基本模数同斗拱就有关系。
所谓一“分”,指的是一“材”大小拱的断面高度的十五分之一。
斗拱本身各个分件的断面大小、长短比例也是用“分”来度量的。
比如单材拱断面高15“分”,宽10“分”;足材拱高21“分”,宽仍为10“分”。
足材拱高度多出的6“分”恰为上下拱之间由斗垫托而出现的空隙的高度──一拱6“分”。
泥道拱上有慢拱时两拱之间空隙里通常用称为暗拱的木条进行填充它的断面被规定为高6“分”宽4“分”。
又如,第一跳华拱长60“分”由此确定了华拱出跳最长为30“分”;泥道拱、瓜子拱长62“分”;令拱长72“分”;慢拱长92“分”。
宋式斗拱中每挑出一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
斗拱的大小等级就是以出跳数和铺数多寡来排定次序的。
宋《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条规定:“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出四跳谓之七铺作,出五跳谓之八铺作”,由此可以知道每朵斗拱的铺作数为出跳数加3即n(铺作数)=x(出跳数)+3(常数项)。
关于常数项3有多种解释。
一种是:栌斗、耍头和衬方头;一种是栌斗,最上一跳跳头上的令拱和令拱上的拱檐方或算拱方;一种是柱列中线上的方木泥道拱(单拱造时用栌斗)、慢拱(单拱造时用令拱)和罗汉方。
斗拱组合中有慢拱的称重拱没有慢拱的则称单拱;跳头上有横拱的那一跳称计心没有横拱的那一跳称偷心。
此外,还有两种不出跳的,一种叫“单斗支替”,是在栌斗上加替木以承下平拱;一种叫“把头绞项作”,是栌斗上用泥道拱承托下平拱,用于柱头上,梁与泥道拱相交出头。
还有一种最简单的出一跳斗拱,称“斗拱跳”,是梁与泥道拱交叉后出跳做为华拱,直接承托拱檐方。
它虽出一跳,但铺叠不足四层,所以有一种意见认为跳和铺的关系并不总是跳数加3为铺数;也有一种意见,认为它不足四铺,不典型,所以被排除在“总铺作次序”之外。
斗拱结构详解ppt课件

斗拱结构概述作用发展斗拱结构什么是斗拱?+ =斗 拱斗拱斗 拱C斗拱概述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
合称斗拱。
也作枓拱、枓栱。
它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和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之间过渡部份。
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装饰性的特征往往被皇帝攫为己有,故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C斗拱概述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fāng)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一块像盛米的斗 一块像挽起的弓方形木块叫斗 弓形短木叫拱斗拱的组合一点也不复杂斗上置拱,拱上置斗,斗上又置拱……重复交叠,千篇一律,却千变万化。
简单的斗拱一旦开始结合可以如此复杂只有非常重要或带仪典性的建筑物,才有斗拱的安置。
斗拱使人产生一种神秘和莫测其高的感觉。
在美学和结构上它也拥有一种典雅、高贵的风格。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征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的精神和气质。
中国古建筑-斗拱1资料

斗拱 北京先农坛
斗拱
斗拱
斗拱的种类:
斗拱的种类很多,形 制复杂。按使用部位分, 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
檐斗拱、平座斗拱。
唐、宋、元建筑
斗拱体积硕大,接近柱高一 半;数量少,柱间一般1、2朵。
屋顶出檐深远,达三四米。
色彩简洁明快,风格庄重朴 实。
唐(上) 宋(中) 元(下)
斗拱 北京故宫建极殿(保和殿)
北京故宫角楼
斗拱
太和殿
北京故宫
柱头铺作 柱头科 柱间斗拱 补间铺作 平身科 转角斗拱 角铺作 角科 其中,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 用也是最大。
宋斗拱
清斗拱
宋代清代斗拱比较
斗拱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
斗拱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木塔
斗拱 山西芮城永乐宫三清殿
北京昌平昭陵
古建常識:斗拱(鋪作)【圖文】

古建常識:斗拱(鋪作)【圖文】山西陵川二仙庙(宋构)正殿斗栱: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结构体系》中斗栱示意图斗拱在宋代被称为铺作,它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结构构件,因其重要的作用,故而成为我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斗拱位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
一组斗栱又可与另一组斗栱组合,层层迭迭,形成庞大的建筑构架。
其功能是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
斗拱在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是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檩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
后来斗拱逐渐变为装饰,成为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
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
三是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四是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
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榫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抗震作用。
斗拱的分类:头拱的分类很多,形制复杂一按其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
二还可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斗辅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辅作)、转角斗拱(宋称角铺作)。
其中,尤以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
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
到清代斗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
因此,根据“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的特点,“每可籍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
斗拱主要构件名称斗拱主要构件名称华拱四跳华拱两跳转角辅作、補间铺作、柱头铺作铺作即斗拱,是中国古代汉族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主要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栱以及斜置的昂组成。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

古建构造图解古建筑的中分(斗栱构造)中国古建筑上篇介绍了古建筑中分——墙身和木构架,今天介绍古建筑中分的另一重要构件——斗栱。
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宋式铺作斗栱是中国古建筑所特有一种结构构件,它位于建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枋檩间或梁架间,由层层交错叠置的斗形木构件(斗、升)、弓形木构件(栱、翘)及斜置的木构件(昂)等组成。
斗栱由早期出现的挑出、撑托、支顶等简单的构件,逐步发展成为“模数”的复杂结构系统,成了大型甚至小型重要建筑关键性的结构部分。
它不仅是结构的需要,而且也是构成古建筑优秀艺术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中国木结构发展、古建筑年代鉴定、古代建筑艺术等问题重要的依据之一。
铺作的名称宋代每一组斗栱称为一朵,根据位置又分别称之为柱头铺作、补间铺作、转角铺作、平坐铺作、攀间铺作等。
铺作的两层含义(1)铺作首先表明了一组斗栱在构成上的层数与斗、栱等组成部分的相叠关系。
如四铺作,即一组斗栱由四层构件相叠而成;五铺作,即一组斗栱由五层构件相叠而成。
(2)其次表明了铺作数与出跳数之间的关系,如四铺作即出一跳,五铺作即出两跳,八铺作即出五跳。
再次,规定了斗栱出跳的次序,如八铺作通常是先出二华栱,再施三昂,而不采用其他的组合方式,譬如不能先出一华栱,然后出三昂,再出一华栱等。
因此铺作在表示栱、昂的出跳情况及其多寡时,又有了“次序”的限定。
宋代铺作数与斗栱出跳的关系详见图5-7。
宋代铺作数与斗栱出跳的关系宋代铺作——基本构件组成宋式铺作由斗、栱、昂及其他附件组成。
知识点1:栱需要清楚宋式斗栱-栱种类宋式斗栱中用栱有华栱、泥道栱、瓜子栱、慢栱、令栱五种基本类型。
(1)华栱,也称抄栱、卷头、跳头。
垂直于建筑面阔方向上、向内外出挑。
华栱(广义)为主受力栱,按照其使用的位置又分为华栱(狭义)、骑槽檐栱、角华栱、丁头栱、虾须栱等。
分清宋清斗拱,这篇估计是最好的帖子了

分清宋清斗拱,这篇估计是最好的帖子了哲匠之家中国传统建筑彩画设计与工艺研修班篇末报名前篇将斗栱按照整组来作了宋清的对比。
今天则将斗的构件名称来比较。
1宋式和明清对比——斗宋:造斗之制有四….一曰栌斗,二曰交互斗,三曰齐心斗,四曰散斗。
清:斗分为….1大斗(坐斗);2十八斗;3槽升子;4三才升。
其中宋式栌斗和清式大斗位置是在斗栱的最底端。
大斗的作用为:放置在平板枋上(宋称:普柏枋),上面承托整组斗栱并将上屋架和屋面的重量传递到下架。
宋清2宋式与明清对比——宋式交互斗与清式十八斗宋式交互斗与清式十八斗(因为长度为1.8斗口而得名.)同样放置在进深方向的构件上。
作用为:将上层进深方向和面阔方向的构件固定在下层进深方向构件两端之上。
而宋式交互斗的进深方向上有卡口,清式十八斗上无卡口。
宋清清式斗栱中的十八斗3宋式和明清对比——宋式散斗与清式中槽升子、三才升宋式散斗与清式中槽升子、三才升作用相同。
宋式中散斗是在斗栱中除栌斗和进深方向的斗之外统一称为散斗。
清式中槽升子是位于面阔方向的轴线上厚为三才升加上栱垫板的厚度(0.24或0.25斗口)。
而清式中三才升是除了进深方向和面阔方向的轴线以外统一称为三才升。
作用为:都将上一层构件固定在下层构件之上。
宋宋式散斗宋式面阔方向轴线上散斗(中间需要刻垫栱板口子):宋式其它位置散斗清清式槽升子和三才升:清式槽升子(位于斗栱横向轴线上):清式三才升宋式中的齐心斗一般是放置在斗栱的中心轴线之上。
而在清式斗栱中此位置一般是没有木构件或者是此种位置上用槽升子。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中国的古建筑凝聚了传统哲学所闪烁的灵气。
是一种集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于一身的特殊艺术,除了构思的巧妙和制式的缜密外,它那夺人心魄的装饰美和形式美,曾使梁思成和林徽因为之倾倒。
斗拱,可称是中国古建筑的灵魂。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

古建筑营造技术解刨图之斗拱(二)接上回,我们来说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三层。
在这一层,斗件、拱件比第二层翻了一倍。
有四个拱件,八个斗件。
在斗拱的檐面,横向安装着三个拱件,正中位置是正心万拱,正心万拱两侧是单才瓜拱。
在斗拱的山面,纵向安放着一个拱件—头昂,它扣着檐面的三个拱件。
在正心万拱两侧安放两个槽升子。
单才瓜拱两侧安放三才升。
昂的前后安放十八斗。
接下来我们就一一单独介绍。
正心万拱,源自宋式慢拱,确切的说,宋式斗拱在这一层的这个位置应为壁内慢拱。
宋《营造法式》说:‘五曰慢拱。
或谓之“肾拱”。
施之于泥道、瓜子拱之上。
其长九十二分’。
清式正心万拱的比例继承了宋式的慢拱,为九点二斗口。
单才瓜拱,宋式斗拱中称为瓜子拱。
宋《营造法式》说:‘三曰瓜子拱。
施于跳头。
、、、其长七十二分’。
明清斗拱中的单才瓜拱按比例比较相对短一些,为六点二斗口长。
安放位置与作用和瓜子拱相当。
头昂,这是清式重昂斗拱中的叫法,单昂斗拱中就称为昂。
在宋式斗拱中叫下昂,宋式斗拱中的昂在形状、安装方式与功能上和清昂有较大的差异,需要一定的篇幅的对比说明,在此暂且不提。
我们在北京常看到的主要是清式昂和明式昂,明式昂可能偏多。
把两个摆在一起,就能看出它们的昂嘴在外形上是有区别的。
上图左为明式昂,右为清式昂。
在这一层正心万拱上的两个槽升子和第二层中的相同,就不再介绍了。
三才升,源自宋式斗拱中的散斗。
宋《营造法式》说:‘四曰散斗。
亦谓之“小斗”,或谓之“顺桁斗”,又谓之“骑互斗”。
施之于拱两头。
横开口,两耳,以广为面。
、、、其长十六分,广十四分。
’在这里我理解,施与拱两头的应是“小斗”,“顺桁斗”。
清式三才升的长宽相等,为一点四斗口。
十八斗,宋式斗拱中叫做“骑互斗”。
十八斗宽一点四斗口,长一点八斗口,在垂直于开口一侧开有和昂的接触槽。
七踩重昂平身科斗拱第四层有五个拱件,九个斗件,和一个斗拱附属件-正心枋。
在这一层中,第一次出现了枋件正心枋,它被安放在斗拱檐面的正中。
斗拱

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它的演变可以看作是中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形制演变的重要标志。
斗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西周至南北朝,是斗拱的初创时期。
西周铜器上已有栌斗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
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拱的形象。
斗拱先是用于柱顶,汉代以后开始在柱间出现(最早的是人字拱)。
第二阶段为唐代至元代。
这个时期斗拱的主要特点在于柱头斗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拱中,使斗拱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拱也和井干状的柱头枋交搭在一起。
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
这时斗拱已不再是孤立的支承架或挑檐的构件,而是水平框架不可分的一部分。
这个水平框架现在称为“铺作层”,用于殿堂型构架柱网之上,对保持木构架的整体性起关键作用。
现存唐代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的斗拱,就是这种做法的典型实例。
第三阶段为明代至清代。
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斗拱的尺度不断缩小,间距加密。
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
因此,斗拱发展到明清以后便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和增加出檐的作用。
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
总而言之就是斗拱经历了由主要作为承重结构(这个过程经过了不断形式上的演化)——同时作为承重结构和装饰结构——完全作为装饰结构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所特有的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