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课文分析)
乡土情结(1)

【注解】 ①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②绮窗:雕饰精美 的窗子。 ③著花:开花。 【评析】
这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原诗有三首,这是第 二首。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简洁而形象地刻划了主人 公思乡的情感。对于离乡游子而言,故乡可怀念的东西 很多。然而诗不写眷怀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却写眷念 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寓巧 于朴,韵味浓郁,栩栩如生。
夜雨寄北①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②夜雨时。 【注释】①寄北:一作“寄内”,“内”, 指妻子。 ②巴山:泛指巴蜀地区。 【说明】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沥的巴 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 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了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 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 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 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 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 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注释】(1)寂寂:指处境落寞,毫无希望.竟何待:还等待什 么呢.(2)朝朝:天天.(3)欲寻芳草:指回去隐居.(4)惜:可惜, 即舍不得的意思。故人:指王维。违:分离.(5)当路:指 居重要地位的人,即当权者。假:宽假,这里指援引的 意思.(6)知音:知心朋友,这里指王维.(7)寂寞:指寂寞清贫 的生活.(8)掩:关上. 【评析】这首诗是孟浩然离开长安,留别王 维而作的。在这即将离开帝京长安,向友人 告别的时候,心情自是抑郁和忧伤的。全诗 语言明净,情致深婉,直抒胸臆,自然真挚。 本诗语淡味浓,如话家常,毫无斧凿痕迹, 却把落第后的凄苦、辛酸、失望、怨忿的心 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颇为感人。
语文轩《乡土情结(柯灵)》

乡土情结(柯灵)江苏省震泽中学高蹈侠客教学目标:1.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
理解作品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的行文思路,体会作者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重点)2.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学会本文引用古诗文来增强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题解)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迫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中国农民,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怀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那时,闽粤沿海港口上,一艘艘用白粉髹(xiu)腹,用朱砂油头,头部两旁画上两个鱼眼睛似的小圈的红头船,乘着信风,把一批批失掉了土地的农民送到海外各地。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试想想,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秦牧《土地》“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张先《千秋岁》“丝”“思”,谐音双关。
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它都是徒劳的。
这是全词“警策”之语。
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
如此作结,言尽而味永。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形容失恋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纠结的状态。
在古典文学中,“结”一直象征着青年男女的缠绵情思,人类的情感有多么丰富多彩,“结”就有多么千变万化。
情结,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心底的感情。
二、作者与背景1、作者简介柯灵(1909-2000)讲述柯灵与张爱玲之间的一段文学缘。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
2、背景介绍每个人都有乡土情结。
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柯灵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对家园之思有特别的体会。
因此,在《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之际,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了《乡土情结》这篇散文。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本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能够理解乡土情结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掌握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3)通过写作实践,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乡土情感的价值观。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培养学生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乡土情结的主题。
(2)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3)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分析作者运用语言表达乡土情结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乡土情结的含义。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自己的家乡是否有乡土情结。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表达乡土情结的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练习:(1)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的知识,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
(2)教师点评学生的练习,指导学生如何更好地表达乡土情结。
5. 课后作业:(2)学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作者表达乡土情结手法的掌握程度。
3. 学生运用乡土情结知识到自己的生活中的人数比例。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乡土情结》课文。
2. 辅助材料:相关乡土情结的文章、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风情等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乡土情结》(公开课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材为《乡土情结》,是苏教版高一必修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朱自清。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感情和想念,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认识,感受到乡村生活的优美和独特之处。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和内容。
2.掌握文章中的生词及词汇。
3.了解文章中的文学特点和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感,引导学生珍爱乡土,爱护环境。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珍视和热爱。
2.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珍视今天的生活。
三、教学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图片展示和音乐等手段,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家乡,在班级内分享自己心中的家乡记忆。
2、讲解教材通过PPT等展示方式,介绍朱自清及《乡土情结》的背景,讲解文章的主题、结构和文学特点。
3、深入探讨学生分小组阅读文章,师生讨论文中的词句、段落及修辞手法等,通过对文章的深入探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章的情感内涵。
4、活动实践通过组织学生外出实践的方式,带领学生深入感受乡村风光、乡土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5、课堂总结师生进行课堂总结,将前面所学的知识及实践活动的体验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章和乡村文化的认识,引导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珍视自己的生活。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活动的态度以及课下提交的作业,全面评价学生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实现情况。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增强自身的授课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本次教学设计,旨在让学生了解乡村文化,培养孩子们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并珍视自己的生活。
高中语文乡土情结 4苏教版必修一

乡土情结(一)教材与学情分析: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
本专题通过古今中外有关家园的文本对这一人文主题进行梳理。
第一板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二板块进行拓展,家园不仅指故乡,还指祖国与精神意义上的皈依,是人生命的确证。
《乡土情结》是柯灵为纪念《香港文学》创刊七周年而作的散文。
作品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通过学习,让学生更深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2.培养学生阅读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进一步感悟散文的抒情气息。
过程与方法1.深入朗读体会。
2.研究性学习,探讨本文大量征引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
3.探讨阅读散文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乡土情结的时代内涵,培养爱国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阅读独立、独立思考的能力,体会作者为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意图。
(四)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大量征引古诗文的意图及作用,探讨其得失。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乡愁、思乡是中国诗歌永恒的话题。
从古至今,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又忧伤的思乡之歌。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唐.宋之问<<度大庾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隋.薛道衡<<人日思归>>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这古典的乡愁让人荡气回肠,让后世的我们唏嘘不已。
高中语文 分课讲析 《乡土情结》苏教版必修1

13.乡土情结【目标导航】1. 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2.体会“乡土情结”赋予的时代内涵;3. 体味散文的语言艺术,鉴赏文本的意蕴美。
【语言积累】1.音形辨识(1)字音识记田塍.(chéng)悠邈.(miáo)蕞.(zuì)尔魂牵梦萦.(yíng)崎岖..(tǎn tè)不安..(qí qū)三匝.(zā)谪.(zhé)居忐忑欷歔..(xī xū)桑梓.(zǐ)屹.(yì)立铩.(shā)羽而归搭讪.(shàn)发轫.(rèn)濠.(háo)水方兴未艾.(ài)褪.(tuì)色杀戮.(lù)缔.(dì)造怯.(qiè)生生翰苑.(yuàn)翘.(qiáo)首谛.(dì)听(2)多音字辨析桑乾.河(gān)翘.首(qiáo)乾.坤(qián)翘.起(qiào)(3)字形辨识辍学缀学姓廖缔造谬误树梢悄悄啜泣拾掇寥落谛听杀戮稍息俏皮2.词语积累侘傺:失意的样子。
例如:侘傺无聊之际,乃回旧地。
翘首:抬起头来望。
例如:济南中考山师附中考点外,家长翘首企盼孩子走出考场。
魂牵梦萦:形容万分思念。
例如:那时的我虽然才二十几岁 ,但我却游历过大半个中国的风景名胜...梵净山,真让人乐而忘返,魂牵梦萦。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和景物。
例如:过锦衣夜行,寂寞地一个人坐地铁回家,辜负了这般良辰美景。
功败垂成:事情失败在就要成功的时候。
垂,接近。
例如:在美国经济数据令人失望以及假日交投清淡的情况下,欧元周一再度冲击历史新高,但功败垂成。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蓬勃向前发展,一时到不了止境。
方,正在。
兴,兴起。
艾,终止。
例如:网络营销的前途一片光明,网络营销的发展正方兴未艾。
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艰难困苦。
辛,辣。
中国乡土情结的表现及成因探析
浅析中国人的乡土情结表现及成因探析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这是王维的一首杂诗,表达了游子思念家人,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乡情形的相思之情。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
失意时想到它。
每逢佳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的想到它,这就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一种乡土情结。
一.诗歌辞赋之乡土情结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关乡愁的诗篇非常多,可以说对乡愁的书写形成中国诗文风貌的一个基本特征,言愁即:写愁,抒发愁情,为愁立象,从而造就愁人审美的意境,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诗歌创作中愁字满眼,处处生愁的诗作吟咏现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会永不断绝,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传唱。
触景生情,诗人魂牵梦萦的故乡,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导致思乡之情奔涌而出。
逆旋夜雨,明月高思,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情感,被称为中国第一思想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为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经黍离》中就有“黍离之悲”,而《楚辞哀郢》中“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更可见其痴情。
王昌龄的《征人望乡》“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深闺万里愁。
”描写的就是这种情感。
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念远的季节。
时间又逢黄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王风君子于役》)这样的时刻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
“无那深闺万里愁”把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通过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表达的淋漓尽致。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乡土观念。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懂得感恩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乡土的深情厚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乡土情结》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其作品。
(2)提问:同学们,你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什么印象?家乡有哪些让你难以忘怀的人或事?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乡土情结》,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教师提出探讨问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作者对乡土的热爱?(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对家乡的热爱和珍惜亲情、友情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乡土情结》。
(2)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写一篇关于家乡的作文。
(3)思考并回答课后思考题。
六、教学拓展1.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家乡的风土人情、历史传统等,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2. 课内外结合: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与家乡相关的书籍、文章,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拓宽知识面。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合作表现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乡土情结》教案
《乡土情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乡土文化的情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乡土情结》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知识。
(2)如何培养学生关注乡土文化、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乡土情结》的作者及其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学生结合课后注释,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乡土文化知识。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后作业:(1)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乡土文化的认识。
(2)布置一篇关于保护传统文化的短文写作。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五、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用2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第二课时进行课堂小结和课后作业布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通过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单元测试评价:在单元学习结束后,组织测试,以检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写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乡土情结》原文。
浅析课题的“乡土情结”
浅析课题的“乡土情结”乡土情结是指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土地、乡村生活的深深情感和认同感。
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情感体验中,还反映在文化传承、乡村发展、社会认同等多个方面。
下面对课题的“乡土情结”进行浅析。
乡土情结反映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情感。
乡土情结源自于个人对故乡的记忆和情感的认同。
无论是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人们的成长经历往往与故乡的所有产生密切联系。
故乡的风土人情、乡间的田园风光、家人的关爱和乡亲的情谊,都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心中。
乡土情结使人们渴望回归故乡,重温童年岁月,寻找曾经的记忆和情感的认同。
乡土情结体现了一种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意识。
乡土情结使人们对自己家乡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产生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冲击,很多乡村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但是乡土情结使人们重拾对自己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并致力于传承和保护家乡的独特文化。
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家乡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创新。
乡土情结有助于推动乡村发展。
乡土情结使人们关注家乡的发展,积极参与到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
在中国,乡村发展被视为推动经济增长、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路径之一。
乡土情结使人们对乡村的土地资源、自然环境、人文历史产生关切,促使他们参与到农业生产、旅游开发、乡村教育、乡村医疗等多方面的工作中,为家乡的发展做出贡献。
乡土情结表达了人们对社会认同的追求。
家乡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精神归宿。
乡土情结使人们与家乡的各种社会关系建立连接,形成社会网络。
乡亲们互帮互助、亲情、友情和邻里之间的互动关系,使人们感受到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认同。
这种社会认同不仅是情感纽带,也是人们在困难时期互相支持的力量源泉。
乡土情结在个人情感、文化传承、乡村发展和社会认同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乡土情结使人们对自己的家乡充满了热爱和认同,推动乡村文化的传承和创新,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关系。
我们应该重视和挖掘乡土情结的力量,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读准字音: 魂牵梦萦 桑梓 忐忑不安 屹 立 怯生生 搭讪 悠邈 崎岖 三匝 铩羽而归 谪居 欷歔 发轫 濠水 翰苑
作家介绍:
柯灵(1909-2000),原名高季琳, 浙江绍兴人。现代作家。原名高季 林。少时因家贫失学,靠刻苦自学, 走上了文学道路。建国前的主要著作有儿童诗歌 《月亮姑娘》、童话《蝴蝶的故事》、短篇小说 《掠影集》等。建国后主要著作有杂文和散文选 集《遥夜集》,短篇小说集《同伴》、散文集 《暖流》,电影文学剧本《腐蚀》、《不夜城》, 根据夏衍的剧本改编的《秋瑾传》等。
悲欢离合的家史
邻里乡亲,…,音容笑貌,…, 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 沾着边。
邻里乡情
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
筛选 况有哪几种?
信 息
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
闯世界
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 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
(浪漫主义)
并 概 括
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 格调:…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 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 发出门,却串演各种悲剧。
谋生存 (现实主义)
筛 选 第六节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信 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 息 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 并 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 概 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括 Nhomakorabea什
{ 由来:童年的
烙印(2)
父母亲戚的爱
家乡的山水草木 归
悲欢离合的家史
纳 全
强调
么
邻里乡情
文 乡恋
{ 是
如果乘上余光中的邮票就能找到回家的感觉;如果真的能像荷尔德林 所说的能在自己苦恋的土地上诗意地栖居,那我愿意将自己出卖给他们。
乡土情结,它用慈爱招呼游子,它用温情抚慰失落。它是一种任凭辽 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之褪色的一种感情。天涯游子,只要想 起它,心中就会涌动起悲壮的豪情,迎着漫漫风沙,笑看大漠孤烟,独品 长河落日。
乡
→ 引起:少年离家
土
(3,4)
追求理想 维持生活
情 结 1
不得志
{ 离家后遭遇 厌倦闯荡
春风得意
→再一 次
永不 消失, 鼓励
升 华 主 题
应有 大展 宏图 的志
向
() ()
升华(5,6):爱国之情
7
经典回放(03年高考题)
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 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 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 喜容笑脸……这一切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 力和感染力。 C.“失恨的兰花,逐浪的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 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若无助的境遇。 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于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 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 根据。 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融, 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读来发人深省,回味悠长
扩展阅读: 读华娜的《乡土情结》比较两者的异同。
“问天何时老,问地何时绝,我心深深处,终有千千结。”乡土情结应 该是这“千千结”中的一结。
每个人都有一方生我养我的乡土,它几乎是世界的全部。乡土的一山 一水,一草一木都融为自己的血肉不可分割。
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但人或是为追求理想, 或是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横一横心,向恋恋不舍的家乡挥手作 别。“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人一 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 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天涯孤旅,灯下叹息,多少次夜 里幽梦忽还乡,只是等到梦醒时分,才蓦然发觉不知什么时候已化成湿湿 的一片,爬满脸庞……乡土情结,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 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哦,魂牵梦萦的乡土!
筛
魂牵梦萦
选
随时随地
并
愁肠百结
概
括
近乡情怯
:
筛 乡土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
选 信 息 并 概 括
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 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
父母亲族的爱
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 家乡的山水草木
可分割。
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 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 小小的心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