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在翻开《故事新编》这本书之前,我心里其实没抱多大期待,毕竟经典作品有时候读起来难免有些沉重和晦涩。
可当我真正沉浸其中,却仿佛进入了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和荒诞幽默的奇妙世界。
鲁迅先生在这本书里对传统神话和历史故事进行了全新的演绎,那种颠覆和创新让我忍不住拍案叫绝。
比如说《补天》这个故事,女娲本是我们心中高高在上的创世女神,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她也会因为补天的辛苦而感到疲惫和烦躁,甚至会被那些古衣冠的小丈夫们指责和嘲笑。
这种对神话人物的世俗化处理,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对传统的独特思考和批判精神。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壮举我们耳熟能详,可在这个故事里,后羿射完了天上的太阳,却在人间陷入了没有猎物可打的尴尬境地,他的妻子嫦娥也因为受不了这种平淡的生活而偷吃了仙药奔月而去。
鲁迅先生把一个英雄的落寞和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感到好笑的同时,又不免有些心酸。
在《理水》中,那些考察灾情的大员们大摆排场,只知道吃着山珍海味高谈阔论,而真正为百姓做事的大禹却被他们视为“乞丐似的”人物。
这种鲜明的对比,把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暴露无遗。
不过,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还是《铸剑》这个故事。
故事里的眉间尺,一个十六岁的少年,本应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却因为父亲的仇恨而不得不踏上复仇之路。
他性格优柔寡断,甚至有些懦弱。
当他得知父亲是被大王杀害,一开始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是不停地在屋子里徘徊,心里既充满了仇恨,又害怕自己没有能力报仇。
他看着那把父亲留下的剑,想要用它去刺杀大王,可又担心自己失败。
就在他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黑色的人出现了。
这个人神秘莫测,冷酷无情,他答应帮助眉间尺报仇。
眉间尺对他半信半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选择相信他。
于是,他毅然割下自己的头颅,交给了这个黑色的人。
那个场景,鲁迅先生描写得太细致了,让我仿佛就站在旁边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眉间尺咬着牙,闭着眼,双手紧紧握着剑,用尽全身的力气把自己的头砍了下来。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读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我仿佛经历了一场奇妙而独特的思想之旅。
这本书真的是太有意思啦!鲁迅先生以他那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把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演绎,赋予了它们全新的生命和意义。
就拿《补天》来说吧,女娲补天这个神话故事咱们都耳熟能详,可在鲁迅先生的笔下,女娲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神明。
他把女娲描绘成一个有着自己烦恼和疲惫的普通人形象。
你能想象到女娲一边辛苦地补天,一边还得忍受那些无聊小人的闲言碎语吗?鲁迅先生把女娲补天时的辛苦和无奈写得淋漓尽致。
她费力地搬动着那些巨石,汗水如雨般落下,可周围的人却不理解她的伟大,还在一旁指指点点。
这种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能看到女娲那紧皱的眉头和疲惫的眼神。
还有《奔月》,后羿射日的英雄,到最后却为了生计发愁,每天只能给妻子嫦娥吃乌鸦炸酱面。
嫦娥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偷偷吃了仙药奔月去了。
以前的故事里,后羿那可是威风凛凛的大英雄,可在这新编里,他也得面对生活的琐碎和无奈。
鲁迅先生把后羿射完日之后的落寞和困惑刻画得入木三分。
后羿为了寻找猎物,翻山越岭,可每次带回来的不是乌鸦就是兔子,他自己也觉得很没面子。
有一次,好不容易射中了一只大野猪,结果还被逢蒙那家伙给抢了功劳。
后羿回到家,面对嫦娥的埋怨,只能默默地叹气。
这些细节让我感觉到,英雄也有平凡的一面,也有自己的苦衷。
《故事新编》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百态。
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新编的故事,不是单纯地给我们讲个新奇的事儿,而是让我们去思考,去反思。
比如说《理水》中,那些所谓的大员们,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空谈,对真正做事的大禹却百般刁难。
他们穿着华丽的衣服,吃着山珍海味,却对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
而大禹呢,亲自跋山涉水,考察水情,腿上沾满了泥巴,脸上写满了疲惫,但他心里装着的是百姓的安危。
这种对比,真的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气的是那些大员的无能和自私,笑的是鲁迅先生把他们的丑态刻画得如此生动。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收录了从1922年至1935年间的八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神话为题材,想象丰富,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我读完这部小说集后,对鲁迅先生的才华和深刻见解深感敬佩。
首先,我对鲁迅先生的创作手法印象深刻。
他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实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部部令人惊叹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还具有现代生活的鲜活气息。
例如,《奔月》中后羿在失去了嫦娥之后的生活,以及《铸剑》中复仇的故事,都展现了鲁迅先生独特的创作才华。
其次,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挖掘。
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情节安排,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故事新编》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命运。
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纠葛,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反映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
此外,鲁迅先生的作品还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公现象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补天》中对女性地位和命运的探讨,《奔月》中对婚姻和社会伦理的思考,都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
最后,鲁迅先生的作品给了我许多启示。
他通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手法,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历史和文化。
同时,他的人性探索和社会批判也让我更加关注现实社会的问题和挑战。
鲁迅先生的才华和思想让我深深地敬佩,他的作品也激励我要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坚守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总之,《故事新编》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小说集,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喜剧的传统,也发展了历史小说的演义体裁。
鲁迅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力,将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史实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作出了一部部令人惊叹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历史的厚重感,还具有现代生活的鲜活气息。
读完这部小说集后,我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文学享受,也得到了许多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
看完故事新编非攻,你打算写什么感想呢?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鲁迅故事新编非攻读后感篇一眼前似是真真定定站了一个人:高个子,乌黑的脸,旧衣破裳,布包着两只脚——是吧?你也说是,明明是一个乞丐的模样——全身都蒙裹着一层黯淡的尘砾。
可是不对,哪里不对?是哪一环哪一处出了差错?是他那散发着坚定却又从容、气定神闲的目光。
只一抬眼,便足以射穿所有的不屑与“威严”。
是啊,是那个人了。
被称“无父”、被诋为“禽兽”也只付之淡然一笑,明明是如此善辩据理力争的人——并非无言以对,而是自有坚定的执着在心。
他全身上下没有一样东西逃得出个“破”字,竟是“头也不回地走了”,哪里会顾上“学者”的体面与身份,乃至脑中眼前早是装满了小小一个“宋”——与他毫不相关的遥远的“宋”。
面对立志称霸的楚王也是一贯的从容毫无畏惧,终于是软硬兼施地劝得了对方放弃攻宋,其雄才谋略如此。
是说着“我等贱人所谓行义的东西也是大人、王者所需”的人;是公输班酒后发着“丢饭碗”的牢骚时也要毅然吐出“比敲碎宋国的所有饭碗好”的人;是不懂得稍许恭维谈着“木匠的做车轮活比起会飞的木喜鹊还要巧”的人。
一个“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的才士——墨翟。
春秋战国之交,是怎样的一副情景?在浮躁的现世的日子里回望,真是愈加模糊了。
农业、手工业发展迅速,大工商业爆发,却只有些“在农与工肆之人”,小生产者,遭受着压迫,过着艰苦的生活。
战争也开始愈演愈烈,而痛苦的更当是社会底层的人民群众,国破家亡也罢,反正一向是如此疾苦的命。
浅陋如我,是不知那别门的诸子百家如何,却惟墨子让我心存感动。
他体味着最普通却也最艰难的贫弱,他把百姓的安危放在自己的心里,当作自己的事业,主张“非攻”、“兼相爱、交相利”,有力要以力助人,有财要将财分人,有道要用道教人,以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创者得治”,而他也正是如此“口言之,身行之”的。
19《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创作的历史小说集,收录了从1922年至1935年间的八篇作品。
这些作品以神话为题材,想象丰富,是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在欣赏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文笔的幽默与犀利,更在字里行间中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深度和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首先,我最为欣赏的是鲁迅先生对于历史和现实的独特处理方式。
他以神话和历史为背景,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和讽刺,将那些古老的故事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意义。
这种处理方式不仅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更深入地思考历史的进程和人类的命运。
通过鲁迅先生的笔触,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视角,也感受到了他对历史的独特见解。
其次,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其幽默、犀利的文笔让我印象深刻。
他的文字简练明快,言简意赅,但却能够深入人心。
在《故事新编》中,他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那些远古的神话和历史故事,让读者在欢笑中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他也不忘对现实社会进行讽刺和批判,用犀利的文笔揭示了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丑恶现象。
这种文笔风格既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的才华横溢,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的思想和立场。
此外,鲁迅先生在《故事新编》中还融入了自己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他通过对于神话和历史的重新解读,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既有对于现实的批判,也有对于未来的期望和憧憬。
通过鲁迅先生的思考,我看到了一个思想家的智慧和眼光,也感受到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
总的来说,《故事新编》是一部让我深感震撼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才华和思想让我惊叹不已,他对历史和现实的独特处理方式也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重新解读,更是对人生和社会的一份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我相信,《故事新编》将继续影响我对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理解,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故事新编》读后感

《故事新编》读后感《故事新编》读后感6篇读完一本书以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
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故事新编》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故事新编》读后感1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
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
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故事新编》读后感2一共八篇故事。
完全无法把自己代入到那个白话文刚启蒙的时代,鲁迅的文笔也很流畅,故事也很精彩,一度以为原本的神化故事就是如此的额。
可是真实的是怎样的,好像也不记得了呢。
第一篇《补天》看的有点晕晕乎乎,称呼什么的也有点不太适应,故事也不好玩儿。
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docx

关于故事新编读后感篇一《故事新编》是鲁迅的小说文集之一,因为我非常想了解鲁迅关于侠义类、传奇类小说的写作,所以买了这个集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黄牛皮纸的封面,加上内部厚重犹如版画的插图,让人有一种厚重的感觉,的确这也反映出作者的心思,和小说的意境。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铸剑》,其他的诸如《出关》、《非攻》和《起死》类,整个故事的主干基本上古代文字记载的现代翻译本,然后又强行加入一些和民国时代相关的事情,完全是借古讽今,不在小说本身,所以我觉得立意一般。
还有就是《补天》、《本月》《采薇》类小说,因为依据的古文本就描述简单,所以小说中大部分是鲁迅构思和扩展的,当然整个内容仍然是借古讽今,不过文章的内容和想表达的意思相符合,所以我觉的还行。
但是《铸剑》不同,讲的是一个复仇的故事,整个小说虽然也一半出于历史文章的记载,另外一半是作者的构思,不过因为其中没有夹杂多少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折射,所以整个小说还是比较丰满的,比之其他的小说,在*文学*意味上强了许多,这也是我喜欢的原因。
其实鲁迅对于小说大部分寄予的是对于现实嘲讽的厚望,所以我觉得莫过于用当时社会的事情去描写才更加妥当,比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等,既是当时的故事,又是架空的讽刺故事,比之借古讽今,让人除去了一种猜测,人物和事件到底是对应现代的哪些事情,又有哪些是讽刺,哪些是历史,除去这一层隔膜之后,顿时就清楚了,讽刺的归讽刺,历史的归历史。
不过我也不指责鲁迅,毕竟当时的民国是一个”因语获罪“的时代,文革也是一个,所以采用隐喻、借古讽今,都是保护自己也攻击敌人的好招数。
现在再来谈一谈《铸剑》本身的问题。
首先是情节的构思,本身这个情节就挺奇怪了,一个为了大王尽力的工匠反被杀,遗腹子性格软弱却想报仇,一个不明身份的男人突然出现,借脑袋和剑帮助少年报仇,砍掉的脑袋还会唱歌,呜呼,这是什么诡异的情节?所以这个情节鲁迅本身就不需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扩展,因为这个本身已经是很奇怪了。
2023年故事新编读后感

2023年故事新编读后感2023年故事新编读后感1《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
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这些故事里面,我最感兴趣的一篇是《铸剑》。
故事讲的是一个叫眉间尺的人,当时的皇上给了他父亲一块铁,那种铁很不一般。
因为当时他的父亲是最好的铸剑师,所以皇上叫他来做剑。
眉间尺的父亲用自己的汗水,经过多年才把剑做出来。
一共有两把剑:一把是雄剑。
一把是雌剑。
而他的父亲拿着雌剑给皇上,他知道如果交给了皇上必定会把他杀死,因为这样皇上就没人能再造一把一模一样厉害的剑了。
当天他的父亲走了,走之前父亲告诉眉间尺,你要拿这把青剑来给我报仇。
他父亲说的这把青剑就是雄剑。
他长大以后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准备去报仇。
在途中他遇到了一个人,那个人说你是打不过皇上的,我有一个办法可以帮你报仇,但是有两样东西必须要,那就是你的头和青剑。
他信任了这个人,就把自己的头和青剑给了他。
之后那个人把头给皇上看还说他要用煮尸,皇上同了。
第二天,那个人就把眉间尺的头丢进去煮后,又叫皇上来看。
在看的时候,那个人趁皇上不注意把皇上的头也砍到了锅里。
眉间尺和楚王两颗头在鼎中进行殊死搏斗。
眉间尺年幼,不是楚王对手,被楚王的头咬住不放。
晏之敖见状,拔剑自刎,头颅掉入鼎中,加入战局,终于把楚王头咬得无声无息。
三个头都煮成了白骨,无法分出彼此,楚国王公大臣出于无奈,只好将三个头颅均以王礼分而葬之。
这就是三王冢的来历。
2023年故事新编读后感2因为读《穆斯林的葬礼》时书中多次提到楚雁潮和新月在翻译鲁迅的《故事新编》,所以得暇就找到《故事新编》来读(其实我读的好多书都是这样子开始的,读这本书时书中提到了什么书就找来读)。
故事都比较短,找到稍微长一点的空闲时间就能读一篇,到现在共读了四篇:《起死》、《奔月》、《铸剑》、《补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故事新编》读后感:
若不是老师推荐我们去看《故事新编》,我还真不知道以笔为刀枪与旧社会抗争的鲁迅一向行文严肃,竟然会有如此有趣的作品。
《奔月》的男主人公后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英雄,他射日的史绩至今被人传诵,他和嫦娥的爱情故事也是人间最美丽的传说,我们总相信英雄会被人永远记住,后羿和嫦娥虽然是悲剧二人应该相互思念,至死不渝。
然而在鲁迅先生的《奔月》中,我们看到了不一样的英雄,不一样的嫦娥奔月。
我们看到,当九个太阳被射落后,英雄并没有想象中的风光,他得到的是没有人崇拜,没有人关心。
他的天生神力,它的精妙的箭法都没了用武之地。
此时的他早已不是什么人人敬仰的天神,它只是一个拥有大庄园,拥有表面上的风光,而实际上为油盐酱醋而烦恼的普通人。
如果他的从前还有留给他什么,那就是回忆,还有人们对于射日英雄的潜意识中的崇拜。
但那崇拜是对天神的,不是对他的,人们早已忘记了天神的真正身份。
我们的英雄不见了,因为我们不再需要这位英雄,那些他曾应以为傲的一切都没有了用处,有些甚至成了他现在生活的阻碍。
他的箭是他寻求食物的工具而非英雄的象征,可是后来就连寻求食物的工具也变得勉强。
他的弓太强,箭头太大,所以将麻雀射碎了;他的箭法太准,百发百中,以至于漫山遍野的飞禽走兽都被他打完了。
我们的英雄迷茫了。
这样的后羿,让我想起了某些国家体育运动员。
许多国家体育运动员都是红极一时的冠军,曾经他们不仅给自己带来的荣耀,也为国家增添了光芒,他们是普通民众口中的英雄。
特别是体操运动员,他们在五六岁的时候就被送去进行体操训练,由于忙于训练,许多运动员都没有像普通孩子一样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所以他们的文化程度很低。
十多二十几岁的时候,是他们体育事业最辉煌的时候,但是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二十多岁已经算是老运动员而要选择退役了。
由于我们国家对于运动员退役的保障还不是很完整,很多运动员退役后就等于失业了。
有些运动员由于文化程度不高,普通的公司不可能录用他们,所以出现了前几年的曾经的世界冠军,如今沦落为行窃小偷的新闻事件。
故事中的后羿,和这些运动员的经历,没啥不同。
所以,我认为,我们要时刻跟进时代的脚步,我们在一生中,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学习新技能,这样不仅是为自己谋得生存的技能,更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灵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要老是沉沦于记忆,沉沦于过去的辉煌。
即使你再拥有以前的金牌,即使你再拥有无敌的射箭技术,没有了比赛的场地,没有了漫天遍野的禽兽,你的金牌,你的箭术也就失去了光环或用武之地。
嫦娥偷吃了梳妆盒的仙丹奔了月,这形成了对后羿的背叛。
上古神话里端庄美丽的倾城美人嫦娥,不复见她的孤傲清冷,而她自然也没有奔月后的幽怨与无奈,我们眼里看到的,在这故事中,嫦娥成了现实的市井小民,她不满足的现实生活,只是一个喜欢抱怨、很世俗、一点也不温柔体贴、贪图享受的普通女人。
故事中,我们很明显地领会到,没有物质为基础的爱情,最终还是抵不过面包。
这则故事,不知道是鲁迅先生的个人想法,还是只是把这种社会现象以借喻的手法列举,让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
究竟是爱情重要,还是面包重要,我想若这两者都能兼顾,那么幸福美满不在话下。
看完了这篇文章,其实我还不是很懂鲁迅先生为什么要编写这样的故事,是因为没素材可以写而发挥所谓的想象力吗?查了一些背景资料,才知道,先生还是以前那位先生,喜欢讲这话说那理。
后羿被遗忘以后,或者说落寞之后,乃至遭到嫦娥的遗弃之后,他的复杂的精
神状态。
而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又与厦门时期的鲁迅的心境产生了某种应和。
实际上作品中后羿与逢蒙的对话,还有嫦娥、使女的议论很多都直接呈现了鲁迅当时所受到的攻击。
因而鲁迅正是以这种油滑表达了对于现实与落寞的嘲弄。
小小的一篇故事,在人生观能给到我些许的启发,使我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