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 (2)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Word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命若琴弦史铁生①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
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
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②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
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
”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
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
”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
”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③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
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
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
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
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
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④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
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
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
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
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⑤一早起,小瞎子病了。
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
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
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
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
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⑥“明天我就去抓药。
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增加古诗文背诵不是负担是捷径唐晓敏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加到了72篇。
有声音说,这为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
其实如果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从现代语文教育本身看,背诵篇目增加的幅度很大,但若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及民国时期的私塾教育相比,则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
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也能够背诵数十万字。
唐宋以来,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书经》《仪礼》《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
有些人甚至背诵的更多,如顾炎武、戴震都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
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他们也都有出色的背诵功夫。
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谈到,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而王国维则当即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至少包括如下几点:④多感官参加背诵活动过程。
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即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还加上头、身体的动作。
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早就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因此,如果一个教师想使学生牢牢记住什么东西,那么他就应该注意尽可能让儿童更多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口、肌肉运动的感觉来参加识记。
⑤最大限度发挥儿童时期听觉记忆的作用。
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
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
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
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3)Word版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游历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时代的士人或为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学说,或为求师、求学、求宦而四处游历。
士人的游历都是当时社会制度和环境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士人在各个政权之间游历,推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学说,逐步形成了士人游历的文化传统。
到了唐朝,士人尤其是落第士人游历之风更浓。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主要集中在两京及京畿地区、重要藩镇幕府所在地和文化名人寓居地区。
落第士子四处游历的原因很多,不仅有个人喜欢游历山水、亲近自然等主观因素,更与唐朝政治格局和制度设计密切相关。
唐朝作为科举制度实行的早期,还有察举制的残留,推荐在科举考试录取中占有重要地位。
落第士人不断地游历于官宦名士之间,以期获得他们的赏识和荐举。
对于落第士人来说,所历之处充满了机会和吸引力。
这促使唐朝士人落第后并不待在书房专心于学业,而选择四处游历,推销自己。
唐朝落第士人大规模游历也是唐朝特有的政治制度格局促成的。
唐朝虽为中央集权制政权,但地方政府权限较大,刺史和节度使均有辟属僚佐的权力。
中晚唐时期,藩镇势力强大,“宦游之士,至以朝廷为闲地,谓幕府为要津”,大批官僚名士进入幕府,这对落第士人产生了很大吸引力。
“唐士子应举,多遍谒藩镇、州郡丐脂润,至受厌薄不辞。
”这种政治格局设计为落第士人从它途入仕提供了选择的机会和平台。
唐朝落第士人游历也是社会大环境所致。
唐朝社会落第士人有“白衣公卿”“一品白衫”之称,上层官僚可以利用合理的规则,积极举荐落第士人,使他们成为自己未来的势力。
正是这种相互需求的“相资”关系,才使许多上层官僚士大夫热心与落第士人进行交往,这也激发了他们游历的热情。
唐代落第士人的大规模游历给社会带来了一些不安定因素,对社会和政权的稳定有潜在的危险,但落第士人的游历更有其积极作用。
落第士人走出书斋,扩大和各个阶层的社会交往,增加了人生阅历,加深了对社会各方面的认识,为未来入仕储备了必要的社会知识和经验。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2)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5题。
李春芳,字子实,扬州兴化人。
嘉靖二十六年举进士第一,除修撰。
简入西苑撰青词,大被帝眷,与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
寻迁太常少卿,拜礼部右侍郎,俱兼学士,直西苑如故。
佐理部事,进左侍郎,转吏部,代讷为礼部尚书。
时宗室蕃衍,岁禄苦不继。
春芳考故事..,为书上之。
诸吉凶大礼及岁时给赐,皆严为.之制。
帝嘉之,赐名《宗藩条例》。
寻加太子太保。
四十四年命兼武英殿大学士,与讷并参机务。
世宗眷侍直诸臣厚,凡迁除皆出特旨。
春芳自学士至柄政,凡六迁,未尝一由廷推。
春芳恭慎,不以.势凌人。
居政府持论平,不事操切..,时人比之李时;其才力不及也,而廉洁过之。
时徐阶为首辅,得君甚。
春芳每事必推阶,阶亦雅重之。
隆庆元年春,有诏修翔凤楼,春芳曰:“上新即位,而遽兴土木,可乎?”事遂止。
齐康之.劾徐阶也,语侵春芳。
春芳疏辨求去,帝慰留之。
及代阶为首辅,益务以安静,称帝意。
时同列者陈以勤、张居正。
以勤端谨,而居正恃才凌物,视春芳蔑如也。
始阶以人言罢,春芳叹曰:“徐公尚尔,我安能久,容旦夕乞身耳.。
”居正遽曰:“如此,庶保令名。
”春芳愕然,三疏乞休,帝不允。
既而贞吉入代以勤,刚而负气。
及高拱再入直,凌春芳出其上,春芳不能与争,谨自饬而已。
俺答款塞求封,春芳偕拱、居正即帝前决之。
会贞吉为拱逐拱益张修阶故怨春芳尝从容为阶解拱益不悦。
时春芳已累加少师兼太子太师,进吏部尚书,改中极殿,度拱辈终不容己,两疏请归养..,不允。
南京给事中王祯希拱意,疏诋之,春芳求去益力。
赐敕乘传,遣官护行,有司给夫廪如故事。
阅一岁,拱复为居正所挤,几不免。
而春芳归,父母尚无恙,晨夕置酒食为乐,乡里艳之。
父母殁数年乃卒,年七十五,赠太师,谥文定。
(选自《明史·李春芳传》)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侍读严讷超擢..翰林学士超擢:破格提拔。
B.春芳考故事..故事:先前的经历。
2020届高考语文(人教版)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作业Word版含答案(1)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鸟类中,乌鸦的名声很不好,这种坏名声的产生其实是有根源的。
乌鸦通体浑黑,它没有喜鹊漂亮,不如麻雀机灵,又比不上燕子的活泼和杜鹃的乖巧,更没有黄莺优美的歌喉,它的叫声沙哑、刺耳,人们一听就会皱起眉头。
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因为乌鸦误传消息一怒之下杀死了恋人格露丝,之后又迁怒于乌鸦,使乌鸦背上了欺骗的恶名;而在中国古代的巫书里,乌鸦也常常代表死亡、恐惧和厄运,甚至连它的叫声也被看作是不祥之兆。
迷信的人对这些传说深信不疑,于是,便有了“乌合之众”“乌鸦嘴”“天下乌鸦一般黑”等说法,大多数人对乌鸦是讨厌、反感,甚至蔑视的。
其实乌鸦名声不好是被冤枉的,它本是一种吉祥鸟、报喜鸟,很多典籍中都可以找到证明。
早在商朝,就有“乌鸦报喜,始有周兴”的历史传说。
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同类相动》中引《尚书传》言:“周将兴时,有大赤鸟衔谷之种而集王屋之上,武王喜,诸大夫皆喜。
”这里所说的“大赤鸟”指的就是乌鸦。
同类说法在《淮南子》《左传》《史记》等史籍中也有记载。
唐代诗人张籍在《乌夜啼引》中写长安一位小吏被囚在狱,在家人准备变卖家产为其赎身时,“少妇起听夜啼乌,知是官家有赦书。
下床心喜不重寐,未明上堂贺舅姑”。
可见,乌鸦报喜在当时已经是公认的事实。
乌鸦还是鸟类中的慈孝鸟,“乌鸦反哺”的典故众人皆知。
《本草纲目·禽·慈鸟》中说:“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可谓慈孝矣。
”诸多儒家经典都有关于乌鸦“反哺慈亲”的记载。
晋代的李密在《陈情表》中也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表达了自己为祖母尽孝的愿望。
在《慈乌夜啼》这首唐诗中,白居易赞颂了乌鸦感人至深的孝道,将其称为“鸟中之曾参”,同时也批评了吴起“其心不如禽”的行为。
“乌鸦喝水”的童话故事流传甚广,而乌鸦的智慧也得到科学研究的证实。
美国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动物行为专家路易斯·莱菲伯弗尔研究发现,乌鸦是人类以外具有第一流智商的动物,其综合智力水平大致与家犬相当。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34)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朗读与呐喊莫言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
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
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
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
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
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
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
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
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
呱!呱!呱!……”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
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
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
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
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
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
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
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
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
【学科精品】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 作业 (2).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母亲出走以后[注]陶丽群五十岁的母亲做出一个决定。
“我要出去住一阵子。
”这是她的原话,简洁明了。
为什么要出去住,去哪里住,母亲都没说,这很不像她。
在我的印象中,我从没见过母亲有任何关于她自身的决定,仿佛她是一件东西,属于这个家里的任何一个人,唯独不属于她自己。
也许她的丈夫和三个儿子,还有我这个女儿在心里也是这样认为的,我们都对这样的日子习以为常:母亲天生就是为丈夫和孩子而存在的。
这么多年来,她实际上也一直扮演这样的角色。
母亲是在晚饭时说这句话的。
说完那句话后,她站在饭桌边等着,手里握着碗筷,仿佛在等待谁答应她的请求。
然而大家好像都没听到母亲说的话一样,各自吃自己的饭,还一边谈论村里谁家正在起的房子和刚买的大家电。
我的侄子这当儿放了一个响屁,被我二嫂嫌恶地看了一眼,正好被他妈——我的大嫂看见了。
这个早就想分家的泼辣女人不干了,也不管饭桌上的公公,把筷子一摔,抱起儿子起身就走。
我大哥朝站着的母亲瞪了一眼,说:“还不赶快去看看。
”我看见母亲拿碗的手抖了一下,但她没动。
母亲的反应终于引起大家的注意了。
但是我敢保证,母亲之前说的那句话肯定没有谁听进去。
父亲发火了:“人死了?还不去看看。
”母亲的嘴唇微张了一下,而后合上了,她朝厨房走去,再也没出来。
那晚,我们家的饭桌一片狼藉,脏碗筷和菜碟子扔了一桌。
父亲当着儿媳们的面不好发作,绷紧一张脸走进走出。
他觉得母亲肯定中邪了。
最后是我帮母亲把饭桌收拾掉了。
一整夜,我一直听见我隔壁的母亲的房间里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仿佛她一直在倒腾什么东西。
第二天一大早,母亲就出门了,一整天都没见她回来,家里一团糟糕。
地没人扫,猪鸡鸭狗没人喂,早饭午饭也没人做,我的两个嫂子带着各自的儿女全都回了娘家。
这个家一下子陷入兵荒马乱之中。
父亲几乎气疯了,踢倒家里所有的凳子。
我们都不知道母亲去了哪里,母亲几乎从没离开过家,我们随便在家里什么地方叫一声,母亲都会带着恭顺、略显惊慌的表情出现在我们面前,手里拿着我们所需要的东西。
【学科精品】2020届高中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现代文阅读 作业.doc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为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
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
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一方面,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碑为重构过往时代提供了文字依据;另一方面,在碑上体现的书法成就,几乎占据书法史上的半壁江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现代文阅读作业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行为艺术的自行车陈凤群唧唧啾啾……唧唧啾啾……小区门前那棵大榕树下常有鸟鸣,那是一辆自行车在欢歌。
一天,榕树下来了一位姓周的理发师傅。
周师傅那辆自行车上挂满了竹篾编织的各色鸟儿,铃铛发出的声音像鸟鸣。
小区的老头、老太太每天带着牙牙学语的小孩儿驻扎在这里,悠闲地唠嗑。
放了散羊的小孩儿趣味盎然地看看这只鸟摸摸那只雀,时不时去按按自行车的铃铛,鸟鸣声就袅袅绕树三匝。
周师傅呢?只当没见,任由小孩儿闹腾。
那天下班,我没有如常见到周师傅。
听不到熟悉的鸟鸣声,看不到熟悉的竹篾鸟,我怅然若失。
走了,到别的小区去啦。
一位老伯告诉我。
几天后,我参加一个人口普查活动,每天利用休息时间到小城各个住宅小区登记住户情况。
步履匆匆,心情匆匆,经过那棵大榕树时,我再也没闲情去惆怅那竹篾鸟了。
一个周六早晨,我到圆和小区进行人口普查。
妹子,妹子……刚到小区门庭,有人在背后拽我的自行车。
我扭头一看,乐了,竟然是周师傅。
周师傅在小区门前一棵紫荆花树下扎营了,顺着他的手指,我见到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耀眼地停在紫荆花树下.周师傅见我迈步要走,一把握住我的手,急切地说,妹子,我想请你帮忙留意一个人……周师傅要我留意的人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
少年生活在小城里,具体住哪个小区,叫什么名字,周师傅一概不知。
这个少年该不是周师傅和哪个女人的私生子吧?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
进了圆和小区,遇上十来岁的少年,我都仔细看一眼。
忙了一上午,我没有留意到周师傅描述的那个少年。
走出圆和小区大门时,看到周师傅翘首企盼,我朝他摇了摇头,周师傅黝黑发亮的脸膛瞬间便黯淡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我于心不忍,连忙走过去为周师傅按响铃铛招揽生意,告诉他明天去普查最后一个小区下河小区,到时再留意找找。
次日一早,当我赶到下河小区时,周师傅已经驻扎在小区大门旁了,那辆挂满竹篾鸟的自行车又在唧唧啾啾欢唱着。
下河小区的情况同样让周师傅失望。
人口普查工作结束后,我再没有见到周师傅。
转眼一秋。
这天傍晚回家,小区门卫告诉我周师傅在榕树下等我很久了。
找到啦!我找到那少年啦!周师傅一见我就激动地喊着。
全城的小区查找无果后,周师傅就地毯式逐个零散居民点摆摊剃头去查找,终于在一个城中村找到了少年。
周师傅告诉我,少年父母离异后就随母亲搬离了小区在这个城中村租房子住。
恭喜周师傅,你终于父子团圆、一家团聚啦!望着神采飞扬的周师傅,我高兴地说。
周师傅急了,说什么呢?他不是我儿子!周师傅告诉我,少年原来是一个自闭症患者。
一次周师傅在一个广场开档剃头时,少年骑着自行车来了,不声不响坐上了理发椅。
周师傅感觉少年有些不对劲,剃头时就左一句又一句和少年打趣,可无论周师傅怎么说怎么逗他,少年就是木然着脸一声不吭。
少年走后,周师傅发现少年落下了自行车。
一个前来剃头的老人告诉周师傅,少年的父母闹离婚闹了三年,少年患自闭症三年。
这三年里,少年因为患有自闭症不能上学,经常骑着一辆自行车在街上晃荡。
这三年里,少年不会笑,不和任何人说话,只跟家里养的一只画眉鸟说鸟语。
本来少年剃头那天,我要结束剃头生涯回老家陪伴老伴的,现在找着少年了。
我终于可以安心回家喽!我以为少年当天会回来取回他的自行车,可是第二天第三天,我在原地摆摊一个月了,少年始终没有露脸,那位知情的老人也没露脸。
少年心里只有鸟只和鸟说话,我就在自行车上挂满自己编织的鸟儿,在铃铛里安装了机关把铃声设置成鸟鸣声,然后满城小区去摆摊剃头招引少年注意……说到最后,周师傅咧嘴笑得像个孩子,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鸟、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惊喜啊!嘿嘿,周师傅朝我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那笑容,多么阳光,多么灿烂!(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前三段描写了有关“行为艺术的自行车”的情景,既设置了悬念,又暗示了小说的情节与少年儿童有关。
B.“看着周师傅红着黝黑的脸赧赧的表情,我轻笑一声”,这句话意味深长,坚定了“我”对少年身份的看法,使小说情节有了波澜。
C.小说中用“扎营”“驻扎”描写周师傅每到一处的动作行为,夸张地写出了周师傅为寻找少年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
D.小说既叙述描写了周师傅寻找少年的经历,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
【答案】D【解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
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
做此类题要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
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
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D项,“也叙写了少年因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表现了上一代的不和谐必将给后代造成伤害的主题”两处分析有误。
小说没有叙写少年患自闭症走失的过程,表达的主题是“关爱”。
故选D项。
2.请赏析小说结尾处画横线的部分。
(6分)【参考答案】①通过神态描写,细腻描写了周师傅找到少年后兴奋的心情,突显了他助人为乐的性格特点。
②借助“我”的想象描写少年见到自行车时的情态,显示了关爱所传的温暖。
③使用感叹句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周师傅找到少年后的开心与快意。
④叙事上照应小说的开头,使小说的情节完整。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画横线的句子,答案由三部分组成:内容概括,手法,效果。
解答这种题型的通常思路是,首先仔细阅读画线句,概括其主要内容,判断其中是否使用了表现手法,效果作用是什么。
能表达什么观点态度、思想情感。
画线句子是描写人物的。
“咧嘴笑得像个孩子”“绽开了一个大大的笑脸”对周师傅进行神态描写,表现他找到少年后兴奋的心情,突出了他心地善良、助人为乐的性格特点。
“当少年看到他的那辆自行车挂满竹篾鸟、铃声变成了鸟鸣声时,是多么惊喜啊”,运用想象虚写少年见到自行车时的情形,表达爱所带来的温暖。
“多么阳光,多么灿烂”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现周师傅找到少年后的喜悦。
同时,画线处也照应了文章开头自行车的欢歌。
使小说首尾圆合。
3.“我”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①小说的故事由“我”来叙述,增强了真实性。
②“我”是事件的参与者,“我”的心里变化及与周师傅的对话,丰富了情节。
③“我”是周师傅人物形象的衬托者,“我”的存在使周师傅的形象更丰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
小说人物分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是文章主要塑造的形象,通过他表现主题。
次要人物则可能是文章的线索人物,也可能是为了和主要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或用来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本题要求考生分析“我”的作用。
“我”是事情的见证人,用第一人称来写,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而且文中通过“我”与周师傅的对话展开情节,既丰富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小说里,比如,“我”以为他要找的那个自闭症少年是他和别的女人的私生子,哪知,少年竟然只是他曾经的顾客,而他如此急切又热心地去找那个少年,只是担心那个患抑郁症的少年,是发自内心的关爱。
“我”是次要人物,用“我”这个形象,衬托周师傅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
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
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
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
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
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
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
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
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
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
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
”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
”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
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
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
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
”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
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
”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
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相关链接: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黄维梁高度评价余光中,认为他有“五彩笔”:紫色笔来写诗,金色笔写散文,黑色笔写评论,红色笔来编辑文学作品,蓝色笔来翻译。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作者把一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放在一起,是为了凸显余光中的形象特征。
B.在余光中《娓娓与喋喋》一文中,“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
C.“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因为余光中先生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他认为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D.“五彩笔”体现了余光中先生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这也是他“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称谓的由来。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
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B项,“‘娓娓’指贵族之间的谈话艺术,而‘喋喋’指俗人之间的谈话方式”错,应该是“娓娓”代指趣味高尚的清谈,“喋喋”代指不顾听众的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