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和比例(2)》教案 高效课堂 获奖教学设计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集锦3篇)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集锦3篇)比与比例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比与比例的基本概念,掌握其基本性质和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内容比与比例的定义比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比与比例的实际应用案例分析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比与比例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正确应用。
重点:掌握比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学会如何在数学模型中进行比例关系的表示和处理。
四、教学方法实例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比与比例的概念。
探究学习: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比与比例的性质和特点,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出比与比例的概念。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比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和特点,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点评。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总结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比与比例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点,理解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与比例教学设计(篇2)教学目标理解比与比例的基本概念,能正确区分两者之间的差异。
掌握比与比例的基本性质,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意识。
教学内容比与比例的定义和关系。
比与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正比、反比等。
比与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比与比例的关系,掌握比例的计算方法。
重点:比与比例的基本概念和性质,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黑板、粉笔、投影仪。
教学软件:PPT演示文稿。
八年级数学上册3_6比和比例2教学案新版青岛版

课题比和比例(2) 课型新授课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执笔人代朝东 审稿人 八年级数学组总第 10 课时 课标要求 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初步了解比和比例的区别.2.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评价方案 1.自主学习结果采用纸笔形式,由小组长负责评价。
2.合作交流结果采用纸笔形式,各组互评。
3.巩固训练用纸笔形式,学生结对互评,组长统计,作业由老师评价。
教 学 活 动 方 案随记【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已知⊙O 1的半径=2, ⊙O 2的半径=3,回答下列问题: (1)⊙O 1的周长= ,⊙O 2的周长= 。
(2)21:r r = ,21:l l = 。
(3)21:r r 21:l l (填“>”、“<”或“=”)【明确目标】阅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学习的内容。
【自学新知】阅读课本96—97页,完成下列问题1.表示 式子叫做比例式,简称 。
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2.比例a:b=c:d 可以写成 的形式,其中a 与d 叫做比例的 ,b 与c 叫做比例的 .3.当比例的两个内项相等,即当c b b a =时,b 叫做a 和c 的 . 4.一般地,如果dc b a =,那么 ,(bd ≠0),这个性质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用语言叙述为 。
5.你觉得比和比例一样吗?有什么区别?6.(1)下列各组数,能成比例的是( ),6,7,8 B. 2,6,3,8,6,9,18 ,2,3,5(2)已知四个不为零的数a,b,c,d 满足ab=cd,把它改写成比例式,错误的是( )(提示:左1:右1=左2:右2):d=c:b :b=c:d :a=b:c :c=d:b(3)若,75y x =则下列各式错误的是( ) A.75=y x B.57=x y C.712=+y y x D.72=-y y x (4)已知dc b a =,则下列各式一定成立的是( ) A.b cd a = B.b b a a 11+=+ C.dd c b b a +=+ =bd 7.已知:53=-b b a ,求:(1)b a 的值.(2)b b a +的值.8.已知:345x y z ==,且xyz ≠0, 求:y x z y x 54623++-的值.【交流提升,能力展示】1.小组间相互交流,讨论解题技巧。
比与比例的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比与比例的教案一. 教学目标1. 理解比与比例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比与比例进行问题求解。
2. 掌握比的比较大小、比例的解题方法,能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教学重点1. 比与比例的概念理解及运用。
2. 比的比较大小。
3. 比例的解题方法。
三. 教学难点1. 比例的解题方法的灵活运用。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比的概念,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的比例关系,让学生理解比与比例的概念。
2. 比的比较大小(15分钟)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比的比较大小的方法。
如:某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4,某班级另一个班级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哪个班级男女生的比例更相近?通过比的化简,学生能够判断比的大小。
3. 比例的解题方法(30分钟)(1)基数法通过基数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比例的解题。
例如:小明用了5毫升洗涤剂冲洗了10个试管,那么他要用多少毫升洗涤剂冲洗100个试管?通过基数法,解决问题。
(2)倍率法通过倍率法,让学生能够快速解决各种比例问题。
例如:小明跑步用了12分钟跑了3公里,那么他要用多少分钟才能跑6公里?通过倍率法,解决问题。
(3)百分数法通过百分数法,让学生能够将比例转换为百分数进行计算。
例如:某种商品原价是120元,现在打8折,优惠后的价格是多少?通过百分数法,解决问题。
4. 练习与拓展(30分钟)提供一系列的练习题和拓展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拓展思维,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 总结与评价(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回顾重点知识点,并对学生进行评价,鼓励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六.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比与比例的理解及解题方法的运用。
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比与比例的概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掌握了比的比较大小和比例的解题方法。
比和比例的教学设计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比和比例的教学设计引言:比和比例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学生在初中数学阶段就开始接触比和比例的概念,并逐渐学习其相关的计算方法。
本文将探讨如何设计一节以比和比例为主题的数学教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比和比例的定义和概念。
2. 掌握比和比例的计算方法。
3. 能够灵活应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用冒号、分数和百分数表示比的方法。
2. 比的性质: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比具有等价性、比较性和可加性的性质。
3. 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介绍比例的概念,学生了解比例=比的乘积。
4. 比例方程的解法: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学习解比例方程的方法。
5. 比例应用问题: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练习应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比较示例,引发他们对比的思考,并引导他们理解比的概念,例如:小华和小明的身高比是1:1.2,你能算出他们的具体身高吗?2. 讲解比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在学生了解比的概念后,通过写出一些例子,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用冒号、分数和百分数来表示比。
3. 探究比的性质:通过多组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发现比具有等价性、比较性和可加性的性质,并让学生用文字或图像描述这些性质。
4. 讲解比例的定义和表示方法: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后,引入比例的概念,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练习,让学生学会用乘法来表示比例。
5. 解比例方程的方法:通过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解比例方程的步骤和方法。
6. 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设计一些具体的生活应用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并鼓励他们用多种方法进行求解和验证。
7. 总结和拓展:对本节课学到的比和比例的知识进行总结,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四、教学评价:1. 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讨论和个人作业来评价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理解程度。
冀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比和比例第2课时比的基本性质教案

第2课时比的基本(jīběn)性质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关系,能运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
2、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求比值、认识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过程。
3、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了解“黄金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基本性质,掌握化简比的方法。
教学难点:摹握化简比的方法。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提问:1.商不变的性质。
2.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二、新课学习1.出示例题3,让学生解答。
两袋词料粗蛋白和总质量的比值一样吗?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教学比的基本性质⑴猜想:我们学过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根据比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你有什么联想和猜测呢?生:比的前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変。
(2〉验证:大家敢于猜想值得表扬,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猜想。
不过,猜想毕竟是猜想,它还有待于证明。
你们能想办法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让几个小组的代表说一说验证过程并板书在黑板上。
)①根据分数、比、除法的关系验证。
②根据比值验证。
③教师小结:大家的脸证明了以上的猜想是正确的,这个规律(指板书)就叫做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④总结比的基本性质,为什么强调0除外呢?2.教字比的基本性质的应用请同字们想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样的用途?比的基本性质主要用来化简比,一般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板书:最简单的整数比。
) 根据你自己的理解,能说一说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吗?(前项和后项是互质数。
)请同字们解笞的例题3,这两个比是最简比吗?让字生试着化简比。
学生先讨论方法,再试做。
小结方法:化简时比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时,可以把比写成分数的形式再化简;是小数先转化为整数;是分数可以用求比值(bǐzhí)的方法化简。
但要注意,这个结果必须是一个比。
学生讨论: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字生质疑。
出示例题4,让字生解答。
三、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変,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四、巩固练习课本第14页相关习题。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比和比例(2)》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0课时比和比例(2)教学内容:教科书P84第4题,完成教科书P85“练习十七”中第2、5、6、7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
2.加深对正、反比例之间关系的理解,能熟练地运用正、反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正、反比例的联系和区别;熟练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
教学难点:灵活应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导回忆,揭示课题师:我们已经学习了正比例和反比例,什么样的两种量才可能组成比例关系?指名汇报: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都能组成比例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
[板书课题:比和比例(2)]【设计意图】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直接揭示课题。
二、复习正、反比例的意义(一)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课件出示习题。
学生独立判断,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明原因。
指导学生结合具体的题目说清判断的理由,如果表达不够清晰的,可以让学生互相提醒、纠正。
课件出示解答。
(一)正、反比例的意义。
师:想一想,你是怎么判断相关联的两个量成正比例关系或成反比例关系?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名汇报。
引导学生说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师:你能用字母来表示正、反比例的意义吗?=k(一定) 反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正比例关系:yx例关系:xy=k(一定)师:说一说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课件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进一步渗透函数思想。
(三)完成教科书P85页“练习十七”第2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比和比例 -人教版 (2)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比和比例(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比和比例的概念,能够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比的概念: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 比例的概念: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 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4.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5. 比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如按比例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 难点:运用比和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3. 实际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生活实例,引出比和比例的概念。
2. 新课讲解(15分钟)- 详细讲解比和比例的概念,比的基本性质,比例的基本性质。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4. 实际操作(10分钟)-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更好地理解比和比例。
5.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课后作业(5分钟)-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否积极参与,是否理解所学内容。
2.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所学内容。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和比例2(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

比和比例2(人教版六年级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2.理解比例尺的含义.教学重点整理比和比例、求比值及比例尺.教学难点正、反比例概念和判断及应用.教学步骤一、基本训练.43-275.65+0.5 4.8÷0.4 1.25÷100×1%0.25×40 2-二、归纳整理.(一)比和比例的意义及性质.1.回忆所学知识,填写表格【演示课件“比和比例”】2.分组讨论: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联系?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作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3.总结几种比的化简方法.【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比前项∶(比号)后项比值除法分数(1)整数比化简,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约数.(2)小数比化简,一般是把前项、后项的小数点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位数不够补零),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3)分数比化简,一般先把比的前项、后项同时乘上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使它成为整数比,再用第一种方法化简.(4)用求比值的方法化简,求出比值后再写成比的形式.解比例:12:x=8:24.巩固练习.(1)李师傅昨天6小时做了72个零件,今天8小时做了96个零件.写出李师傅昨天和今天所做零件个数的比和所用时间的比.这两个比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4,甲数和乙数的比是多少?(3)解比例:∶=8∶2(二)求比值和化简比.【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1.求比值:4∶化简比:4∶2.比较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区别.一般方法结果求比值根据比值的意义,用前项除以后项是一个商,可以是整数、小数或分数化简比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是一个比,它的前项和后项都是整数3.巩固练习.(1)求比值.45∶72∶3(2)化简比.∶0.7∶0.25(三)比例尺.【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1.出示中国地图.教师提问:(1)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比例尺是)(2)什么叫做比例尺?这个比例尺的含义是什么?(表示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6000000倍)(3)比例尺除了写成,以外,还可以怎样表示?2.巩固练习.在一幅地图上,用3厘米长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900千米.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在这幅图上量得A、B两地的距离是2.5厘米,A、B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千米?一条长480千米的高速公路,在这幅地图上是多少厘米?(四)正比例和反比例.【继续演示课件“比和比例”】1.回忆正、反比例意义.2.巩固练习.(1)判断下面各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①收入一定,支出和结余②出米率一定,稻谷的重量和大米的重量.③圆柱的侧面积一定,它的底面周长和高.(2)木料总量、每件家具的用料和制成家具的件数这三种量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正比例;当()一定时,()和()成反比例.(3)如果=8,和成()比例.如果=,和成()比例.(4)在一幅地图上,比例尺一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不清楚的文章来源网络整理,请自行参考编辑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 整理和复习
1.数与代数
第9课时 比和比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并进行判断。
2.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掌握正反比例的概念、判断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归纳整理
复习正比例和反比例。
(1)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正比例,什么叫反比例?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要点:
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随着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随着减少;两种量的比值一定。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中,其中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两种量的积一定。
你能用字母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吗? 板书:正比例:k x
y (一定)
反比例:xy=k (一定)
(2)举例说明。
①牛奶的袋数与质量的变化情况如下。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逐一指名说。
②每袋面包的个数与所装袋数。
说一说:
a.这里两种量的变化情况。
b.什么量是一定的?
c.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d.写一个等量关系式。
组织学生审题并思考,然后同桌相互交流。
教师逐一指名回答。
(3)巩固练习:
判断下列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若成比例,请指出成什么比例?
①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②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
③订《少年报》的数量和所需钱数。
④小明从家到学校,行走的速度和时间。
⑤圆的周长和半径。
⑥圆的面积和半径。
由学生做在草稿本上,再集体订正。
要求每一题都要说出理由。
答案:正比例不成比例正比例反比例正比例不成比例
(4)用比例知识解题:
大家回忆一下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是什么样的?
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概括:①认真审题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②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③设未知数x;④列出比例式(含有未知数);⑤解比例;⑥检验。
(5)教学举例。
①修一条公路,全长12km,开工3天修了1.5km。
照这样计算,修完这条公路一共需要多少天?
要求按照解题步骤一步一步的完成。
教师: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什么?路程(工作量)和时间。
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正比例)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一定)。
说明理由:
工作时间
题中的等量关系应该怎样表示?
全部工作量∶全部时间=3天工作量∶3天
由学生列出比例式,教师指名回答:
解:设未知数x,解比例。
(过程略)
解完比例要求学生注意检验。
②师生共同完成教材第84页例4。
二、课堂作业
教材85页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独立判断,教师指名回答。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教无定法,好的教学方法无疑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授课效率。
复习课本来就失去了新鲜感,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个人研修总结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如何激发教师的教研热情,提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学校整体的教研
实效,是摆在每一个学校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校本工程”。
所以在学习上级的精神下,本期个人的研修经历如下:
1.自主学习:我积极参加网课和网上直播课程.认真完成网课要求的各项工作.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阶段和自身面临的专业发展问题,自主选择和确定学习书目和学习内容,认真阅读,记好读书笔记;学校每学期要向教师推荐学习书目或文章,组织教师在自学的基础上开展交流研讨,分享提高。
2.观摩研讨: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围绕一定的主题,定期组织教学观摩,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说、做、评”系列校本研修活动。
3.师徒结对:充分挖掘本校优秀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发挥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加快新教师、年轻教师向合格教师和骨干教师转化的步伐。
4.实践反思:倡导反思性教学和教育叙事研究,引导教师定期撰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研究报告,并通过组织论坛、优秀案例评选等活动,分享教育智慧,提升教育境界。
5.课题研究: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学校和骨干教师积极申报和参与各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认真落实研究过程,定期总结和交流阶段性研究成果,及时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6.专题讲座:结合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针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进行专题理论讲座。
7.校干引领:从学校领导开始,带头出示公开课、研讨课,参与本校的教学观摩活动,进行教学指导和引领。
8.网络研修: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独特优势,借助教师教育博客等平台,促进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家引领活动的深入、广泛开展。
我们认识到:一个学校的发展,将取决于教师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发挥和校本培训功能的提升。
多年来,我们学校始终坚持以全体师生的共同发展为本,走“科研兴校”的道路,坚持把校本培训作为推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使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反思本学期的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很多工作在程序上、形式上都做到了,但是如何把工作做细、做好,使之的目的性更加明确,是继续努力的方向。
另外,我校的研修工作压力较大,各学科缺少领头羊、研修氛围有待加强、师资缺乏等各类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缺乏专业人员的引领,各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还不够规范。
相信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在市教育教学研究院的领导和专家的亲临指导下,我校校本研修工作一定能得以规范而全面地展开。
“校本研修”这种可持续的、开放式的继续教育模式,一定能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又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