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诗词五首》PPT课件人教部编版推荐
合集下载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4 诗词曲五首 (共18张PPT)

《山坡羊·潼关怀古》此曲抚今追昔,从历代王朝的 兴衰更替,想到人民的苦难,一针见血地点出了封建统治 与人民的对立,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思索和对人民的同情。
基础过关
4.(重庆一中 中考模拟)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 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 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 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 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 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 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 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 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悔、吵闹都 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 家。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
主要内容
《十五从军征》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 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 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 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
②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
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
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
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
基础过关
4.(重庆一中 中考模拟)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
⑪我送三婶到大门口,对她说谢谢。三婶说,咱不说远亲近 邻,我懂你妈的心思。我知道她舍不下老家。庄稼人走到哪里, 其实根都牢牢扎在老家的土里。另外,我给你们钥匙,还有一个 原因。还记得你在家的时候,经常问我为什么总带着一把老钥匙 吗?我的老家在遥远的山里,是土房子,因为一场突来的泥石流, 房子没有了,但母亲一直让我们自个儿保存着属于自己的那把老 钥匙。想家的时候,我就看看老钥匙,摸摸老钥匙,想象着转动 钥匙打开门锁,爹娘兄妹啊,那些熟悉的物件啊,一下子呼啦啦 在眼前演电影,心里就热乎乎的,就连当初的一些懊悔、吵闹都 成了好。你们想回来看看的时候就回来,这里啥时候都是你们的 家。
《山坡羊·潼关怀古》是元曲作家张养浩的散曲作品 。这是他赴陕西救灾途经潼关所作。
主要内容
《十五从军征》通过主人公的遭遇,揭示了封建兵 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封建兵役 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描写西域八月飞雪的壮丽 景色,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表现离愁和乡思 ,却充满奇思异想,并不令人感到伤感。
而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
②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
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
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
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诗词曲五首》PPT精品课件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24.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新知导入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返回
新知导入
我国古代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 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 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1.谋篇布局,巧妙自然 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 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松柏冢累累”)→彻底失望(返 回家中,景象荒凉,空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 看”)。而这些又突出表现了主题——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2.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 老兵回家途中被告知“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回到
家中,发现早已人亡室空。中间几句对家中情景进行了白描式的 勾勒,展现了一派悲凉的景象。全诗语言质朴,无直接抒情,无 控诉战争之语,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茫然无助之状却令 人感愤,催人泪下。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 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 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 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24.诗词曲五首
第1课时
新知导入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写作背景,在熟读的基础上,有 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析诗歌的语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重点)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难点)
返回
新知导入
我国古代频繁的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十五岁从军到头发苍白才拖着伤残的身躯回到故 乡,这又是怎样的悲剧?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战 争题材的古诗《十五从军征》。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1.谋篇布局,巧妙自然 本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 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 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松柏冢累累”)→彻底失望(返 回家中,景象荒凉,空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 看”)。而这些又突出表现了主题——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
精读课文
写作特色
2.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 老兵回家途中被告知“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回到
家中,发现早已人亡室空。中间几句对家中情景进行了白描式的 勾勒,展现了一派悲凉的景象。全诗语言质朴,无直接抒情,无 控诉战争之语,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茫然无助之状却令 人感愤,催人泪下。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助学资料
创作背景
本诗选自《岑参集校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版)。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 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判官或为其前任,这首诗就 是为送武判官归京所作的。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 ,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 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 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
部编版九下语文《诗词曲五首》课件PPT

作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十五从军征》中描写主人公征战回到家看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十五从军征》中揭露汉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或以春景写冬 景)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表达对朋友依依不舍之情的诗 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结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拓展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 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 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 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 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凭高望远,触景生情,感慨自 己报国无门,抚今追昔,写下了本词。
请抓关键词赏析“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军营将士: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苦寒生活
前四句:瀚海风雪图
赏析“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承上启下句,由咏雪过渡送别
前一句承接上文冰天雪地的奇寒景色, 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渲 染离情别绪,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
基础过关——节奏划分 读音标记
夸张地写出从军之早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ā)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bǎi)/冢(zhǒng)累累。” 兔/从狗窦(dòu)入,雉(zhì)/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kuí)。 舂(chōng)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gēng)。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yí)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部编版九年级下短诗五首ppt课件

诗歌赏析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 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 那的意境。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 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 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读诗歌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2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3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独立不倚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本诗的写作特色
托物咏志的写作手法
简洁含蓄的意境。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 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显示了寒 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 致。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了解作者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断章》全诗只有四句共34字,但其涵蕴的人生哲理却相当丰富,为 人们的欣赏提供了诸多可能性。诗人自己曾说过,《断章》“写一刹 那的意境。
第一幅是“你”站在桥上欣赏风景。“风景”在此是一空框结构,人 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识倾向去填充;“你”亦是一个泛指,可指文化 心理结构不同的任何人。所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是一幅随意性很 大的变动中的画面。正是这一特点,它才被不同欣赏者所喜爱。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读诗歌思考问题
1怎样理解诗中人与风景的关系?
2怎样理解这首诗蕴含的哲理?
3怎样理解“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 饰了别人的梦”这句诗?
独立不倚 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本诗的写作特色
托物咏志的写作手法
简洁含蓄的意境。四句诗含义很广,没有 半个字的说教;简练的白描手法显示了寒 风中卓然独立的意象,传神写意,颇有韵 致。
风雨吟 芦荻
风从大地卷来, 雨从大地奔来。 郊原如海, 房舍如舟。 我有年轻舵手的心, 在大地风雨的海上。
1941年12月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了解作者
从使用情况来看,闭胸式的使用比较 广泛。 敞开式 盾构之 中有挤 压式盾 构、全 部敞开 式盾构 ,但在 近些年 的城市 地下工 程施工 中已很 少使用 ,在此 不再说 明。
第23课-《诗词曲五首》-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ppt课件

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
26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 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 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 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 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
22
二、新课讲解
名句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
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 “不见” 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 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之情。
23
二、新课讲解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 后八句写送别。 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 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
九年级人教版 ·下册
23 诗词曲五首
1
一、新课引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 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 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的五首诗词曲, 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 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作者 复杂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漫步于 古诗苑,含英咀华, 来品味我国 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接受一次
作者简介
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 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 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 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 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 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 象, 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 险的乐观精神。 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 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 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唐代著 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 “高岑
11
二、新课讲解
26
二、新课讲解
写作背景
作者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被起用为知绍 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 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 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 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
22
二、新课讲解
名句赏析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写与朋友的告别,着力表现
诗人伫立远望的情形, “不见” 和一个“空”字,均传达出诗人 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
之情。
23
二、新课讲解
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 后八句写送别。 全诗以“雪”为线索,以雪景衬托送 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情景交融。
九年级人教版 ·下册
23 诗词曲五首
1
一、新课引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 的历史源远流长,名篇佳作卷帙 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 今天,我们学习的五首诗词曲, 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 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作者 复杂的思想感情。 让我们漫步于 古诗苑,含英咀华, 来品味我国 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 接受一次
作者简介
岑参,江陵人,天宝三年进士,天 宝十三年被封摄监察御史,充安西、北 庭节度判官。后入朝任右补缺,官至嘉 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作者两次出塞, 从军西北十余年,熟悉边塞生活。岑参 多以诗人的敏感描绘边塞风光和战争景 象, 表现边防战士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 险的乐观精神。 诗歌想象丰富,气势磅 礴,风格瑰丽雄奇,语言变化自如,擅 长七言歌行。有《岑嘉州集》。唐代著 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 “高岑
11
二、新课讲解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课件:23 诗词曲五首 (共41张PPT)(最新版推荐下载)

• 该句既写了词人眼前所见之景,又将大江和 历史相联系,为下文的抒情奠定基调。从古 到今不知有多少国家大事都像长江水一样逝 去了,词人胸中此时不尽的愁思和感慨,又 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 (3)请赏析《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 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此联写诗人忧国忧怀之情。运用比喻,把危 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 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
第一课时 基础 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松柏.(bó) 古冢.(zhǒng) 舂.谷(chōng) B.风掣.(chè) 瀚.海(hàn) 饮.归客(yǐn) C.寥.落(liáo) 踌躇.(chú) 锦衾.薄(qīn) D.惶.恐(huáng) 宫阙.(què) 冷难着.(zháo)
• 诗人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以梨花比雪,雄奇 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 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 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 昂扬。这两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以“春风” 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 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
• (2)试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的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对友 人的依恋之情及在艰苦环境中乐观豪迈的情 怀。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词人
• 8.品味赏析
•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 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 (6)【2019·福建中考】峰峦如聚, 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二课时 阅读
• 课内阅读。
探究
•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 (3)请赏析《过零丁洋》中的“山河破碎风飘 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此联写诗人忧国忧怀之情。运用比喻,把危 亡的国势比作风中的柳絮,把自己坎坷的身 世比作雨中的浮萍,形象地抒写了国破家亡
第一课时 基础 巩固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C ) A.松柏.(bó) 古冢.(zhǒng) 舂.谷(chōng) B.风掣.(chè) 瀚.海(hàn) 饮.归客(yǐn) C.寥.落(liáo) 踌躇.(chú) 锦衾.薄(qīn) D.惶.恐(huáng) 宫阙.(què) 冷难着.(zháo)
• 诗人张开了想象的翅膀,以梨花比雪,雄奇 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 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 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 昂扬。这两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以“春风” 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 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
• (2)试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 “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的表达效果。,表现了诗人对友 人的依恋之情及在艰苦环境中乐观豪迈的情 怀。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中,词人
• 8.品味赏析
•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 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历来为人称道的 名句,请赏析这两句诗的妙处。
• (6)【2019·福建中考】峰峦如聚, 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
第二课时 阅读
• 课内阅读。
探究
• 过零丁洋
• 文天祥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诗词曲五首》.ppt

岑参
朗读欣赏
字词学习
裘 qiú 衾 qīn 掣 chè 着 zhuó
瀚 hàn 阑 lán 羌 qiāng
节度使下面资佐 理的官吏
用用丝兽织角成装 的饰帐的幕硬弓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这里形
岑参
指西域的天气容雪花 阴云
纵横的 样子 这大里沙指漠主 帅的营帐
营 门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狐树皮梨袍花子开锦 被。缎子做的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阴。暗穿无光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镇着守。边镇的长 瀚中海军阑置干酒百饮归丈客冰,,胡愁琴云琵惨c琶淡hè与万牵羌里引官与军笛凝此上”下 住 来。。为文是雪了,后,也泛的互红北不指“文旗风能,将冻吹飘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 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数十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 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 幸苟活人世呢?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 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 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扑簌簌洒落在沾满沙 尘征衣上。
大地啊,苍天啊!亲人啊!我已经不会像年轻时那样嚎啕 大哭,我已经看惯了烽火狼烟,但我心中的痛苦谁能理 解?怎叫我不悲从中来?
动作描写: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突出老 兵 “出门东向看” 与 “泪落沾我衣” 这一细 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 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 致。
为何而问?问答中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课件(共117张PPT)

最大的特点:叙事性强,语言朴素自然。
字词检查zhǒnɡ松 Nhomakorabea冢chōnɡ
舂谷
lěi lěi
累累
ɡēnɡ
羹饭
dòu
zhì
狗窦
雉
yí
饴
整体感知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精读细研
5.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远望: 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精读细研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 靠的内心的痛苦。
精读细研
1.由诗歌的标题猜想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
2.哪一句诗在文章中起到过渡作用?(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精读细研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奇丽雪景、军中苦寒、冰天雪地、 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精读细研
4.诗句探究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字词检查
zhū lían
珠帘
jǐn qīn
锦衾
lán gān
阑干
luó mù
罗幕
dū hù
都护
qiāng dí
羌笛
hú qiú 狐裘
hàn hǎi
字词检查zhǒnɡ松 Nhomakorabea冢chōnɡ
舂谷
lěi lěi
累累
ɡēnɡ
羹饭
dòu
zhì
狗窦
雉
yí
饴
整体感知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精读细研
5.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自己的家变成了什么样子?
远望: 松柏冢累累
近看
狗窦——兔入 梁上——雉飞 中庭——旅谷
井上——旅葵
精读细研
6.在这样的一个家中,从军归来的老人是怎么生活的呢?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他的苦,不仅是生活上的艰苦,更是失去亲人、无依无 靠的内心的痛苦。
精读细研
1.由诗歌的标题猜想此诗的内容由哪两部分组成的?
一部分是咏雪;一部分是写送别。
2.哪一句诗在文章中起到过渡作用?(从雪景过渡到送别)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精读细研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奇丽雪景、军中苦寒、冰天雪地、 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精读细研
4.诗句探究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字词检查
zhū lían
珠帘
jǐn qīn
锦衾
lán gān
阑干
luó mù
罗幕
dū hù
都护
qiāng dí
羌笛
hú qiú 狐裘
hàn hǎ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读细研
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 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 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精读细研
有人说《断章》是一首情诗,还有人说它是一首哲理诗,你说呢?
哲理一: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 你也可以反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饰。
背景链接
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 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 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 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 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刺 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 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出口吟成。
背景链接
本诗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 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 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 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 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诗。
字词检查
装饰( shì )
风景( jǐng )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整体感知
诗歌赏析
这首诗虽短,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 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的意象: “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 “桥”“楼”“明月”“窗子”。
精读细研
诗歌的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 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象的画面。这四 个画面又有什么联系呢?
精读细研
作者名片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诗人、书法 家,中国现代新诗的开拓者之一。早年留学日本 ,归国后先后执教于北大、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与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同办《新青年 》,是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但后来长期写作 旧体诗词,有多本旧体诗词集问世。其部分新诗 收入《秋明集》,《月夜》《三弦》一直是人们 称道的好诗。
精读细研
“寂寞”既是诗人其时其地的实际感受, 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 最主要的感情色调。
精读细研
②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不说“墓畔”而说“头 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 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 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 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精读细研
③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 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 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窒息的。
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 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 看你”, 表面看来似乎互不 相关,“桥上”“楼上”这两 个地点,却因为“看风景”这 个动作产生了联系。
精读细研
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 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 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产生了联系。 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 经过诗人的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 寻味。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长途 放一束红山茶 在漫漫里等待 卧听海涛闲话
思念亡友
随堂检测
寂寞( jì )
卧听( wò)
闲话(xián )
口占: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提升进阶
请你仿照示例,写两行小诗。 示例:每一缕晨曦 都是喷薄而出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主题思想 《月夜》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 缩,这首诗表现了表现了觉醒的青年知识分子 追求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 与人格。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月夜》 1. 白话写成,精粹凝练。 这首诗只有四行,完全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用纯熟的白 话写成,不讲求韵律和句法的灵活变化,但精粹而凝练, 具有新诗之美。
课堂小结
《月夜》 2. 意境清新,含而不露。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意境的创造,显得清新质朴, 含而不露。四行诗含义很广,没有半个字的说教;且诗中 的主观情绪与客观物象融为一体,创构出浑整的画面与意 境氛围。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月夜
霜风——吹(寒冷) 月光——照(明朗)
性格独立不倚与坚强果敢
我、树——并排立(思想独立) 追求独立自由
精读细研
冬夜的“霜风”“月光”代表着环境的萧森,象征着中国半 封建半殖民地的处境,“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 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 “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 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 建半殖民地中国的某种社会现象。
课堂小结
写作特色
1. 画面剪合,构思巧妙。
意象交叠组合成了四幅画面,四幅画面之间又产生了微 妙的联系。作者把这些看来零乱的人和物,巧妙地组织在 一个框架中,构成了一幅水墨丹青小品或构图匀称的风物 素描。这幅画没有明丽的颜色,画面却配置得错落有致, 透明清晰,可见作者构思之巧妙。
课堂小结
2. 含蓄蕴藉,哲理丰富。
随堂检测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A.一二两句通过写霜风、月光,创设了一个凄冷的恶劣环境。 B.三四两句是写“我”要保持独立自主的人格,决不依附别人而生存。 C.全诗暗示出面对黑暗的社会、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我”要不屈不 挠,保持独立的个性。 D.本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对的,互相依存,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 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可能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相对关 系。
精读细研
优秀诗作的深层意蕴是不可穷尽的,具 有多个层面,不同层面之间又互相交织与折 射,从而使诗歌衍生出不同的含义来。
不同的读者读同一首诗,由于生活环境、 文化传统、艺术观念、鉴赏心境等的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审美期待,产生全然不同的发 现。
答案:(1)①幽暗的松林/失去/喧响 ②A
提升进阶
【我阅读 我分享】
(2)下面是小明分享的一段阅读感悟,请你帮助修改。
活动中,【甲】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戏剧和古典诗词,还写了
读书心得。阅读,让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思想在孜孜求索中变得深邃。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面对阅读中出现的问题,【乙】我们要主动向
同学、老师、家长等身边的人不耻下问。最后,祝大家在阅读中遇见更好
的自己。
①【甲】处画线句子有语病,应改为“
”。
②【乙】处画线句子用语不得体,应将“
”改为“
”。
答案:(2)①我读了大量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 ②不耻下问 请教
新课导入
萧红(1911-1942),原名张 迺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 代女性作家。 “民国四大才女之 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 学洛神”。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 死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呼兰河 传》。
精读细研
④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人天永 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 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 免寂寞,而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 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精读细研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暗示;情 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 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一生中最优秀的诗篇之 一。
背景链接
沈尹默的《月夜》发表于1918 年1 月出版的四卷一号 《新青年》杂志上,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 当时的中国正处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生存环境正如诗中所描述的冬天里 的“月夜”一样。本诗的发表极大地加速了新一代知识分子的 觉醒,它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新文学诞生的 标志。
字词检查 霜风(shuāng)
此诗含蓄蕴藉,但语言却极朴素、平实。以人人能懂的 语词,写人人能悟却不能道尽的哲理与人生智慧:万事万 物的区别、分割都是相对的、暂时的,联系是内在的、永 恒的。此诗只是诗人刹那间的感想,但内涵却无限丰富。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断章
排立(pái )
整体感知
朗读指导
月夜 沈尹默
霜风/呼呼的/吹着, 月光/明明的/照着。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 排/立着, 却/没有/靠着。
总计四句。一、二句均为七字, 白话对偶句,但其节拍是“二三二” 形式,明显不同于旧体诗七言句的 “二二三”模式。第三句较长,大 致可分为五个(或六个)节拍,笔 者觉得此句可于“树”与“并排” 之间分行。第四句五字,是“一二 二”的音节停顿,明显不同于五言 旧体诗的“二三(细分为二二一或 二一二)”常规。
整体感知
品析《月夜》 《月夜》描绘了一幅月夜图,用自己的语言将
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霜风猛烈地吹刮着,月光明亮地照着,霜风寒 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 并排站立,充满美的意蕴。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 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又何尝不是对当时现状 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 诗的象征意义和主旨的理解。
字词检查
寂寞( jì )
卧听( wò)
闲话(xián )
口占: 指即兴作诗词,不打草稿,随口吟诵出来。
整体感知
朗读诗歌 萧红墓畔口占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精读细研 朗读诗歌,体会诗句的情感。
①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 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 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 诚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