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重点字词、文言现象、翻译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学习方法《论语十二章》文言文学习方法一、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译文学习方法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论语十二章、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注释、文言现象、选择、翻译、默写、阅读【部编版七上】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中前古文习题带答案目录:(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习题(二)第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一)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检测题班级:姓名: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一)、《咏雪》1、【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
2、【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
3、【文义】文章的义理。
4、【俄而】不久,一会儿。
5、【骤】急。
6、【何所似】像什么。
7、【差可拟】大体可以相比。
【差】,大体。
【拟】,相比。
8、【未若】不如,不及。
9、【因风】乘风。
【因】,趁、乘。
10、【公大兄无奕女】指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
【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二)、《陈太丘与友期》1、【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2、【日中】正午时分。
3、【舍去】丢下(他)而离开。
【舍】,舍弃。
【去】,离开。
4、【乃】才。
5、【尊君在不】令尊在不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不】,同“否”。
6、【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委】,舍弃。
7、【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8、【引】拉,牵拉。
9、【顾】回头看。
二、文言现象积累:1、分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尊君在不②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今异义,古义:子侄辈的人,指家中的年轻一代人。
今义:⑩陈太丘与友期.行: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⑪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⑫友人惭.:词类活用,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2、一词多义:相:①相委而去: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时:①元方时.年七岁:当时。
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经常。
若:①未若.柳絮因风起:如。
②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好像。
是: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表示肯定的判断。
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
而:①俄而.雪骤:与“俄”合用,不久,一会儿。
②相委而.去:连,表顺承。
3、判断文言句式:①谢太傅(于)寒雪日内集:省略句,省略介词。
②撒盐(于)空中差可拟:省略句,省略介词。
第2部分 专题二 七年级上册 第2篇 《论语》十二章

(10)六十而耳.顺.
耳顺:____对__此__有__多__种__解__释__,____ _通___常_认__为___是__能__听__得__进__不__同__的__意__见
(11)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_____越__过________
逾:___顺__从__意__愿______
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 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 句讲个人修养。
君子乎?”(《学而》) 怒,不也是君子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 曾子曰:“吾(wú)日
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 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
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
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 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乎?传(chu án )不习
即__三__个__方__面__,_____ 省:自__我__检__查__、__反__省___
(5)为.人.谋.而不忠.乎
(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7)三十而立. (8)四十而不惑. (9)五十而知天.命.
为人谋:_替___人__谋_划___事__情___ 忠:__竭__尽__自__己__的__心__力_ 信:____诚__信_________ 立:_立__身__,__指__能__有__所__成__就__ 惑:_上__天__的__意__旨______ 天命:__迷__惑__,__疑__惑_____ 命:____命__令_________
语气词,相当于“吗”“呢” 表顺承 表转折 表并列
为.人谋而不忠乎 (8)为 可以为.师矣
替 动词,做
7.文言翻译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统编版】《论语》十二章-高考文言文学习重要知识点详解详析

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①克(克制,约束) ②一日(一旦) ③归(称赞,称许) ④目(条目,细则) ⑤事(实践,从事) ⑥一言(一个字) ⑦其(大概)
(第12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 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⑧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 ⑨兴(指激发人的感情 ) ⑩观(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 的盛衰) ⑪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 ⑫怨(指讽刺时政 ) ⑬迩(近 ) ⑭事(侍奉 )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涂不拾遗。然鲁自大夫以下皆僭离於正道,鲁终不能用孔子。孔 子遂行。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 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 “东门有人,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孔子在陈蔡之 间,陈蔡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
(第10章)颜渊问仁。子曰:“克 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 仁焉。为(践行)仁由己,而由人乎 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颜渊》)
(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而 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弟子大概有三千人,精通六艺的就有七十二人。孔子活了七十三岁,死于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日。葬于鲁 国都城北面的泗水旁边,弟子们都在那里为他守了三年孝。自愿搬到孔子的坟墓旁边去住的孔子的弟 子和其他鲁国人有一百多家,于是人们就称这片地方为孔里。鲁国世代相传,每年按时到孔子的墓前 进行祭祀,到了汉朝已经有两百多年了还没断绝。
《论语十二章》文言现象、翻译、简答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课文内容理解简答题】一、文言知识积累:1、分析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①不亦说.乎:通假字,“说”同“悦”,意思是愉快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通假字,“有”同“又”,意思是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③有朋.自远方来:古今异义,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义:彼此友好的人。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古今异义,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⑤可以为..师矣:古今异义,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许可。
⑥不亦君子..乎:古今异义,古义: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今义:对别人的尊称。
⑦学而不思则罔.:古今异义,古义: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今义:蒙蔽,没有。
⑧思而不学则殆.:古今异义,古义:有害;今义:危险。
⑨吾日三.省吾身:古今异义,古义:泛指多数,今义:数词,三。
⑩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粗劣;今义:疏通、疏散。
⑪饭疏食饮水.:古今异义,古义:冷水;今义: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
⑫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今异义,古义:普通人,男子汉;今义:无学识、无智谋的人。
⑬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
⑭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
⑮传.不习乎:动词活用为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⑯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⑰饭.疏食饮水:名词活用为动词,吃饭。
⑱择其善者..而从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指优点长处。
⑲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作名词,旧知识;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知识。
2、一词多义:于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介词,在。
②于我如浮云:介词,对于。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介词,在、给。
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介词,替。
②可以为师矣:动词,成为,做。
而①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表转折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④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承接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表承接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⑦曲肱而枕之:表修饰⑧不义而富且贵:表承接⑨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承接⑩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表并列知①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1《《论语》十二章》文言知识点梳理

《论语》十二章文言文知识梳理卷姓名:一.重点实词、虚词1.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恼怒2.君子:品德高尚的人3.习:复习4.为.人谋.:给;谋划5.忠:竭尽自己的心力6.信:诚信7.惑:迷惑8.天命:上天的意旨命:命令9.逾矩:越过法度10.堪:能忍受11好.之者:喜欢12.疏食:粗粮13.于.我如浮云:对于14. 川:河15.三军:军队16.必有我师焉.:于之,在这里17.夺:改变18.笃志:坚定志向笃:19.切:恳切二.通假字1说:同“悦”,愉快 2.有:同“又”,整数与零数之间三.古今异义(解释古义)1、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 2.不亦君子乎?有才德的人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4、吾日三省吾身多次5、学而不思则罔迷惑6、思而不学则殆疑惑7、饮水冷水四.词类活用1、传不习乎动作名2、温故而知新形作名3、学而时习之名作状4、饭疏食,饮水名作动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动用法6、吾日三省吾身名作状每天五.一词多义1之:学而时习之(代学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代学问和事业)曲肱而枕之(代胳膊)择其善者而从之(代优点)至之市(到)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不翻译)2.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在)于我如浮云(对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3.其:人不堪其忧(那)仁在其中矣(这)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的)4.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然后)为人谋而不忠乎(但是)温故而知新(然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表顺承)学而不思则罔(但是)曲肱而枕之(表修饰)择其善者而从之(顺承)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并列)5.为:可以为师矣(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6.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道)六.特殊句式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是(省略)句式翻译:2.不亦说乎?固定句式:反问句式翻译:七.重点翻译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中语文文言文《论语》十二章逐句翻译

《论语》十二章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论语十二章》注释、文言现象、翻译习题带答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12课《论语十二章》习题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重点句子翻译】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2、【时习】按时温习。
【时】,按时。
3、【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
【说】,同“悦”,愉快。
4、【愠】生气,恼怒。
5、【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日】每天。
8、【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一说,实指,即三个方面。
【省】,自我检查、反省。
9、【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10、【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1、【信】诚信。
12、【传】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13、【十有五】十五岁。
【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4、【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
15、【惑】迷惑,疑惑。
16、【天命】上天的意旨。
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
【命】,命令。
17、【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18、【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9、【逾矩】越过法度。
【逾】,越过。
【矩】,法度。
20、【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21、【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2、【殆】疑惑。
23、【堪】能忍受。
24、【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一说,指仁德。
25、【者】代词,“……的人”。
26、【好】喜爱,爱好。
27、【乐】以……为快乐。
28、【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
【饭】,吃。
【疏食】,粗粮。
【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29、【于】介词,对,对于。
30、【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1、【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3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33、【川上】河边。
【川】,河流。
3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逝,往】、离去。
【斯】,代词,这,指河水。
【夫】,语气词,用于句未、表示感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十二章
一、原文
子曰:“君子食(名作动,吃饭)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靠近)有道而正(使动,使……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闻(听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子曰:“君子喻(明白)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子曰:“见贤(形作名,贤人)思齐(形作动,看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反省)也。
”《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然后君子。
”《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胸怀宽广),任重而道远。
仁(名状,把“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章》
子曰:“譬如为山(用土堆山),未成一篑(装土用的竹筐),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填平洼地),虽覆(倒)一篑,进,吾往也。
”《子罕》
子曰:“知(通“智”,智慧)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颜渊问仁。
子曰:“克(约束)己复礼为仁。
一日(一旦)克己复礼,天下归(称赞)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细则)?”子曰:“非礼(名动,符合礼制)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聪明),请事(付诸行动)斯语矣。
”《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字)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不)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近)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
二、字词+句型
(一)通假字
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通“智”,智慧)
(二)词类活用
1.君子食无求饱(名作动,吃饭)
2.就有道而正焉(使动,使……正)
3.见贤思齐焉(形作名,贤人;形作动,看齐)
4.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名状,把“仁”)
5.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名动,符合礼制)
(三)一词多义
1.克
(1)克己复礼(约束)
(2)克终者盖寡(能够)
(3)既克,公问其故(战胜)
(4)克期完成(限定)
(5)虽多忌克(妒忌刻薄)
(四)古今异义
1.文质彬彬
古义:配合适当的样子今义:文雅貌
2.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古义:一个字今义:一句话
(五)特殊句型
1.判断句
(1)止,吾止也。
(2)进,吾往也。
2.宾语前置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状语后置
敏于事而慎于言
4.固定句式
(1)如乐何如……何,对……怎么样
三、翻译
孔子说:“君子,吃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那他怎样遵守礼仪制度呢?一个人没有仁德,那他怎么能正确运用音乐呢?”
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
孔子说:“质朴多于文采,就会显得粗野,文采多于质朴,就难免流于浮夸。
只有质朴和文采配合适当,才能成为君子。
”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
也是很遥远吗?”
孔子说:“比如造山,还差一筐土,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停止的;又比如填平土地,即使只倒了一筐土,如果继续去填,那是我自己去填的。
”
孔子说:“不断求取知识的人就不会被遇到的事情所迷惑;真诚的待人如己,以至于不在为个人得失而忧愁;勇敢的实践前行以至于不在畏惧任何困难。
”
颜渊问什么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做到了这些,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有仁德。
实行仁德要靠自己,难道是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途径是什么。
”孔子说:“违反礼的事不看,违反礼的事不听,违反礼的事不说,违反礼的事不做。
”颜渊说:“我虽然愚笨,请让我照这些话去做。
”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可以提高人的观察力,可以使人懂得集体意识的重要性,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
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
”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