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
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

学 术 论 坛211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7.28.211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认识①柳艺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4)摘 要:伴随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的重要性以及全球变化课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从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全球变化课程教学中的几点认识。
该文对于推动高校相关专业开展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全球变化 课程教学 能动性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10(a)-0211-02①作者简介:柳艺博(1982,8—),男,汉族,河北石家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资源环境遥感和全球变化生态。
自1983年“全球变化”概念首次提出以来,全球变化研究发展迅速,在30多年间取得了巨大的研究进展。
人类全球变化的认识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根本性的变化。
以全球变暖为标志的全球变化问题已成为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国际热点议题,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开设了《全球变化》课程。
全球变化相关课程正在由专业选修课向学科前沿课、学科交叉课以及专业核心课程和通识课程发展,课程内容、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等都在不断的更新完善。
本文在介绍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重要性基础上谈了对《全球变化》课程教学几点思考,以期为高校全球变化教学提供参考。
1 全球变化的科学内涵全球变化被界定为由自然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影响地球系统功能的全球尺度的变化[1]。
全球变化跨越了不同的时间尺度,在空间上既包括发生在全球尺度上的系统性变化,也包括由局地尺度上相同类型的变化累加而成的累积性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最重要的表现之一,但全球变化不仅仅是全球气候变化或者全球变暖,其内涵比气候变化丰富的多[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2019 版)高中学段《地理选择性必修 1》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程标准】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分析】依据课标要求,要求学生结合实例,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生物循环等,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要求学生结合实例,理解自然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演化的;与此同时,理解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教学中将引导学生对整体性原理的深入理解,认识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地理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树立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同时为认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以及正确处理人地关系打下基础。
1.本节内容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
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
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
为此,教材从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
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关于“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迁移(能量交换)”内容的组织。
这部分教材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原理叙述部分,主要阐明两点:⑴自然地理环境五个地理要素之间存在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这种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是整体性的基础;⑵每一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的物质能量交换,改变着其他要素的性质或数量,对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为阅读,向学生介绍原理中出现的陌生的生物循环概念。
第三部分为案例,以生物为例,说明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性质。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

青藏高原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及湖泊环境响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湖泊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使其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日益明显,青藏高原的气候也在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对当地的湖泊环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分析青藏高原近40年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趋势。
随后,我们将探讨这些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湖泊的水位、水质、生态结构等方面。
我们将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现场观测数据、遥感影像以及气候模型输出结果,揭示气候变化对湖泊环境的具体影响机制和过程。
本文还将对青藏高原湖泊环境的响应进行深入研究。
我们将评估湖泊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脆弱性,探讨湖泊环境的变化对当地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湖泊的响应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湖泊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动态变化过程。
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为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成果也可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气候变化和湖泊环境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特征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其独特的高原气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近40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特征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温度、降水、风速等多个方面。
在温度方面,青藏高原整体呈现显著的增温趋势。
根据气象观测数据,过去40年中,高原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1-2摄氏度。
这种增温趋势在冬季尤为明显,导致高原冬季的气温逐渐接近甚至超过夏季。
这种变化不仅影响了高原的生态系统,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降水模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青藏高原的降水总量在过去40年中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但降水分布却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和时间异质性。
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则出现减少。
这种降水模式的变化对高原的水资源、湖泊环境以及农业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大地形气候效应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气候效应。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的高原,其独特的地形和地理位置赋予了其特殊的气候特性,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首先概述青藏高原的基本气候特征,包括温度、降水、风速等主要气候要素的现代变化趋势。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分析这些气候特征如何受到大地形气候效应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如何在全球范围内传递和放大。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青藏高原在现代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二、青藏高原现代气候特征青藏高原,作为地球上最高、最大、最年轻的高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对现代气候特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青藏高原的气候类型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具有明显的高原特色。
由于海拔高,大气压低,气温低,降水形式以雪为主,雪线低,冰川广布。
这种气候类型使得青藏高原的气候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但同时也为高原生物提供了独特的生存环境。
青藏高原的气温变化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的特点。
夏季,太阳辐射强,地面加热迅速,气温高;冬季,由于高海拔和地形的影响,青藏高原的气温较低。
同时,由于高原地区的大气稀薄,白天太阳辐射强,地面升温快,夜晚地面散热快,降温迅速,因此日较差大。
再次,青藏高原的降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
夏季,随着季风的推进,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而冬季则降水稀少。
这种降水分布不均的特点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加剧,青藏高原的气温也在逐渐升高,降水模式也在发生变化。
这些气候变化对高原的生态环境、冰川融化、水资源分布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青藏高原的现代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高原山地气候、气温变化的季节性和日较差大、降水分布不均以及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高考地理知识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2019高考地理知识-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的影响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
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因为纬度低、地势高、空气密度小、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体积偏大,青藏高原形成了冬季不太寒冷,夏季温凉,气温年较差不大、日较差大的高原季风气候。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 附近汇合。
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
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
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研究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研究青藏高原是全球第三极,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储量。
然而,受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冰川数量和储量正在快速减少。
冰川变化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供应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全球气候系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响应机制,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是气候变化影响的重要指标。
气候变化是冰川变化的主导因素,而冰川变化又反过来影响气候系统的变化。
青藏高原的冰川变化对全球气候产生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首先,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冰川是地球上的重要储水体,融化的大量冰川水会向海洋流入,导致海平面升高,影响全球的海洋气候系统。
此外,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导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加速全球气候变暖进程。
其次,冰川融化会导致水循环过程发生变化,造成当地气候和降水模式改变。
青藏高原是亚洲最大的水源,冰川融化量的变化对降水量和水资源的供应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冰川融化增加了流域的径流,导致青藏高原与周边地区的河流水位升高,进而引发洪水等自然灾害;而在冰川融化量下降的情况下,水资源减少,会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和工业等产业造成极大影响。
第三,冰川的变化导致大气环流的改变,影响全球气候。
青藏高原是全球唯一一个位于热带和温带的高原,冰川和雪的覆盖和消融状况会对大气环流和风向产生显著影响。
热带气旋和西风带的变动将导致全球气候格局发生变化,全球气候系统因此甚至可能出现剧烈的变化。
青藏高原冰川变化对气候的影响机理复杂,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知识。
不同的气候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密切,如气温、降水、风力、湿度、云量等。
因此,了解气候变化及其趋势至关重要。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联系紧密,对未来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平衡和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必须积极采取有力的措施,在全球层面上实施联合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冰芯记录的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1. 引言青藏高原北部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地区之一,其冰川和冻土对全球气候和环境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冰芯是研究古气候的重要资料之一,通过对冰芯中的气候指标进行分析,可以重建气候环境变化的长期趋势。
本文将介绍马兰冰芯记录的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结果。
2. 冰芯获取及分析方法马兰冰芯是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马兰地区冰冻土表面的冰芯钻取获得的。
冰芯的获取过程非常复杂,涉及到高海拔环境的种种挑战,但能有效保留了长时间的气候记录。
研究人员利用化学分析和物理分析方法对冰芯进行研究,包括测量冰芯中的温度、含水量、微量元素等参数。
3. 近千年来温度变化的重建研究表明,在过去的近千年间,马兰地区气温呈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
在1000年至1400年期间,该地区气温总体较为稳定,略有升高的趋势。
但在1400年至1800年的“小冰期”中,气温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此后,随着工业化的兴起,温室气体的增加使得马兰地区气温逐渐上升。
4. 降水变化的演变马兰地区的降水对冰芯中的气候记录同样重要。
研究发现,在过去的近千年中,马兰地区的降水呈现出复杂的变化模式。
在1000年至1400年期间,该地区降水量总体较为稳定。
然而,在“小冰期”和近代以来,马兰地区的降水量明显增加。
这表明,全球气候变暖会对地区降水产生显著影响。
5. 冰芯记录的环境变化指标除了温度和降水,冰芯中还存在其他可以反映环境变化的指标。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冰芯中的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等物质,能够重建出青藏高原北部近千年的气候环境变化。
例如,氧同位素的比值可以反映高落差降水和温度变化。
微量元素的变化则能够指示冰川冰融水和大气尘埃等环境因素。
6.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马兰冰芯记录的近千年来气候环境变化提示了人类活动对气候的重要影响。
特别是近代以来,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导致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进而引起了高原地区温度的上升和降水的增加。
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生态效应分析

原的遥感影像及搜集到的青藏高原冻土、 冰川、 植被、 沙漠化、 河流径流等观 测数据 , 分析 了2 0 世 纪6 0年代 以来青藏 高原 气候 变化 及 其地域 变化 的差异 , 由于 气候 变化 导致 的青藏 高原 出 及
现 的生 态效应及 其环 境 问题 。 青藏 高原对 于现代 的 全球 变暖 响应 显 著 , 今 高原 平 均增 温 速 距 率 为 0 1 C 1 . 6o / 0年 , 大于全 国的增 幅 ; 降水 呈微弱增 加趋 势 , 气 温与 降水 的 变化表 现 出显 著 且
第2 9卷 第 4期 21 0 1年 8月
青 海 大 学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Jun l f ig a U iesy N tr c n e o ra o nh i nvri ( a eS i c ) Q t u e
V0_ 9 No 4 l2 .
Au . 01 g2 1
的地 域差 异 ; 高原 西部对 响应全球 变暖更 为敏 感 ; 气候 变化 导 致 高原 产 生 了一 系列 生 态效 应 ,
主要 包括 冻 土退化迅 速 , 冰川萎 缩 , 被 带发 生迁移 , 植 土地 沙化 面积扩 大 , 江源 区地 表径 流减 三
少 , 泊萎 缩 , 湖 湿地退 化 。
c p tt n s o d a s g t n r a i g te d C a g si e e au e a d p e i i t n s o d s nf i i i h we l h c e sn r n . h n e n tmp r t r n r c p t i h we i i — a o i i ao g i c n e in l i e e c s T e r s o s ft e w s p ae u t lb lc a g a r e st e C i a t go a f r n e . h e p n e o h e t l ta o go a h n e w s mo e s n i v . l r d f i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对全球变暖的三方面响应
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 但是各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可能并不一致,或者存在差异;青藏高原是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敏感区,变暖幅度可能比周围平原地区高出一倍;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正在发生变化。
关键词:全球变暖高原积雪气候变化生态环境
引言:积雪的增加必然对气候变化特别是区域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尤其是在青藏高原的高度上,如此大范围的积雪增加,对气候变化尤其是对中国的天气气候有什么影响?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积雪增加的原因是什么?西方工业国家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肇事者,而青藏高原是受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导致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又表现出了哪些响应呢?
1、全球变暖引起的高原积雪变化是气候系统中比较活跃的因子,对气候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它既是最活跃的环境影响因素,也是最敏感的环境变化响应因子,青藏高原地处纬度低,平均海拔4 000 m以上,积雪是高原下垫面的一个重要特征,一方面它反射能力强,热传导性差;另一方面融化过程中吸收大量的热量及其水文学效应,使土壤增湿降温,将会改变积雪地表面的辐射平衡和大气热状况,引起大气环流变化,从而对区域气候产生影响[1] 。
气候变化总是伴随着冰雪的演变。
监测积雪的变化,检验积雪的变化趋势,在探测全球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欧亚大陆积雪出现了减少[2],而青藏高原积雪却在增加[3]。
作为一种重要的陆面强迫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 80 年代, 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大约 0.6℃[4], 以
全球变暖为突出标志的全球环境变化及其可能对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已经引起了科学家、各国政府与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 作为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已成为继南、北极之外又一个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地区[5], 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不仅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部分, 而且对全球气候波动也可能起到触发器和放大器的作用。
随着80年代以来全球迅速增温,北半球积雪面积十分显著地减少,达到NOAA卫星观测以来的最低值;而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则表现为增长趋势,年振幅从60年代到80年代明显加大。
随着80年代全球迅速增温,北半球春、秋、夏三季积雪面积自1987年以来在显著减少,并且与北半球气温呈负相关,引起了广泛的注意。
近20年来北半球温带春季积雪面积的减少导致那里春季增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冬季积雪仍维持在多年平均值上下,并未出现减少趋势,虽然冬季升温最为显著。
与此同时,雷达测高结果表明格陵兰冰盖表面高程在增加,南极冰盖从60年代中以来雪积累率也在增加。
降雪量增加是极寒冷地区气候转暖的特征。
根据李培基文章[3]所述, 青藏高原积雪和两极地区积雪一样,它与气候相互作用的性质与温带地区截然不同,这里增温将导致降雪量的增加。
这种气温一降雪量之间的正反馈作用将不同程度地抵消积雪反射率一气温正反馈作用。
虽然高原作为一个整体,积雪量是随全球增温而增加,但是各地区积雪变化趋势可能并不一致,或者存在差异。
那么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北半球春、秋、夏季积雪面积减少,但是青藏高原积雪却出现了增加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刘华强等[6]认为东亚冬季风的减弱、高原南侧冬春季西风的增强及西风扰动的活跃是造成青藏高原冬春积雪显著增多的主要原因。
只有弄清楚高原积雪增加的原因,才能预测积
雪什么时候减少,从而为我国年际和年代际气候预测提供依据。
对这一问题,目前的研究结果都还是很初步的。
这个问题的圆满解决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2、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青藏高原变暖的速度比世界其他地方更快。
有关数据显示,从1961年到2006年,雪域高原的气温不断上升。
青海省境内气温每10年上升0.33度,升温速率高于全国和世界平均水平。
其中,柴达木盆地平均气温以每10年0.44摄氏度的速率上升。
升温导致青藏高原极端气候事件加剧。
中国科学院院士孙鸿烈说“冰川、冻土的融化将给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带来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冰川、冻土的融化给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带来的正面影响是,暂时的生态环境变好;但长期来看,也将带来负面影响,如冰川迅速消融带来的大量雪水有可能导致下游一些湖泊溃决,湖泊周围的牧草被淹没。
沼泽草地下永久性冻土融化后,水位下降,可能导致草场退化。
近年来,由于全球变暖,处于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速度加快、雪线上移,导致一些湖泊水量增加、牧民草场被淹等生态问题接连出现。
为此,中科院多次组织大型科考团对青藏高原冰川、大气变化等进行专题考察研究。
3、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和经济产生了影响。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正在发生改变:冰川退化、湿地萎缩、冻土程度减弱、土地沙化等现象明显。
以湿地为例,在黄河源区,卫星遥感显示:1990年、2000年和2004年三个时间段,这里的河流、湖泊、沼泽三类主要湿地类型一直呈减少趋势,其中以沼泽面积减少最为显著,从1990年到2004年就减少了近200平方公里。
在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青海湖区、黄河源区、龙羊峡库区等地
还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壤沙化,而且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气候变暖还
增加了暴雨的次数和强度,导致黄河源区和长江源区水土流失加重。
相关统计资料显示,1961年以来,黄河源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86万
平方公里,占黄河源区总面积的47%;长江源区水土流失面积达10.6
万平方公里,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
全球变暖将给青藏高
原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即:热量资
源增加,农作物生长期延长,气温更加适宜,从而延长青藏高原的旅
游旺季。
但是气温升高导致干旱加剧、病虫害增多、草场退化;气象
灾害增多、强度加重;生态环境进一步退化等。
参考文献
[1] 王叶堂等 2000-2005年青藏高原积雪时空变化分析,2007
[2] 朱玉祥,丁一汇. 青藏高原积雪对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和问题.
气象科技,2007
[3] 李培基.青藏高原积雪对全球变暖的响应[J].地理学报,1996
[4] 王绍武. 气候系统引论. 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4
[5] 姚檀栋, 王宁练. 冰芯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科学通报, 1997
[6] 刘华强,孙照渤,朱伟军.青藏高原积雪与亚洲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关
系[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3
全球变暖——论文
青
藏
高
原
对
全
球
变
暖
的
三
方
面
响
应
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
D08A班
王利晓20081911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