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十三 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小鼠体内实验的原理及步骤

小鼠体内实验的原理及步骤
小鼠体内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动物模型,用于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机制、新药的疗效以及毒理学研究等。
以下是小鼠体内实验的一般原理和步骤:
原理:
小鼠模型可以模拟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并且小鼠的遗传背景和生理学特点与人类有高度的相似性。
通过在小鼠体内进行实验,可以观察和分析病理生理变化或药物作用,深入了解机制。
步骤:
1. 实验设计:制定研究目的、假设和实验方法。
选择合适的小鼠品系、性别和年龄,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2. 小鼠饲养:提供适宜的饲料和水源,维持小鼠健康的饲养环境,包括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
3. 模型建立: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不同方法建立疾病模型,如基因敲除、药物诱导或移植等。
4. 实验操作:根据具体实验方法,进行小鼠的操作,如给药、注射、取样、手术等。
需要进行安全有效的操作,以保证实验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5. 观察记录: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行为、生理指标、疾病表型等变化。
可以利用图像学、生化学和遗传学等方法进行定量分析。
6. 数据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验证假设并得出结论。
可以采用图表、统计学指标和图像等形式呈现结果。
7. 论文撰写: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撰写研究论文,并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发表或进行学术交流。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小鼠体内实验时,要遵守动物实验伦理规范和有关法律法规,确保对小鼠的福利和尊重。
小鼠活体试验实验报告

小鼠活体试验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评估特定化合物对小鼠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该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为进一步的药物开发和安全性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体重20-25g,性别和年龄一致。
2. 化合物:待测试化合物,纯度≥98%。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麻醉剂、血液采集器材等。
4. 仪器设备:恒温水浴箱、离心机、显微镜、血液分析仪等。
实验方法:1. 小鼠分组: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
2. 给药方式:实验组小鼠通过口服方式给予一定剂量的化合物,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
3. 观察指标:记录小鼠的行为反应、体重变化、食物和水的摄入量。
4. 血液采集:在给药后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对小鼠进行血液采集,进行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分析。
5. 组织采集:实验结束后,对小鼠进行解剖,采集肝脏、肾脏等组织样本,进行组织学检查和化合物分布分析。
实验结果:1. 行为反应:实验组小鼠在给药后表现出轻微的嗜睡和活动减少,但无明显异常行为。
2. 体重变化:实验组小鼠体重增长速度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
3. 食物和水摄入量:实验组小鼠的食物和水摄入量在给药初期略有下降,随后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
4. 血液分析:实验组小鼠的血液常规和生化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未发现显著差异。
5. 组织学检查:实验组小鼠的肝脏和肾脏组织未见明显病理变化。
6. 化合物分布: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分布主要集中在肝脏和肾脏,表明这两个器官可能是化合物的主要代谢和排泄途径。
结论:根据本实验结果,待测试化合物在小鼠体内的代谢和分布情况良好,未引起明显的生理功能异常。
然而,实验组小鼠在给药初期出现轻微的体重增长减缓和食物水摄入量下降,提示该化合物可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建议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讨该化合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实验日期:2024年4月14日实验人员:[实验人员姓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姓名]。
鼠类实验报告

鼠类实验报告篇一: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鼠类中主要常用实验品种介绍——小鼠小鼠(mouse),学名:musmusculus,在生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门、哺乳动物纲、啮齿目、鼠科、鼷鼠属、小家鼠种。
小鼠品种之一:icR小鼠生活习性生长发育:小鼠在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小,新生仔鼠1.5g左右,45天体重达18g以上。
小鼠体重的增长与品系的来源、饲养营养水平、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有密切关系。
几个不同品系小鼠的正常生长发育曲线见图活动规律:小鼠性情温顺,易于捕捉,胆小怕惊,对外来刺激敏感,喜居光线暗淡的环境。
习惯于昼伏夜动,其进食、交配、分娩多发生在夜间。
一昼夜活动高峰有两次,一次在傍晚后1~2小时内,另一次为黎明前。
采食特性:小鼠门齿生长较快,需常啃咬坚硬食物,有随时采食习惯。
繁殖特性:小鼠成熟早,繁殖力强,寿命1~3年。
新生仔鼠周身无毛,通体肉红,两眼不睁,两耳粘贴在皮肤上。
一周开始爬行,12天睁眼,雌鼠35~50日龄性成熟,配种一般适宜在65~90日龄,妊娠期19~21天,每胎产仔8~12只。
可根据阴道栓的有无来判断小鼠是否发生了交配。
群居特性:小鼠为群居动物,群养时雌雄要分开,雄鼠群体间好斗,群体处于优势者保留胡须,而处于劣势者则掉毛,胡须被拔光。
这一现象与因寄生虫性或真菌性皮炎所致的掉毛相区分。
温湿度要求:小鼠对温湿很敏感,一般温度以18~22℃,相对湿度以50%~60%最佳。
常用品系近交系(inbredstrain):BaLB/c小鼠形成了许多亚系,如BaLB/cann,BaLB/cJ,BaLB/ccd。
BaLB/c小鼠基因型为aabbcc。
毛色为白色。
其乳腺癌发病率低,但对致癌因子敏感。
乳腺肿瘤发生率约为10%~20%。
有一定数量的卵巢、肾上腺和肺部肿瘤、白血病的发生。
肺癌发病率雌性26%,雄性29%。
白血病发病率雌性12%,雄性10%。
血压与其他近交系小鼠相比为最高,有自发高血压症。
老年小鼠心脏有某些病变,雌雄小鼠常有动脉硬化。
碘标EGCG及其小鼠体内生物分布

碘标EGCG及其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刁尧;刘新宁;兰振和;马婧;赵文瑾;刘洁;赵恂;于成国;崔泽实【摘要】采用Iodogen法对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进行125I标记,用Sephadex-G25层析柱分离纯化标记物,薄层层析法测定标记率和放化纯度,观察125I-EGCG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分布.结果显示,125 I-EGCG标记率达89.4%,放化纯度为96.4%;KM小鼠尾静脉注射后,125 I-EGCG在小鼠体内广泛分布,胃、小肠、颌下腺的每克组织放射性摄取率(%ID·g-1)在注入后15 min达峰值,分别为15.92、5.83、11.56%ID·g-1,4h时则分别下降为2.75、1.21、2.62;血液中放射性清除较快,注入后5 min时血液放射性摄取率为11.95%ID·g-1,4h为1.25%ID·g-1.结果提示,EGCG在体内主要经胃、小肠、颌下腺、肝、肾代谢,可用于进一步的微量示踪研究.【期刊名称】《同位素》【年(卷),期】2013(026)002【总页数】5页(P86-90)【关键词】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放射性碘标记;体内分布【作者】刁尧;刘新宁;兰振和;马婧;赵文瑾;刘洁;赵恂;于成国;崔泽实【作者单位】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阜新 123000;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阜新 123000;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阜新 123000;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辽宁沈阳110001;中国医科大学实验技术中心,辽宁沈阳 11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24茶多酚(teapolyphenols,Tp)是茶叶的有效成分之一,主要由儿茶素、黄酮、酚酸、花色素4大类物质组成,作为其主要成分的儿茶素(catechins)占茶多酚总量的60%~80%,主要包括的单体化合物有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等[1]。
小鼠磺胺类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实验报告讨论

小鼠磺胺类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实验报告讨论
小鼠磺胺类药物的吸收与分布实验报告讨论:
该实验旨在探究小鼠体内磺胺类药物的吸收和分布情况。
实验分为两组,一组口服给药,一组皮下注射给药,同时监测小鼠血液和组织样本中药物浓度,以期得出磺胺类药物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和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口服给药组小鼠的血液中药物浓度先迅速上升,然后逐渐下降,总体呈现较为平稳的变化趋势;而皮下注射给药组小鼠的血液中药物浓度一开始上升较慢,然后迅速达到峰值,但不久后便开始迅速下降。
这表明口服给药与皮下注射给药方式可能会影响药物吸收速度和效果。
在分布方面,实验组还采集了鼠体内不同组织(如肝、肾、肌肉等)样本,以了解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口服给药组小鼠肝和肾中药物浓度较高,而肌肉中的药物浓度相对较低;皮下注射给药组小鼠肌肉中药物浓度相对较高,而肝和肾中的药物浓度相对较低。
这表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与给药方式、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小鼠口服给药和皮下注射给药方式对磺胺类药物的吸收和分布都有一定影响。
考虑到药物在体内的营养分配差异,合理选择给药方式有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效果。
小鼠大体解剖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学习和掌握小鼠的解剖学结构,了解其内部器官的分布和功能。
2. 培养实验操作技能,包括动物抓取、麻醉、解剖等。
3. 增强对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昆明小鼠2只2. 实验仪器:解剖台、手术刀、剪刀、镊子、解剖剪、解剖针、生理盐水、纱布、注射器、酒精、棉球、解剖显微镜等。
三、实验步骤1. 动物准备- 将小鼠置于解剖台上,用纱布包裹四肢,使其固定。
- 用酒精棉球对小鼠进行消毒。
- 在小鼠的头部进行标记,以便后续操作。
2. 麻醉- 称量小鼠体重,根据体重计算所需戊巴比妥钠的剂量。
- 将戊巴比妥钠溶液注射至小鼠腹腔,剂量为0.5ml/100g体重。
- 观察小鼠的反应,待其进入麻醉状态。
3. 解剖- 在小鼠腹部正中线处切开皮肤,暴露腹壁肌肉。
- 用解剖剪沿腹壁肌肉剪开,暴露腹腔。
- 观察腹腔内的器官,包括肝脏、胃、肠、脾、肾脏、卵巢/睾丸等。
4. 器官分离- 用解剖剪将肝脏、胃、肠、脾、肾脏、卵巢/睾丸等器官与腹腔相连的组织分离。
- 将器官放在解剖显微镜下观察,记录其形态和结构。
5. 系统观察- 观察心脏,记录其形态、大小和结构。
- 观察肺脏,记录其形态、大小和结构。
- 观察大脑,记录其形态、大小和结构。
- 观察眼睛,记录其形态、大小和结构。
- 观察骨骼系统,记录其形态、大小和结构。
6. 器官保存- 将器官用生理盐水清洗,并用纱布包裹。
- 将器官放入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
四、实验结果1. 腹腔器官- 肝脏:呈暗红色,质软,表面光滑。
- 胃:呈暗红色,质软,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
- 肠:呈暗红色,质软,分为小肠和大肠。
- 脾:呈暗红色,质软,呈椭圆形。
- 肾脏:呈红褐色,质软,呈豆形。
- 卵巢/睾丸:呈淡红色,质软,呈椭圆形。
2. 系统器官- 心脏:呈粉红色,质软,分为心房和心室。
- 肺脏:呈粉红色,质软,呈海绵状。
- 大脑:呈粉红色,质软,分为大脑半球、小脑和脑干。
布洛芬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实验报告

结论 由Origin 6.0做出的图表可以看出:布洛芬在小 鼠体内的浓度分布情况大体是:肾>肝脏>血液> 脑
思考题
试说明布洛芬在各组织内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答:布洛芬在小鼠体内的浓度分布情况大体是:肾>肝脏
>血液>脑
临床意义:布洛芬在脑的分布比较少,对脑的副作
用很弱;有利于对布洛芬引起的不良反应才去相
2011-04-19
T=28 。C
R%=43%
布洛芬在小鼠体内的分布
药学院09级05班第一小组
实验目的
掌握测定药物分布的方法和临床意义。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动力学规律。
实验原理
小鼠灌胃给予同等剂量的布洛芬溶液后, 在不同时间点测量血液、脑、肾、肝中布 洛芬的浓度,绘出不同时点的布洛芬的组 织分布图。 测量血液、脑、肾、肝中布洛芬浓度采 用比色法。
肝300mg+无水乙醇(0.9ml/100mg)
血0.5ml+无水乙醇4.5ml 全脑+无水乙醇(0.9ml/100mg) 全肾+无水乙醇(0.9ml/100mg) 肝300mg+无水乙醇(0.9ml/100mg) 血0.5ml+无水乙醇4.5ml
3-2
3-3 3-4
60min后
60min后 60min后
实验步骤4
编号 +无水乙醇4.5ml
全脑+无水乙醇(0.9ml/100mg) 全肾+无水乙醇(0.9ml/100mg)
1-1
1-2 1-3
立即取
立即取 立即取
1-4
2-1 2-2 2-3 2-4 3-1
立即取
30min后 30min后 30min后 30min后 60min后
经典的 紫杉醇隐形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态化两步法制备紫杉醇隐形脂质体, 用两亲性聚乙二醇*二硬脂酰磷脂酰乙醇胺 ( +,-*./+,) 修饰脂质体膜。以 0+* 1+23 法测定小鼠组织内紫杉醇药物浓度。结果 隐形脂质体粒径"!’’ 45, 药物包封率 #6(7 。均以 & 58 ・98 : ! 经 在肝脾组织中摄取不足 !’7 。而 ;< 脂质体紫杉醇和游离紫杉醇, "% = 后紫杉醇隐形脂质体在血液中驻留 #&7 以上, 膜材中不含 +,-*./+, 的紫杉醇传统脂质体在血液中驻留 !’7 , 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 5>4>4?@ABCD E=C8>@FGB HFHGB5, 捕获了 &’7 以上。证明紫杉醇隐形脂质体延长了在血循环中的时间并减少了 I+/ 的吞噬。血液 JK3 隐形脂 I+/) 质体约为传统脂质体的 "L’ 倍。结论 采用共沉淀和微流态化法可制得包封率高、 粒径小的脂质体, 用 +,-*./+, 修 饰磷脂膜可以增加隐形脂质体的 JK3, 并延长其在血循环中的时间。 关键词:紫杉醇;隐形脂质体;组织分布 中图分类号:06%#;06)6 $ ! 文献标识码:J 文章编号:’&!# : %(M’ ("’’’) ’6 : ’M’) : ’%
・ M’) ・
(6) : 药学学报 J@GC +=CD5C@B?G;@C /;4;@C "’’’, #& M’) : M’6
紫杉醇隐形脂质体的制备及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
阎家麒!! ,王 悦",王九一#
(! $ 河南绿十字生物工程研究所, 河南 郑州 %&’’’(;" $ 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广东 广州 &!’’’);# $ 河南省分析测试中心, 河南 郑州 %&’’’#) 摘要:目的 研究紫杉醇隐形脂质体的制备方法并考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方法 采用共沉淀和微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三小鼠体内生物分布实验
学生:学号:同组:
一、实验目的
1.学习小鼠的抓取固定方法、尾静脉注射、小鼠的处死及小鼠的间剖实验等基
本技能。
2.学会动物分布实验的数据处理。
二、实验原理
小鼠的品种和品系很多,是实验动物中培育品系最多的动物。
在微生物和各种实验研究中,以小白鼠最为普遍,有英国种、法国种、德国种和瑞士种等,而以瑞士种最著名。
目前我国各生物制品、医学研究单位繁育的小白鼠为昆明种,该品系为封闭种群,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从缅甸而来,在云南昆明繁殖,经过多年培育繁殖而成,该品系小鼠体型较大,繁殖力强。
1. 小鼠的抓取固定方法:
小鼠温顺,一般不会咬人,抓取时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见图一),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图二)。
有经验者直接用左手小指钩起鼠尾,迅速以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其耳后颈背部皮肤亦可。
这种在手中固定方式,能进行实验动物的灌胃、皮下、肌肉和腹腔注射以及其他实验操作。
如进行解剖、手术、心脏采血和尾静脉注射时,则需将小鼠作一定形式的固定,解剖手术和心脏采血等均可使动物先取背卧位(必要时先行麻醉),再用大头针将鼠前后肢依次固定在腊板上。
图1 小鼠的抓取与固定
2. 小鼠尾静脉注射练习:
静脉注射时,用小鼠尾静脉注射架固定(图三),先根据动物大小选择好合适的固定架,并打开鼠筒盖,手提鼠尾巴,让动物头对准鼠筒口并送入筒内,调节鼠筒长短合适后,露出尾巴,固定筒盖即可进行尾静脉注射或尾静脉采血等操作。
图2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尾静脉注射时,鼠尾静脉在背侧和腹侧各一根,背侧比较容易固定,多采用。
操作时先将动物固定在鼠筒内或扣在烧杯中,使尾巴露出,尾部用45~50℃的温水浸润半分钟或用酒精擦拭使血管扩张(也可用一米距离外红外灯烤半小时),并可使表皮角质软化,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鼠尾两侧,使静脉充盈,用中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注射器连4(1/2)号细针头,使针头与静脉平行(小于30℃),从尾下四分之一处(约距尾尖2-3厘米)处进针,此处皮薄易于刺入,先缓注少量药液,如无阻力,表示针头已进入静脉,可继续注入。
注射完毕后把尾部向注射侧弯曲以止血。
如需反复注射,应尽可能从末端开始,以后向尾根部方向移动注射(图四)。
图3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3. 小鼠的处死:
(1) 脊椎脱臼法
右手抓住小鼠用力向后拉,同时左手拇指与食指用力向下按住鼠头,将脊髓与脑髓拉断,鼠便立即死亡;如左手拇指与食指放在脊椎第三四节处,鼠下肢瘫痪。
(2) 断头法
用左手食指和拇指用力按住小鼠鼠头并将小鼠尾巴缠绕在左手无名指和食指间,用力使小鼠无法动弹,此时小鼠颈部出现勒痕,按此勒痕果断将小鼠头部剪掉。
若实验需取血,可在此时用吸管快速将血液转移至容器中。
4. 小鼠的解剖实验:
(1) 先解剖已处死小鼠的头部,取出完整的脑部;
(2) 用镊子夹住小鼠肚皮上的皮毛,用剪刀剪去皮毛下的腹膜,此时可以看到小鼠腹部的脏器,依次完整的取出肝、胆、脾、肾;
(3) 剪开胸腔与腹腔之间的隔膜,完整的取出胸腔中的肺和心脏;
(4) 最后取出大腿骨,并在大腿上取一块与心脏大小差不多的肌肉。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
主要仪器:放射性活度计, FW-2000锝分析仪,天平,1 ml一次性注射器,解剖工具,毛细管,聚酰胺薄片,烧杯等。
主要试剂:Na99m TcO4淋洗液,生理盐水,乙腈,MDP药盒等。
四、实验步骤
将2ml生理盐水注入MIBI药盒,振荡使充分溶解。
加入0.3ml约1.1mCi 新鲜淋洗的99m TcO4-溶液,振荡使混合均匀,室温静置15min。
以生理盐水-聚酰胺薄膜体系检测标记率。
用生理盐水将药物99m Tc-MIBI稀释至约200μCi/ml。
取6只约18-20g的昆明小白鼠,尾静脉注射0.1ml(约25μCi)的99m Tc-MIBI (放射化学纯度大于90%),分别在注射后5、30、和60 min将小鼠断头处死,取出心、肝、肺和血等组织,称重并用锝分析仪测其放射性计数,计算每克组织的放射性摄取率
X ID/g=[(A组织/A注)×100%]/m组织
五、实验结果
本次实验,由于操作不熟练,无法及时有效的完成实验内容,因而我们没有得到实验有效数据,只是进行了抓取固定方法、小鼠静脉注射、处死及解剖的练习。
六、问题讨论
1. 在做动物体内生物分布实验时需要特别注意哪些事项?
答:需要注意的事项有:
1)注射时应排尽注射器内的气泡;
2)如需反复注射,应尽可能从末端开始,以后向尾根部方向移动注射;
3)注射完毕后,应先用棉花堵住伤口,再拔针,以免药液漏出;
4)取血时,应避免取到尿液。
取一次血,换一个滴管;
5)血液应尽快称重,以免其挥发后引入误差;
6)解剖完一个器官后或组织后,应擦拭镊子等器具,以防止上面的残留物影响其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