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喻”的教化意义及其对德育的启示

合集下载

洞穴隐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洞穴隐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洞穴隐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洞穴隐喻是柏拉图著作《理想国》中最著名的段落,柏拉图对人类的处境,尤其是人类的认识加以形象的描述,并把它们同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

柏拉图著作中最著名的段落,就是《理想国》中的洞穴隐喻。

从此,柏拉图对人类的处境,尤其是人类的认识加以形象的描述,并把它们同整个现实联系在一起。

他说,设想有这样一个大洞,通过一个长长的通道与外部世界相连,整个通道能够挡住任何阳光进入洞内。

一组囚徒背对着出口,面向远处的墙壁。

他们的四肢被套上了枷锁,并且他们的头颈也被固定住,无法转动,因此看不到他人,实际上也看不到自己身体的任何部分,而只能够看到面前的墙壁。

他们在如此的环境下终其一生,不知道其他任何东西。

洞穴隐喻的道理这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的隐喻:“洞穴”是我们的可见世界、主观世界;“洞穴中的囚徒”是无知百姓,有待教育;“洞穴外的世界”是可知时间、现实世界;“墙壁上的阴影”是我们的主观感知;“太阳”隐喻真理;“那个走出去的囚徒”就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自己。

现代教育,是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完成的。

这里所说的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所学的知识和实践中学会的技能,还包括对年轻人进行正向的引导,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笔者提出现代教育中较为普遍的几个问题,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因此,我们要想追求真理,就必须解除束缚、走出洞穴、历经痛苦,最终才能获得自由,迎来光明。

我们可以大胆得出一下的推测:处于现实世界中大多数人都是不自由的,既不能摆脱束缚,也无法追求真理;只有极少数精英人才可以追求真理,但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充满荆棘,甚至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在政治、教育等领域影响深远。

本文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状况,探讨了“洞穴隐喻”中的自由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们创新,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应鼓励孩子们追求自己的兴趣,并在引导的过程中让他们学会认识自己、面对自己,从而让孩子们有更好的发展。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

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浅析洞穴之喻中的教育思想——《理想国》第七卷解读:“洞穴比喻是一个神话,指引着人们从被束缚的境遇走向被拯救的境地,从无尽黑暗走向生命之光,从愚昧无知走向知识的殿堂。

”“柏拉图指明了教育的本质所在,他意在说服人们解除可见世界的桎梏,摆脱现象世界的枷锁,进入永恒的、真实的理念世界,从而实现灵魂的转向。

”然而在当今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家长和学校都一味地追求高分和升学率,硬生生地将孩子囚禁在一个个黑暗的‘洞穴之中。

因此,“洞穴之喻”的教育理念为我们探讨当下的教育问题提供了深刻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一、“洞穴比喻”的阐述在《理想国》的第七卷中,柏拉图借助苏格拉底与格劳孔的对话来阐释“洞穴比喻”。

在将格劳孔引向洞穴比喻之前,便表明了这一比喻的目的:“呈现受过教育之人与没受过教育之人的本质。

”“想象着有一群从小就被人绑着头颈和腿脚的囚徒被囚禁在洞穴中,他们既不能四处走动,也不能随意转头,只能直直地看向黑暗狭长的洞穴的后壁。

在囚徒们身后有一个火堆燃烧着发出火光,一道矮墙和一条沿着矮墙的小路修建在在火堆与这些被囚禁者之间。

有一些人从矮墙旁的小路走过,他们举着各种器物,并不时做着各种动作或交谈。

于是,这些囚徒会将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像当作真实存在的事物,将回声当成是那些影像所说的话。

”我们不难发现,洞穴由洞口、火堆(投射阴影的光的来源)、举着各种器物的人(即能够制造阴影的人,他们能够自由走动,并且有选择说话或者不说话的权利)、矮墙(将囚徒与能自由活动的人隔离开来的屏障)、囚徒(即只能认识被制造出来的阴影的人)、影像(被制造出来的)、洞壁组成的基本结构,可以用图1简单加以描绘。

二、当今教育的返身之思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精辟地阐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灵魂转向的技艺;并为我们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即使人获得善的理念。

善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更是生命之光。

以“洞穴比喻”的教育内涵为立足点,为反思当今我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唯有教育能够引导人类灵魂提升至更高的层次,那么教育者的职责便是通过教育使人们摆脱物质的束缚,从物质世界进入灵魂所在的善的理念世界,找寻到灵魂中照亮万物的善之理念。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启示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是西方哲学史源头成型的理论,自它之后,西方哲学的体系才开始建立起来。

这个比喻是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述的,实际是他自己的意思表述,说的是一群囚徒被束缚在一个洞穴里,背对一堆篝火,面对一面墙,头颈不能转动,看到的只是一些在墙上的投影,自以为就是真实的存在,实际全都虚无;当一个人解脱了束缚,开始能够行走,看到篝火后,也就相对的明白了囚徒们所面临的情况,再去看那些投影,反倒有些不适应;如果这个人被带到了洞外,见到了阳光,看见了太阳,那么按照柏拉图的意思就是找到了真理,如果再重新返回洞穴,由于光(真理)的作用,就不能适应洞穴里的一切,或者说要有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但是,一般情况下,他是不会去适应的,因为他找到了真理,这样一来,洞穴里的囚徒们会去迫害他。

学习西方哲学,柏拉图的洞穴理论都要涉及到,后世的一些哲学家们,每每也谈到这个比喻;近日,在阅读海德格尔的《路标》时,在柏拉图的真理学说的篇章中又涉及到了这个比喻,他原封不动的重述了一遍,想来海德格尔非常重视这个理论。

海德格尔在后面的解释和阐述中,比较鲜明的有两个说明,一是真理者被洞穴囚徒迫害,是世俗中常有的现象,严重者就是苏格拉底自己的真实写照,被古希腊的群氓民主投票决定所毒死,当然,苏格拉底能够遵循世俗规矩,也就是当时的民主法律而不逃跑,自愿地走向不归路,那是高贵哲学家的体现,另当别论。

二是,真理在不同的元素环境中是不一样的,如果一条鱼在大河里可以自由的遨游,仍到陆地上,没有多长时间就得干瘪和死亡,他的这样比喻正好与柏拉图的例子是反向的,但意思是相同的;以此作为展开,实现中世俗观念、技术手段、短视有用等等都限制了哲学的探讨,如同洞穴中的囚徒们被束缚住了,缺少了真理元素的环境。

不管是柏拉图还是海德格尔,他们的己任是探讨追求真理,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呢?两位把意思说的差不多;但是,学习他们的学说只是理解了应该说不是真正的学习,延伸一下,哪怕是错误的谬论都是好事,起码有了哲学精神。

洞喻的教育学意义

洞喻的教育学意义

洞喻的教育学意义“洞喻”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的一个著名比喻。

它通过一个关于洞穴的故事,阐述了教育的意义和目的。

“洞喻”的故事中,一群人被囚禁在一个洞穴里,只能看到洞穴后壁上的影子。

他们把这些影子当作真实的事物,直到其中一个人走出洞穴,看到了真实的世界。

这个人回到洞穴后,试图告诉其他人真相,但他们却不相信他,认为他疯了。

柏拉图用这个比喻来阐述他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从虚假的影子世界走向真实的理念世界。

就像那个走出洞穴的人一样,教育应该帮助人们超越狭隘的经验和观念,认识到更广阔的真相和智慧。

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洞喻”有以下几个重要意义:1. 教育的引导作用: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帮助他们发现真理和智慧。

教育者应该像引导那个走出洞穴的人一样,帮助学生超越狭隘的观念,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 知识的价值:“洞喻”强调了知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导人们认识到更广阔的世界。

因此,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

3. 个体的发展:“洞喻”故事中的那个走出洞穴的人代表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4. 教育的社会责任:“洞喻”还强调了教育的社会责任。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成长,更是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教育,我们可以培养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公民,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洞喻”的教育学意义在于强调了教育的引导作用、知识的价值、个体的发展以及教育的社会责任。

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过程。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

柏拉图“洞穴比喻”带来的启示摘要:本文通过对柏拉图著名的“洞穴比喻”的分析与解读,得到了一些独特的启示。

关键词:柏拉图洞穴囚徒太阳现象本质理念一、柏拉图简介柏拉图(Plat,公元前427-前347)出身于雅典贵族,青年时从师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死后,他游历四方,曾到埃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南部从事政治活动,企图实现他的贵族政治理想。

公元前387年活动失败后逃回雅典,在一所称为阿加德米(Academy)的体育馆附近设立了一所学园,此后执教40年,直至逝世。

他一生著述颇丰,其教学思想主要集中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

柏拉图是西方客观唯心主义的创始人,其哲学体系博大精深,对其教学思想影响尤甚。

柏拉图认为世界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所组成。

理念的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永恒不变,而人类感官所接触到的这个现实的世界,只不过是理念世界的微弱的影子,它由现象所组成,而每种现象是因时、空等因素而表现出暂时变动等特征。

由此出发,柏拉图提出了一种理念论和回忆说的认识论,并将它作为其教学理论的哲学基础。

[1]二、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有一群人世世代代居住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犹如囚徒,身体也无法转动,只能背对着洞口。

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

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徒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后来,其中的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

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

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个别囚犯被从洞穴中带出来,走到阳光下面,他们因为光线的刺激而觉得眼前金星乱蹦,以至什么也看不见。

于是他们开始恨那个把他带到阳光之下的人,认为这人使他们看不见真实事物,而且给他们带来了痛苦。

所以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从洞穴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论“洞穴之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论“洞穴之喻”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干 多年 前 的 古希 腊 ,有 一位 哲 人就 已经 为教 育指 明 了方
来 ,使之把 目光投 向善的方向 ,而绝非 “ 由外向内”把 向善的理 念灌输 进去 。柏拉图继 承了其先师苏格拉底 “ 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认为人在 接受教育后掌握了知
向 ,他就是柏拉图。
二 、洞 穴 之喻 :教 育 促进 灵 魂 的转 向
影 。等到 犯 人被 释放 ,才看 到 木偶 和 火 光 ,才 明 白以 前 看到 的不 过 是这 些 东西 的影 像和 影 子 ,等爬 出洞 来 ,看 光之 类 ,不 过 是对 真实 事 物 和太 阳 的摹 仿 ,而 火 炉的 亮 光则 相 当于 太 阳的 热 力 。 “ 洞 穴 之 喻 ”说 明 了教 育 是 促 进 人 类 灵 魂 的 转 向 , 使 人获 得 “ 理性”和 “ 善 的理 念 ”的 唯 一 途 径 。首 先 , 被铁 链 束缚 着 的 囚徒 只能 看 到 洞壁 上 的影 子 ,比 喻人 最 “ 教 育 的 目的 究竟 是 什么 ” 、 “ 人作 为 教 育主 体 到底 是 目
柏拉 图 的 “ 洞 穴之喻 ”蕴 含着 丰富 的教 育思 想 : 些人住在地下 洞穴之类的囚室里 ,那里有一个朝向 事物 ,而之前看到的木偶和 火光仅仅是对真实事物 的模 光亮的入 口,还有一段通往地洞的长通 道。在这里 ,他 仿 ,从而进一步否定了先前的看法。现代教 育要想不断 们的腿和脖子从小就被铁链锁着 ,不能动弹 ,只能看到 超 越 ,突破困境 ,亦要不断对现实中的糟粕进行否定 ,
现 了 灵魂 的 第一 次转 向 ;最 后 ,这个 囚 徒 艰难 地 爬上 了 个陡 峭 的坡 道 ,这 个 上升 的过 程 是很 困 难 的 界 。 孔 子 曾 提 出 “ 君 子 不 器”的观念 ,反对只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把人训练 成 只有某 种 用途 的 器具 ,而忽 视 “ 道 ”的 培 养 。 进 而 ,现 代教 育 应既 注 重形 而 下 的知 识 和技 能 的学 习 ,又 注重 形 而上 的 理性 和 善的 获 得 ,使成 才 与成 人相 结合 ,培 养 真 正意 义上 的 人 。教 育是 一 种精 神 活动 ,是 与人 的 灵魂 相 契 合的 ,应 超越 其 功 利性 。现 代教 育 过分

柏拉图洞穴之喻

柏拉图洞穴之喻

柏拉图洞穴之喻“柏拉图洞穴之喻”(Plato's allegory of the cave)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所提出的思想实验。

它是一种以寓言为形式的表达方式,用来描述人类对事物本质的感知和认识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详细解释“柏拉图洞穴之喻”。

一、洞穴之喻的故事和意义洞穴之喻讲述了一群人被困在地下洞穴里,他们看到的只有墙壁上的阴影,认为这些阴影是真实的世界。

他们不知道自己被囚禁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并相信这个世界就是全部的世界,他们的视野只限于墙壁上的表象而无法看到更深层的本质。

其中有一个人得以逃脱洞穴,进入了阳光充足的外面世界,目睹了真正的事物,便回到了洞穴中,试图告诉其他人真相,但其他人却嘲笑他,并不相信真相。

该寓言旨在告诉人们,由于人的感觉和认识的局限性,人的认知是有限局部的,不足以把握整体,只是“看到了墙上的阴影”,缺乏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二、洞穴之喻与柏拉图的理论洞穴之喻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柏拉图的其他哲学思想一样,都是为了表现出真理、美和正义的本质,并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这些概念。

柏拉图认为,人们的感性认识局限于经验世界,只有通过理性思考、超越感官的世界才能看到真理、正义和美的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这个感官世界仅仅是真正存在的世界的一个模仿品或影子。

他认为,感官世界是变化无常的,而真正的世界是稳定不变的,只有靠哲学的方法才能够逐渐超越感性世界,最终达到真正的世界。

因此,柏拉图认为,哲学家应该具备静思冥想、实践理性等特质,才能够抵达真理的彼岸。

三、洞穴之喻的现实意义洞穴之喻虽然被形容为柏拉图哲学的表述方式,但其对我们面对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全球化、社会分化、科技发展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受到种种文化、思念和方法的影响,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总是存在不同的偏颇。

洞穴之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人类的思维过程,以及思考和批判自己的观点和信仰的重要性。

从“洞穴比喻”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题

从“洞穴比喻”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题

从“洞穴比喻”反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三题1. 引言1.1 介绍洞穴比喻洞穴比喻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提出的一种比喻,用来描述人类对于真理和现实的认知过程。

在这个比喛中,柏拉图将人类比作囚禁在一个洞穴里的囚徒,囚徒们背对着洞穴的壁上,只能看到壁上投射出来的影子。

这些影子被火光映射在洞穴的壁上,囚徒们因此误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

洞穴比喻的寓意在于揭示人类对于真理和现实的局限性,人们往往被表面的表象所迷惑,无法突破表象看到真理的本质。

这个比喻不仅在哲学领域中被广泛运用,还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比喻洞穴中囚徒的局限性和盲从,我们可以反思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于权威和观念的盲从和依赖。

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了洞穴比喻的意义,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思维,帮助他们突破局限性,看清真相。

1.2 介绍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一门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通过教育手段来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立场,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政治信仰和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主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

在这个学科中,人们不仅可以了解传统的教育理论,还可以探讨当代社会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对于培养合格的公民和领导人具有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对于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对教育目的的深入研究,可以使教育工作者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服务。

对于教育内容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选择教材和设置教学内容,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需要。

教育方法的研究,则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效果,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研究,是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探讨,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学科。

2. 正文2.1 洞穴比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运用洞穴比喻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广泛和深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洞喻”的教化意义及其对德育的启示作者:杨冬华肖会舜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8年第02期当今对道德教育的反思著述很多,但大多流于一种道德技术学或道德心理学上的思考,而缺乏一种道德哲学上的审视。

道德本身的意义也被庸俗化了,在日常讨论中,它几乎完全等同于性行为方面的事情或政治上的腐败,“可见人们往往把‘道德’这个名词用于人类行为方面某些特定的论题或范围,而这种意义上的限制正是我们思想贫乏的反映。

”[1]P2殊不知,“道德问题需要这样一种思考,即试图在一个人的具体决定同一个人的价值、原则之间建立联系。

”[1]P3本文通过分析《理想国》第七卷中“洞喻”所叙述的“灵魂转向”,揭示其丰富的教育意蕴,以及对于当前德育的启示意义。

一“洞喻”是柏拉图《理想国》为了说明受过教育的人与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上的不同而使用的一种比喻。

这种比喻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在现实观照的基础上的一种理论升华。

这种理论升华也是根植于柏拉图对人的本质的理解,也是柏拉图试图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改铸人的灵魂,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有度的、正义的城邦共同体。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比喻:在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有一长长通道通向外面,可让和洞穴一样宽的一路亮光照进来。

有一些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头颈和腿脚都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向前看着洞穴后壁。

在他们背后远处高些的地方有东西燃烧并发出火光。

在火光和这些被囚禁者之间,在洞外上面有一条路。

沿着路边已有筑有一带矮墙。

矮墙的作用像傀儡戏演员在自己和观众之间设的一道屏障,他们把木偶举到屏障上头去表演。

[2]P272这些囚徒只能看到火光投射到他们对面洞壁上的阴影,并误以为那些阴影就是真实的事物。

柏拉图的真实用意在于昭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各种“现象”的诱引,我们为复杂多样、变化不居的现象所迷惑。

而柏拉图的使命就是要“拯救现象”,使人从对现象的痴迷中走出来,进而专注于真实的实在,即“理念”。

其实,柏拉图“洞喻”的实质就在于通过这个比喻,让一个“解除了桎梏”的囚徒去体会这两个世界,最后知道哪一个世界更真实,从而达到对人生和世界的澄明。

地穴囚室就是比喻为可见世界的,在这个可见世界中,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影像。

而洞外的世界无疑比洞内更真实,最后最真实的乃是太阳,也即是善的理念。

“它的确就是一切事物中一切正确者和美者的原因,就是可见世界中创造光和光源者,在可理知世界中它本身就是真理和理性的决定性源泉:任何人凡能在私人生活或公共生活中行事合乎理性的,必定是看见了善的理念。

”[2]P276但如果我们的“眼睛”只是注视着洞内壁的影子,就无法认识事物的真实面目以及领略到善理念作为事物最后根据的无上光芒。

因此,为了从看洞内的影像一直到直视太阳,涉及到一个“灵魂的转向”,即这些囚徒必须被解除桎梏,转头环视,走动以至洞外观看最实在的“太阳”。

当然这种转向不会是一蹴而就的,转向之后“如果他被迫看火光本身,他的眼睛会感到痛苦,他会转身走开,仍旧逃向那些他能够看清而且确实认为比人家所指示的实物还更清楚更实在的影像的。

”[2]P274所以,转向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痛苦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从开始只能看清影像,慢慢地可以看到火光,上升到洞外之后,首先大概看阴影是最容易的,其次要数看人和其他东西在水中的倒影容易,再次是看东西本身,最终就能直接观看太阳本身。

其实,在这个比喻过程中,我们不难想象到一个未受教育到受过教育的长途跋涉的艰难过程。

灵魂一开始误以飘忽的影像为事物的真实,并强以为知,这是一种未受教育的愚昧的表现。

而一旦上升到洞外真实的世界才知道原来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那些已达到这一高度的人不愿意做那些琐碎俗事,他们的心灵永远渴望逗留在高处的真实之境。

”[2]P276二诚然,灵魂转向是灵魂自身的一种提升,由沉溺于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的意见转变到对具有普遍性的理念的知识,从而使理性在人的灵魂结构中获得统治地位。

理性或知识在柏拉图理论框架内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不同于近代以来的工具理性或工具性的知识,而是有着价值指向的。

说一个人是有理性的,是说这个人的灵魂是和谐有序的,这与说一个人是有教养的是同一个意思。

教化不是别的,而是要使具有普遍性的理性在人的心灵获得统治地位,从而在待人接物方面都能合理并做得适宜。

“教化是人的心灵、精神从自然状态向普遍性状态的可体验的提升,在这个意义上说,教化是一种合乎理性的素质的获得。

”[3]P13不过这种提升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即“它不是要在灵魂中创造视力,而是肯定灵魂本身有视力,但认为它不能正确地把握方向,或不是在看该看的方向,因而想方设法努力促使它转向。

”[2]P278柏拉图认为,灵魂主要是有三个部分构成的,理性、激情和欲望。

这三部分本身是矛盾和冲突的,只有通过音乐和体育教育才能使这三者达到和谐。

在此,我们也可以看到,柏拉图所说的教化,并不是对灵魂结构中的任一部分的教化,而是对人的整个心灵进行教化。

“如果作为整体的心灵遵循其爱智部分的引导,内部没有纷争,那么,每个部分就会是正义的,在其他各方面起自己作用的同时,享受它自己特有的快乐,享受着最善的和各自范围内最真的快乐。

”[2]P377只有这三者达到有序,即理性起主导和统筹作用,激情和欲望服从理性的引导,灵魂的每一部分都各司其职,才能是一个有着正义灵魂的人。

柏拉图所说的灵魂转向实际上是要使人的灵魂的每一部分协调一致,听从灵魂的理性部分的指挥,只有这样,灵魂才会不被各种杂多无序的意见所充斥,从而转离变化无常的世界,灵魂本身的“视力”才能选择正确的方向。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灵魂转向不是从外面强加给个人以理性,而是作为理性存在者的人本身就具备这种理性的潜能。

“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

他们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

”[2]P277可见,柏拉图所谓的教育不是给受教育者灌输工具意义上的知识,而是通过主体内在的自觉,把被意见或想象所遮蔽的人对普遍性知识的渴求开显出来,从而在间接性凝思理念的过程中获得真实的存在。

所以柏拉图的知识是关乎人的存在性的,知识不是让人获得一种技艺,而是让人的整个灵魂处于一种和谐自恰的状态,进而达到本真性的存在。

这种知识相当于康德所谓的“实践性的教化”[4]P27。

所谓的人性或人的本质,不是人只沉溺于人的自然感受性,服从直接性的本能的驱使,而是要把人当中的“生蛮性”和“野性”剔除,依照自己的理性,把人性之全部自然禀赋从自身中发挥出来,从而获得自由。

三教化是内在的,它是人的心灵的彻底改变,而这种改变就是依靠灵魂转向而获得的。

身体的优点和心灵的优点是不同的,“身体的优点确实不是身体里本来就有的,是后天的教育和实践培养起来的。

但是心灵的优点确实有比较神圣的性质,是一种永远不会丧失的东西。

”[2]P304人的理智能力或身体能力的增强并不直接就会使人的道德能力相应增强,因为那种能力本身是并不能促使灵魂发生转向的。

但我们还必须看到,柏拉图在此的目的就是为了论证灵魂是有待教化的,认为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是一种无论谁也无法剥夺的能力。

因为灵魂从根本上说不会受到外来力量的伤害,只会受到自己的伤害。

“洞喻”中,理性其实就是灵魂中的视力,由理性主宰灵魂才能实现“灵魂转向”。

只有人的理性才能洞观到真理。

所以,必须使人的灵魂结构和谐有序,让欲望和激情听从理性指挥。

也只有理性在灵魂结构中取得了统治的地位,这样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修德也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在柏拉图看来,“身体上的被迫劳累对身体无害,但被迫进行的学习却是不能在心灵上生根的。

”[2]P304而我们现在的学习方式大多就是一种灌输,因为我们所秉持的就是洛克的“白板”理念,认为我们的头脑是一块白板,往里面添的东西越多内容就越丰富,殊不知这种所谓的“丰富”不能在我们心灵上生根,并且于我们的心灵或灵魂并无助益,“由于扩大了能够做的范围,所以对应该做些什么就越来越不清楚了。

”[1]P7灵魂所寻求的是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一种对真理实在的渴求和执著,一种自我的治理。

“道德不是外在的、零散的、这里或那里听来的、供人闲聊自娱娱人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一堆信条,而是一个人经过论证(justify)后坚信的知识、自知,是‘灵魂’的内部状况。

一个人倘若是一个道德的人了(内在彻底改变了),则他在各种具体场景下会因时因地地展现出他的道德同质。

”[5]P175-176灵魂转向的目的是要达到的对真理实在的洞观,因为在古希腊人的主流观念里,只有有了对本真性的知识的思考进而下贯指导行为与人生,才能达到生命的充实。

而外在知识的注入,反而使人迷惑杂多无序的意见,失却了人的本真性存在。

“‘好’(有价值)不是个体为本位地‘收获进来’多少goods,而是放弃自己,洞知本真界才是本体,并以‘参与到’(分有)那‘本真之好’中去为‘好’之唯一实现方式。

”[5]P187如果人没有把自己的激情与欲望加以限制并以一种具有实在性的知识或理念主宰其心,灵魂没有向上的牵引力,那么,灵魂内部必然陷入战争与冲突的状态。

这是一种缺乏教养的表现。

教化是“洞喻”所要表达的主题,“灵魂转向”本身就是教化。

这一思想对于当前德育有着重要的启示,道德教育不同于知识教育,在道德上理智的过于强大,而缺乏对人的情感欲望的教化并不是一件好事,道德教育要深入人心,必须在人的内心唤起自由。

德性是从人的内心生长出来的,它是在对自我本质的深刻认同从而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贞定、涵厚并升华的。

所以,德育应该是强调人的内在灵魂的自我治理,是对人的生命的呵护。

参考文献:[1]霍尔,戴维斯著.陆有铨,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柏拉图著.郭斌,张竹明译.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3]詹世友.道德教化与经济技术时代[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4]康德著.赵鹏,何兆武译.论教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5]包利民.生命与逻各斯[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