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他人教案
心中有他人教案

心中有他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四章“共筑美好家园”,具体内容为第三节“心中有他人”。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好情感,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心中有他人的原则。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认识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好情感,使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主动关心、帮助他人。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运用心中有他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心中有他人的含义、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美好情感。
难点: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心中有他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关爱他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对心中有他人的思考。
2. 讲解:讲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心中有他人的原则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心中有他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心中有他人的原则,分享经验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心中有他人的含义2. 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重要性3. 实践心中有他人的原则4.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心中有他人的理解,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这一原则。
2. 答案: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经历,阐述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并提出具体实践方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他人需求,将心中有他人的原则融入日常生活,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同时,布置一道拓展作业:采访身边的人,了解他们心中的他人是谁,以及他们是如何关爱和尊重他人的。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的针对性;5. 板书设计的信息量与逻辑性;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心中有他人》教学设计及反思

《心中有他人》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树立平等意识,在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自傲,不自卑。
2.学会与他人合作,在与他人发生矛盾时能进行换位思考,有效化解矛盾。
3.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掌握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解决矛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教学重点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教学难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设置问题情景法课前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典型材料教学过程一、导课故事导入:一个盲人在夜晚走路时,手里总是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
人们很好奇,就问他:“你自己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呢?”盲人说:“我提着灯笼不仅为别人照明了路,同时别人也容易看到我,不会因为黑暗而撞到我。
这样既帮助了别人,也保护了我自己。
”给我们了什么启示?总结:心中有他人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也是一种高尚的情怀。
二、新授环节一:平等待人多媒体课件出示图片:观察上面的图片讨论:你对班长的言行有什么看法?这些同学的言行都会伤害到别人的自尊心,是不尊重同学的表现;心中有他人首先表现在: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平等待人:原因:1.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的基础。
2.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3.平等对待别人,别人才会平等的对待自己。
做法:只有把对方看成和自己同等的人,平等相处,尊重别人的人格、利益、自觉承担应有的责任,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才能与之结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环节二:走出自我豁达待人怎样做到体谅他人?(1)在合作过程中,自己不情愿做的、不接受的事,就不要推给他人,要求他人去做。
(2)当在合作中与他人产生了矛盾,应主动地站到对方的位置上想问题,体谅对方的情感,以便在理解对方的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活动1. 请你出点子班级故事一:初二(3)班的两位同学晓明和晓阳,平时相处得比较融洽,学习上互帮互助。
可是有一次,晓明把不喜欢做的事硬让晓阳去做,结果晓阳也不愿意去做,两人从此分道扬镳。
“心中有他人”教案设计

“心中有他人”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五单元“共同生活”中的第15课“心中有他人”。
具体内容包括:关爱他人、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认识到关爱他人、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品质。
3. 提高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际关系的融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关爱他人、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宽容他人。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心中有他人的理念,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爱他人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图片传达了什么信息?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是什么?2. 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关爱他人、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含义和意义。
3. 实践情景引入:创设一个实际情境,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并分享经验。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关爱他人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解题方法和技巧。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心中有他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关爱他人2. 换位思考3. 尊重他人4. 宽容他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结合教材内容,举例说明关爱他人的表现。
(2)谈谈你在生活中是如何做到换位思考、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的。
2. 答案:(1)关爱他人的表现:关心同学、帮助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等。
(2)示例:在遇到矛盾时,我会先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尽量理解对方的想法;在与人交往中,尊重对方的意见,不轻易指责他人;对待别人的错误,能够宽容并给予改正的机会。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成功引导学生认识到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关爱他人,将心中有他人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思品教案心中有他人

思品教案心中有他人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心中有他人》这一章节。
本章节主要让学生明白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有心中有他人的意识,以及如何做到心中有他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心中有他人的意义,认识到关爱他人对自己的成长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理解心中有他人的意义,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理解他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册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实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温暖。
故事讲述一名同学在下雨天主动为一位受伤的同学撑伞,举动感动了整个校园。
2. 案例分析(10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分析案例中的人物是如何做到心中有他人的,讨论心中有权衡他人利益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心中有他人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每人至少提出两条建议。
4. 重点讲解(10分钟):教师针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进行讲解,强调心中有他人的意义和价值。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检测自己对心中有他人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心中有他人1. 意义:关爱他人、理解他人2. 价值:人际交往、个人成长3. 实践:日常生活中关爱他人、理解他人七、作业设计:答案:心中有权衡他人利益的重要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心中有权衡他人利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只有当我们懂得关爱他人、理解他人,才能真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进步。
心中有他人,体现在关爱他人上。
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给予帮助。
这种关爱不仅体现在物质上,更体现在精神上。
我们要关心他人的情感需求,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心中有他人教案设计(

心中有他人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思想品德》教材第四章《共筑美好愿景》第二节“心中有他人”。
教学内容包括:了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探讨关爱他人的意义,学习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关爱他人,以及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认识到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的品质,提高道德素养。
3. 引导学生将关爱他人的理念付诸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心中有他人”的理念付诸实践。
教学重点:理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培养关爱他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教学视频。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随堂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关爱他人的公益广告,引导学生关注并思考“心中有他人”的含义。
2. 新课导入: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教材,讲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
3. 例题讲解:分析教材中的案例,讲解关爱他人的具体表现,引导学生学会关爱他人。
4. 随堂练习:发放随堂练习册,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心中有他人”,并提出具体措施。
7. 实践环节:布置课后实践任务,让学生将关爱他人的理念付诸实践。
六、板书设计1. 心中有他人2. 内容:定义:关爱他人,心中有他人重要性:提高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感实践方法:关注他人需求,助人为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体现“心中有他人”的。
2. 答案示例:我在日常生活中,会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关心他们的困难,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心中有他人”的理解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深入社区,关爱弱势群体,将关爱他人的理念付诸实践。
2024年《心中有他人》主题班会教案

《心中有他人》主题班会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培养他们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品质。
2.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和团结。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明确“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心中有他人”的意义。
2.如何让学生将“心中有他人”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传达了怎样的主题?2.主题活动一:案例分析(1)展示案例一:小明在公交车上给一位老人让座,老人感激不已。
(2)展示案例二:小红在课堂上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同学对她表示感谢。
(3)学生分组讨论:这两个案例分别体现了“心中有他人”的哪些方面?3.主题活动二:情景剧表演(1)学生分组,每组编排一个关于“心中有他人”的情景剧。
(2)各小组表演情景剧,其他学生观看并评分。
(3)教师评选最佳表演奖,并邀请获奖小组分享创作心得。
4.主题活动三:互动游戏(1)游戏一:“猜猜我想什么?”学生两人一组,一个人闭上眼睛,另一个人用肢体语言表达一个词语,让对方猜出是什么。
(2)游戏二:“真心话大冒险”学生轮流抽取题目,回答问题或完成挑战,题目涉及“心中有他人”的相关内容。
5.主题活动四:经验分享(1)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践行“心中有他人”的经历。
(2)教师分享自己的经验,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教训。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并表示要将“心中有他人”的理念融入日常生活。
五、课后作业1.写一篇关于“心中有他人”的感悟文章。
2.用实际行动践行“心中有他人”,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心中有他人”的理解程度。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心中有他人”的行为表现。
重难点补充:1.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心中有他人”的意义:教师:“同学们,我们刚才看了两个案例,你们觉得小明给老人让座和小红帮助同学,他们心里当时是怎么想的?”学生A:“小明可能觉得老人年纪大,需要帮助。
《心中有他人》教案

《心中有他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2. 引导学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 培养学生主动为他人着想,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心中有他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2. 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3. 培养同理心,关爱他人。
4. 乐于助人,体验助人的快乐。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心中有他人的意义。
3.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模拟不同角色,体验心中有他人的感受。
4.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准备一些关于心中有他人的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2. 教学道具:准备一些代表他人的小道具,如帽子、眼睛等,以便进行角色扮演。
3. 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心中有他人的关注。
2. 新课导入:介绍心中有他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关于心中有他人的案例,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关爱他人的快乐。
4.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体验心中有他人的感受。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
6. 分享感悟:邀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在角色扮演和讨论过程中的感悟。
8.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心中有他人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延伸:1. 组织一次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帮助,体验心中有他人的快乐。
2.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的事迹,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热情。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心中有他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吸收和应用能力。
《心中有他人》教案

《心中有他人》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第四册,第七单元《我们是一家人》中的第二课时《心中有他人》。
本节课主要围绕“心中有他人”这一主题,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会集体荣誉感,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学会关心他人,体会集体荣誉感。
2.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3. 使学生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心中有他人是一种美德,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学会关心他人,体会集体荣誉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心中有他人”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做到言行一致。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小组讨论记录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集体协作的动画片,引导学生关注集体荣誉感。
2. 新课内容讲解:a. 讲解“心中有他人”的含义。
b. 分析案例,让学生体会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
c.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心中有他人。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团队合作的选择题,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回答黑板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心中有他人》2. 板书内容:a. 心中有他人的含义。
b. 心中有他人的重要性。
c. 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心中有他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心中有他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答案:学生根据自身实际经历和感悟,完成作文。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教师在本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教学反思,了解学生对“心中有他人”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把握3.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课合奏好生活的乐章
一、心中有他人
授课人:王春芳授课班级:八年级3班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在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与人为善。
(二)知识与能力:体验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籍;学会换位思考,增强学生的交往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了解在合作交往中应把握的原则;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走出自我,豁达待人
【教学难点】平等相待你我他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故事导新课:
《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并谈感受。
上帝领着一个人到地狱,这个人发现地狱的人都瘦骨嶙峋,他们都用一个特制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很长,勺子的头很小,盛出的粥都撒在地上,一点也喝不上,最后桶里没粥了,大家互相抱怨,互相憎恨。
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地狱。
上帝又把这个人领到天堂,他发现天堂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笑逐颜开,他们用的是同样的勺子,吃的是同样的粥,但是他们是把粥盛出来喂别人,你喂我,我喂你,结果大家都吃到粥了,互相感恩,因为有了你才有了我的粥。
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天堂。
生活需要合作,合作有助于成功,那么在合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这节课我们来共同学习。
二、讲授新课:
(一)、平等相待“你我他”
情境活动一:杨振宁与密尔斯的故事(见教材P69-70页)
思考、讨论:
1、密尔斯为什么愿意与杨振宁合作?是因为杨振宁比自己的资历深吗?
共同归纳:
是杨振宁的真诚、平等和乐于助人,使他与密尔斯建立了牢固的友谊,也创造了良好的合作基础。
讨论:从中我们学到与人搞好合作应注意什么?
归纳: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平等待人原因:1、平等待人是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基础。
2、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都是平等的。
3、平等对待别人,别人才能平等待己。
做法:只有把对方看成和自己同等的人,平等相处,尊重别人的人格、利益、自觉承担应有的责任,
才会赢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同,才能与之结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点击生活
情境活动二:P70漫画和案例情境
思考、讨论:如果你是林冬,当时心里会有什么感受?你认为应如何对待陌生同学或比自己弱小的同学?
共同归纳:
既不要因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歧视他人,注意维护别人的人格尊严,也反对别人因自己的不利家境、较差天分或父母的不利地位而歧视自己;不凌弱欺生。
(二)、走出自我,豁达待人
情境活动三:阅读P71材料,结合实际,思考、讨论:
1、浩然与学习委员、文娱委员发生不愉快的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应如何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体谅他人原因:体谅他人的处境,尊重他人的意愿,关系到与人合作的效果。
做法:在合作过程中,自己不情愿做的、不接受的事,就不要推给他人,要求他人去做。
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将心比心"。
当在合作中与他人产生矛盾,应主动地站到对方的位置上想问题,体谅对方的情感,以便在理解对方的同时,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简而言之,就是:换位思考
情境活动四:情景AB剧
下课铃了,急于上厕所的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
情景A:乙:太不像话了,没长眼吗?
甲:叫什么叫,踩你又怎么样?
情景B:甲: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乙:没关系,难免的。
思考:请给AB量的剧情续写结尾,并说出设定这个结尾的理由。
共同归纳: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理解和宽容;得饶人处且饶人。
理解和宽容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合作需要理解和宽容
善于理解别人才会被人理解,能够宽容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
做法:他人无意或者过失伤害了自己,应不予计较和追究,由衷地原谅,饶恕他人的错误和过失;哪怕是他人故意刁难自己,只要没有给自己造成严重伤害,对方又表示歉意,也可原谅,饶恕对方。
宽容的实质:
宽容是一种博大的情怀,是理解人、有爱心的表现。
三、课堂测试:面对下列情况,说一说自己应该怎么办。
当知道和自己一起值日的同学借口有事逃避劳动时:
当足球比赛中自己的队友不小心自摆"乌龙"时:
当同学骑车无意撞了你时:
当同学不小心碰掉了你的东西时:
当听到老师讲课时,普通话不标准时:
教师归纳:通过自测,同学们对宽容度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我们今后参与社会生活,加强道德修养,更好的与他人交往合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朗读诗歌
《原谅是......》
四、知识归纳:
心中有他人(?)
1、平等待人原因做法
2、体谅他人原因做法
3、理解和宽容原因做法宽容的实质
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讨论了与人交往的话题。
希望同学们今后与人交往时多一些尊重、理解和宽容。
你将拥有众多的知心朋友,将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将在学习交往中获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再加上你的聪明才智和进取精神,成功非你莫属!
五、布置作业
课本P71页故事写结尾,要求:情理之中,言之有理即可。
《心中有他人》教后反思
1.学生身边事更能深入学生心
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中心,创设了多种情境来引发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节课的设计也让我深刻感受到课堂上采用学生身边事更能深入学生心。
今后应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体验式活动,这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并且,教学中要精选案例,通过自悟、合作交流、角色扮演等形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落实知行统一。
2、教育路上不断学习、反思、提高
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最好的东西,为人师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受到更好的教育。
为此,每个人都在尽心努力着。
越来越感觉到要站稳三尺讲台真的很不易,这对我们教师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
为人师应像杜举功老师所提的那样,转变教师观,“做生活化课堂的‘杂家’和‘导师’,成为一名百科全书式的老师。
这节课还存在着很多值得斟酌的地方,比如怎样让课堂点评更有效?怎样才能建立长久有效的习惯评价体系?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