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文献综述
体育类文献综述范文

体育类文献综述范文以下是一篇体育类文献综述范文:标题: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综述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青少年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缺乏体育锻炼成为普遍现象。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相关文献,探讨了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锻炼,身体健康1. 引言青少年时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适量的运动对身体和智力的发展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然而,当今社会越来越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往往被忽视,导致很多青少年缺乏运动,从而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以期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提供科学依据。
2. 青少年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影响2.1 增强心肺功能青少年期间适量的运动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血管系统的适应能力。
一些研究表明,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至少30分钟的中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降低患高血压和糖尿病的风险。
2.2 促进骨骼生长发育青少年时期,骨骼生长发育处于关键阶段,适当的运动锻炼可以刺激骨骼生长,促进骨量增加。
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进行适度的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质量和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2.3 提高免疫力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和减少感染疾病。
一些研究表明,青少年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增强机体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能力,从而预防感冒和其他呼吸道疾病。
3. 结论青少年期间适量的运动锻炼对身体健康具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免疫力;适度的力量训练可以促进骨骼生长发育、预防骨质疏松症等疾病。
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加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宣传和推广,为他们提供更多的运动机会和场所。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科学指导,确保其运动方式和强度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
以下是一份关于体育锻炼的文献综述,总结了一些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1. 身体健康:多项研究表明,定期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可以显著降低患上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疾病的风险。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还可以改善身体素质、增强免疫力和抵抗力等。
2. 心理健康:体育锻炼还有助于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等精神问题,并能提升人的自信心和积极情绪。
一些研究发现,参加团队运动或者社交性运动,例如集体健身或者球类运动,更有利于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归属感和减轻孤独感。
3. 社交生活:不同类型的体育锻炼对于社交生活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例如,团队运动可以鼓励社会互动和增强社会支持,而独立性运动则更适合希望享受孤独或者自我反省的人群。
此外,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个人的领导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交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享受体育锻炼的各种益处。
文献综述(体育)

文献综述(体育)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外在功能,对社会保持健康和积极的影响。
在过去几十年中,呼吁人们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声音不断发出。
研究者们似乎普遍认同,参与体育运动对健康有益,可以帮助降低因静坐不动而引起的慢性疾病的风险,比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血压。
近年来,许多关于参与体育运动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个人的身心和精神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Wrisberg, G., & Lambrecht, J.(2018)发表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提高情绪、认知能力和免疫力,减少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问题。
人类获得了更多的健康和身心福利,比如减轻年龄相关病变,提高社会技能和社会参与度,减少孤独感和改善生活质量。
利用体育运动,人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压力,减少抑郁和焦虑症状。
Almeida, C., Correia, C., & Macedo, B. (2017)的研究证实,体育运动有助于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例如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水平,对精神健康也有益。
他们研究了一组运动者,发现其血清维生素D水平高于一组非运动者,证明体育运动可以改善不良心态,增强免疫力。
他们认为,运动有助于改善情绪、压力能力和认知能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抵抗精神紊乱,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此外,Killgore和Hastings(2017)的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是改善身体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可以增加心肺功能,缓解情绪问题,改善生活质量。
他们发现,体育运动也能够改善年老体质、预防癌症活动百岁老人的心脏病症。
此外,他们认为运动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
他们发现,学生经过定期的体育运动干预,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焦虑、抑郁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
从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参加体育运动可以获得许多健康和福利,无论是身体上、心理上、或是情绪上,都可以得到改善。
体育运动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理健康、减轻压力,并减少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
国内关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综述

国内关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综述作者:童冠乐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34期摘要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是运动锻炼心理学的热点问题之一,身体自尊是反应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对研究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影响的实证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分析,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1身体自尊的概念1.1自尊的概念詹姆斯(James.W.1892)最早提出了自尊的定义,他认为自尊是对自我价值的感受,有两个决定因素,即实际情况和自我预想的可能比值。
我国学者顾明远教授指出:“自尊是个体以自我意象和对自身社会价值的理解为基础,对个人的值得尊重程度或其重要性所做的评价。
”总体来看,我们可以将自尊定义为个体对自我价值、自我评价的感受和态度。
1.2 身体自尊的概念“身体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身体的看法。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身体自尊是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指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评价,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身体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
2身体自尊量表大量查阅国内实证文献后发现,国内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使用的量表主要是对国外量表的修订和使用。
主要有身体自尊水平量表(PSPP)、身体自尊量表(BES)、身体自我表述问卷(PSDQ)。
同时,国内也有学者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编制了本土化的量表,如:段艳平编制的《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我国少年儿童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理论依据,促进了我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
3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3.1不同的锻炼形式对身体自尊的影响3.1.1封闭式动作技能项目的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在进行封闭式动作技能项目锻炼时,外部情境相对稳定,主要依靠本体感受器进行反馈调节。
刘巧侠的研究发现,45周的有氧健身操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女性形体,主量表身体自我价值和分量表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在训练后发生显著性变化。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尊文献综述

一概念1、体育锻炼的定义席玉宝(2004):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2006):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体育运动心理学简编》(毛志雄主编,2011):体育锻炼也称身体锻炼,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且重复安排的体育活动。
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2、自尊的定义William James在1890年在其所著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自我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并首次提出了自尊的概念:自尊=成功/报负水平,即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
《辞海》(1979年版)中,对自尊的描述为“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欺辱”。
《辞源》(l981年版)中对自尊的中文解释,自是“自己”的含义,尊为“尊重、尊奉”。
Morrsi Roesbnerg(1965)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自尊是针对于某一特定客体—即自我本身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高自尊如同自尊量表项目所反映的,表明的是一个人是`足够好的’一种心理感受。
也就是个体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尊重自己。
这种尊重不是敬畏或害怕自己,也不是期望别人对自己感到敬畏,也就是说个体并不认为自己一定会超过其他人。
”国内学者张林在2000年综合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尊研究的基础础上提出:自尊的内涵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与自我信息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过程。
3、身体自尊的定义Secord,P.F、 Jourard,S.M (1953)身体自尊(或称身体自我概念)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
大学生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

收稿 日期 :0 l 2—1 2 1 一1 9
网络 出版 日期 :0 2—0 2 21 5— 2
基金项 目: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 目( C 0 A 1 ) Y X 9 0 8 作者简介 : 冯金玲( 96一) 女 , 18 , 吉林长春人 , 赣南师范学 院体育学 院2 0 0 9级体育教 育训练学研究生 ; 赵宝 椿 , , 男 赣南 师范学院体育学
大学生 身体 自尊 与体育 锻炼 行为 的关 系研 究
8 1
的身体 素质 量表 、 运动 能力量 表 、 身体状 况量 表 、 体 吸引力 量 表 , 身 对大 学 生 的身 体 自尊 水 平 进行 测试 . 次 本 测 量 的克 隆 巴赫 系数 a为 082 . .7 1 12 3 数理 统计 法 .. 对 主要 变量 进行 描述性 统计 和典 型相 关分 析 , 部数据 均 采用 S S1 . 全 P S 5软件包 进行 处理 . 1
1 研 究对 象与 方法 1 1 研 究对 象 .
抽取 赣南 师范学 院 、 江西理 工大学 男 女大学 生 10人 ( 女各半 )发 放 问卷 10份 , 6 男 . 6 回收 14份 , 效 问 5 有
卷 10份 , 中男 生 7 5 其 2份 , 生 7 女 8份.
1 2 研 究 方 法 .
2 2住 01
赣 南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n a o ma n v r i o r a fGa n n N r lU ie st y
N 3 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 三期
・
Jn .0 2 u e2 1
体 育科 学 与技 术 ・
大 学 生 身体 自尊 与 体 育 锻 炼 行 为 的关 系 研 究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尊影响调查研究

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尊影响的调查研究摘要:通过对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水平与体育锻炼进行相关研究,探索体育锻炼对青少年身体自尊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对体育专业学生和非体育专业学生的身体自尊进行比较分析,探究产生差异的原因,发现体育锻炼与青少年身体自尊水平有密切的关系,为青少年学生参加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自尊,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身体自尊一、前言身体自尊对研究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前因和心理效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西方锻炼心理学中它已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自尊作为青少年个体人格的核心,对青少年各项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几年在重视完善青少年个性发展的同时,在社会、教育心理学中出现了更多对自尊的研究。
在运动与锻炼心理学中,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对青少年身体自尊的研究成果。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述评,为进一步进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和自尊的干预研究提供依据。
二、文献综述(一)概念界定1.身体自尊的理论探讨自尊是个体对自身身体特点、个性、社会身份和行为的评价或感情反应。
它被认为是最能预测情感和生活变化的个性变量。
目前,西方锻炼心理学领域中,有关自尊理论的研究强调:一个人的自尊由不同的、具体的成分组成。
marsh&shavelson(1988)提出了自尊结构的等级模型,即随着处于低水平的具体自尊水平的变化,处于高水平的整体自尊也随之变化。
也就是说,要改善整体自尊水平,必须采用某种干预手段来改善处于具体领域的自尊水平。
身体自尊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与不满意感”。
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对情感和心理状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的理论探讨田录梅采用franzoi等人(1985)编制的身体自尊量表(bes)研究表明,运动员的身体自尊和整体自尊水平都明显高于非运动员,同时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无论是运动员还是非运动员,在身体自尊方面,男大学生均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在运动员中这种差异更为显著;在整体自尊方面,运动员男大学生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而非运动员中整体自尊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关系研究综述

体育锻炼与身体自我关系研究综述 彭 晶(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88)摘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对身体自我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我国对国外有关身体自我量表的修订情况进行了介绍。
结合相关文献从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的影响和身体自我对于体育锻炼的预测作用两方面对体育锻炼和身体自我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详细的介绍了近年来国内有关体育锻炼对身体自我影响的研究,分析了现有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并对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体育锻炼;身体自我;关系The Relation between Physical Exercises and PhysicalSelf-concept: a ReviewPENG Jing(Applied psychology of graduate school,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Beijing 100088,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ntification of physical self-concept, the methods of measuring it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scales concerning physical self-concept in China.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exercises and physical self-concept is expl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physical self-concept and predication of physical exercises from physical self-concept. The reasons for the inconsistency of current researches are also analyzed. Finally, the problems exist in the current researches are put forward and suggestions are given.Keywords: Physical exercise, Physical self-concept1 前言随着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身体锻炼,特别是锻炼的心理效应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概念
1、体育锻炼的定义
席玉宝(2004):体育锻炼是以身体练习和运动负荷为手段,以健身健美、娱乐休闲、保健康复、心理智能锻炼为活动内容,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
体育心理学》(季浏主编,2006):通常指那些有计划、有规律、重复性的,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
《体育运动心理学简编》(毛志雄主编,2011):体育锻炼也称身体锻炼,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规律且重复安排的体育活动。
能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2、自尊的定义
William James在1890年在其所著的《心理学原理》一书中将自我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之一,并首次提出了自尊的概念:自尊=成功/报负水平,即个人对于自我价值的感受取决于其实际成就与潜在能力的比值。
《辞海》(1979年版)中,对自尊的描述为“尊重自己,不向别人卑躬屈节,也不容许别人歧视欺辱”。
《辞源》(l981年版)中对自尊的中文解释,自是“自己”的含义,尊为“尊重、尊奉”。
Morrsi Roesbnerg(1965)是第一个从社会学的视角对自尊进行研究的开拓者,他对自尊研究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
他认为“自尊是针对于某一特定客体—即自我本身的一种积极或消极的态度。
高
自尊如同自尊量表项目所反映的,表明的是一个人是`足够好的’一种心理感受。
也就是个体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他因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尊重自己。
这种尊重不是敬畏或害怕自己,也不是期望别人对自己感到敬畏,也就是说个体并不认为自己一定会超过其他人。
”
国内学者张林在2000年综合了国内外研究者对自尊研究的基础础上提出:自尊的内涵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是个体在不断追求自身价值实现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与自我信息相关的认知加工活动过程。
3、身体自尊的定义
Secord,P.F、 Jourard,S.M (1953)身体自尊(或称身体自我概念)是与社会评价密切相关的“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
它作为整体自尊的一个具体领域包括两个等级主领域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和次领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以及身体素质各方面的满意感。
李德显(2001)认为,所谓身体自尊就是指“主我”对“客我”各方面属性或特点的综合反应。
其中包括自我的机体及其活动状态,以及自我的地位力量、价值需求、权利义务、责任、动机、行为效果等。
二相关知识
1.自尊结构模型
自尊的单维结构模型:
这一模型是由詹姆斯(James,1890)提出来的。
他认为自尊就是指
个体的成就感,自尊的水平完全取决于个体在实现其所设定的目标的过程中的成功或失败的感受
自尊的二因素结构模型:
波普和麦克黑尔(1988)认为,自尊由知觉的自我和理想的自我两个因素构成。
自尊的六因素结构模型:
魏运华(1997)综合专家调查和儿童调查的结果提出,儿童的自尊结构主要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六个因素组成。
魏运华(1997)综合专家调查和儿童调查的结果提出,儿童的自尊结构主要由外表、体育运动、能力、成就感、纪律和公德与助人;六个因素组成。
自尊的八因素结构模型:
麦伯亚(Mboya,1995)在研究中将自尊的结构分为:家庭关系、学校、生理能力、生理外貌、情绪稳定性、音乐能力、同伴关系、健康等八个维度。
自尊的多层次多维度结构模型:
黄希庭(1998;1999;2002)等人提出自我价值感(self-worth或self-esteem)是自我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弥漫性的影响
多维等级结构模型:
Shavelson等人(1976)提出的多维等级结构模型,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2.青少年身体自尊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身体自尊是自尊的一个重要基础部分,自尊发展一直持续影响整个人生。
而从体育运动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体身体自尊的高低对其在从事体育活动、情感生活、社会交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关于青少年身体自尊的影响因素我们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来综述一下,主观因素主要是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的偏差导致的:急剧的身体生长和其他方面的变化都可能对身体形象造成破坏并导致中学生自我评价的混乱与自尊的降低。
客观因素主要是社会环境影响了青少年的正确价值取向导致的: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现代化的社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高科技设备让人们开始违背自然规律,使人的身心难以维持在人与自然平衡的一个状态,各种现代病出现,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环境的熏陶又使得那些跟不上社会节奏的人感到自卑.
3.身体自尊的测量表
目前国内外关于身体自尊的研究认为身体自尊是多维度、多层次的,主要包括运动能力、身体吸引力、身体状况等方面。
因此身体自尊量表的编制着重从多维度的角度全面反映身体自尊。
关于身体自尊的问卷或量表达 25种之多他们都从不同的维度对身体自我进行描述.有最著名、最常用的是 Marsh的《身体自我描述问卷》简称 PSDQ,维度包括:身体健康、身体力量、身体耐力、身体灵活性、身体肥胖、身体活动)、身体外表、身体协调性、身体运动能力、整体身体、自尊等。
Richard等于 1987年编制的《身体自我概念量表》简称 PSCS。
该量表包含体型、外表、健康、身体活动、协调、力量等七个维度。
Fox,Corbin等于 1989年编制了《身体自我知觉剖面图》简称PSPP。
该量表涉及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力量等维度尽管西方锻炼心理学对身体自尊测量的研究越来越丰富.但由于我国与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
其效度将大打折扣徐霞2001年1在 PSPP的基础上发展和修订了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将身体自尊分为:一般的身体自我价值感fPsw1和次领域中更具体的有关身体方面的维度体素质维度替代了力量维度,其他维度不变。
施测结果表明信度比较理想,适合用于对我国大学生的身体自尊进行研究。
三体育锻炼与中学生身体自尊关系研究综述
1.运动项目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李军兰(2014)研究发现,田径项目对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的影响大于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球类项目对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的作用效果明显;体育项目对身体素质和身体状况的影响较大;武术对自我价值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影响很大;健美操对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影响大游泳对身体素质和自我价值感的影响深刻。
薛林峰和徐金尧(2006)发现、篮球、羽毛球、慢跑、健美锻炼形式对于身体自尊水平偏低的中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调节作用。
2.运动强度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何颖和徐明(2002)中等强度的运动对提升自体自尊的影响度大。
原因是能力范围内的较大运动量可以减轻体重,增强个体机能,改变身体形象,从而提高身体自尊感。
毕秀淑和彭延春(2006)研究发现中等强度运动量是促进身体自尊最好的手段。
并随着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说明体育锻炼对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影响较大。
3.锻炼时间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毕秀淑和彭延春(2006)研究发现随着体育锻炼持续时间的延长,身体素质与自我价值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主要是因为身体素质是需要不断积累的过程,自我价值感在长时间的体育锻炼中得到确认,形成良好的认知。
李军兰(2014)每天参加一次锻炼的自尊水平明显低于每周 3-4次的身体自尊,而且随着体育锻炼次数的增加,其身体自尊水平也显著提高。
四问题发现
1.遗传因素与身体自尊的关系问题
2.身体自尊对锻炼行为的反作用
3.体育锻炼怎样影响身体自尊具体化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8-120
[2]张玉强.大学生身体自尊与锻炼行为的关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0,29(9):81—83.
[3]何颖,徐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J].成都体育学院报,2002,2(1);65.68.
[4] 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健康的影响 [J].中国体育科技,2003(3):30—31.
[5] 薛林峰,徐金尧.不同体育锻炼对身体自尊的影响 [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6,29(7):916—917.
[6]黄希庭,杨雄.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心理科学,1998,21(4):289一292
[7]杨雄,黄希庭.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1999,22(6):484一487
[8]黄希庭,余华.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构念效度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心理学报,2002,34(5):511一516
[9]黄希庭,凤四海.青少年学生自我价值感全国常模的制定.心理科学,2003,26(2):194一198
[10]段艳平(2000)少年儿童身体自尊量表的编制与检验.硕士学位论文.武汉;武汉体育学院.
[11]张林(2004)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12]蔡华俭.内隐自尊效应及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的关系.心理学,2003,35(6):796一801
[13]刘明.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8,21(3):281一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