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和建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实证分析和建模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经济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是为了研究人类经济活动规律而产生的学科。
随着经济学的不断发展,各种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也变得越来越复杂。
实证分析和建模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它们能够帮助经济学家更好地了解经济现象,预测经济发展趋势,并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
实证分析是一种经验性研究方法,它通过对事实的收集和整理,建立经验模型,并使用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
实证分析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现象的首要方法。
它不仅能够验证经济理论的有效性,还可以为制定经济政策提供参考。
建模方法指的是利用数学方法对真实的经济系统进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经济学家理解和解释经济现象,预测未来的经济趋势,并为政策制定提供方案。
建模方法通常包括传统的宏观和微观模型,现代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实验经济学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旨在建立经济现象的数学模型,并借助大量数据进行验证。
计量经济学主要使用统计学方法,通过分析大量的实际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
它可以对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更好地评估其影响因素和效果。
计量经济学方法现在已成为经济分析和决策制定的常用工具。
实验经济学是另一种现代化的研究经济现象的方法,它主要是通过控制变量来测试经济理论和模型。
实验经济学使研究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的原因,从而为决策制定提供更准确和可靠的数据。
总的来说,实证分析和建模方法是现代经济学家必备的技能之一。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预测未来经济趋势,制定更加有效的经济政策。
通过不断的实证分析和建模,经济学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经济变化,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

近十年国内外计量经济学研究进展与趋势近十年来,计量经济学在国内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涌现出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对经济学理论的深化和实证分析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国际上,计量经济学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方法不断创新,其中包括了处理大数据、非线性时间序列、因果推断和机器学习等新兴领域。
而在国内,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计量经济学研究也在不断拓展,探讨了许多与国情相关的重大课题,为我国的实证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近年来,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要进展与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的兴起。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成为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传统统计方法在处理大规模数据时显得力不从心,而机器学习方法可以更好地处理大数据,并从中发现隐藏的规律和模式。
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方法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的发展。
在金融、宏观经济等领域,经济数据往往表现出非线性特征。
传统的线性模型在描述和预测非线性时间序列数据时存在局限性,因此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成为了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非线性时间序列分析中,ARCH/GARCH模型、平滑转换模型等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因果推断方法的应用。
因果推断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旨在分析因果关系而非相关性。
近年来,随机对照实验、断点回归设计等因果推断方法在计量经济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为实证研究提供了更为严谨和有效的方法。
在一些政策评估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因果推断方法发挥了重要作用。
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兴起。
随着地理信息系统(GIS)和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计量经济学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得到了快速发展。
空间计量经济学不仅可以更好地描述和预测空间数据的特征,还可以分析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内,与国际接轨是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计量经济学科分类

计量经济学科分类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理论和经济现象,并通过实证分析来验证理论模型的有效性。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经济现象的本质,并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其中最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理论模型、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分类。
根据理论模型的不同,计量经济学可以分为宏观计量经济学和微观计量经济学两大类。
宏观计量经济学关注的是整个经济体系的宏观现象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例如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等。
而微观计量经济学则关注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例如劳动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等。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来看,计量经济学可以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和实证计量经济学。
理论计量经济学主要运用数学推导和形式化分析的方法来推导经济理论模型的性质和性质,例如建立经济模型的数学表示、推导模型的性质和计算模型的解析解等。
而实证计量经济学则更加注重运用统计学和经济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例如回归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来验证经济理论模型的有效性和解释现实经济现象。
从应用领域的角度来看,计量经济学可以分为产业经济学、财政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多个子领域。
产业经济学关注的是企业行为和市场结构对经济绩效的影响,例如垄断力量的测量和市场竞争政策的评估。
财政经济学主要研究政府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影响。
劳动经济学关注的是劳动力市场和个体劳动供给的行为和决策,例如工资决定和就业政策的评估。
发展经济学则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贫困问题,例如经济发展的驱动因素和减贫政策的效果等。
计量经济学的研究在经济学领域中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运用统计学和数学的方法,计量经济学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模型,并为实证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方法。
同时,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为经济政策的制定和评估提供了理论和实证依据,有助于指导和改进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决策。
计量经济学实证分析

根据此数据表建立多元回归模型y=b1+b2X2+b3X3+b4X4+ ei ,将新疆省财 政收入水平作为被解释变量y,第二产业产值作为解释变量X2,固定资产投资解 释变量X3,从业人数作为解释变量X4。运用统计软件分析得出: 回归统计 Multiple R R Square Adjusted R Square 标准误差 观测值 Coefficients 201.4610631 0.115662478 0.083431211 -0.328787203 标准误差 85.93363473 0.036814771 0.03332467 0.135363815 0.996525953 0.993063975 0.991577684 8.797095336 18 t Stat 2.344379634 3.14174108 2.503586995 -2.428915011 P-value 0.03432912 0.00720901 0.02529077 0.02920373
395.75 420.48 537.58 573.91 603.15 719.54 914.47 1164.8 1459.3 1647.55 2086.74
假设双变量模型为:y=b1+b2X2+ ei 通过计算得:b1= -2.773,b2= 0.169 得出模型为:y=-2.773+0.169X2+ ei 计算判定系数 R2,
二,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参数估计
为了建立相关的模型,我选取了全国 1991 年-2008 年新疆省财政收入及 其影响因素的统计资料,详情如表 1 所示。 表1 1991-2008 年新疆省财政收入及其相关因素数据 财政收入 Y (亿 第二产业产值 X2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X3 从业人数 X4(万人) 元) (亿元) (亿元) 26.45 107.99 124.93 629.36 26.07 147.64 170.03 641.02 35.13 205.07 248.44 652.68 28.7 249.11 285.48 664.34 38.28 283.97 333.34 676 48.31 313.7 387.85 684 54.52 385.37 446.81 715.4 65.39 395.75 519.77 680.92 71.31 420.48 534.65 694.34 79.07 537.58 610.38 672.5
经济发展中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应用

经济发展中的计量经济学方法与应用经济发展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持续增长的过程,它涉及到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就业水平、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研究和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探讨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一、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量经济学是将数学和统计学的方法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的一门学科,旨在通过实证分析,构建经济现象与经济理论之间的联系。
计量经济学主要包括回归分析、时间序列分析、面板数据分析等方法。
回归分析是计量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建立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来解释某个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回归分析可以分为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两种。
线性回归通过拟合一条直线,来描述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非线性回归则可以适用于变量之间存在非线性的关系。
时间序列分析是用于研究随时间变化的数据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经济现象的趋势、周期性和季节性。
时间序列分析的常用方法包括平稳性检验、自相关和偏自相关分析、ARIMA模型等。
面板数据分析是对多个个体(如不同地区、不同企业)在不同时间点上观测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的方法。
面板数据分析能够考虑到个体间的异质性,并提供更加准确的估计结果。
常用的面板数据分析方法包括固定效应模型、随机效应模型、差分法等。
二、计量经济学方法在经济发展中的应用1. 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量化不同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通过回归分析,我们可以确定不同的经济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而为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评估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十分重要的。
借助计量经济学方法,我们可以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效果进行评估。
通过面板数据分析,可以判断特定产业政策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3. 开放型经济的影响分析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和外资对于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
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

计量经济学分析模型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呈迅速而稳定的增长趋势,由于分配机制和收入水平的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在达到稳定小康之后,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都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本文旨在对近几年,我国城镇年人均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首先,我们综合了几种关于收入和消费的主要理论观点;本文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数据,运用一定的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进而我们建立了理论模型。
然后,收集了相关的数据,利用EVIEWS软件对计量模型进行了参数估计和检验,并加以修正。
最后,我们对所得的分析结果和影响消费的一些因素作了经济意义的分析,并相应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并找到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居民消费;城镇居民;回归;Eviews目录摘要 (II)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2)2 经济理论陈述 (3)2.1西方经济学中有关理论假说 (3)2.2有关消费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 (4)3 相关数据收集 (6)4 计量经济模型的建立 (9)5 模型的求解和检验 (10)5.1计量经济的检验 (10)5.1.1模型的回归分析 (10)5.1.2拟合优度检验: (11)5.1.3 F检验 (11)5.1.4 T检验 (12)5.2 计量修正模型检验: (12)5.2.1 Y与的一元回归 (13)5.2.2拟合优度的检验 (13)5.2.3 F检验 (14)5.2.4 T检验: (15)5.3经济意义的分析: (15)6 政策建议 (16)结论 (17)参考文献 (19)城镇居民消费模型分析前言近年来,改革开放的影响不断加大,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有了一定的调整,随着城镇化程度的提高,城镇居民消费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因此,对其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十分有必要的。
本文旨在对近15年我国城镇年人均收入变动对年人均各种消费变动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的有关数据进行了计量经济的检验,通过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发现,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有长期的均衡关系,据此建立了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支出之间的长期均衡模型。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大类。
1. 理论研究:宏观经济学的理论研究主要通过构建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经济现象和问题。
这些模型通常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推理,通过逻辑推演来阐述经济现象的原因和结果。
理论研究可以通过数学推导、计量经济学方法和计算模拟等手段,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
2. 实证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主要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的实际经济数据来验证理论模型和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
实证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模型等。
研究者可以通过对历史数据或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获取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影响程度。
此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或时期之间的经济现象和政策,来研究宏观经济学中的普遍规律和差异性。
- 历史法:通过研究历史事件和经济周期,来分析宏观经济现象的起因和结果。
- 实验法:通过设计实验来观察和分析经济现象,特别是在实验室和控制条件下进行的经济实验,以便于研究者能够对因果关系进行准确的推断。
- 聚焦法:通过研究特定的宏观经济现象或特定问题,来深入理解和解释该现象和问题的原因和结果。
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分析和解释经济现象,有助于提高对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的认识和了解。
实证研究

实证研究实证研究的基本步骤计量经济学理论学得扎实的人,不一定会做实证。
实证研究的基本步骤得靠自己慢慢摸索。
我摸索了大半年时间,有了一小点体会,和大家分享一下。
(主要以微观计量分析为例。
宏观或时间序列的分析在最后会提及。
)第一步:明确你的问题。
如果你不能用一句话把你想要研究的确切问题说明白,就不能到下一步。
可以接受的问题描述类似于“父母的教育对子女的教育有怎样的影响”、“什么因素会影响劳动迁移”;不能接受的问题描述类似于“中国房地产业的分析”、“关于老年人退休行为的分析”。
之所以不能接受,是因为题目太笼统、不明确。
按照这种题目写,作者自己可能都不知道要写些什么。
当然,如果是写博士论文,这些大题目还是可以的——这个不在我的讨论之列了。
第二步:看数据。
实证研究当然离不开数据。
明确研究问题和看数据是相互作用的,没有谁严格在前谁严格在后的关系。
其一,对数据做简单的描述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现象,比如“05年的劳动力迁移比00年少了”、“02年中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比95年降低了”等等,然后可以确定自己的题目为“为什么少了或为什么降低了”。
也即看数据可以帮助你发现现象并确定题目。
其二,如果大脑里实在没有什么题目,还可以看看数据中包含哪些变量,从而可以寻求这些变量之间的相关甚至因果关系;这也反映了数据对于确定题目的作用。
其三,如果你大脑里已经先验地有了一个题目,那更要看数据——看看数据的内容是否支持你的题目。
如果不支持,可以寻找其他数据或及时调整题目。
最理想的状况是:自己有一个感兴趣的问题,而数据也恰好支持你做这个题目。
当然,现实中,数据对于想法的约束还是挺大的,有时不得不向数据让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根据关心的问题自己设计问卷、自己进行调查;而越来越多的大型调查也趋于完善,以期满足各种研究需求。
上文说到要看数据,只是从选题的角度来说。
其实,看数据的含义远远不止于此。
题目大概选定后,要“精读”数据。
首先,得明确这个数据是怎么来的,也就是要仔细阅读数据的说明文档——这是很多人会忽视的一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实证研究
宏观经济学模型,是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本文中,我们首先选取了四部门构成的宏观经济理论,并根据现实的经济情况,构造出了一个联立方程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并通过了识别。
接下来,我们从27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筛选出需要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估计出的参数进行了四步的检验。
最后,我们得出了这个方程,并对这个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讨论。
一、引言
所谓宏观经济,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而宏观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在一国的宏观经济总量水平上,把握和反映经济运动的全面特征,研究宏观经济主要指标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国民经济和社会再生产过程各环节之间的,并可以用以进行宏观经济的结构分析、政策评价、决策研究和发展预测。
本文中,我们选取了经典的四部门(消费者、、政府、国外)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作为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来建立模型。
二、模型的构建与识别
1、模型的构建
首先,根据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构成理论,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等式: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其中,Y表示GDP,C表示居民消费,I表示投资,G表示政府购买,NX 表示净出口。
我们假设政府购买和净出口额作为外生变量,由系统外部给定,并对系统内部其他变量产生影响。
而居民消费和投资这两项指标,又都由当年的GDP 决定。
根据这些设定,我们分别建立居民消费和投资的方程,如下:
C(t)=a()+a(1)Y(t)+u(1)(t),t=1978,1979…25,26
I(t)=b()+b(1)Y(t)+u(2)(t),t=1978,1979…25,26
因此,最后我们得到了如下的联立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
C(t)=a()+a(1)Y(t)+u(1)(t)
I(t)=b()+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2、模型的识别
由于我们完备的结构式模型为:
C(t)=a()+a(1)Y(t)+u(1)(t)
I(t)=b()+b(1)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结构参数矩阵为:
1–a(1)-a()
1–b(1)-b()
-1-11-1-1
此时,g=3,k=3。
对于第1个方程,有
>
ΒΓ=1
-1-1-1
此时,g(1)=2,k(1)=1。
因此,R(ΒΓ)=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1)=1,则k-k(1)=2>g(1)-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对于第2个方程,有
ΒΓ=1
-1-1-1
此时,g(2)=2,k(2)=1。
因此,R(ΒΓ)=2=g-1,所以该方程可以识别。
又因为k(2)=1,则k-k(2)=2>g(2)-1,因此,该方程为过度识别方程。
而第3个方程,是平衡方程,不存在识别问题。
综合以上结果,该联立计量经济学模型是可以识别的。
三、实证研究
1、数据的选取
我们从《中国统计年鉴》(27)中,得到如下样本观测值,用来对模型里的参数进行估计(见表1)。
2、参数的估计
我们将数据导入Eviews软件中,并在软件中进行操作,对各个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
我们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到如下模型: C(t)=+.38873Y(t)+u(1)(t)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3、参数的检验
首先,我们对模型进行经济意义检验。
转贴于看准 :s:// 在本模型中,模型参数估计量的符号、大小、相互关系,都与现实经济运行情况相符,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第二,我们对模型进行统计检验。
通过上面的估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消费和投资两个方程的R-Squared的值,分别为.98637、.992586,因此,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都非常好,可以通过拟合优度检验。
我们再看变量的显着性。
由上表可以看出,两个方程中变量Y的系数的t值分别为、。
我们给定一个显着性水平α=.5,查t分布表中,自由度为,α=.5的临界值,得到t(α/2)(1)=,小于两个方程变量Y的系数的t 值。
因此,通过变量的显着性检验。
第三,我们对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学检验。
我们使用图示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异方程性检验。
做出散点图如下:
从以上图中可以看出,两幅散点图中,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散点扩大、缩小或复杂型趋势,即两个方程中的随机干扰项,都没有出现明显的波动变化。
因此,我们认为,本模型可以通过异方差性检验。
再来看随机干扰项是否存在序列相关性。
从上边三个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三个方程的Durbin-Watsonstat的值分别为.234、.28141。
查分布表,我们可以知道,当n=29,k=2时,按1%的上下界时,dl=,du=。
因此,三个值都小于dl,随机干扰项
存在一定的正自相关。
可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等方法进行进一步修正。
由于本模型的前两个方程中,解释变量只有Y这一个,因此不会发生多重共线性问题。
最后,我们对模型进行模型预测检验。
我们查找到了本次估计中未使用到的27年的中国GDP数据,并带入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得出的各项数据,与模型估计的值,比较好得符合。
至此,我们完成了该模型的检验。
四、结论与评价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最后得到了如下的中国宏观经济的计量经济学模型:
I(t)=-+.41593Y(t)+u(2)(t)
Y(t)=C(t)+I(t)+G(t)+NX(t)t=1978,1979…25,26
这个模型,优点是比较简明,在应用它进行经济预测的时候,使用很方便,分析所用的数据也比较容易得到。
所不足的是,该模型只能分析和预测宏观经济中最基本的量,不能详细地分析和预测整个经济系统的细节环节。
对比如清华大学研制的256个方程联立构成的“中国宏观计量经济学CMET-1”等更为细致专业的模型,本文中使用的模型还是太显简略,还不能用于对国家经济的深入分析预测,尚有很大的改进和细化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