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八年级语文下册黄鹤楼导学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黄鹤楼 导学案

(完整word版)黄鹤楼 导学案
答:
(2)诗歌中有两个“空”字,请结合诗意进行赏析。(4分)
答:
(3)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连天的衰草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而自问自答的方式更强学-查)
翻译
环节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互学-查)
1.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描写登黄鹤楼所见江上情景的两句诗句是?请你用自己的画描绘一下
3: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环节四:精讲点拨,释疑解难(导学-查)
学习内容
12黄鹤楼(2)
主备
初二语文组
使用者
审核
教研组
课型
新授
时间
学习目标
1、采取多种朗读形式,感受诗中的气韵。
2、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了解诗中涉及的传说,感受作者对物是人非的感慨。
学习难点
学法导航
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学习活动
环节一:激趣导入,目标领航(明标)
1 .作者简介: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诗下面题了行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飘然离去。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在金陵凤凰台时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

八年级黄鹤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理解并背诵崔颢的《黄鹤楼》这首诗。

3、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4、培养对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欣赏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2)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难点(1)体会诗歌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2)感受黄鹤楼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

三、知识链接黄鹤楼,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地处蛇山之巅,濒临万里长江,为武汉市地标建筑。

它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 年),历代屡加重修,现存建筑以清代“同治楼”为原型设计,重建于 1985 年。

因唐代诗人崔颢登楼所题《黄鹤楼》一诗而名扬四海。

四、作者简介崔颢(约 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唐代诗人。

唐玄宗开元十一年(公元 723 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

《全唐诗》收录诗四十二首。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五、诗歌原文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六、诗歌解读1、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眼前只剩下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

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2、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然而想到黄鹤一去不复返,只留下悠悠白云,岁月不再,世事茫茫,不禁又使诗意重归怅惘。

3、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两句笔锋一转,由写传说中的仙人、黄鹤及黄鹤楼,转而写诗人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由虚幻的想象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2.学习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3.探索黄鹤楼对于诗词文化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1.黄鹤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黄鹤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建筑之一。

建于公元223年的三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结构楼阁建筑之一。

黄鹤楼因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悠久的历史而备受世人瞩目。

黄鹤楼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一,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作为中国重要的文化地标,黄鹤楼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吸引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重要景点。

2.黄鹤楼的建筑特点和传说故事黄鹤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黄鹤楼采用了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典型形式,以悬挑建筑和回廊为主要特色。

整座楼阁共有五层,高达51.4米,每层建筑都以飞檐斗拱的形式装饰,给人以庄重而壮丽的感觉。

与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一样,黄鹤楼还有许多传说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便是关于黄鹤的传说。

相传,在楼阁的旁边有一棵黄鹤树,每年都会有一只黄鹤栖息在树上。

这只黄鹤身姿优美,鸣声婉转,引得众人纷纷驻足观赏。

然而,一天,一位医者误中毒药,命悬一线。

为了救他的性命,群众向黄鹤请救,并发现黄鹤悲鸣起舞,翩翩起舞,将病人拯救于危难之中。

自此之后,人们便将黄鹤视为吉祥的象征,也将楼阁命名为黄鹤楼。

3.黄鹤楼对于诗词文化的影响黄鹤楼作为文化名片,对于中国的诗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古以来,黄鹤楼就成为许多文人雅士的倾诉之地,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词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甫的《登黄鹤楼》。

《登黄鹤楼》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爬上黄鹤楼后的感受和思考。

诗中的黄鹤楼成为了杜甫心灵的寄托和表达。

杜甫以崇高的艺术形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情和对现实社会的关切,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除了杜甫,《登黄鹤楼》还启发了许多后来的诗人,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永恒主题。

黄鹤楼以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使得诗词文化在这座楼阁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黄鹤楼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黄鹤楼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黄鹤楼》教学设计武汉市第十二初级中学夏丹【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能正确朗读课文,读悟结合,理解诗歌大意。

2. 能力目标:通过品读重点词句,学会分析诗歌意境,依托文本,培养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感受诗歌所体现的物是人非、归思难禁的思想感情。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促进思维发展。

【重点和难点】1.抓住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涵义与韵味。

2.学会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与抒发情感的联系。

3.从品析诗眼中促进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情况分析】作为初二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已经不再陌生,并且有了一定的领悟能力。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在平时学习中,能够根据阅读的基本规律,了解文本在写什么,要表达什么意思,有一定的运用形象思维对文本进行品读的能力。

但是基于现阶段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的要求,需要在阅读教学中,特别是诗歌教学中强化学生鉴赏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即就对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将“这一个”上升到“这一类”的认知层面。

教师在此情况上,引导学生就诗歌《黄鹤楼》作为范例,进行言语思维的训练,使其成为一个深刻、透彻的认知。

【教学方法】课前自主预习、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法、品读点评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课,初步感知A.师提问:中国江南有三大名楼,分别是哪三座?你能找到与之对应的名篇及作者吗?【明确】湖北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师:除了我们今天要学的《黄鹤楼》,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喊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成为读书人心中的情结之地,王勃的在《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被奉为写景佳句,广为流传。

因为有了各种神话传说,有了各位文人的诗词歌赋,这三大名楼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

作为武汉人,我们从小耳熟能详地从长辈那听来了很多关于黄鹤楼的传说,在微课里,我们已经对《黄鹤楼》的诗歌内容进行了学习。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 (1)二、预习检测 (1)三、全诗译文 (3)四、中心思想 (3)五、读文感知 (4)六、预习检测题答案 (5)一、学习目标品味唐代诗人崔颢笔下的壮美景象与深沉情感。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我们要能够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中所运用的意象和比喻,进而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虚实结合的意境美、色彩缤纷的绘画美等。

二、预习检测一、填空题1.《黄鹤楼》的作者是____,他是____代诗人,与____并称“大历十才子”。

2.诗中的名句“____,____”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诗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一句中,“空”字的作用是____。

二、选择题1.下列对《黄鹤楼》中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了诗人对黄鹤离去的惋惜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描绘了黄鹤一去不返,只留下白云悠悠的寂寥景象。

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通过实写汉阳树木和鹦鹉洲的芳草,展现了眼前的美景。

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表达了诗人傍晚时分面对浩渺烟波,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2.下列关于《黄鹤楼》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诗中多次提到“黄鹤”,表现了黄鹤楼的特色和传说色彩。

B.诗中的“白云”象征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超脱的境界。

C.全诗通过对黄鹤楼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和对家乡的思念。

D.诗中的“鹦鹉洲”是一个虚构的地名,用以增加诗歌的神秘感。

三、简答题1.请分析《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所表达的情感。

2.谈谈你对《黄鹤楼》一诗艺术特色的理解。

三、全诗译文《黄鹤楼》的译文: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黄鹤楼导学案预习、复习【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中的神话传说。

2.学习通过神话传说和景物描绘,抒发内心情感的表达手法。

3.正确理解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提示】1.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

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

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10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2.蛇山黄鹤矶头上原有辛氏开设的一家酒店,一道士经常向其讨酒喝,为了感谢他的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辛氏能下来起舞助兴。

从此酒家宾客盈门,生意兴隆。

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

辛氏为纪念这位帮他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相传此道士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

3.黄鹤楼主楼的五层结构依次为:第一层主题:神话。

厅中一幅高9米、宽6米的大型彩瓷镶嵌壁画《白云黄鹤图》,图上有仙人乘黄鹤离去的飘然景象;以白云、江水、仙鹤表现浪漫意境。

第二层主题:历史。

主要介绍黄鹤楼的历史,有题写于壁上的《黄鹤楼记》;厅中展示着唐、宋、元、明、清及现代黄鹤楼的仿制模型。

第三层主题:人文。

大厅内是一组陶板瓷画,题名为《文人荟萃》,再现了历代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吟诗作赋的情景。

唐宋时期13位文化名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其诗词分列左右,最有名的是崔颢的《黄鹤楼》。

第四层主题:传统。

各种仿古雕花隔扇和红木屏风把整个大厅布置得古香古色,专门陈列当代书画家游览黄鹤楼的即兴工作,是文化活动场所。

第五层主题:永存。

大厅内是一组题为《江天浩瀚》的组画,面积达99平方米,由十幅壁画重彩画组成。

登顶五楼,武汉三镇尽收眼底,长江的浩瀚美丽,长江大桥将武昌和汉阳相连,屹立在对岸龟山上的龟山电视塔,整个城市的高大建筑和风景都展现在眼前。

黄鹤楼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黄鹤楼 初中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人教版

《黄鹤楼》教学思路【教学目标】1.能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读悟结合,理解古诗大意,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愁。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大意,感悟作者思乡之愁。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同学们还记得今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的战役吗?在我们全国医护人员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哪座城市最先打赢了这场战役呢?是否知道武汉有哪些出名的旅游景点?二、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划分节奏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作者介绍崔颢,汴州人,唐代诗人。

最为人称道的是他那首《黄鹤楼》,据说李白为之搁笔,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赞叹。

他秉性耿直,才思敏捷,其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著有《崔颢集》《黄鹤楼》。

四、借助注解,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仙人已乘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剩下了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再回返,千百年来只有白云在此飘浮。

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的原野,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得极茂盛。

太阳将要落山,故乡在何处?眼前只见雾霭笼罩江面,令人发愁。

五、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在仕途失意之际游览黄鹤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伤今之感,抒写了游子的乡愁。

六、随堂练习1.《黄鹤楼》中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实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的句子是:,。

2.《黄鹤楼》中“?”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

《黄鹤楼》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作者对黄鹤楼的多角度描写。

二、预习案1、相关知识:(1)黄鹤楼:黄鹤楼与蓬莱阁、岳阳楼、滕王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

在湖北武昌长江南岸,相传始建于三国,唐时名声始盛,这主要得之于诗人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诗句。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223年。

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

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1985年6月落成。

(2)诗词中的黄鹤楼:*唐代诗人崔颢的题咏,使黄鹤楼赢得“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的千古绝唱,感情真挚,自然流畅,景色绚丽,风流天下,传之久远。

2、正音:隅()祎()遂()憩()茏苁()()闼()窥()邑()3、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子的停顿。

三、探究案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①西南隅.()②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③遂.以名.楼()()④耸构..巍峨()⑤高标茏苁..()⑥上倚.河汉..()()⑦重檐..翼.馆()()⑧四闼.霞敞..()()⑨亦.荆吴形胜..之最.也()()()2、解释下列文言虚词:①返憩于.此()②遂以.名楼()③观其.耸构巍峨()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②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巃嵸,上倚河汉,下临江流③亦荆吴形胜之最也4、翻译全文。

5、请同学们精读课文,讨论以下问题:(1)本文依次介绍了黄鹤楼的哪些内容?(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4)本文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5)有人认为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仙”,说说你的理解。

四、课堂检测(一)基础检测1、交代黄鹤楼命名由来的句子是:2、强调黄鹤楼名称的由来根据充足,用了“,”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一组对偶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八年级
《黄鹤楼》导学案
基本信息学生信息姓名:班级:组别:
教师信息备课人:授课时间:6、18 总节数; 内容信息
课题:
课型:复习学习目标:1、流畅背诵四首古诗;
2、准确完成上下语句默写;
3、全面理解诗歌内容,准确完成理解性默写题
重难点:
一、常规积累:课前小测
1、下面语段中有三个错别字,找出来并加以改正:(3分)
不管是生活在喧销的都市,还是在宁静的山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怀有浓浓的依恋之情。

给你留下难忘记忆的,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缔听枝头蝉鸣。

自然的美妙让你流恋忘返,心醉神迷。

改为改为改为
2、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我们来到海边,呼吸着海边新鲜的空气和碧蓝的海水。

B、多读多写是能否提高语文水平的关键。

C、通过观看第48届世乒赛,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鼓舞。

D、为了防止此类事故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朴实的语言展现出他舍弃一切,献身革命的精神。

B、“哎”!陈红忽然拍着巴掌说,“找到了,找到了。


C、这次验证是否正确?是要经过一番论证的。

D、人生在世,最高价值的欣赏是什么?是事物外表的迷人美丽,还是出于自己直觉的驱使?
二、复习导学:
1、集体回顾四首古诗的背诵;
2、聚焦近及格学生:
检查部分近线生学人的背诵效果;
3、自主学习:
强化识记诗句中易错字的正确书写;
4、实战训练:上下语句填空
①、莫笑农家腊酒浑,。

,拄杖无
时夜叩门。

②、茅檐低小,。

醉里吴音相媚好,?
③、八月湖水平,。

坐观垂钓者,。

④、,归雁入胡天。

,都护在燕然。

5、自主学习:
全方位回顾每首诗的内容和诗中寄予的思想感情以及写法特点。

6、实战训练:理解性默写
①、《游山西村》诗中,体现民风民俗的诗句是,。

②、《游山西村》诗中,蕴含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③、《清平乐村居》词中,最富生活情趣的诗句是,。

④、《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抒发诗人迫切希望得到别人引荐的诗句是
,。

⑤、《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描写洞庭湖宏伟气势、波涛汹涌的诗句是
,。

⑥、《使至塞上》诗中,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情感的诗句是
,。

⑦、《使至塞上》诗中,描写边塞奇景的千古名句是,
课后反思:
个性化复备: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