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概论赏析

合集下载

艺术概论简答题,赏析题,议论题

艺术概论简答题,赏析题,议论题

简答题1,简述艺术家应该具备的修养和能力。

(修养:1.进步的世界观和审美倾向.2.广博的知识.3.深邃的思想.4.丰富的情感和独立的人格.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2.丰富的想象能力.3.精湛的艺术技能。

)2,简述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

(1.艺术语言:是艺术主体在特定艺术种类的创造活动中,运用独特的物质材料和媒介,按照什么法则,进行艺术表现的手段哈方式.2.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什么主体与什么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夜包括情境画面或意境.3.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它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3,简述艺术活动构成的几个环节。

(由四个环节构成:客体世界.艺术创作与制作.艺术作品.艺术传播与接受.)4,简述艺术批评的主要作用。

(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阐释,评判其审美价值.通过将批评的信息反馈给艺术家,对其创作给以帮助.通过批评的开展,对艺术接受者的鉴赏活动给予影响和指导.)5,什么是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什么主体与什么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艺术成果。

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夜包括情境画面或意境。

6,什么是艺术意蕴(艺术意蕴;是指在艺术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它是艺术主体对于艺术典型或意境深刻领悟和创造的结果。

它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

7,什么是意境(是中国传统古典美学里的一个范畴,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是主客观因素的统一,是主体情感与客观物象的统一,能够体现人生的至高境界,是一种审美理想境界)8,什么是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作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的整体性艺术特色,风格是艺术家创造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

)9,什么是艺术流派(是指思想倾向、审美观念、艺术情趣和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的艺术家们所形成的派别和团体)10,什么是艺术传播(就是艺术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艺术信息在社会系统中的运行。

艺术概论整理知识点总结

艺术概论整理知识点总结

艺术概论整理知识点总结一、艺术的定义1. 艺术的概念艺术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再创造,通过表达艺术家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追求来实现创造性活动。

它是一种语言,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传达思想和情感,是一种文化的表现方式,可以反映出时代和社会的特征。

2. 艺术的分类- 形式艺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主要以形式和结构的美感为主。

- 表现艺术:包括舞蹈、音乐、戏剧等,重在表现情感和意境。

- 应用艺术:包括工艺品、设计等,以实用性和美感兼备为主。

二、艺术的发展历程1. 古代艺术- 古埃及艺术:以神话故事为主题,墓室壁画和金字塔雕像等为代表。

- 古希腊罗马艺术:以人物雕塑和建筑为代表,追求美的完美和和谐。

2. 中世纪艺术- 以宗教为主题,建立了大量的教堂和修道院,绘画和雕塑刻画了宗教故事和圣徒形象。

3. 文艺复兴- 15世纪至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兴起,启发了欧洲艺术的新风貌,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

4. 近现代艺术- 工业革命以后,艺术逐渐向非传统的方向发展,出现了印象派、表现主义、抽象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主义艺术也相继兴起。

三、艺术的要素1. 艺术的形式- 线条、色彩、形状、结构等视觉元素,以及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等听觉元素都是艺术的形式要素。

2. 艺术的内容- 人物、风景、静物等主题内容,主要表现在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上。

3. 艺术的风格- 在艺术的发展中,艺术家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梵高的后印象派风格、毕加索的立体派风格等。

四、艺术的审美1. 艺术的审美性- 艺术作品通过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引发人们审美情感,让人产生美的享受和赏识。

2. 艺术的审美功能- 艺术作为审美的媒介,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思想和灵感,给人以美的满足和精神抚慰。

3. 艺术的审美标准- 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评价是主观的,而且因人而异,但也有一些普遍的标准,比如情感真挚、形式美观、内涵丰富等。

艺术概论—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及《呐喊》赏析

艺术概论—国画与油画的区别及《呐喊》赏析

表现手法:在这《呐喊》幅画上,蒙克以极度夸张的笔法,描绘了一个变了形的尖叫的人物形象,把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在无垠宇宙面前的恐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这幅画上,没有任何具体物象暗示出引发这一尖叫的恐怖。

在这幅画上,蒙克所用的色彩与自然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关联。

虽然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但并没有失去其色彩大致的真实性。

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

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

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

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

这一形象被高度地夸张了,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完全是漫画式的。

那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

这简直就是一个尖叫的鬼魂。

反映韵意思想:《呐喊》是蒙克最著名的代表作,被认为是存在主义中表现人类苦闷的偶像作品,和其他作品的惯例一样,他一共画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呐喊》。

蒙克在世纪之交时期创作了交响乐式的《生命的饰带》系列,《呐喊》属于这个系列。

这个系列涉及了生命、爱情、恐惧、死亡和忧郁等主题。

蒙克1893年所作的油画《呐喊》,采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揭示了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

蒙克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蒙克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的画风是德国和中欧的表现主义形成的前奏。

蒙克一直想表现人物的内心的心理状态,出现在他画中的人物呈现了最能表现这种状态的姿势,这种安排让蒙克的画带来一种好像人物、空气、记忆、动作和时间在一霎刹那间凝固的感觉,那也许正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瞬间。

蒙克的母亲在1868年死于肺结核,母亲过世后年幼的蒙克由父亲单独抚养。

其父患有精神疾病,他向孩子们灌输了对地狱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他一再告诉孩子,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入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

艺术概论之艺术作品赏析(三)

艺术概论之艺术作品赏析(三)

《红色娘子军》 中国经典芭蕾舞剧,1964年由中央歌剧舞剧院首次搬 上舞台。《红色娘子军》芭蕾舞剧根据同名电影改编而成, 讲述中国第二次革命时期,受尽折磨的妇女吴琼花成长为 卓越的革命烈士的传奇故事。该剧的舞蹈融入了传统的戏 曲和拳术的动作,更使芭蕾蕴涵了中国民间舞蹈的魅力, 其刚劲有力的舞蹈动作和富于中国民族色彩的音乐让观众 耳目一新,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 派,因此它也被称为“中国第一部表现革命题材的芭蕾舞 剧”。该剧场面恢弘绚丽,情节震撼人心,人物形象鲜明 生动,加之海南岛独特的地域风情,使观众为之倾倒,可 以说是第一部最成功的大型中国芭蕾舞剧。
《茶馆》 中国话剧艺术的经典,三 幕话剧,剧本由著名的文学家 老舍先生创作完成。1958年3 月29日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 演,由焦菊隐、夏淳导演。 《茶馆》以高度的艺术概括, 浓郁的民族气派,浓重的历史 含量和浓厚的生活气息,谱写 出一部史诗性的画卷。 话剧通过对裕泰茶馆的掌 柜王利发、民族资本家秦仲义、 旗人常四爷、穷苦人康顺子及 他们周围几十个人的命运沉浮 的叙写,深刻反映了清朝末年、 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国 民党统治时期,这三个最黑暗 的年代里统治阶级的腐败和人 民的苦难生活,从而表现了 “埋葬旧时代,暗示光明的到 来”的主题。《茶馆》创造了 戏剧艺术民族化的典范,在国 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国外 演出时它被国际友人称为“东 方来的奇迹”。
《天鹅湖》 经典芭蕾舞剧。最早 的芭蕾舞剧《天鹅湖》共 有4幕,音乐作于1876年, 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 部舞剧。剧作取材于民间 传说,讲的是美丽的公主 奥杰塔和王子齐格弗里德 的传奇爱情故事。群舞在 芭蕾舞剧中占有重要的位 置。 《天鹅湖》中群舞、 独舞和双人舞都比较有特 点,第2幕和第4幕的“天 鹅群舞”代表了芭蕾艺术 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一 个世纪以来最为人们所熟 知的舞蹈动作。世界各地 的芭蕾舞团都有不同版本 的《天鹅湖》上演。

成考艺术概论作品赏析

成考艺术概论作品赏析

成考艺术概论作品赏析成考艺术概论作品赏析五篇1.《四世同堂》中国电视连续剧,老舍代表作。

无论是对剧本的理解,演员的阵容,风格的体现,思想的深刻,到包括主题歌在内,家喻户晓。

小说的幽默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许多没看过小说的人对台词也记得清清楚楚,像那几个被讽刺的人物,冠晓荷,大赤包,包括祁家老二。

老二是靠家里生活的人。

他对他大哥说:“大哥,你可得养着我,谁让你是我大哥呢?”一个典型家中老二的口气。

还有冠晓荷的无耻,他的闺女当了日本特务,他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以此来吓唬别人:“我们家招弟,那是大红大紫的特务。

”深刻的台词,把一个人能无耻到什么程度写得入木三分。

最后日本人把他活埋了,都推到坑里了还喊“皇军万岁!”这种汉奸真是死有余辜,不会得到人们的同情。

老舍的幽默对不同的人是不同的,对于正直善良的人是温和的,对坏人采取的是夸张的漫画式的手法来戳穿他。

2.《围城》3.《红楼梦》中国电视连续剧,王扶林导演。

根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改编。

共36集。

前29集基本忠实于曹雪芹原著,后7集不用高鹗续作,而是根据前80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结构这个悲剧故事的结局。

该剧是一个悲剧的世界——伟大的悲剧,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人生的悲剧。

演员们较好地表现了这部古典文学名著的思想内涵,生动地再现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充满矛盾的生活画卷。

全剧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以及婚姻悲剧为主线,展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和种种腐朽罪恶,同时歌颂了真善美和叛逆者朦胧的进步思想。

在故事性、布景、人物表演、摄影、配乐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本片投资巨大,规模空前,人物众多。

全剧生动地再现了封建贵族大家庭中充满矛盾的生活画卷。

4.《望长城》中国电视纪录片,总导演刘效礼。

它一改“教化与指导”的传统理念,走上了“客观与再现”的创造道路,从而确定了它在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历史上里程碑的地位。

《望长城》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领域里,做出了全方位的、整体性的突破和创新。

音乐艺术概论作品赏析1500

音乐艺术概论作品赏析1500

音乐艺术概论作品赏析1500一、包罗万象“艺术歌曲――声乐艺术形态中这颗璀璨的明珠,以它独具一格的审美魅力,唤起和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由于《艺术歌曲概论》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从而给我留下了诸多的艺术思考,何谓艺术歌曲?何谓它的审美特征?何谓它的创作规律?它的历史源流?它的作家作品?它的演唱特色?………”(余笃刚主编王大燕著《艺术歌曲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2月第一版主编识语)总之,在王教授的大作中都已一一找到了诠释。

纵观全书共有三十多万字,整本著作中涉及知识面非常宽泛,其撰写工作也是一项巨大的文字工程。

该著作主要是从艺术形态的视角,以艺术歌曲的审美规范为立论,以19世纪欧洲与中国近、当代艺术歌曲为主要研究对象,全书由艺术歌曲形态论、创作论、作品论、演唱论四编八章构成,这充分体现了王著具有包罗万象的特点。

该书运用大幅篇章对艺术歌曲的概念、创作原理、定义和论证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详细阐明了艺术歌曲的历史源流、审美特征、文学创作与音乐创作的手法、中外作曲家与他们的作品、世界各国艺术歌曲演唱特色等等,研究的内容涵盖了诗歌文学、音乐美学、作曲艺术、声乐艺术、钢琴艺术的方方面面。

该著作对艺术歌曲进行了科学的概括并透彻的剖析之,每一编的内容又按章进行阐述与论述,由于它是概论的缘故,虽然没有很深刻的研究,但也基本明确所要说明的问题,使读者对于艺术歌曲的概念、创作、作品、演唱特色都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丝丝入扣,相得益彰。

艺术歌曲概论是一门研究艺术歌曲创作、作品与演唱现象与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艺术歌曲的本质、任务、作品、创作内容和演唱特色。

该书第一编就系统地从艺术歌曲的审美形态与历史形态出发,科学的界定了艺术歌曲的概念、形成、审美效应、历史源流及艺术歌曲的发展概述。

第二编至第四编中各章节有机统一,前后衔接顺理成章。

该书既有宏观的理论阐述,又有微观的实证分析;既有对艺术歌曲的历史源流的研究,又有对今后艺术歌曲目标的设计与展望,结构合理,论证严谨,已达到建立中国声乐艺术教育新学科体系的目标。

大学生艺术概论论文赏析八篇

大学生艺术概论论文赏析八篇

关键词: 《艺术概论》课程开设教材选用教学模式课外学习《艺术概论》是一门对艺术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及基本问题进行专门性研究的学科。

具体而言,是指对有关艺术的本质特征、作用、发生和发展规律、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创作、艺术风格与流派、艺术欣赏、艺术批评与社会各系统的关系进行专门研究和探索的学科,它属于艺术学的范畴。

所谓艺术学是指有系统性地研究关于艺术的各种问题的学科,主要包括:艺术概论、艺术史、艺术批评三大方面。

《艺术概论》既是一门具有系统综合性和开放性的艺术基础理论课,又是准备踏入神圣的艺术殿堂的人和广大的高等艺术院校的学生的一门共同的艺术基础理论必修课。

一、高度重视课程开设随着1999年全国大规模高校扩招,许多高等艺术院校也不断扩大招生名额。

积极发展高校层次的艺术教育,这无疑是件好事,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由于艺术类考生文化课考试录取分数相对较低,盲目扩招往往也会带来入学门槛低、生源质量差等问题。

这些生源的主要特点是:文化素质偏低,生活阅历简单,自控能力较差,但可塑性极强。

这一现状在全国同类艺术院校中相当普遍。

在长期从事教学的过程中,我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深感提高高等艺术院校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迫在眉睫。

《艺术概论》课正是这样一门课程。

作为艺术院校专业必修的艺术理论基础课程,其开设的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对于基础艺术理论理解、辨析的水平,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

它要求学生起码了解一般中外艺术作品典型范例,并具有用艺术理论的概念分析和思辨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除了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的经历之外,尤其需要相应层次的文化知识。

然而,大学生有艺术鉴赏经历的很少,更没有接触过艺术理论,只有凭直觉去观赏和讨论艺术作品和艺术现象的优劣。

因此,对他们来说,提高艺术素质的直接体现就在于艺术理论水平的进步。

二、慎重选用课程教材有关艺术学的书有许许多多,其中在艺术教育中较有影响力的是《艺术学概论》和《艺术概论》。

《艺术学概论》是由北京大学艺术系彭吉象教授在20世纪90年代初编著的。

艺术概论之油画赏析

艺术概论之油画赏析

1,赏析莫奈《卢昂大教堂》它是对不同时刻日光在粗糙壁面上的投射效果仔细观察、写生所得。

在著名的12副连作中,人民熟知清晨、正午和黄昏时刻3幅,这3幅卢昂大教堂色调表情不同,画家以对自然光色的视觉印象为依据,将瞬息即逝的色彩变化凝聚在画面上。

那最精彩的画面,表现了正午的光华,看似正在流动着的生命,被评论家称之为“大气的戏剧。

”2,赏析《伏尔加河纤夫》列宾(1844-1930),他学生时代就开始该画的创作,画面展现了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地步子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尽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在画面上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地的布局,使画面变得非常有张力,画面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

体现了纤夫们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

既是沙皇时代人们奴隶式悲剧命运的再现,俄罗斯人民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忠实写照,也是青年画家自我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情怀的浇筑。

3,赏析闻一多《红烛》诗歌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创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该诗歌,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的序诗。

诗歌的开始突出了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赤子的心。

诗人是要歌颂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在和红烛交流。

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

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地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4,赏析米开朗琪罗《晨》《暮》《昼》《夜》是他为美第奇家族的陵墓所作,创作于公元1520-1534年,现位于罗马。

《昼》似乎是一个未完成的男性人体雕像,他好像刚刚从睡梦中被惊醒,眼睛向前方凝视着;《夜》是一个身材优美的女性,但身体的肌肉松弛而无力,脚下的猫头鹰象征着黑夜的降临,枕后的面具则象征着噩梦缠身,她似乎已经精疲力尽,只有在梦境中才能得到安宁;《暮》被表现成为一个强壮的中年男子,他松弛的肌肉无力的下垂着,上了年纪的脸上沉浸在平静的反省中,或许是由于苦闷而在发呆;《晨》的形象是处女的化身,她丰满而结实,全身焕发出青春的活力和光辉,似乎正在从昏睡中挣扎着苏醒过来,但没有欢乐,只有身体很精神上的痛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娜丽莎》鉴赏
摘要: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

于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

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

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

关键词:蒙娜丽莎、达.芬奇、卢浮宫、疑问、猜测
正文:
当今,世上有研究《蒙娜丽莎》的专著数百部,而有近百名学者将此画作为终身课题。

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

人们过分地喜爱她。

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

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

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

蒙娜丽莎的微笑》创作于16世纪初文艺复兴盛期,当时的社会基本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中世纪教会和宗教思想的控制,强调人本主义的思想。

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

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画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
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形,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

画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新贵乔孔多的年轻的妻子蒙娜·丽莎,这幅画历时4年完成。

那时,蒙娜丽莎的幼子刚刚夭折,她一直处于哀痛之中,闷闷不乐。

为了让女主人高兴起来,达芬奇在作画时请来音乐家和喜剧演员,想尽办法让蒙娜丽莎高兴起来。

这幅画完成后,端庄美丽的蒙娜丽莎脸上那神秘的微笑使无数人为之倾倒。

而随后人们即以“蒙娜丽莎的微笑”喻指迷人的微笑或神秘莫测的微笑。

文艺复兴 13世纪末14世纪初,意大利在欧洲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15世纪,人文主义在意大利蓬勃发展,出现了“言必称古典”的局面。

许多学者、诗人搜求古籍成风。

随着对古典文化的学习,人文主义思想也日益发展,深入人心。

当时的先进人士以所谓“全面发展的人”作为理想,蔑视宗教禁欲主
义和封建门第观念,力求成为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人。

封建教会对文化的垄断钳制被打破了,文化领域百花竞放,为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开拓了道路。

16世纪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特别繁荣的时期,产生了3位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而达·芬奇作为全才人物,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为当时“全面发展的人”的完美典型。

他的艺术水平在体现人文主义思想和掌握现实主义手法上都达到新的高度,从而塑造了一系列无与伦比的艺术典型。

肖像画
《蒙娜丽莎》被誉为世界美术杰作之冠,表现了艺术家对女性美和人的丰富精神生活的赞赏;壁画《最后的晚餐》则反映了艺术家创造典型人物和戏剧性场面的能力,深刻描绘了人物的性格,布局严谨又富于变化,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在1504—1505年创的《蒙娜丽莎》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肖像画作品。

它代表达·芬奇的最高艺术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一位城市有产阶级的妇女形象。

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空气透视”般的笔法。

画家力图使人物的丰富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眼角唇边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似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

对于该“神秘的微笑”,人们一直都是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或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

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含哀伤,有时甚至显出讥嘲和揶揄!但这些大家都知道那是光线的变化而带着的变化的特点!除了微笑之外,就此幅画来说,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达.芬奇作画时的情感及所处的社会背景。

当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之前是宗教统治时代。

西欧人经历了一千多年残酷蒙昧的封建统治和基督教禁欲主义的精神摧残,早已丧失了思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权利。

现实生活的一切喜怒哀乐都被视为触犯上帝的天条。

所以在中世纪的画像中,圣母,耶稣也好,普通
人也好,总是那样呆板,僵硬,面部毫无表情。

直到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一切才发生了变化,使丧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人间,特别是回到获得解放的妇女们的脸上。

那笑容里充满着新时代新人物的自信和乐观,洋溢着他们对未来,对真善美的渴望。

所以,《蒙娜丽莎》具有了强烈的时代精神,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成为这幅肖像画的重要特征,而且成为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美的典型,生动地体现了一个新时代的精神美。

蒙娜丽莎的微笑很动人,这是一个安详、自信的古典女性形象。

这种微笑征服了几个世纪的人们,很多人都在这种微笑面前浮想联翩。

其构图为金字塔形构图,在空间上左边的视点是平视,右边的是俯视,形体上造型比例准确,半身像,双手交叠在腹部,色彩为深褐色为主色调,明暗上过渡柔和,明暗转移法,其中融合现实主义的绘画观念,真实客观地表现现实生活的场景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的艺术观念,在人物装束上发际线较高,额头较宽,没有眉毛,反映了当时的审美标准。

展示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自身的尊重作品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