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名词解释整理
近现代史 主要名词解释

近现代史纲要课考试的主要名词第一章4个1、三国干涉还辽:198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
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
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
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黄祸论:19世纪外国教会中的某些势力利用宣传宗教和西学的名义,为帝国主义侵略制造舆论。
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就是其中的一种。
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3、三元里抗英:1841年,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并与英军展开激烈战斗,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4、海国图志:1843年魏源所编,其主要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以及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等;并在此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其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第二章6个1、戊戌六君子:包括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6个人。
1898年,以慈禧太后为主的守旧势力对维新派进行反击和镇压,对维新人士进行捉捕和残害。
同年9月28日,其六人被处决,为变法壮烈牺牲。
2、戊戌政变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谕旨,宣布开始变法。
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势力经过密谋,于9月21日发动政变,软禁了光绪皇帝,新政措施除了京师大学堂被保留以外,其余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被放逐,史称戊戌政变。
3、《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全面的农民革命斗争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包括社会组织、军事、文化教育诸方面的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献。
数据库主要名词解释

1.属性和域:在现实世界中,一个事物常常取若干特性来描述,这些特性成为属性。
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对应一个值的集合,成为该属性的域。
一般在关系数据模型中,限制所有的域都是原子数据。
例如,整数、字符串是原子数据,而集合、记录、数组是非原子数据。
关系数据模型的这种限制称为第一范式条件。
2。
事务:关系数据库中,一般使用“事务”来处理用户对数据库执行的一系列操作。
事物是一种机制,是一个操作序列,它包含了一组数据库操作命令,所有的命令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向系统提交或撤消操作请示,即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因此,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逻辑单元,类似于操作系统中的原语。
3。
目或度:属性个数n是关系的目或度。
4.候选码:若关系中某一属性(或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属性组)为候选码。
5。
超码:是一个或多个属性的集合,这些属性的集合可以在一个关系中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5.主码(Primary Key):若一个关系能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
6.主属性(Key attribute):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主属性。
7。
非码属性(Non—Key attribute):不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码属性.8。
外码(Foreign Key):如果关系模式R中的属性(属性组)不是该关系的码,但它是其他关系的码,那么该属性(属性组)对关系模式R而言是外码.例如,客户与货款之间的借贷联系c-l(c-id, loan—no),属性c—id是客户关系的码,所以c—id是外码;属性loan-no 是贷款关系中的码,所以loan-no也是外码。
数据库完整性主要作用:防止合法用户使用数据库时向数据库中添加不合语义的数据;利用基于DBMS的完整性控制机制来实现业务规则,易于定义,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复杂性,提高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在应用软件的功能测试中,完善的数据库完整性有助于尽早发现应用软件的错误数据库设计概述:需求分析(确定存储哪些数据、数据之间的联系和约束)概念数据库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独立于DBMS的概念模型)逻辑数据库设计(将概念模型映射为某个特定的DBMS模式数据)物理数据库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实现的数据库结构)实施(物理设计的结果把原始数据装入数据库,建立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运行与维护(进一步调整和修改数据库)。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主要)

世界历史名词解释(主要)文艺复兴 (Renaissance)文艺复兴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欧洲经历了从中世纪到现代的过渡阶段。
文艺复兴的核心理念是人文主义,它强调人类的尊严、能力和潜力。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对科学、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贡献,为欧洲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和进步。
工业革命 (Industrial Revolution)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
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一次变革之一。
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和工厂生产的兴起为特征,加速了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发展。
它引发了现代工业化的进程,改变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民主 (Democracy)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基于人民的平等权利和参与。
这个概念强调政府的合法性来自于人民的意愿,通过普选和民主参与来决定政府的形式和政策。
民主制度允许人民行使政治权力,参与决策和监督政府,保障人权和自由。
进步主义 (Progressivism)进步主义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政治和社会运动。
进步主义追求社会改革和政府干预,以应对工业化和社会问题。
它强调科学、专业知识和社会福利,旨在改善人民的生活和民主制度的有效性。
冷战 (Cold War)冷战是1947年至1991年之间美国和苏联之间的一场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冷战期间,世界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共产主义阵营两个对立的超级大国集团。
虽然没有直接军事冲突,冷战期间各方进行了政治斗争、间谍活动和军备竞赛,造成了全球局势的紧张和对抗。
全球化 (Globalization)全球化是指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全球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全球化的特征包括跨国公司、国际贸易、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人口和资本的流动。
全球化给各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增长和文化交流,但也带来了不平等和文化冲突的问题。
帝国主义 (Imperialism)帝国主义是指一个国家或帝国扩展势力、领土和影响力以获取经济、政治和军事利益的政策。
名词解释整理

名词解释价格革命: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
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
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
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
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
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
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重商主义:15至18世纪西欧国家的一种经济政策和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种经济学说。
亚当•斯密称之为“商业的或重商的体系”,故名。
中心内容是:货币拥有量是国家贫富的标志,发展对外贸易以获取金银是积累国家财富的重要途径,国家采取鼓励制成品出口、颁布航海法令、大力发展航海业和军需工业、奖励造船、给予贸易公司以垄断特权等方法直接干预经济。
早期重商主义持货币差额论,主张禁止硬币输出,增加金银输入;晚期重商主义持贸易差额论,主张发展制造业,扩大外贸出超,以获得大量货币输入。
重商主义是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意识形态,错误地认为利润来自流通过程,但其对商业保护主义政策在当时曾促进了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发展,重商主义逐渐废弃。
奴隶贸易十六至十九世纪欧洲殖民主义者将非洲黑人掠往美洲作为奴隶的肮脏买卖交易。
美洲大陆“发现”以后,大批印第安人被欧洲殖民强盗虐杀,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欧洲殖民主义者从非洲掠贩黑人充当奴隶。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就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得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得、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得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得风称为季风。
大陆与海洋间得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得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就是海陆间季风环流得简称,它就是由大尺度得海洋与大陆间得热力差异形成得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得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得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得水在太阳辐射与地心引力得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与周而复始得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就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得运行得总称,指大范围内得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得各种气流运行得综合现象。
就是形成各种天气与气候得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与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得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得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得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得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得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与极地环流)、定常分布得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得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就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得重要机制,也就是这些物理量得输送、平衡与转换得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得非均匀分布就是大气环流得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得基本形势,就是全球气候特征与大范围天气形势得主导因子,也就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得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得水平运动,就就是洋流。
洋流就是海水运动得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就是海洋得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与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得影响。
(2006)5、生态系统:就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得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

金融学名词解释一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
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3、财富(wealth):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
4、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融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5、金融深化: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
二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2、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3、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5、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6、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7、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府保管,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金。
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8、准货币:本身是潜在的货币而非现实的货币,一般由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种短期信用工具等构成。
名词解释(答案整理)

名词解释:1、季风(monsoon):是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着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
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的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
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陆的风称为夏季风;冬季由大陆吹向海洋的风为冬季风。
(2006)2、水循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的作用下。
通过蒸发、水气输送、凝结、下渗及径流不断地发生相态转变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2006)3、大气环流:是指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的总称,指大范围内的大气层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是形成各种天气和气候的主要因素,可分为行星风系、季风和局部环流。
按水平尺度划分,有某个区域的大气环流、半球或全球的大气环流;在垂直方向有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或整个大气圈的大气环流;按时间尺度划分,有日、月、季、半年、一年至多年的平均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主要表现为:全球尺度的东西风带、三圈环流(哈得莱环流、费雷尔环流和极地环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风带中的大型扰动等。
大气环流既是地-气系统进行热量、水分、角动量等物理量交换以及能量交换的重要机制,也是这些物理量的输送、平衡和转换的重要结果。
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匀分布是大气环流的原动力。
大气环流构成了全球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势,是全球气候特征和大范围天气形势的主导因子,也是各种尺度天气系统活动的背景。
(2006)4、洋流:海水沿着一定方向有规律的水平运动,就是洋流。
洋流是海水运动的主要运动形式。
风力是海洋的主要动力,地转偏向力、海陆分布和海底起伏等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006)5、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生物群落)与非生物成分(物理环境)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互相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系统解剖学主要名词解释

椎间孔:由相邻椎骨的椎弓根上、下切迹围成的孔。
胸骨角:胸骨柄与体连结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两侧平对第二肋,后方正对4、5胸椎间。
界线:骶岬向两侧,经弓状线、耻骨梳、耻骨结节至耻骨联合上缘构成的环状线。
坐骨大孔:由髋骨上的坐骨大切迹与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围成的孔。
坐骨小孔:由髋骨上的坐骨小切迹与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围成的孔。
梨状肌上、下孔:坐骨大孔被梨状肌穿行,分为下、下孔称梨状肌上、下孔。
骺软骨:骨干与骺相邻部,幼年时保留一片软骨,称~。
成年后,骺软骨骨化遗留的痕迹为骺线。
黄韧带:连结相邻两椎弓板间的韧带。
耻骨联合:由两侧耻骨联合面借纤维软骨构成的耻骨间盘连结而成。
耻骨下角:两侧坐骨支与耻骨下支连成耻骨弓形成的夹角。
腹股沟韧带:腹外斜肌腱膜下缘卷曲增厚连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者称~。
三边孔:位于肩胛下肌前面或小圆肌(后面观〕,大圆肌上方,肱三头肌长头之间的三边形间隙。
四边孔:位于肩胛下肌〔前面观〕或小圆肌〔后面观〕下方,大圆肌上方,肱三头长头和肱骨上端内侧之间的间隙。
板障:颅盖骨内、外骨板间的骨松质。
翼点:在颞窝处,由额、顶、颞、蝶四骨会合成H形的骨缝。
属于一薄弱区,内面有脑膜中动脉前支经过。
滑液囊:位于腱与骨面相接触处封闭的结缔组织小囊,内有滑液。
胸骨下角:由两侧肋弓在中线构成向下开放的角。
腱鞘:是包围在长肌腱外面的鞘管,由纤维层和滑膜层共同构成。
斜角肌间隙:前、中斜角肌与第一肋之间的空隙。
膈肌中心腱:膈的三部起点肌束在膈中央移行为腱膜汇合在一起称~。
腱划:为肌的腱性部分,为原始肌节愈合的痕迹,由结缔组织构成。
联合腱: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内下部,腱膜会合形成的腱性结构,止于耻骨梳的内侧端。
腹股沟管:在腹股沟韧带内侧半的上方,是腹前外侧壁肌与腱形成的裂隙。
腕管:由屈肌支持带〔腕横韧带〕和腕骨沟围成的管。
翼腭窝:为上颌骨体,蝶骨翼突和腭骨之间的小间隙,在颞下窝内侧。
腰肋三角:在膈的起始处,肋部与腰部之间,有三角形小空隙,没有肌束,为膈的薄弱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