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合集下载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终稿

巴林银行案例分析终稿

四、经验教训
❖ 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 ❖ 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 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 加强公司的信息沟通,解决信息不对等问题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谢 谢 观 看!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 的特殊要求。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 节,于是在巴林银行,里森作为一个外部审计师在遇到问题时并没有很好地同内部审计师进行沟通, 而内部审计师也不按照标准同外事部审计师协作,最终导致了银行的破产。
二、每年终里森都将“88888”账户冲转为极少数余额或为零,瞒过审计师审计。在1994年审计员发现 保证金与交易所数字不符,相差77.18亿日元,审计师要求看三个证明文件,却被里森通过剪辑、 复印、传真伪造了三个证明文件,总行没有认真审查与研究,都被瞒骗过关,说明总部控制根本未 能严格执行。
内外审计师缺乏有效沟通
赫赫有名的巴林银行毁于一旦二原因分析管理过程管理道德决策决策领导控制控制沟通沟通组织组织管理者的道德素质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个人决策的失误?一错误判断日本股市走向1994年下半年里森认为日本股市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期货然而后来的日本关西大地震使得股市暴跌里森损失惨重但还不足以撼动总部银行
❖ 一、案例简介 ❖ 二、原因分析 ❖ 三、具体对策 ❖ 四、经验教训
三、不该执迷不悟,一错再错。或许人都难免犯错,但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在犯错时,应及 时修改。而里森非但不改,还变本加厉,继续犯错,直至无法挽回最终的残局。
三、具体对策
一、划分明确的职能和岗位 1、建立以一线岗位双人、双职、双责为基础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属于单人单岗处理业务 的,必须有相应的后续监督机制。会计内控系统应确实落实事先、事中、事后监督作用, 加强柜面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预警预报系统。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

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每种业务的盈利和风险有客观的分析)2、银行内各项业务的职责必须确立并明示。

3、利益冲突业务的隔离是内部控制有效性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前台业务(交易)与后台业务(清算/稽核))应当严格分离巴林银行倒闭的原因及教训4、必须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以应对可能的业务风险。

(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制)5、内部审计或稽核部门应当迅速将查悉的内部控制漏洞报告最高管理层和审计委员会,后者应尽速采取措施解决上述问题。

巴林银行事件发生后,英国监管当局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形成了一份300余页的研究报告《巴林银行倒闭的教训》(Lessons Arising From the Collapse of Barings),对改善跨国银行的内部控制,提高其风险防范能力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要求。

巴林银行的倒闭看起来像是因为个人的越权行为所致,实际不然,巴林银行事件反映出现代跨国银行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的缺陷。

巴林银行的管理层可谓在各个层面、各个步骤都存在失职现象,外部审计师和监管者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巴林银行事件的原因并不在衍生业务的复杂性,而主要在于业务人员的行为超出了管理层的控制范围。

外部审计师的行为准则在英国审计业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则中有明确规定,其中包括了对银行审计师的特殊要求。

但其中缺乏内部审计师与外部审计师工作关系的标准和要求,造成实践中内外审计的脱节,内外审计师之间无法实现重大审计信息的有效沟通。

为此,英国银行监管部门总结了如下五条重要的经验教训:1、管理层必须对其所经营管理的业务有充分的认识。

现今跨国银行的业务正日益复杂和多元化:(1)以前在同一国家内以同一实体经营的业务现在可以在多个金融中心以不同法律实体的形式经营,这意味着以前仅受一国监管机构管辖的业务现在必须由多个监管当局联合管辖。

(2)银行交易业务的不断拓展使银行的利润来源日益多元化,同时也改变了银行业务的性质,使银行的风险来源日益多元化。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

巴林银行事件分析(五篇范文)第一篇:巴林银行事件分析因素分析①巴林集团管理层的失职。

早在1994年末和1995年初,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曾发现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交易中存在若干异常,并向巴林集团提出了一些关于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征询。

这些原本是可能促成较早发现里森活动的。

根据官委清盘人的观点,如果巴林集团的管理层适当检讨并理解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在致该集团的信中所表述的忧虑,那么倒闭是可能挽回的。

官委清盘人认为巴林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第二封信的态度尤其应该受到严厉指责,该回信向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作出许多毫无根据的错误保证。

同样,琼斯对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的两封信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问题掉以轻心到了令人无法接受的程度。

我们无法理解,琼斯作为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财务董事,何以未经独立地详细了解整个事件,就在里森草拟的回复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征询里森交易活动的复函上签字。

②松散的内部控制。

从巴林破产的整个过程看,无论各国金融监管机构或国际金融组织都普遍认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是风险控制的核心问题,而巴林的内部控制却是非常松散的。

据报载,在2月26日悲剧发生之前,巴林银行的证券投资已暴露出极大的风险性,但竟未引起该行高级管理人员的警惕。

1月份第一周,里森持有合约3024张,20天后,即持有合约16852张(短短20天内,合约持有额增长4倍)。

到2月中旬,里森持有的合约突破2万张,比在同一市场操作的第二大交易商持有的头寸多出8倍。

这个信号由于我们所不知道的原因而没有被巴林银行的最高管理当局注意到从而作出应有的反映。

总之,巴林银行本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失灵了,预警系统失败,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巴林破产前不久,该银行直到尼克·里森去职的那天,即2月23日星期四,公司的风险报告仍出现交易平衡。

但是,据新加坡有关当局说,巴林在1995年2月头18天里给新加坡期货有限公司汇去1.28亿美元作垫付维持金之用。

巴林银行

巴林银行

里森于1989年7月10日正式到巴林银行工 作。这之前,他是摩根士丹利银行清算部的一 名职员。进入巴林银行后,他很快争取到了到 印尼分部工作的机会。由于他富有耐心和毅力, 善于逻辑推理,能很快地解决以前未能解决的 许多问题,使工作有了起色,因此,他被视为 期货与期权结算方面的专家,伦敦总部对里森 在印尼的工作相当满意,并允诺可以在海外给 他安排一个合适的职务。
1992年夏天,伦敦总部全面负责清算工作的哥 顿·鲍塞给里森打了一下电话,要求里森另外设立一个 “错误帐户”,记录较小的错误,并自行在新加坡处理, 以免麻烦伦敦的工作。于是里森马上找来了负责办公室 清算的利塞尔,向她咨询是否可以另立一个档案。很快, 利塞尔就在电脑里键入了一些命令,问他需要什么帐号。 在中国文化里,“8”是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因此里森 以此作为他的吉祥数字,由于贴必须是五位数,这样帐 号为“88888”的“错误帐户”便诞生了。 几周之后,伦敦总部又打来了电话,总部配置了新 的电脑,要求新加坡分行还是按规矩行行事,所有的错 误记录仍由“99905”帐户直接向伦敦报告。“88888” 错误帐户刚刚建立就被搁置不用了,但它却成为一个真 正的“错误帐户”存于电脑之中,而且总部这时已经注 意到了新加坡分行出现的错误很多,但里森都巧妙地搪 塞而过。
三、巴林事件分析
从制度上看,巴林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交易与清算角色的混淆。 里森在1992年去新加坡后,任职巴林新加坡期货交易部兼清处部经 理。作为一名交易员,里森本来应有的工作是代巴林客户买卖衍生 性商品,并代替巴林从事套利这两种工作,基本上是没有太大的风 险。因为代客操作,风险由客户自己承担,交易员只是赚取佣金, 而套利行为亦只赚取市场间的差价。例如里森利用新加坡及大阪市 场极短时间内的不同价格,替巴林赚取利润。一般银行对予其交易 员持有一定额度的风险部位的许可。但为防止交易员在其所属银行 暴露在过多的风险中,这种许可额度通常定得相当有限。而通过清 算部门每天的结算工作,银行对其交易员和风险部位的情况也可予 以有效了解并掌握。但不幸的是,里森却一人身兼交易与清算二职。 如果里森只负责清算部门,如同他本来被赋予的职责一样,那么他 便没有必要、也没有机会为其他交易员的失误行为瞒天过海,也就 不会造成最后不可收拾的局面。在损失达到5000万英镑时,巴林银 行总部帝派人调查里森的账目。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巴林银行事件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一起重大的金融风险事件,对于大规模投资者和资本市场产生了重大影响。

以下是对巴林银行事件的案例分析。

巴林银行是中国首家上市的商业银行,成立于1995年。

在成立的初期,巴林银行经营正常,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

然而,在2002年,巴林银行因为一系列不当操作引发了金融风险。

首先,巴林银行在管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

该行管理层不具备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银行违规操作,未按照规定进行交易核对和审计,导致资金流失和风险暴露。

其次,巴林银行对外部环境的监测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银行在处理风险事件时缺乏应急应对措施,导致风险扩大和损失加剧。

再次,巴林银行的信息披露不透明。

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巴林银行隐瞒了真实情况,无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这严重损害了投资者的信任,对巴林银行的品牌形象造成了重大伤害。

最后,巴林银行对风险的估计和处理不准确。

在风险事件发生后,巴林银行未能及时提出解决方案,加大了损失,并让金融风险进一步蔓延。

巴林银行事件案例分析揭示了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银行业必须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控制能力,并建立明确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

其次,银行需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应对金融风险。

再次,银行必须提高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最后,银行应准确估计和处理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

巴林银行事件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暴露出银行业管理的问题,也揭示了金融风险对于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性。

该事件促使监管机构对银行业的监管加强,并引起了投资者对于金融风险的关注。

同时,银行业也认识到风险管理是银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加强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的建设。

巴林银行事件带来的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带来的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带来的教训第一,投资者必须控制好风险。

里森期货交易亏损的直接原因是对市场行情判断的失误,他认为日本经济在关西大地震后会马上恢复过来,而事实上日本经济已积重难返,关西大地震加快了日本经济的下滑,日经225指数从1995年1月初的19500点,已下跌到2002年初的10000点以下,而美国一些对冲基金在1990年初日经225指数达到39000后就一直抛空,获利丰厚。

当然里森如果意识到行情判断错误,能够控制好风险,及时止损,也不会出现风险事件,但里森相反,孤注一掷与市场进行对赌,试图使大市反转,最终导致了巴林银行的倒闭。

第二,金融机构内部建立有效的相互制约机制。

从巴林银行新加坡期货公司开始交易的第一天到其倒闭之日,里森一直既是前台的首席交易员,又是后台的结算主管,这两个至关重要的岗位,都是由里森一人把持,为其越权违规交易提供了方便。

当1994年8月,内部审计人员指出该期货公司没有实行岗位制约的严重性时,巴林银行集团高级领导层漠然视之。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内审部门没有及时发现该公司长期以来使用“88888”账户进行越权违规交易以及严重亏损的问题。

这些都充分暴露了巴林银行在内部控制上存在的许多漏洞。

第三,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由于里森业务熟练,被视为有才干的人,对其委以重任,却疏于监管,甚至当问题隐隐暴露出来后,管理层也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使事态逐渐扩大,导致银行的倒闭。

期货市场经常发生投资者因抱侥幸心理而由小输演变成大亏的例子。

表面上看,巴林银行的事件与我们国内投资者似乎相去较远,其实不然。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风险是如何由小变大,企业内部风险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带来的巨大危害,最终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其实,股指期货市场也是投资市场的重要一环,只不过股指期货影响因素众多,保证金交易放大机制明显,会对投资机构的经营业绩带来相当大的影响。

如果只看到市场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在追求业绩成长的同时,忽视了风险控制的执行力度。

巴林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巴林银行事件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①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巴林银行已经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理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果个别职员在职权范围内违反操作规程是可能发生的。

但一名交易员能够违反制度,擅自越权操作,将相当于其母行资本几倍的资金做赌注,而且能够掩藏几周不为监管部门所知晓,可见巴林银行内部的监管漏洞很多。

本来巴林银行后线结算部门应该履行监察职责,但是这个报警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抑或是里森与结算部门的人同谋,来欺瞒管理层;或许是既让里森负责前台交易又让他掌管后线结算这种做法的严重恶果。

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监管的必要性。

②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看,衍生工具一旦脱离了贸易保值的初衷而成为投机手段时,风险是极大的,尤其是当交易员孤注一掷时,可能会招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经常审查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及表外业务,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从巴林银行事件来看,即使是里森用开立虚假户头进行衍生工具交易,以造成代客买卖的假象,但作为巴林银行管理层应该从或有资产的不正常增加中发现问题,这时应该核实客户的身份、财力等。

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在制定有关从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内控制度时,应该考虑自身从事该类交易的目的、对象、合约类别、交易数量等。

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应包括:交易的目标价、交易流程、坐盘限额、权责划分、预立止蚀点、报告制度等。

③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新加坡曾被认为是金融监管很完善的国家,但是巴林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新加坡监管体系产生了疑问。

现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已将每份合约保证金由62.5万日元提高到135万日元,新加坡还将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

有关人士还提出了将交易合约数量与投资者的资金实力相挂钩,虽然这样可能使市场成交量受到影响,但是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

巴林银行倒闭启示5篇第一篇:巴林银行倒闭启示巴林银行倒闭的启示20082366 田园1995年,具有200多年优异的经营历史的巴林银行倒闭了,震惊了世界。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行业操纵不当所带来的极大风险,最终会导致不可收拾的惨重教训。

首先,我们对巴林银行事件回顾。

巴林银行1763年创建于伦敦,它是世界首家商业银行。

它既为投资者提供资金和有关建议,又像一个商人一样自己做买卖,也像其他商人一样承担风险。

由于善于变通,富于创新,巴林银行很快就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

它的业务范围也非常广泛:无论是到刚果提炼铁矿,从澳大利亚贩运羊毛,还是开掘巴拿马运河的项目,巴林银行都可以为之提供贷款。

由于巴林银行在银行业中的卓越贡献,巴林银行的经营者先后获得了五个爵位。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由于该行在新加坡的期货公司交易形成巨额亏损引发的。

1992年新加坡巴林银行期货公司开始进行金融期货交易不久,前台首期交易员里森,同时也是后台结算主管即开立了“88888”账户。

开户表格上注明此账户是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的误差账户,只能用于冲销错帐,但这个账户却被用来进行交易,甚至成了里森赔钱的隐藏所。

里森通过指使后台结算操作人员在每天交易结束后和第二天交易开始前,在“88888”账户与巴林银行的其他交易帐户之间做假账进行调整,里森反映在总行其他交易账户上的交易始终是盈利的,而把亏损隐藏在“88888”账户上。

里森作为一个交易负责人,曾经通过大阪股票交易所,东京股票交易所和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买卖日经225股票指数期货和日本政府债券期货,从中赚取微薄的差价。

由于差价有限因此交易量很大,通过这种风险较低的差价交易,也一度为巴林银行赚取了巨额的利润,在1994年的7个月获利3000万美元。

巴林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是新加坡巴林公司期货经理尼克·里森错误地判断了日本股市的走向。

1995年 1月份,里森看好日本股市,分别在东京和大阪等地买了大量期货合同,指望在日经指数上升时赚取大额利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验教训
①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特别是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巴林银行已经有200多年的经营历史,理应有一套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如果个别职员在职权范围内违反操作规程是可能发生的。

但一名交易员能够违反制度,擅自越权操作,将相当于其母行资本几倍的资金做赌注,而且能够掩藏几周不为监管部门所知晓,可见巴林银行内部的监管漏洞很多。

本来巴林银行后线结算部门应该履行监察职责,但是这个报警系统并没有发挥作用,这抑或是里森与结算部门的人同谋,来欺瞒管理层;或许是既让里森负责前台交易又让他掌管后线结算这种做法的严重恶果。

除了巴林银行内部存在的原因外,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新加坡金融监管当局,英国金融监管当局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事件也反映了对从事跨国业务的金融机构施以更加严密监管的必要性。

②必须建立衍生工具交易严密的内部监管制度。

从理论分析和实践经验来看,衍生工具一旦脱离了贸易保值的初衷而成为投机手段时,风险是极大的,尤其是当交易员孤注一掷时,可能会招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银行管理层应当建立起严密的风险防范机制,经常审查资产负债表中的表内及表外业务,及早发现问题,堵塞漏洞。

从巴林银行事件来看,即使是里森用开立虚假户头进行衍生工具交易,以造成代客买卖的假象,但作为巴林银行管理层应该从或有资产的不正常增加中发现问题,这时应该核实客户的身份、财力等。

有鉴于此,金融机构在制定有关从事衍生性金融商品交易的内控制度时,应该考虑自身从事该类交易的目的、对象、合约类
别、交易数量等。

较完善的内控制度应包括:交易的目标价、交易流程、坐盘限额、权责划分、预立止蚀点、报告制度等。

③应加强金融机构的外部监管。

新加坡曾被认为是金融监管很完善的国家,但是巴林事件的发生使人们对新加坡监管体系产生了疑问。

现在新加坡期货交易所已将每份合约保证金由62.5万日元提高到135万日元,新加坡还将加强制度方面的监管。

有关人士还提出了将交易合约数量与投资者的资金实力相挂钩,虽然这样可能使市场成交量受到影响,但是市场的健康发展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

许多投资衍生品遭受灭顶之灾的,都与超出自身财务承受能力从事过度投机有关。

④必须加强对金融机构高层管理人员和重要岗位业务人员的资格审查和监督管理。

由于里森业务熟悉,所以被委以重任,但却疏于对他进行考核管理。

甚至问题初露时,管理当局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使事态逐步扩大,最终导致银行倒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